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一、学习探究
1.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2.本单元提要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意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就卓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师说》就是‘古文’的代表作。”《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3.作者关于尊师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积极意义?
4.说说本文在论证的语言上有何特点?
二、素材挖掘
1.尊师重道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长沙市的阳明小学却制定方案打算向全校范围内推广。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形式上的向老师鞠躬问好,是否能让尊师重道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不符合实际的规章,只会沦为形式空洞的说教。?
任何一种礼仪教育都要适度,也要符合现实。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90度鞠躬这种礼仪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呢?而作为90后的我们,问好的方式以简化成点头微笑,握手拥抱等等,这能否说明我们不懂得礼仪或者是尊师重道呢?尊师重道源自于内心,并非用强制的手段或规章来约束学生向老师鞠躬问好才是尊师重道,这种形式上的主义却换不来对人的真心尊重,那又有什么意义。如此这样,倒不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养,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并且新时代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告诉我们,师生关系早已不应再单方面地表现为学生对老师在日常礼仪上的毕恭毕敬,甚至是言听计从,取而代之的则应是更加自由亲善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自由辩论,当面质疑乃至课堂争论的引入,通过争论与论辩过程让师生共同进步。而不是无条件地服从,以免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2.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与智慧。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中:“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在古代,尊师重道是很盛行的。
??在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古人尚能为求学问对老师如此毕恭毕敬,更何况今天这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呢?
3.当今社会上大多数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把他们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对他们百依百顺,把他们当做小皇帝小公主来供养着,所以他们深受父母的溺爱,逐渐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戾气。他们狂妄自大,公然捣乱课堂,影响课堂秩序,老师与其讲理,非但不听,而且装出一副欠扁的样子与老师争吵起来,使老师颜面扫地,有的甚至吵完后一拍桌子一扭屁股走人的,只剩老师一人在后面叫喊着他的名字。
记得曾经一位老师对我们说过:“我希望今后我在课堂上是你们的老师,而在课后是你们的朋友,你们有什么事情可以和我说说。”因此,我十分喜欢有事没事就去老师聊天,这样不仅能够使老师很快地了解自己,而且也能给老师留下个好印象,今后更能记住自己。
4.一个人是否尊师重道代表着他是一个人品怎样的人。俗话说得好,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不仅教会我们知识,并且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要想做一个完整的人,光靠知识丰富是不够的,还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而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其中尊师重道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连尊师重道都做不到,那他今后在社会上是干不出什么大事业的,因此,要想成就今后伟大的事业,尊师重道就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
5.有人说,老师是天上最亮的北斗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人说,老师是山间最清凉的山泉,用清香的甘露汁浇灌着我们这些小树苗;有人说,老师是茂盛的叶子,用他那强有力的身躯和护着我们这些未来的花骨朵儿。
6.老师,我崇拜您,我也说不自己为何有这种崇拜之情,看着您在黑板上留下的一行行整齐而漂亮的字迹,我却不能掂量出这中间蕴藏着多少的奥妙和辛勤的汗水,只知道这是您对社会教育事业的无私的奉献。听着您在讲台上所讲的每一个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是大自然清翠的鸟叫声?是古典乐器发出来的和谐的旋律声?不,都不是,那是一种天外之音,蕴含着世间动听的音调,听起来让我们感触深刻,因为那种声音不是普通的声音,而是一种知识的信号声,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有许多的知识要从远方飞驰而来,走进你智慧大脑的驿站。
7.老师,您是天上最亮的北斗星,而我却是红尘中迷失方向的黑鸭子,每当我迷失方向时,只要一看见你耀眼的光芒,就能让我找回回家的路途。还记得在您刚接我的时候,把我从一个充满着天真的孩子变成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小学生时,您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在享受着自己的成功,享受自己的快乐时,却不能忘掉老师,您是山间最清凉的山泉,您用您的博学多才让我们了解这个广阔无垠的世界,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大,您就像是我们的望远镜,让我们看得更远,看得更清,就像山泉水一样,清晰得能让你看到底层。老师,你教我们要勇于与困难做斗争,不要被困难压倒,我还记得你常说的那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是啊,成功与困难是相对存在的,如果没有了困难,成功又何从谈起呢。
8.感谢您——老师,您让我们成为自信的,能超越自己的人。你用事实向我们证明: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和责任,一把通向我们从未知道的天地的钥匙。您教会我们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大胆探索,去寻找和发现,让生活充满惊喜!
感谢您——老师,您是一个我们能永远信赖的人,在生活中遇到麻烦便会去求救的人。你让我们知道:只要我们愿意,能把一切向您倾诉。你常说你也曾是个孩子,因此你能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
三、素材储备
1.韩愈诗文名句集萃
(1)士穷乃见节义。 ──选自《柳子厚墓志铭》
(2)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选自《祭十二郎文》
(3)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选自《祭鳄鱼文》
(4)杨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选自《圬者王承福传》
(5)伯乐一过翼北之业,而马群遂空。 ──选自《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6)大丈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选自《送石处士序》
(7)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为也,我则为之。 ──选自《送李愿归盘谷序》
(8)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选自《送孟东野序》
(9)惟陈言之务去。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选自《答李翊书》
(10)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非吾志也。 ──选自《应科目时与人书》
(11)千百载乃一相遇焉!故高才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选自《与于襄阳书》
(12)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灾害外者,皆已宾贡。──选自《后二九日复上宰相书》
(13)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选自《违辨》
(1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选自《进学解》
(1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选自《马说》
(16)麟之为灵,昭昭也。──选自《获麟解》
(17)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物之谓德。──选自《原道》
(18)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选自《原毁》
(1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选自《师说》
(20)师不必贤于第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选自《师说》
2.前人对韩愈的评价
(1)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可矣乎?今之不及之者,当大为防焉尔。——裴度
(2)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安子顺
(3)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黄诗、韩文,有意故有工,左、杜则无工矣。——陈师道
(4)唐之韩愈,词气磊落,终于京兆尹,而裴度之伦,实在相府。——苏辙
(5)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苏轼
(6)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苏轼
(7)昔孟轲拒杨、墨,去孔子才二百年。愈排二家,乃去千余岁,拨衰反正,功与齐而力倍之,所以过况、雄为不少矣。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欧阳修、宋祁
(8)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
,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李翱
3.尊师名言
(1)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2)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3)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泽东
(4)教师是太阳底下再优越没有的职业了。——夸美纽斯
(5)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7)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广潜书》
(8)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
(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10)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
(11)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12)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韩愈
(13)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14)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4.尊师故事
(1)毛泽东向教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
(2)周恩来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然患脑血栓逝世,周恩来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苓逝世后,周恩来一直掂记着张家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周恩来给张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
(3)朱德给老师敬礼
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4)彭德怀穿便服会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穿军服才好。”彭德怀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穿便服。如今有些人受旧思想的影响,瞧不起中小学教师,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接见时彭德怀频频向老师们问好。
(5)鲁迅尊敬老师
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6)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从而,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7)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5.六艺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
【参考答案】
学习探究
1.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2.
唐“古文运动”倡导: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②作家人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因此,《师说》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3.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是也不起的进步。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4.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连珠句的妙用。连珠,又称顶针、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