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5 08:24:55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随着商业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
A.田庄
B.草市
C.纸币
D.会馆
【答案】C
2.平遥票号在创立之后长达100多年的历史中,以其雄厚的实力,一度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其因素不包括
A.商业繁盛
B.敢为人先
C.诚信不欺
D.贾而好儒
【答案】D
3.“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答案】C
4.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
秦代市的管理相当严格,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金钱当面投入容器中
B
古代市楼起源于西汉长安,最初是管理市场的官署,后演变成聚民交易的场所
C
唐代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也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D
明清时期丝织业领域私营作坊兴起,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A.A
B.B
C.C
D.D
【答案】D
5.《盐铁论》记载:“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该论述
A.鼓励农民从事工商
B.蕴含重农思想
C.体现对民生的担忧
D.主张农商并重
【答案】B
6.据考古发现,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专制皇权遭到了削弱
D.坊市界限仍存在
【答案】B
7.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不属于这些新变化的是
A.门第观念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D
8.宋《梦梁录》中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该记载反映了当时
A.已经开始出现夜市新形式
B.商业发展突破了时空上的界限
C.都城汴京繁荣的商业景象
D.政府完全放弃了对商业的监管
【答案】B
9.《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
A.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城市商业
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C.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理
【答案】C
10.山西商人雷履泰在平遥城开设山西第一票号“日昇昌”,已被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该票号是中国最早的
A.私人金融机构
B.现代银行
C.地方金融机构
D.贸易转换机构
【答案】A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唐中期以前,政府主要依靠各级大小官吏来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之后,官府在维护正常交易秩序的过程中,还利用牙人(买卖双方的中间人)、行会等来协助官府执行相关政策。这一改变
A.适应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B.使商业组织成为市场管理主体
C.表明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弱化
D.体现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经济
【答案】A
2.明清时期,江南人家有田十亩,必延请塾师培养子弟应举入仕;商人、高利贷者也热衷于培养后代在科场博取功名,还不惜血本捐官买爵。这反映了当时
A.卖官鬻爵之风盛行
B.传统抑商政策已经被废弃
C.官商一体成为趋势
D.社会群体依附于政治权力
【答案】D
3.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2.0时代的开端。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主要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明朝对外政策开明
C.航海技术的进步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4.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明清商帮的兴起
B.漕运事业的兴盛
C.地区经济的差异
D.棉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C
5.明清时期,江苏许多地方的棉花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而种植水稻的农民越来越少。当地人的口粮基本依靠商販从外地购买面来。据此可知,当时
A.国家面临粮食危机
B.雇佣劳动关系发展迅速
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D
6.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富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剧烈冲击
D.草原地区是最早形成茶马互市的
【答案】A
7.“元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纸币作为主币在全国范围发行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③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④棉花种植在南方得到大力推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8.下表为唐代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描述。据此可知,当时
A.商人经营环境宽松
B.民间经商热潮出现
C.商业经济较为活跃
D.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答案】C
9.有学者认为宋代经济较之前代有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可称之为“商业革命”。以下属于宋代“商业革命”表现的是
A.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B.纸币交子在全国流通
C.市打破时空的限制
D.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答案】C
10.唐朝,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甚至还开有“波斯邸店”。后邸店又分离出柜坊,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宝。由此可知,邸店和柜坊的出现
A.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
B.说明了重农抑商的松动
C.体现了唐朝的开放包容
D.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升
【答案】A
11.雍正皇帝的谕旨中说:“此辈多系不安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飘外国者益重矣。嗣后礼定限期,若逾限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海外贸易已经禁绝
B.海禁政策的不断强化
C.清政府对航海者的关注
D.西方国家吸引力较强
【答案】B
12.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答案】C
13.古希腊人在黑海地区活动频繁,黑海沿岸有大量的古希腊殖民地,从黑海地区输出的有谷物、咸鱼、皮革和奴隶。在南方,古希腊人和古埃及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据此推知,当时的古希腊
A.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B.海外贸易发达
C.政府垄断商业贸易
D.农业经济繁荣
【答案】B
14.据记载,唐朝人杜环是第一个到过非洲并留下记载的中国人。在公元751年的,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怛罗斯发生冲突,唐军大败,杜欢被俘。十多年后,杜环回国,他把随军西行的经历写成《经行记》。之后,元朝的汪大渊也到过非洲,最远可能到过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略》中留下相关记载。据此可知
A.中国与非洲有了直接交往
B.中非之间一直存在联系
C.非洲曾被阿拉伯帝国统治
D.上述游记有可能记载印加的农业生产情况
【答案】A
15.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石和燃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
A.商业贸易极其繁华
B.是东西方商路的中心
C.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紧密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A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之后的欧洲航海,但却未能持续,其中断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对外贸易受官府的控制
B.陆上丝绸之路更为便捷
C.朝贡贸易带来财政压力
D.国内自给自足经济抵制
【答案】C
2.据记载,一位名叫梅斯的马其顿巨商从地中海东岸的推罗城启程,沿于闐、楼兰、敦煌等地,于公元100年抵达洛阳,受到中国皇帝的接见,并被赐予“金印紫缓”。这一记载反映了
A.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B.汉代东西方间的接触和交流
C.宋元海外贸易的发展
D.洛阳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答案】B
3.《梦梁录》记载:清明之时,临安民众除了祭祖敬宗之外,“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此时尚犹未绝”。这反映出,南宋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经济繁荣民众富足
C.节日文化的兴盛
D.传统社会结构受冲击
【答案】C
4.明清时期,民间刻书以书商刻书为甚。“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图书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常见的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活字印刷技术日趋成熟
B.政府鼓励民间刻书业的发展
C.社会经济与城市的繁荣
D.文化消费成为市民生活习惯
【答案】C
5.北宋东京因袭后周,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以坊巷为骨架的城市面貌颇具特色,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潘楼街亦然。这反映了
A.商业区奢靡之风盛行
B.市已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
D.市开始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
【答案】C
6.下表所示是隋唐五代时期汉文商业契约文书(部分)的基本构成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商业贸易主体多元化
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C.经济史研究史料全面
D.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答案】D
7.“关扑”是一种以商品为诱饵赌掷财物的博戏,是宋代一种全民热衷的博彩行为,小到衣物玩偶,大到车马宅院,出售时都搞“关扑”。由此可知宋代
A.市井生活丰富多彩
B.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有限
C.商业活动的娱乐化
D.市场需求影响经营方式
【答案】C
8.南朝沈约认为:“固宜一罢钱货,专用谷帛,使民知役生之路,非此莫由。夫千匹为货,事难于怀壁,万斛为市,未易于越乡,斯可使末伎自禁,游食知反。”该主张
A.鼓励大宗商品交易发展
B.禁绝了跨境长途贸易
C.强调区域开发的重要性
D.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D
9.据《云间据目钞》记载:在正德、嘉靖以前,“南部风尚最为醇厚”;此后“风俗自淳而趋于薄也,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此类记载在明代官方文献、野史笔记、文集、方志中比比皆是,以东南富庶地区最盛,遍及南北。由此推知
A.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民风淡薄
B.东南沿海地区贫富分化严重
C.新经济因素使价值取向改变
D.政治开明影响了民风的转变
【答案】C
10.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福建、广东、台湾一带称之为妈祖)所取代。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宋元时期
A.商品经济提升女性地位
B.航海事业得到发展
C.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闽粤社会影响力大
【答案】B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自大内(注:皇宫)西廊南去,即景灵西宫,南曲对即报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药铺,至浚仪桥大街。……街南桑家瓦子(注:娱乐场所),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都东京商业发展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高雅文化”在宋元时期“市民化”的表现。
【答案】(1)打破坊市制度(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化程度提高。
(2)宋词、元曲、风俗画等。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内藤湖南(1866~1934年)指出:“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夜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夜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积极支持夜市的发展。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3)同:都认为宋代中国发生商业革命。
区别: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清朝初年,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时人叶梦珠说:“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
20世纪初,棉花加工制造业移出了工业革命的先锋地区兰开夏。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棉花加工厂不断地离开那些它们曾在其中兴旺一时的地区,迁移到具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地区——迁入美国南方和东欧,也迁往印度、拉丁美洲,尤其是迁往了日本。并且随着重工业在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兴起,对于西方的核心经济来说,棉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随着棉花加工制造业的迁移、棉花种植的机械化以及新产业的出现,19世纪的棉花时代渐近结束。
——据贝克特《棉花:一部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棉花加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影响。
【答案】(1)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和棉花、棉布集散地;棉纺织工具创新;商人介入生产,出现包买商;出现雇佣关系。
原因:棉花广泛种植;商品经济发展;技术革新
(2)趋势:从发达地区向低劳动力成本地区转移在经济结构中地位不断下降推动棉纺织业发展;促进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密切了世界各地间的经济合作;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全球扩展;加快了西方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实质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
(

2


9

)
(

1


9

)第三单元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随着商业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
A.田庄
B.草市
C.纸币
D.会馆
2.平遥票号在创立之后长达100多年的历史中,以其雄厚的实力,一度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其因素不包括
A.商业繁盛
B.敢为人先
C.诚信不欺
D.贾而好儒
3.“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4.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
秦代市的管理相当严格,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金钱当面投入容器中
B
古代市楼起源于西汉长安,最初是管理市场的官署,后演变成聚民交易的场所
C
唐代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也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D
明清时期丝织业领域私营作坊兴起,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A.A
B.B
C.C
D.D
5.《盐铁论》记载:“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该论述
A.鼓励农民从事工商
B.蕴含重农思想
C.体现对民生的担忧
D.主张农商并重
6.据考古发现,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专制皇权遭到了削弱
D.坊市界限仍存在
7.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不属于这些新变化的是
A.门第观念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8.宋《梦梁录》中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该记载反映了当时
A.已经开始出现夜市新形式
B.商业发展突破了时空上的界限
C.都城汴京繁荣的商业景象
D.政府完全放弃了对商业的监管
9.《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
A.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城市商业
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C.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理
10.山西商人雷履泰在平遥城开设山西第一票号“日昇昌”,已被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该票号是中国最早的
A.私人金融机构
B.现代银行
C.地方金融机构
D.贸易转换机构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唐中期以前,政府主要依靠各级大小官吏来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之后,官府在维护正常交易秩序的过程中,还利用牙人(买卖双方的中间人)、行会等来协助官府执行相关政策。这一改变
A.适应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B.使商业组织成为市场管理主体
C.表明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弱化
D.体现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经济
2.明清时期,江南人家有田十亩,必延请塾师培养子弟应举入仕;商人、高利贷者也热衷于培养后代在科场博取功名,还不惜血本捐官买爵。这反映了当时
A.卖官鬻爵之风盛行
B.传统抑商政策已经被废弃
C.官商一体成为趋势
D.社会群体依附于政治权力
3.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2.0时代的开端。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主要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明朝对外政策开明
C.航海技术的进步
D.商品经济的发展
4.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明清商帮的兴起
B.漕运事业的兴盛
C.地区经济的差异
D.棉纺织业的发展
5.明清时期,江苏许多地方的棉花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而种植水稻的农民越来越少。当地人的口粮基本依靠商販从外地购买面来。据此可知,当时
A.国家面临粮食危机
B.雇佣劳动关系发展迅速
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6.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富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剧烈冲击
D.草原地区是最早形成茶马互市的
7.“元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纸币作为主币在全国范围发行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③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④棉花种植在南方得到大力推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表为唐代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描述。据此可知,当时
A.商人经营环境宽松
B.民间经商热潮出现
C.商业经济较为活跃
D.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9.有学者认为宋代经济较之前代有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可称之为“商业革命”。以下属于宋代“商业革命”表现的是
A.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B.纸币交子在全国流通
C.市打破时空的限制
D.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10.唐朝,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甚至还开有“波斯邸店”。后邸店又分离出柜坊,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宝。由此可知,邸店和柜坊的出现
A.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
B.说明了重农抑商的松动
C.体现了唐朝的开放包容
D.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升
11.雍正皇帝的谕旨中说:“此辈多系不安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飘外国者益重矣。嗣后礼定限期,若逾限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海外贸易已经禁绝
B.海禁政策的不断强化
C.清政府对航海者的关注
D.西方国家吸引力较强
12.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13.古希腊人在黑海地区活动频繁,黑海沿岸有大量的古希腊殖民地,从黑海地区输出的有谷物、咸鱼、皮革和奴隶。在南方,古希腊人和古埃及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据此推知,当时的古希腊
A.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B.海外贸易发达
C.政府垄断商业贸易
D.农业经济繁荣
14.据记载,唐朝人杜环是第一个到过非洲并留下记载的中国人。在公元751年的,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怛罗斯发生冲突,唐军大败,杜欢被俘。十多年后,杜环回国,他把随军西行的经历写成《经行记》。之后,元朝的汪大渊也到过非洲,最远可能到过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略》中留下相关记载。据此可知
A.中国与非洲有了直接交往
B.中非之间一直存在联系
C.非洲曾被阿拉伯帝国统治
D.上述游记有可能记载印加的农业生产情况
15.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石和燃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
A.商业贸易极其繁华
B.是东西方商路的中心
C.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紧密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之后的欧洲航海,但却未能持续,其中断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对外贸易受官府的控制
B.陆上丝绸之路更为便捷
C.朝贡贸易带来财政压力
D.国内自给自足经济抵制
2.据记载,一位名叫梅斯的马其顿巨商从地中海东岸的推罗城启程,沿于闐、楼兰、敦煌等地,于公元100年抵达洛阳,受到中国皇帝的接见,并被赐予“金印紫缓”。这一记载反映了
A.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B.汉代东西方间的接触和交流
C.宋元海外贸易的发展
D.洛阳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3.《梦梁录》记载:清明之时,临安民众除了祭祖敬宗之外,“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此时尚犹未绝”。这反映出,南宋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经济繁荣民众富足
C.节日文化的兴盛
D.传统社会结构受冲击
4.明清时期,民间刻书以书商刻书为甚。“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图书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常见的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活字印刷技术日趋成熟
B.政府鼓励民间刻书业的发展
C.社会经济与城市的繁荣
D.文化消费成为市民生活习惯
5.北宋东京因袭后周,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以坊巷为骨架的城市面貌颇具特色,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潘楼街亦然。这反映了
A.商业区奢靡之风盛行
B.市已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
D.市开始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
6.下表所示是隋唐五代时期汉文商业契约文书(部分)的基本构成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商业贸易主体多元化
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C.经济史研究史料全面
D.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7.“关扑”是一种以商品为诱饵赌掷财物的博戏,是宋代一种全民热衷的博彩行为,小到衣物玩偶,大到车马宅院,出售时都搞“关扑”。由此可知宋代
A.市井生活丰富多彩
B.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有限
C.商业活动的娱乐化
D.市场需求影响经营方式
8.南朝沈约认为:“固宜一罢钱货,专用谷帛,使民知役生之路,非此莫由。夫千匹为货,事难于怀壁,万斛为市,未易于越乡,斯可使末伎自禁,游食知反。”该主张
A.鼓励大宗商品交易发展
B.禁绝了跨境长途贸易
C.强调区域开发的重要性
D.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9.据《云间据目钞》记载:在正德、嘉靖以前,“南部风尚最为醇厚”;此后“风俗自淳而趋于薄也,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此类记载在明代官方文献、野史笔记、文集、方志中比比皆是,以东南富庶地区最盛,遍及南北。由此推知
A.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民风淡薄
B.东南沿海地区贫富分化严重
C.新经济因素使价值取向改变
D.政治开明影响了民风的转变
10.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福建、广东、台湾一带称之为妈祖)所取代。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宋元时期
A.商品经济提升女性地位
B.航海事业得到发展
C.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闽粤社会影响力大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自大内(注:皇宫)西廊南去,即景灵西宫,南曲对即报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药铺,至浚仪桥大街。……街南桑家瓦子(注:娱乐场所),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都东京商业发展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高雅文化”在宋元时期“市民化”的表现。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内藤湖南(1866~1934年)指出:“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夜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清朝初年,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时人叶梦珠说:“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
20世纪初,棉花加工制造业移出了工业革命的先锋地区兰开夏。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棉花加工厂不断地离开那些它们曾在其中兴旺一时的地区,迁移到具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地区——迁入美国南方和东欧,也迁往印度、拉丁美洲,尤其是迁往了日本。并且随着重工业在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兴起,对于西方的核心经济来说,棉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随着棉花加工制造业的迁移、棉花种植的机械化以及新产业的出现,19世纪的棉花时代渐近结束。
——据贝克特《棉花:一部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棉花加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影响。
(

2


9

)
(

1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