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5 08:27:07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
B.农轻重协调平衡发展
C.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
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
【答案】C
3.1921年,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一“途径”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计划经济的推行
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掀起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答案】D
4.2019年三大运营商公布5G商用套餐,中国进入5G商用时代。网上教育、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医疗等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表明
A.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
B.互联网取代了传统的媒介
C.互联网让世界联成了一个整体
D.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
【答案】D
5.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有众多领域走到世界前列。目前,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这表明中国
A.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B.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C.人工智能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D.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世界第一
【答案】A
6.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这句话的实质含义是
A.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
B.各国的货币保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
C.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
D.美元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统治地位
【答案】D
7.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下列关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经济独立
②取得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③经济发展受到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
④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8.如图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
A.美国产业结构畸形发展
B.美国丧失了世界制造业的优势
C.美国经济以外向经济为主
D.高新技术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D
9.马云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这说明
A.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
B.传统产业排斥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C.互联网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D.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答案】C
10.1989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正式成立。对该组织的认识正确的是
A.是当今世界合作程度最高的组织
B.中国是该组织的主要创始国之一
C.已经完成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
D.成员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差异
【答案】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据统计,1960年我国农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比重仅为21.8%,工业的比重达到78.2%;1964年,这一比例调整到农业占38.2%、工业占61.8%;1978年,农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占24.8%,而工业则高达75.2%。这表明,此时期我国
A.经济建设陷入误区
B.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C.尚未实行经济调整
D.工业产能稳步提升
【答案】A
2.如图中数据变化取决于
A.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B.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有力推动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的精神力量
D.国际局势总体和平稳定营造的良好环境
【答案】A
3.据调查,1906年,法国有130万个农场雇佣工人不超过5名,45000个农场雇佣人数在6至50名之间。此外,还有250个农场(全部在北部)雇佣工人超过150名。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不高
B.农村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C.北方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
D.政府放松对农村经济的干预
【答案】A
4.1933年,美国政府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棉田,屠宰了
20多万头大猪和600
多万头小猪,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政府此举
A.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B.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供给
C.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D.有利于缓和劳资间的矛盾
【答案】C
5.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速度很慢,经历了10年的时间尚未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在复苏还未充分展开时,第二次衰退又在1937年来临。这表明,当时美国
A.缺乏变革社会勇气
B.经济丧失发展活力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D.新政无法治愈危机
【答案】D
6.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通过改革议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中国的份额计划由3.65%升至6.19%,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三大成员国。2013年3月11日,美国国会否决这一提案。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布雷顿森林体系仍起关键作用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运行机制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美国国内金融机构,国际影响力大
D.中国经济实力大增,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扩大
【答案】D
7.全球新冠疫情肆虐背景下,2020年11月2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关于亚太经合组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西雅图会议的声明中提出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大家庭精神
B.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C.它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合作组织
D.创建时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
【答案】B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据此可知,这些国家(  )
A.借助非洲已有的良好工业化基础
B.接受了美苏两国的经济援助
C.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D.借鉴了先进国家的建设经验
【答案】D
9.据统计,2019年我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10.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5%;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零售进出口商品总额达1862.1亿元,增长了38.3%。这能够表明
①网络购物成为主要消费模式
②数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中国的互联网经济领先世界
④高新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10.20世纪20年代,面对党内对经济政策的质疑,列宁解释道:“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的“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A.允许中小企业私人经营,引进外资
B.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基础
【答案】C
11.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块农田里,一台无人驾驶播种机正匀速前进。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定位功能,播种机沿预设路线自行作业。有了这种精准科学的方法,每千米播种偏差不超过2厘米,每亩地出苗率能提高10%。这体现的是
A.先进科技与农业的结合
B.农业生产模式的根本变化
C.先进科技率先用于农业
D.我国农业生产实现自动化
【答案】A
12.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得到长三角等周边省市的大力支持,客观上也为长三角等周边地区提供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新的平台,为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体现了国家战略的价值所在。这一战略价值使我国
A.建立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B.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
C.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答案】C
13.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统计数据,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一直在恶化。如果以1990年为100,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指数1993年下降为90.5,而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指数则上升为104.2,1995年上升为105。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进程陷人困境
B.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D.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式微
【答案】B
14.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1926年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显示:国内占人口总数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33%,而占人口总数87%的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店主)仅占有8%的财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生产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B.人们生活水平急剧下滑
C.生产和消费间矛盾激化
D.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
【答案】D
15.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以来,发达国家一直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而当别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获益能力越来越强,并与自己发生利益分配冲突时,发达国家逐渐转向贸易保护主义。这反映出
A.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发展的必备条件
B.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利更多
C.国际贸易中南北贸易冲突不可调和
D.世界各国利益和机遇的不平衡性加强
【答案】D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全球不平等∶一个全球化时代的新手段》中写道∶"以收入为标准,研究了从1988至2008年的赢家和输家。大赢家中既有全球最顶尖的那1%高豪,也包括在新经济体的中产阶级;而大输家——那些得到很少甚至一无所获的人,包括发达国家的贫民和中产工薪阶级。全球化并不是造成此状况的唯一原因,但无疑是原因之一。"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
B.发达国家充当了全球化的领导者
C.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分化加剧
D.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答案】C
2.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俗称“人造太阳,如果成功,人类将有望获得几乎用之不竭的能源。2020年8月31日,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圆满完成了ITER托卡马克装置杜瓦下部筒体吊装工作,拉开了“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安装的序幕。这表明
A.新冷战格局下中西科技竞争激烈
B.世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得到缓解
C.国际合作推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
D.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高科技领域
【答案】C
3.英美法于1936年9月达成“三国货币协定”,同意尽力维持协定成立时各自货币的外汇率水平,尽可能不再实行货币贬值,但却不提金本位和协调各国政策的正式机制。1939年三国为主导又各自建立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当时
A.各国逐渐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
B.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处于混乱状态
C.合作推动了世界货币关系稳定
D.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答案】B
4.1987年美国贸易代表在关贸总协定的会议上指出,日本通过财政补贴和价格支持等一系列方式维持着国内大米高价,从而刺激本来不具竞争优势的大米产业。美国强烈要求日本实行粮食自由贸易,取消对外国农产品进口的限制。这反映了
A.美国和日本之间贸易竞争和摩擦较为激烈
B.美国对外推行霸权外交
C.美国为维护世界贸易公平自由而抨击日本
D.日本农业水平较为落后
【答案】A
5.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答案】C
6.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此口号
A.是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B.体现出经济特区的实干精神
C.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说明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
【答案】B
7.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
C.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
D.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
【答案】D
8.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答案】A
9.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
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
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
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
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
【答案】A
10.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有一段关于赤字的名言:“每月两亿美元赤字,将再把美国推向萧条深渊;3亿美元赤字将使萧条维持在现有水平;4亿美元赤字将带来复兴”。据此可知,该经济学家意在强调,美国应
A.发挥重商主义的优势
B.展拓对外贸易空间
C.扩大干预经济的力度
D.严控货币发行总量
【答案】C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定了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1860年,法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二
1946年开始,英国工党政府用两年就完成了对煤矿、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电力等部门的国有化。美国政府主要运用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税收等财政政策对社会生产进行干预。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国民收入增长一倍的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自由贸易政策被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及表现。
【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完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英国的提倡、推动。
(2)变化: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表现:企业国有化;制定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利用税收、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开支等财政政策调节生产。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材料一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中“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于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苏联的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答案】(1)政策:新经济政策。原因: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建设社会主义。
(2)表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影响:破坏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加深了各国的政治、社会危机;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3)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长期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阻碍了地方和企业生产积极性;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尼克松入主白宫前,美国经济状况面临严峻挑战,商品贸易额和经常账户盈余直线下滑,通货膨胀严重。1960年以来,长期资本流动在大部分年份中处于逆差。国际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美元地位,美国拥有的黄金储备已不能达到覆盖美元海外债务的程度,美元信心遭受质疑。1971年8月初,国际外汇及黄金市场激烈动荡,美元与黄金脱钩进程加速。为解决困境,8月15日尼克松宣布了改革方针——“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冻结工资、物价、房租和红利90天,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央行用美元自由兑换黄金,征收%的进口附加税,外援支出削减%。“新经济政策”暂时缓解了针对美元的国际投机活动压力,但是由于决定“新经济政策”出台的戴维营会议并没有指明国际经济政策走向,尼克松内阁也没能对国际经济政策后果进行探讨。该政策的推出,立即引发西方世界震动,日本人称之为“尼克松冲击”,欧共体成员国将其视为美国对欧洲的敌对行动。
——摘编自王雯菲《论尼克松政府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克松经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克松经济改革的历史影响。
【答案】(1)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国内经济发展受阻,通货膨胀严重;美国海外债务负担沉重,美元地位受到挑战,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有所动摇。
(2)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通货膨胀,缓解了美元压力;引发了西方世界的不满,导致资本主义阵营的裂痕进一步扩大;改革过于草率,成效有限。
(

2


10

)
(

1


10

)第三单元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
B.农轻重协调平衡发展
C.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
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
3.1921年,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一“途径”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计划经济的推行
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掀起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4.2019年三大运营商公布5G商用套餐,中国进入5G商用时代。网上教育、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医疗等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表明
A.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
B.互联网取代了传统的媒介
C.互联网让世界联成了一个整体
D.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
5.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有众多领域走到世界前列。目前,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这表明中国
A.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B.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C.人工智能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D.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世界第一
6.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这句话的实质含义是
A.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
B.各国的货币保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
C.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
D.美元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统治地位
7.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下列关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经济独立
②取得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③经济发展受到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
④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如图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
A.美国产业结构畸形发展
B.美国丧失了世界制造业的优势
C.美国经济以外向经济为主
D.高新技术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
9.马云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这说明
A.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
B.传统产业排斥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C.互联网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D.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10.1989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正式成立。对该组织的认识正确的是
A.是当今世界合作程度最高的组织
B.中国是该组织的主要创始国之一
C.已经完成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
D.成员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差异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据统计,1960年我国农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比重仅为21.8%,工业的比重达到78.2%;1964年,这一比例调整到农业占38.2%、工业占61.8%;1978年,农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占24.8%,而工业则高达75.2%。这表明,此时期我国
A.经济建设陷入误区
B.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C.尚未实行经济调整
D.工业产能稳步提升
2.如图中数据变化取决于
A.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B.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有力推动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的精神力量
D.国际局势总体和平稳定营造的良好环境
3.据调查,1906年,法国有130万个农场雇佣工人不超过5名,45000个农场雇佣人数在6至50名之间。此外,还有250个农场(全部在北部)雇佣工人超过150名。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不高
B.农村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C.北方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
D.政府放松对农村经济的干预
4.1933年,美国政府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棉田,屠宰了
20多万头大猪和600
多万头小猪,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政府此举
A.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B.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供给
C.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D.有利于缓和劳资间的矛盾
5.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速度很慢,经历了10年的时间尚未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在复苏还未充分展开时,第二次衰退又在1937年来临。这表明,当时美国
A.缺乏变革社会勇气
B.经济丧失发展活力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D.新政无法治愈危机
6.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通过改革议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中国的份额计划由3.65%升至6.19%,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三大成员国。2013年3月11日,美国国会否决这一提案。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布雷顿森林体系仍起关键作用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运行机制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美国国内金融机构,国际影响力大
D.中国经济实力大增,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扩大
7.全球新冠疫情肆虐背景下,2020年11月2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关于亚太经合组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西雅图会议的声明中提出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大家庭精神
B.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C.它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合作组织
D.创建时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据此可知,这些国家(  )
A.借助非洲已有的良好工业化基础
B.接受了美苏两国的经济援助
C.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D.借鉴了先进国家的建设经验
9.据统计,2019年我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10.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5%;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零售进出口商品总额达1862.1亿元,增长了38.3%。这能够表明
①网络购物成为主要消费模式
②数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中国的互联网经济领先世界
④高新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20世纪20年代,面对党内对经济政策的质疑,列宁解释道:“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的“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A.允许中小企业私人经营,引进外资
B.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基础
11.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块农田里,一台无人驾驶播种机正匀速前进。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定位功能,播种机沿预设路线自行作业。有了这种精准科学的方法,每千米播种偏差不超过2厘米,每亩地出苗率能提高10%。这体现的是
A.先进科技与农业的结合
B.农业生产模式的根本变化
C.先进科技率先用于农业
D.我国农业生产实现自动化
12.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得到长三角等周边省市的大力支持,客观上也为长三角等周边地区提供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新的平台,为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体现了国家战略的价值所在。这一战略价值使我国
A.建立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B.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
C.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3.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统计数据,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一直在恶化。如果以1990年为100,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指数1993年下降为90.5,而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指数则上升为104.2,1995年上升为105。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进程陷人困境
B.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D.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式微
14.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1926年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显示:国内占人口总数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的财富达33%,而占人口总数87%的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店主)仅占有8%的财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生产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B.人们生活水平急剧下滑
C.生产和消费间矛盾激化
D.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
15.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以来,发达国家一直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而当别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获益能力越来越强,并与自己发生利益分配冲突时,发达国家逐渐转向贸易保护主义。这反映出
A.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发展的必备条件
B.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利更多
C.国际贸易中南北贸易冲突不可调和
D.世界各国利益和机遇的不平衡性加强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全球不平等∶一个全球化时代的新手段》中写道∶"以收入为标准,研究了从1988至2008年的赢家和输家。大赢家中既有全球最顶尖的那1%高豪,也包括在新经济体的中产阶级;而大输家——那些得到很少甚至一无所获的人,包括发达国家的贫民和中产工薪阶级。全球化并不是造成此状况的唯一原因,但无疑是原因之一。"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
B.发达国家充当了全球化的领导者
C.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分化加剧
D.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2.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俗称“人造太阳,如果成功,人类将有望获得几乎用之不竭的能源。2020年8月31日,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圆满完成了ITER托卡马克装置杜瓦下部筒体吊装工作,拉开了“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安装的序幕。这表明
A.新冷战格局下中西科技竞争激烈
B.世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得到缓解
C.国际合作推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
D.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高科技领域
3.英美法于1936年9月达成“三国货币协定”,同意尽力维持协定成立时各自货币的外汇率水平,尽可能不再实行货币贬值,但却不提金本位和协调各国政策的正式机制。1939年三国为主导又各自建立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当时
A.各国逐渐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
B.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处于混乱状态
C.合作推动了世界货币关系稳定
D.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4.1987年美国贸易代表在关贸总协定的会议上指出,日本通过财政补贴和价格支持等一系列方式维持着国内大米高价,从而刺激本来不具竞争优势的大米产业。美国强烈要求日本实行粮食自由贸易,取消对外国农产品进口的限制。这反映了
A.美国和日本之间贸易竞争和摩擦较为激烈
B.美国对外推行霸权外交
C.美国为维护世界贸易公平自由而抨击日本
D.日本农业水平较为落后
5.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6.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此口号
A.是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B.体现出经济特区的实干精神
C.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说明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
7.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
C.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
D.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
8.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9.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
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
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
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
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
10.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有一段关于赤字的名言:“每月两亿美元赤字,将再把美国推向萧条深渊;3亿美元赤字将使萧条维持在现有水平;4亿美元赤字将带来复兴”。据此可知,该经济学家意在强调,美国应
A.发挥重商主义的优势
B.展拓对外贸易空间
C.扩大干预经济的力度
D.严控货币发行总量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定了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1860年,法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二
1946年开始,英国工党政府用两年就完成了对煤矿、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电力等部门的国有化。美国政府主要运用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税收等财政政策对社会生产进行干预。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国民收入增长一倍的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自由贸易政策被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及表现。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材料一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中“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于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苏联的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尼克松入主白宫前,美国经济状况面临严峻挑战,商品贸易额和经常账户盈余直线下滑,通货膨胀严重。1960年以来,长期资本流动在大部分年份中处于逆差。国际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美元地位,美国拥有的黄金储备已不能达到覆盖美元海外债务的程度,美元信心遭受质疑。1971年8月初,国际外汇及黄金市场激烈动荡,美元与黄金脱钩进程加速。为解决困境,8月15日尼克松宣布了改革方针——“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冻结工资、物价、房租和红利90天,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央行用美元自由兑换黄金,征收%的进口附加税,外援支出削减%。“新经济政策”暂时缓解了针对美元的国际投机活动压力,但是由于决定“新经济政策”出台的戴维营会议并没有指明国际经济政策走向,尼克松内阁也没能对国际经济政策后果进行探讨。该政策的推出,立即引发西方世界震动,日本人称之为“尼克松冲击”,欧共体成员国将其视为美国对欧洲的敌对行动。
——摘编自王雯菲《论尼克松政府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克松经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克松经济改革的历史影响。
(

2


10

)
(

1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