“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课 题 说屏 授课时间
学案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理解。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2、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4、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5、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 【学习难点】。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一、自我检测1.选出加点字书写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 A.屏风(pínɡ) 纳凉(nà) B.流莹(yínɡ) 惟幕(wéi)
C.伧俗(chèn) 因地制宜(yì) D.造型(xínɡ) 缓冲(huǎn)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1)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
(2)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3)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4)“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 www.xkb1.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9题。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4.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忒 倚 膝5.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6.“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7.概括第二段的段意。8.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9.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参考答案:5.举例子6.总领下文。是艺术点缀,又可以挡风。7.屏的分类及雅俗之别。8.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9.作者介绍了一些屏风知识,并提出了屏风要轻巧,要富有诗意,要有文化休闲作用。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表达了作者对屏的喜爱和情思。二、10.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贬义。11.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12.那个僧侣贵族丈量佛身,意识到“佛法无边”,丢下竹杖走了之后。13.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 说明竹种类繁多,千姿百态。 一、激趣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预习展示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导思阅读:《口技》中有:“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说说屏是什么。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三、 质疑点拨(一)1、 用文中句子回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二)、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三) 研读赏析 1、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1)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四、拓展训练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竹非草、非木,在现代植物学中,属禾本科,竹亚科。我国有毛竹、苦竹、孝顺竹等六个属共250余种。因为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早在晋朝时我国便有专门记叙竹的《竹谱》。这部书,现已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植物谱录学专著。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有密切的关系,除了用竹纤维编成的“竹布”现已少见外,食、住、行各方面均少不了。说起竹,过去的运输工人用的都是竹杠,他们把用血汗换来的银元、铜元放在片刻也不离手的竹杠中,把头、恶霸来了,只要敲一下竹杠,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这是现已通行全世界的“敲竹杠”谚语的由来。印度也产竹,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讲了个很有趣的神话。有个僧侣贵族,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不料,等他挨近佛时用那根作尺的竹杖量时,佛身总比竹杖长一丈六。这时他才知道“佛法无边”,将竹杖丢下走了。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我国农谚有种竹要“留三去四”以及“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之说。“去四”,即四年以上的竹如不除去,会影响竹林的发展;三年以下则太小,不宜取用。所谓“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是这一宝贵经验的形象化说明,值得我们珍视。10.“敲竹杠”一词现在一般是指什么?它表达怎样的感彩? 11.第三段中的“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是针对什么说的? 12.“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句中的“从此”指代的是什么? 13.第一、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来说明什么? 四、一课一得:新课 标 第一 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教学反思:《说"屏"》是一篇自读课文,是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写的,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故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这在文末一节就有明白的交代。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说明文,它有强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所以本文的重点不是“知识”而是“诗意”。
文中已指出,中国的屏风富于文化内蕴,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性。课前学生还没有接触过说明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对课文“浓郁的抒情笔调”的关注,在我看来,本文的特点就在于作者将屏风放在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情境中写,并总是尽可能与自己对屏风的感受处处联系,所以感性的因素在文中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在指导学生时,我主要抓住以下三: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二、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三、感受作者对屏的深厚情感。
让学生对屏风特征的把握,我特别创设了情境。重要的是,我要设计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注重引导。让课文的学习更加的简单化,条理化,深刻化。在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和韵味时,课前我让学生查阅并搜集有关屏风的图片和诗词,在赏析完文中的诗文后,当堂诵读、点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认识并感受屏风之美、诗文之美。而本文作者的情感的感受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语境去体会。(共35张PPT)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 夕
杜牧
秋 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
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上几分暗淡与幽
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在用夏
日用的小凉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品味赏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李商隐《嫦娥》
屏风有意障明月,
灯火无情照独眠。
柳永《闺怨篇》
苏绣屏风
纯银屏风
银屏
雕花屏风
象牙微雕屏风
金属屏
出师表屏风
赤壁赋屏风
同学们:
陈从周
给下列蓝色的字注音
纳凉 帷幕 忒 闺中
书斋 伧俗 缘故 休憩
韶光 销魂
nà
wéi
zhāi
cāng
sháo
xiāo
tuī
yuán
guī
qì
多音字
屏风( ) 伧俗( )
屏气( ) 寒伧( )
形近字
wéi( )幕 nà( )凉
wéi( )护 木nè( )
píng
b ng
cāng
chen
帷
维
纳
讷
陈从周
陈从周(1918—2000),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昆曲。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有《说园》、《苏州园林》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屏风历史
早在商周时候就有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和装饰都已经相当精美。
明确文本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自读提示
3、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突出了屏的什么特点?
1、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2、请用原文给屏下个定义。
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的装饰品)。
屏风的作用
屏风的分类
屏的设置
巧
喜爱与向往、赞赏
室外:
室内:
A避免直接望见厅室。
B分隔作用
C艺术点缀
D可以挡风
E流动空间
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1. 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用课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为我国有如此巧妙的屏风而自豪。
2、 课文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诗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作者幼时对屏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放在开篇,容易引起读者兴趣。
3、课文引用《牡丹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句子,有什么作用?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的无限哀怨。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游园” 一出。杜丽娘因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牡丹亭》中的句子,既说明了屏风的使用范围,也使语言生动有趣。
“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点出了“屏”这种古代器具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4、课文引用“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5、作者引用古诗词的用意?
使全文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增加了文学性,增加了美感。而这和文章说明的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也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佛
龛(kān)
竹雕 笔筒
小猫戏螳螂(苏绣)
根
雕
艺术印章
金如意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文化之根
精神之根
民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