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在北京人遗址里,由上到下有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
A.种植水稻
B.会使用火
C.烧制彩陶
D.铸造青铜器
2.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 )
A.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B.开始大量使用陶器
C.开始学会用火
D.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部落族居
3.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
D.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制
4.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可以推测当时( )
A.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C.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D.农业领域广泛使用铁犁牛耕
5.“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6.1961年3月4日,国务院以龙山文化命名的山东济南“城子崖遗址”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龙山文化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应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农具
D.铁质农具
7.商朝的王位继承存在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种不同的方式。西周实行立子立嫡制度,由此确立了宗法和丧服之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分封子弟的制度。由此可知,和商朝相比,西周(
)
A.制度体系更加成熟
B.中央集权制已经建立
C.天下共主地位形成
D.贵族等级秩序更稳定
8.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形成礼乐制度
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出现早期国家
9.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王权结合
10.学术界对殷商时期继承制度归纳为三类:即“弟及为主”、“子继与弟及并用”、“子继为主”。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血缘分封尚未形成
B.兄终弟及现象普遍
C.血缘继承关系已存在
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11.《礼记·大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宗法者,佐国家养民、教民之原本也。”由此推测,“宗法”的含义是(
)
A.区分同祖同宗子孙的制度
B.按血缘推行教化的根本
C.历代实施分封的制度基础
D.按嫡庶治理社会的法则
12.“弟”是表示核心亲属关系的一种称谓。在夏商时期,“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到了周代,“弟”却为“(同)母弟”的专称,异母之弟就不再被称为“弟”。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王位世袭制度的确立
B.宗法分封制的崩渍
C.嫡长子继承制的完善
D.内外服制度的推行
13.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湣公即位;宋湣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传贤优于传长
B.宗法制度瓦解
C.王室逐渐衰微
D.殷人旧俗影响
14.出土的殷墟甲骨刻片记载,商王武丁时有许多封国,如封在雀地的称“侯雀”,封在宋地的称“子宋”,封爵有侯、伯、子、男、任、田、亚、妇等数种。据此可知(
)
A.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可信史料
B.井田制度和宗法文化在商朝时已经孕育
C.土地分赐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
D.各诸侯的土地不允许私自转让
15.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意在说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扩大周人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利用了上古血缘纽带的统治
16.殷墟妇好墓中,有五十多件铜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纺织品残片。研究发现,这些纺织品残片主要有六个品种,即麻织品、丝织物、用朱砂涂染的平纹丝织物、平纹变化组织、回形纹绮和纱罗组织的大孔罗。据此判断,商代( )
A.青铜铸造推动丝织业发展
B.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C.丝织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D.出现负责蚕桑生产的官员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代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1)材料中的家谱体现了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被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原因何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参考答案
1——16:BABCA
BADDC
BCDCA
C
17.(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18.(1)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原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特别是保证了王权的稳定;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故被历代王朝所继承。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