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5 08:32:16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宊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答案】A
2.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相信大地是球状的,关于季风和洋流的知识丰富,航海中使用星盘定位,这为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必备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条件,然而海上的艰难险阻并不曾减少半分,牺牲仍是巨大的。
首个进行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A
3.“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由理想变成现实。其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
A.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B.航空业的发达
C.电话和电报的普及
D.航天业的发展
【答案】A
4.在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叙述和描写文人弃学经商的故事,其中不少都是文人主动改弦更辙,弃文经商。这说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抑商观念遭到削弱
C.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D.科举取士弊端凸显
【答案】B
5.“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磧(qì,沙漠),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隋唐时期海上贸易的发达
B.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
C.长安城来自各地的商人来往不断,商业繁荣
D.唐宋时期“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答案】B
6.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责任下解放出来,可以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冒险事业。这种公司管理模式
A.是组织新航路开辟的有效力量
B.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C.标志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D.反映了商业革命的重要成果
【答案】D
7.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出现,其实质是
A.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区域经济的发展
C.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D.经济联系的加强
【答案】A
8.明代中叶以后,押租制流行,佃农交纳租金才能佃种地主的土地,俗称“买耕”。佃农的佃权,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当时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B
9.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这一转变
A.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B.稳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C.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
【答案】C
10.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B.文明开化的程度
C.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D.经济形态的影响
【答案】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宋元时期,在商品流通领域出现“令人瞩目”“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的现象。下列体现这一现象的史实为
A.基层市场的涌现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纸币的发行和使用
【答案】D
2.明清时期,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等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建立“会馆”,构筑严密的商业网络。这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难以维持下去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地区间的长途贸易兴盛
D.已经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3.《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
A.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B.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C.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D.外贸税收成国库重要财源
【答案】B
4.宋代蔡襄《荔枝谱》记载:“(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这反映出宋代()
A.商业经营模式变化
B.社会诚信普遍缺失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A
5.《夷坚志》是南宋的文言志怪集,内容大多记录宋人奇闻异事以及普通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特殊之事。书中描绘了临安城中:瓦市有“卖冻鱼吴翁”;太庙前徐道寿在此居住,“以鬻香为业”:清晨街头“有卖豆乳者来,数女妇从宅出就买”等场景。这有助于了解
A.中外经济联系的频繁
B.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C.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D.主流文学体裁的发展
【答案】C
6.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图。它反映了美国
A.科技发展推动就业率提高
B.经济结构存在严重失衡
C.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变革
D.产业结构出现出现新的变化
【答案】D
7.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A.商业经营领域扩大
B.商业管理制度完备
C.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契约已经出现
【答案】D
8.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杭州,出现了一些百姓游艺场性质的“瓦肆”或“瓦子”,经常演出说话、说唱、杂剧、院本等艺术,使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说唱诸宫调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据此可推知,宋代
A.戏曲发展到顶峰
B.城市经济较繁荣
C.文化呈现多元化
D.大众文化品位高
【答案】B
9.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A.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B.政府市场监管强化
C.城市商业形态转变
D.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答案】C
10.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形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A.手工业技术最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答案】D
11.宋人婚烟论财风气普遍,出现“取上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现象。这说明宋代
A.婚姻关系强调祖先名望
B.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
C.婚姻买卖现象较为普遍
D.财富多寡决定家庭成败
【答案】B
12.在地摊经济火爆的宋朝,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普遍。为此,宋真宗曾下令加宽街衢,禁鼓昏晓,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后来,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政府最终承认了商贩占道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这说明宋朝
A.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巧立名目增加税收以充实国库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街衢正常交通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管理改革
【答案】D
13.《管子·治国》中写道∶“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接在后面的文句最可能是
A.“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C.“所来少不觉其少无卖不尽之货又买不尽此地之货为海内第一”
D.“使人人各遂其私求,人人之私利既获,而通国之功利寓焉”
【答案】B
14.西汉昭帝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议之后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改以适当的税收形式,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制度。这些举措
A.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有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助长了社会上奢侈享乐之风
D.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B
15.《明史》记载,洪武、建文、永乐时期的关市之征,与宋元的繁琐不同,这一时期“务简约”。这反映出该时期
A.民众赋税负担相对较轻
B.统治者的忧患意识较强
C.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转型
D.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答案】D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宋代,无论是城中的商铺酒楼、瓦舍驿站、燕馆歌楼,还是城外的园林、寺庙等的墙壁,都成了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彰显才华的场所,大量的题壁文学就在这里创作并传播开来。材料能够用来说明宋代
A.创作方式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民众的价值取向
D.通俗文学的产生
【答案】B
2.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解体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答案】D
3.1523年,李梦阳在为商人王现所作的《明故王文显基志铭》中写到:“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1525年,王阳明在为商人方麟所写的《节罨方公墓表》中说到:“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表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动摇
B.商人地位日益提高
C.社会奢靡之风盛行
D.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4.明代洪武四年起实施“开中法",政府为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晋商以“极临边境"的地理优势,通过运输军粮获得“盐引",借此累积大量资本,成为最有势力的商人群体。这反映出当时
A.区域位置影响商业发展
B.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C.抑商政策开始有所放松
D.长途贸易制约金融创新
【答案】A
5.《东京梦华录》已载东京为民间吉凶筵会服务的四司人“亦各有地,承揽排备,自有则例,亦不敢过越取钱。”由此可知
A.北宋城市服务业受到政府直接控制
B.其目的在于维持行户的机会均等
C.宋工商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相差悬殊
D.是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结果
【答案】B
6.在明中叶兴起的城镇中,不仅出现了大量以商品集散或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性城镇,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专业特色的市镇。这说明当时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在城镇中出现
C.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D.城市经济中手工业比重增加
【答案】C
7.宋代江南地区民间因财产纠纷而闹上公堂的诉讼已普遍,催生了“诉学”和专门教授诉学、培养诉师的机构及协助他人打官司为业的“书铺"
(学校)。官府规定“书铺"须在政府注册,由官方发给牌记(执业证书)。材料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恶化
B.科举制度改革催生民间办学之风
C.司法传统有向近代司法制度转型的可能
D.政府有效管理促使民间维权意识的觉醒
【答案】C
8.宋代诗人董嗣杲在《蔷薇水》(蔷薇水,一种香水)中写道:“海外有瓶还贮水,亭前无洞可藏花。”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有诗曰:“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这两首宋诗
A.反映了市坊制度的废除
B.体现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反映了城市夜市的繁荣
D.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B
9.欧阳修针对“国有不竭之货”却“流通日滞”的现象,上书朝廷提出“诱群商而散之”的建议;苏轼也针对“谷贱伤农、谷贵伤末”的现象,提出“不税五谷”。这反映出他们都主张(  )
A.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B.减轻农业发展负担
C.发挥国家经济职能
D.力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10.唐代晚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榷盐法”,即在产盐区设置盐官,督促生产、采购食盐,随后将盐税加在盐价中就地转卖给盐商,由盐商自由运销。“榷盐法”的推行(  )
A.废止了食盐专卖制度
B.减少了民众消费支出
C.抑制了民营商业发展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D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当时的“耕”采用了怎样的先进技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答案】(1)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商业)铁犁牛耕
(2)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海禁)
(3)后果: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海外贸易发展;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乃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原来就已经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摘编自王棣主编《中外经济成长历程》
(1)材料一中导致“扩大了交往”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
(2)内涵的体现: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欧洲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
影响: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欧开始崛起,东方国家日益衰落。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黄帝纪年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用“干支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使用的年号纪年法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推行纪年变革,废除旧历,改用阳历;不再以年号纪年,而以中华民国纪年。同时,重新编订历书,以“崇正朔,便日用”为原则,并考虑到民间对阴历习惯既久,将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袁世凯和张勋复辟期间,两度废止民国纪元,改用洪宪、宣统年号纪元,复辟失败后又恢复民国纪元。北洋时期,一度出现恢复阴历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同时保留阴历(农历),重大纪念活动以公元纪年为准,而传统节日还是遵从农历。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人们选择西元不过是一种公认的习惯,完全是为了方便,而不是因为西元更接近“真理”。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浦江客的新浪博客《公元纪年走入中国意义何在》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初年纪年变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和新中国为什么都采用阳历,在采用阳历的同时为什么都保留阴历。
【答案】(1)特点:纪年方式与世界接轨;历书编写旧历和新历并存;纪年变革出现反复,推行阻力较大。影响:构建了新的纪年体系;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推广;推动了基层民众关注时代变革,反思封建专制,认同中华民国政权,启迪了民众的思想意识;顺应了世界潮流,使近代中国进一步融人世界。
(2)采用阳历的原因:阳历纪年纪事方便;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行阳历(或公认、习惯于阳历纪年)。
保留阴历的原因:尊重我国民间习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2


9

)
(

1


9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宊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2.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相信大地是球状的,关于季风和洋流的知识丰富,航海中使用星盘定位,这为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必备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条件,然而海上的艰难险阻并不曾减少半分,牺牲仍是巨大的。
首个进行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3.“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由理想变成现实。其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
A.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B.航空业的发达
C.电话和电报的普及
D.航天业的发展
4.在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叙述和描写文人弃学经商的故事,其中不少都是文人主动改弦更辙,弃文经商。这说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抑商观念遭到削弱
C.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D.科举取士弊端凸显
5.“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磧(qì,沙漠),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隋唐时期海上贸易的发达
B.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
C.长安城来自各地的商人来往不断,商业繁荣
D.唐宋时期“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6.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责任下解放出来,可以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冒险事业。这种公司管理模式
A.是组织新航路开辟的有效力量
B.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C.标志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D.反映了商业革命的重要成果
7.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出现,其实质是
A.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区域经济的发展
C.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D.经济联系的加强
8.明代中叶以后,押租制流行,佃农交纳租金才能佃种地主的土地,俗称“买耕”。佃农的佃权,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当时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9.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这一转变
A.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B.稳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C.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
10.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B.文明开化的程度
C.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D.经济形态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宋元时期,在商品流通领域出现“令人瞩目”“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的现象。下列体现这一现象的史实为
A.基层市场的涌现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纸币的发行和使用
2.明清时期,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等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建立“会馆”,构筑严密的商业网络。这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难以维持下去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地区间的长途贸易兴盛
D.已经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3.《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
A.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B.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C.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D.外贸税收成国库重要财源
4.宋代蔡襄《荔枝谱》记载:“(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这反映出宋代()
A.商业经营模式变化
B.社会诚信普遍缺失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5.《夷坚志》是南宋的文言志怪集,内容大多记录宋人奇闻异事以及普通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特殊之事。书中描绘了临安城中:瓦市有“卖冻鱼吴翁”;太庙前徐道寿在此居住,“以鬻香为业”:清晨街头“有卖豆乳者来,数女妇从宅出就买”等场景。这有助于了解
A.中外经济联系的频繁
B.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C.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D.主流文学体裁的发展
6.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图。它反映了美国
A.科技发展推动就业率提高
B.经济结构存在严重失衡
C.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变革
D.产业结构出现出现新的变化
7.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A.商业经营领域扩大
B.商业管理制度完备
C.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契约已经出现
8.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杭州,出现了一些百姓游艺场性质的“瓦肆”或“瓦子”,经常演出说话、说唱、杂剧、院本等艺术,使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说唱诸宫调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据此可推知,宋代
A.戏曲发展到顶峰
B.城市经济较繁荣
C.文化呈现多元化
D.大众文化品位高
9.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A.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B.政府市场监管强化
C.城市商业形态转变
D.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10.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形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A.手工业技术最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11.宋人婚烟论财风气普遍,出现“取上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现象。这说明宋代
A.婚姻关系强调祖先名望
B.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
C.婚姻买卖现象较为普遍
D.财富多寡决定家庭成败
12.在地摊经济火爆的宋朝,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普遍。为此,宋真宗曾下令加宽街衢,禁鼓昏晓,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后来,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政府最终承认了商贩占道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这说明宋朝
A.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巧立名目增加税收以充实国库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街衢正常交通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管理改革
13.《管子·治国》中写道∶“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接在后面的文句最可能是
A.“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C.“所来少不觉其少无卖不尽之货又买不尽此地之货为海内第一”
D.“使人人各遂其私求,人人之私利既获,而通国之功利寓焉”
14.西汉昭帝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议之后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改以适当的税收形式,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制度。这些举措
A.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有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助长了社会上奢侈享乐之风
D.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15.《明史》记载,洪武、建文、永乐时期的关市之征,与宋元的繁琐不同,这一时期“务简约”。这反映出该时期
A.民众赋税负担相对较轻
B.统治者的忧患意识较强
C.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转型
D.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宋代,无论是城中的商铺酒楼、瓦舍驿站、燕馆歌楼,还是城外的园林、寺庙等的墙壁,都成了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彰显才华的场所,大量的题壁文学就在这里创作并传播开来。材料能够用来说明宋代
A.创作方式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民众的价值取向
D.通俗文学的产生
2.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解体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3.1523年,李梦阳在为商人王现所作的《明故王文显基志铭》中写到:“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1525年,王阳明在为商人方麟所写的《节罨方公墓表》中说到:“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表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动摇
B.商人地位日益提高
C.社会奢靡之风盛行
D.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4.明代洪武四年起实施“开中法",政府为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晋商以“极临边境"的地理优势,通过运输军粮获得“盐引",借此累积大量资本,成为最有势力的商人群体。这反映出当时
A.区域位置影响商业发展
B.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C.抑商政策开始有所放松
D.长途贸易制约金融创新
5.《东京梦华录》已载东京为民间吉凶筵会服务的四司人“亦各有地,承揽排备,自有则例,亦不敢过越取钱。”由此可知
A.北宋城市服务业受到政府直接控制
B.其目的在于维持行户的机会均等
C.宋工商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相差悬殊
D.是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结果
6.在明中叶兴起的城镇中,不仅出现了大量以商品集散或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性城镇,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专业特色的市镇。这说明当时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在城镇中出现
C.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D.城市经济中手工业比重增加
7.宋代江南地区民间因财产纠纷而闹上公堂的诉讼已普遍,催生了“诉学”和专门教授诉学、培养诉师的机构及协助他人打官司为业的“书铺"
(学校)。官府规定“书铺"须在政府注册,由官方发给牌记(执业证书)。材料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恶化
B.科举制度改革催生民间办学之风
C.司法传统有向近代司法制度转型的可能
D.政府有效管理促使民间维权意识的觉醒
8.宋代诗人董嗣杲在《蔷薇水》(蔷薇水,一种香水)中写道:“海外有瓶还贮水,亭前无洞可藏花。”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有诗曰:“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这两首宋诗
A.反映了市坊制度的废除
B.体现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反映了城市夜市的繁荣
D.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壮大
9.欧阳修针对“国有不竭之货”却“流通日滞”的现象,上书朝廷提出“诱群商而散之”的建议;苏轼也针对“谷贱伤农、谷贵伤末”的现象,提出“不税五谷”。这反映出他们都主张(  )
A.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B.减轻农业发展负担
C.发挥国家经济职能
D.力行重农抑商政策
10.唐代晚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榷盐法”,即在产盐区设置盐官,督促生产、采购食盐,随后将盐税加在盐价中就地转卖给盐商,由盐商自由运销。“榷盐法”的推行(  )
A.废止了食盐专卖制度
B.减少了民众消费支出
C.抑制了民营商业发展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当时的“耕”采用了怎样的先进技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乃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原来就已经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摘编自王棣主编《中外经济成长历程》
(1)材料一中导致“扩大了交往”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黄帝纪年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用“干支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使用的年号纪年法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推行纪年变革,废除旧历,改用阳历;不再以年号纪年,而以中华民国纪年。同时,重新编订历书,以“崇正朔,便日用”为原则,并考虑到民间对阴历习惯既久,将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袁世凯和张勋复辟期间,两度废止民国纪元,改用洪宪、宣统年号纪元,复辟失败后又恢复民国纪元。北洋时期,一度出现恢复阴历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同时保留阴历(农历),重大纪念活动以公元纪年为准,而传统节日还是遵从农历。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人们选择西元不过是一种公认的习惯,完全是为了方便,而不是因为西元更接近“真理”。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浦江客的新浪博客《公元纪年走入中国意义何在》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初年纪年变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和新中国为什么都采用阳历,在采用阳历的同时为什么都保留阴历。
(

2


9

)
(

1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