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答案】A
2.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
C.“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D.“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答案】C
3.墨子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卓(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下列对材料中古人营造宫室原因的解读准确的是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D
4.经济特色对城市的命名具有一定的影响,杜浦诗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句中“锦官城”应该指
A.刑州
B.洪州
C.成都
D.巩县
【答案】C
5.史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皇帝下诏在京城长安"立大市"。这里的"大市"
A.由专门官员进行严格管理
B.商业活动不受任何限制
C.属于普通民众居住的区域
D.是开放性的商业贸易区
【答案】A
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集镇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隋唐五代时期,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B.北宋时期出现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C.有些镇发展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D.宋元时期出现专业分工的集镇
【答案】D
7.明清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下列有关故宫建筑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乾清宫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
B.宫内建筑按前朝后寝格局布置
C.专为慈禧太后看戏建造德和园
D.富丽堂皇有“汇通天下”气派
【答案】B
8.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A.巢居的盛行
B.聚落的发展
C.城市的出现
D.铁器的普及
【答案】B
9.早期的村落一般位于河流流域或者临近水源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这说明( )
A.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B.采集经济是主要的经济
C.渔猎是古人主要的活动
D.社会经济决定村落选址
【答案】A
10.古希腊雅典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卫城西北角城市广场的形成。由此说明
A.城市易在山脚下形成
B.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前身
C.卫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
D.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
【答案】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墨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也”;《博物志.卷八》中“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战”;《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这突出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大多建在战略要地
D.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答案】A
2.有学者指出:“中国早期北方建筑常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穴居、半穴居逐渐被地面上的土木建筑所取代。”作者强调影响北方居住形式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
C.建筑材料
D.安全保障
【答案】B
3.在《剑桥艺术史》中作者指出,“虽然罗马支配了希腊的政治和军事,但他们在艺术和文化上则服从希腊人的优势……运用于拱门和拱顶中的工程学经验以及使用混凝土的实际经验,使罗马人有可能创造在形状和规模上都是希腊人从未梦想过的建筑”。此材料意在说明
A.罗马继承发展了希腊建筑风格
B.罗马建筑风格与希腊完全不同
C.罗马的建筑大多数都规模宏大
D.希腊的建筑风格借鉴了罗马建筑
【答案】A
4.“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答案】B
5.清代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A.国家政策支持
B.清代接轨世界市场
C.商品经济发展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C
6.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城市。这反映了
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
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
D.建筑技术的进步
【答案】A
7.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A.农业经济相对更加发达
B.战乱导致经济衰落
C.盐铁官营阻碍城市发展进程
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C
8.徽州古村落在选址上秉承“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
A.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B.改造和征服自然
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D.人与自然的分离
【答案】A
9.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
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
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A
10.宋朝集镇普遍发展。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见于史载的集镇多达3
600个以上,其中一部分集镇,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宋朝集镇也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这反映了宋朝集镇( )
A.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B.经济功能增强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保护了民间财富
【答案】B
11.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A.农村集市
B.集镇市场
C.区域性市场
D.全国性市场
【答案】B
12.地处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时代约为距今3
800-3
50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这一兴盛了约300年的都城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遗存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B.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
C.古代城市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
D.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答案】D
13.“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中国古代“镇”的职能演变主要反映了(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削弱
B.重农抑商政策放松
C.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强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14.在新石器时期的村庄里,三种早期的手工业——制陶、冶金和纺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们利用制造的器物储存食物,打造武器,制成衣服,并出现了专门从事这些行业的人。这说明(
)
①村庄生活促进了劳动分工②农业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
③私有制和阶级的初步产生④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15.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补充。直到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实际需要
B.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载作用强化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答案】C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明末到清嘉庆年间,江南松江府经过几次政区重组,县愈分愈小,愈分愈多,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这反映了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基层治理的低效
C.百姓税负的沉重
D.城乡差距的缩小
【答案】A
2.如表是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唐朝
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
北宋
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
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B.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答案】B
3.古代雅典的城市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唯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雅典城市设计(
)
A.理念促使其民主政治产生
B.导致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与雅典人的行为观念形成互动
D.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答案】C
4.如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史料可确证当时
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馍,可立办也
《唐语林》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
《酒肆行》
(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
《两京新记》
A.西市饮食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
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
D.西市已经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答案】A
5.据史料记载和《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城十分繁华,《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可清晰看到,当时的
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A.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
C.城市经济职能凸显
D.实行不抑兼并政策
【答案】C
6.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这一改变
A.使政府开始直接监管市场
B.说明官府取消了抑商政策
C.缘于市的发展影响了坊内生活
D.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D
7.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
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D.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答案】C
8.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答案】B
9.《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反映出当时
A.建筑理念深受礼制影响
B.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
C.都城各功能区严格区分
D.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答案】A
10.2017年6月15日,天津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在静海区纪庄子进行考古发掘的首批遗迹遗物出土,包括陶釜、陶瓮、铁锄,铁铲等残片。考古专家根据这些遗物和出土层位分析,该遗址为战国时期村落遗址。这对研究战国时期文化特色以及村落布局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由此可见
A.静海区最早于战国时期形成村落
B.实物资料是唯一可信的历史资料
C.考古发现是对历史的证明和拓展
D.实物资料真实反映过往历史全貌
【答案】C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材料一: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江南市镇的发达,当然不是在明清时代突然出现的,从宋代开始,正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江南农村的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一些传统的城镇,随着商业化的影响,军事及行政功能渐趋退化,商业功能则日渐浮现。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化进程,可以通过人口流动的数字得到说明。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不间断地流向城市和工业。1751-1780年的
30年间,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为75000人……
1821-1830年间为267000人。截至19世纪中叶,
英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已经彻底改观。据统计,到1851年时,英国总人口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
48%,而城市人口占52%。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形成的两个途径.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由农村草市及定期市演化而来;传统城镇军事及行政功能退化。
(2)现象: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流向城市和工业;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农村人口。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靠近城门的繁华郊区熙熙攘攘,到处是仓库、酒馆、商铺和娱乐场所。御街两旁分布着各式店铺;州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张家油饼铺,上新桥的南边是每日杀猪千头的屠宰场,许多购物的地方都有不少专售衣服、装饰品、珠宝的作坊和店铺,州桥以南地方的夜市因猪肉、野味及其他美味佳肴而闻名。京城常年无休,娱乐场所被称为“瓦子”,其服务范围广,价格高低不一。
——摘编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出现专业的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商业区域特征明显,商品种类丰富。
(2)表现:市镇数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市镇人口规模扩大;出现了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专业化市镇);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原因: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大量剩余劳动力涌人。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后,原本只在边疆设置的藩镇逐渐在内地増设,城市普遍驻兵。各地驻军频繁发生“军乱”,城市秩序遭受严重破坏,军中维持军纪的虞候逐渐参与城市治安管理,一些城市被分为左、右厢,由都虞候负责治安管理。由于军卒日益成为城市治安的主要威胁,负责维持军纪的虞候、都虞候逐渐侵夺城市治安管理,城市管理呈现军事化的特点。《唐米文辩墓志》记载:大和中,米文辨任贝州临清镇遏都虞候,“关河肃静,屏息欺邪,门绝屈词,案无停牍”,社会治安秩序井然。唐代后期,由于城市人口的増长,坊市制越来越难以应对城市管理所岀现的新问题,厢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组织,虞候在城市治安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在宋代得到确认。
——摘自梁克敏《变革与出路:唐宋之际虞候与城市治安管理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虞候职能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虞候参与城市治安管理的影响。
【答案】(1)“军乱”严重破坏城市秩序;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唐宋“城市革命”。
(2)稳定社会秩序;城市管理呈现军事化、制度化;推动商品经济规范、有序发展;为后世城市治安管理提供借鉴。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2.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
C.“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D.“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墨子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卓(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下列对材料中古人营造宫室原因的解读准确的是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4.经济特色对城市的命名具有一定的影响,杜浦诗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句中“锦官城”应该指
A.刑州
B.洪州
C.成都
D.巩县
5.史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皇帝下诏在京城长安"立大市"。这里的"大市"
A.由专门官员进行严格管理
B.商业活动不受任何限制
C.属于普通民众居住的区域
D.是开放性的商业贸易区
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集镇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隋唐五代时期,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B.北宋时期出现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C.有些镇发展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D.宋元时期出现专业分工的集镇
7.明清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下列有关故宫建筑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乾清宫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
B.宫内建筑按前朝后寝格局布置
C.专为慈禧太后看戏建造德和园
D.富丽堂皇有“汇通天下”气派
8.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A.巢居的盛行
B.聚落的发展
C.城市的出现
D.铁器的普及
9.早期的村落一般位于河流流域或者临近水源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这说明( )
A.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B.采集经济是主要的经济
C.渔猎是古人主要的活动
D.社会经济决定村落选址
10.古希腊雅典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卫城西北角城市广场的形成。由此说明
A.城市易在山脚下形成
B.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前身
C.卫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
D.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墨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也”;《博物志.卷八》中“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战”;《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这突出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大多建在战略要地
D.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2.有学者指出:“中国早期北方建筑常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穴居、半穴居逐渐被地面上的土木建筑所取代。”作者强调影响北方居住形式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
C.建筑材料
D.安全保障
3.在《剑桥艺术史》中作者指出,“虽然罗马支配了希腊的政治和军事,但他们在艺术和文化上则服从希腊人的优势……运用于拱门和拱顶中的工程学经验以及使用混凝土的实际经验,使罗马人有可能创造在形状和规模上都是希腊人从未梦想过的建筑”。此材料意在说明
A.罗马继承发展了希腊建筑风格
B.罗马建筑风格与希腊完全不同
C.罗马的建筑大多数都规模宏大
D.希腊的建筑风格借鉴了罗马建筑
4.“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5.清代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A.国家政策支持
B.清代接轨世界市场
C.商品经济发展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6.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城市。这反映了
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
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
D.建筑技术的进步
7.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A.农业经济相对更加发达
B.战乱导致经济衰落
C.盐铁官营阻碍城市发展进程
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8.徽州古村落在选址上秉承“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
A.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B.改造和征服自然
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D.人与自然的分离
9.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
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
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0.宋朝集镇普遍发展。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见于史载的集镇多达3
600个以上,其中一部分集镇,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宋朝集镇也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这反映了宋朝集镇( )
A.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B.经济功能增强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保护了民间财富
11.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A.农村集市
B.集镇市场
C.区域性市场
D.全国性市场
12.地处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时代约为距今3
800-3
50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这一兴盛了约300年的都城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遗存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B.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
C.古代城市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
D.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3.“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中国古代“镇”的职能演变主要反映了(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削弱
B.重农抑商政策放松
C.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强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4.在新石器时期的村庄里,三种早期的手工业——制陶、冶金和纺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们利用制造的器物储存食物,打造武器,制成衣服,并出现了专门从事这些行业的人。这说明(
)
①村庄生活促进了劳动分工②农业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
③私有制和阶级的初步产生④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补充。直到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实际需要
B.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载作用强化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明末到清嘉庆年间,江南松江府经过几次政区重组,县愈分愈小,愈分愈多,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这反映了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基层治理的低效
C.百姓税负的沉重
D.城乡差距的缩小
2.如表是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唐朝
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
北宋
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
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B.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3.古代雅典的城市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唯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雅典城市设计(
)
A.理念促使其民主政治产生
B.导致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与雅典人的行为观念形成互动
D.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4.如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史料可确证当时
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馍,可立办也
《唐语林》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
《酒肆行》
(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
《两京新记》
A.西市饮食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
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
D.西市已经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5.据史料记载和《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城十分繁华,《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可清晰看到,当时的
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A.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
C.城市经济职能凸显
D.实行不抑兼并政策
6.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这一改变
A.使政府开始直接监管市场
B.说明官府取消了抑商政策
C.缘于市的发展影响了坊内生活
D.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7.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
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D.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8.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9.《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反映出当时
A.建筑理念深受礼制影响
B.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
C.都城各功能区严格区分
D.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10.2017年6月15日,天津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在静海区纪庄子进行考古发掘的首批遗迹遗物出土,包括陶釜、陶瓮、铁锄,铁铲等残片。考古专家根据这些遗物和出土层位分析,该遗址为战国时期村落遗址。这对研究战国时期文化特色以及村落布局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由此可见
A.静海区最早于战国时期形成村落
B.实物资料是唯一可信的历史资料
C.考古发现是对历史的证明和拓展
D.实物资料真实反映过往历史全貌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材料一: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江南市镇的发达,当然不是在明清时代突然出现的,从宋代开始,正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江南农村的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一些传统的城镇,随着商业化的影响,军事及行政功能渐趋退化,商业功能则日渐浮现。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化进程,可以通过人口流动的数字得到说明。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不间断地流向城市和工业。1751-1780年的
30年间,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为75000人……
1821-1830年间为267000人。截至19世纪中叶,
英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已经彻底改观。据统计,到1851年时,英国总人口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
48%,而城市人口占52%。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形成的两个途径.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靠近城门的繁华郊区熙熙攘攘,到处是仓库、酒馆、商铺和娱乐场所。御街两旁分布着各式店铺;州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张家油饼铺,上新桥的南边是每日杀猪千头的屠宰场,许多购物的地方都有不少专售衣服、装饰品、珠宝的作坊和店铺,州桥以南地方的夜市因猪肉、野味及其他美味佳肴而闻名。京城常年无休,娱乐场所被称为“瓦子”,其服务范围广,价格高低不一。
——摘编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后,原本只在边疆设置的藩镇逐渐在内地増设,城市普遍驻兵。各地驻军频繁发生“军乱”,城市秩序遭受严重破坏,军中维持军纪的虞候逐渐参与城市治安管理,一些城市被分为左、右厢,由都虞候负责治安管理。由于军卒日益成为城市治安的主要威胁,负责维持军纪的虞候、都虞候逐渐侵夺城市治安管理,城市管理呈现军事化的特点。《唐米文辩墓志》记载:大和中,米文辨任贝州临清镇遏都虞候,“关河肃静,屏息欺邪,门绝屈词,案无停牍”,社会治安秩序井然。唐代后期,由于城市人口的増长,坊市制越来越难以应对城市管理所岀现的新问题,厢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组织,虞候在城市治安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在宋代得到确认。
——摘自梁克敏《变革与出路:唐宋之际虞候与城市治安管理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虞候职能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虞候参与城市治安管理的影响。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