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 第5讲:转型前夜的迟滞——明清导学案(含三年高考真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 第5讲:转型前夜的迟滞——明清导学案(含三年高考真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6 11:4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讲:转型前夜的迟滞——明清导学案
一、考情分析
卷别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I卷
27.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冲击
27.郑和下西洋时期的“麒麟外交”
27.明中后期南北经济区域差异
27.清代理学的社会影响
27.明清理学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化
II卷
27.明代对宦官文化政策的演变
27.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
27.明清时期商业资本的成长
27.手工业的发展——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41.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治理永定河
27.明代科举制——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42.明代卫所的设立
III卷
26.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27.明中期社会上流行个人出书之风
27.清代江南租佃制的发展
27.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
从上表可以看出:明朝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影响、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及中外关系,是命题专家关注的重点内容。
2022年复习备考要将明清史作为复习重点,要关注明清时期中央决策机构和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演变的原因和影响;明清之际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原因和影响;明清时期文化(科技、文学、艺术)的时代特色及其成因;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东西方的思想文学成就比较,等等。
二、实战练习——三年真题
1、(2021年全国甲卷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2021年全国乙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3、(2020年全国I卷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4、(2020年全国II卷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5、(2020年全国III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6、(2019年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7、(2020年全国II卷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8、(2019年全国III卷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9、(2021年全国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http:?/??/??/??)
图5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
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
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10、(2020年全国II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
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浸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15分)
三年真题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题干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说到官员与士绅之间的关系是否紧张,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提到他们是否左右地方政事,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当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有差别,但并不能说明官员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是官方哲学,材料宗谱的主要内容“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故选B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并非士族独有,与维持血统纯正无关,排除C项;材料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无关,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C项。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选C项;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根本性改变”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明显松弛”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迁,排除A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排除B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排除D项。
9、【答案】略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旧教材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基础知识做依托,等于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明确什么是卫所,这从题中所给的文字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可以获得,明确卫所实际上是军事组织,卫和所分别是上下两级防区,布置在要害地带。然后,考生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来画出一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所画区域应该符合题干中要求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所以思路就是分析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国防相关的要害区域。据此可以得出,卫所分布集中的区域主要有四类:都城、元朝残余势力附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遭受外来侵略的边疆地区。明朝的都城附近应该是一类,因为是皇宫所在地,也是政治经济中心,当然也是国防要地,所以可以画在明朝先后两个都城中的一个(南京或者北京)附近;另外,明朝是灭亡了元朝才建立的,所以北部与蒙古族交界地带(大约长城一带),应该是对付元朝残余势力的要害地带,设立卫所有利于保护北部边境安全,也保护我国的农耕经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区域,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统一,会设置集中分布的卫所;还有就是容易遭到外来侵略的地区,比如东南沿海地区,既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也是明朝曾遭受过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防安全,会设立集中分布的卫所。最后,就自己所画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说明理由,注意表述符合明朝史实,且与题目所涉及到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相关就可以。
10、【答案】(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改修河道,筑堤束水;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
效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2)特点: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意义:有效治理了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制度优势。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一“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得出社会专门机构;由材料一“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得出建立岁修、抢修制度;由材料一“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得出改修河道,筑堤束水;由材料一“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得出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第二小问效果,由材料一“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得出取得了一定成就;由材料一“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得出未根治水患。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得出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放在首位;由材料二“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得出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由材料二“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得出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的团结合作;由材料二“《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得出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由材料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得出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二“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得出有效治理了水患;由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得出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材料二“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得出体现了制度优势。
三、历史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由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前夜。
(一)政治上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明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加强思想控制和对官民的监督。
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同时大兴文字狱,厉行思想专制。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已经走向极端,消极作用日益突出。
2.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明清政府通过反击外来侵略战争(戚继光抗倭、康熙帝抗击沙俄等),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同时把加强民族联系与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结合起来、把款待少数民族回归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加强了对台湾和蒙、疆、藏等地区的管理,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统一,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
(二)经济上
1.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
2.
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发展,与西方相比,我国已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三)思想文化
总体特征是承古萌新。
1.
传统思想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并表现出强烈的专制色彩。
程朱理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朝通过八股取士,清朝则大兴“文字狱”,以此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
出现了反专制的民主思想和文学艺术作品。
明清时期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从不同侧面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批判;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也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如《儒林外史》《西游记》《红楼梦》等。
3.
传统科技依然领先,出现总结性科学巨著;出现西学东渐。
明清时期,我国的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了三部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以此同时,伴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我国,西学东渐开启,预示着我国科技已开始落伍于世界潮流。
(四)对外交往
1.
开始遭受外来侵略与挑战。
明朝中后期开始,我国开始面临着外来侵略的威胁。在东南沿海地区,明朝中后期发生了“倭寇之乱”;葡萄牙开始侵略台湾和澳门;明清之际,荷兰一度侵占了台湾。在东北地区,沙俄侵略我国的黑龙江流域。
2.
从政府间的主动交往到逐步闭关锁国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突出的表现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联系。
明朝后期,政府开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
四、核心考点梳理
(一)明朝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变
1.明初,明太祖提升皇权
明初,明太祖吸取前代宰相权力过大的教训,废行中书省和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皇帝直接对六部长官发号施令,将决策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后来,为了减轻政务负担,明太祖设立了殿阁大学士,大学时仅具顾问性质,没有决策权。
2.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学士担任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形成。
3.“票拟”和“批红”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阁臣将对大臣奏章或政令的处理意见写在小票上),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司礼监太监负责代皇帝批阅章奏和内阁的“票拟”,即“批红”,以此牵制“阁职渐崇”的局面,从而达到平衡政局的目的。为提高太监的文化素质,设立专门机构,教授太监读书,并且逐渐制度化。由于“内外相维”,维护了皇权的稳固,但同时也为宦官干政创造了条件。
4.内阁的政治地位
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5.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设立:雍正帝。
2.目的:最初是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3.职权: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4.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较高)、密(政治决策封闭性)。
5.影响:军机处的设置导致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清政权建立初期,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使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出全面高涨的局面。
1.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世界领先。水稻产量高,玉米、番薯引进推广,棉花广泛种植,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
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代棉布成为主要衣料;瓷器生产方面,明代创造了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生产出粉彩瓷和珐琅彩瓷。在江南的一些纺织业、制瓷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许多新特点。大量农副产品、手工业品投入市场,大批工商业城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长途贩运发展起来,徽商、晋商等区域性商帮形成。
4.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江南地区个别部门稀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清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缓慢发展,但占统治地位的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维护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明清政权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并推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富有活力的新经济形态的发展。
(三)明清文化
1.“异端”思想家李贽
(1)成为“异端”原因: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商品经济发展,形成竞相逐利的社会风气;李贽出身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商人世家,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
(2)观点:挑战正统思想,强调人正常的私欲,主张个性自由;抨击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反对礼教虚伪和官场欺诈。
(3)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是明清时期最有个性的思想家,我国反君主专制思想的先驱。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1)背景:君主专制的强化与腐败,危机四伏;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理学和八股取士的僵化。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政治
经济
思想学术
地位与代表作
黄宗羲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提出限制君权主张,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继承“民本”思想,批判“君为臣纲”。
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著有《明夷待访录》等。
顾炎武
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提出“众治”主张(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经世致用。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注重实学。
开考据学先河,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
王夫之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将天下据为私有的做法。
经世致用。
反对理学的天命论,建立唯物主义体系;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吏观。
其思辨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著有《读通鉴论》。
共同思想
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意识,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及设想。
重视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批判继承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评价:萌生于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他们强烈抨击君主专制,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启迪,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刻,治学方法开启了清代考证之风;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构筑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未能突破儒家思想的框架,没有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3.明清小说
(1)繁荣原因:
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专制主义集权空前强化,旧制度衰落;印刷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社会识字率普遍提高。
(2)特色:
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出现“四大名著”;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描写的对象;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如《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4.书画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书画艺术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
(1)书法:如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的行书。
(2)绘画: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高,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等。
5.清代京剧的形成
(1)徽班进京: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2)“徽汉合流”: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形成“徽汉合流”局面。
(3)京剧形成:经过广大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和汉剧相互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涮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
(4)走向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5.三大总结性传统科技著作
(1)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
(2)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具有兼采中西的特点。
(3)明末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系统总结了古代尤其是明代农业、手工业的成就,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