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画》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6《画》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5 12:2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识字6《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中描绘了山、水、花、鸟等事物,我们仿佛看到了山水相称的美丽以及鸟语花香的灵动。全诗共四行,读起来似乎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照样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这些都表现出一幅画的特点。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因而本课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识字,课文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另外,读是语文教学重要手段。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接触的字词量极少,这首古诗的意思非常浅显,只要他们反复地读,读准、读好、读懂、读背,都能够理解其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水、去、来”等字。
(2)理解文中的反义词,如:“远”和“近”,“有”和“无”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有”等字,认识走之、斜刀头两个偏旁。
(2)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老师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好吗?“一连两日山中游”(打一字)(学生猜谜语,教师注意引导。)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关于《画》的谜语诗。(板书课题: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1)教师范读《画》,学生边听边欣赏“画”,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读的韵律和节奏。)
2.生看着拼音自读这首诗,把诗中不会的生字宝宝圈出来。(生读)
3.【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包含生字的广告牌、饭店招牌、课外书等】(例如:来一碗、喜来登、归去来饭店、没有饭店,引生在生活中识字。)
4.出示:






声去还



(1)读一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来练习读。(抢读)
(2)你想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
①注意字音:注意区分平翘舌、前后鼻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
②分析字形
色:上下结构,上面是“斜刀头”,下面是“巴”。(相机认识偏旁“斜刀头”)【利用图片理解“色”】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等。
听: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斤”。
无:无一天,“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
③认识走之旁。
找一找具有相同偏旁的字。(远、近、还)引生认识走之旁。(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生字中的哪些字还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听、声)
用给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识字“米——来”。
(3)小老师领读,带拼音读。
(4)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
三、巩固生字
1.游戏:照镜子
同桌一起抽读生字卡片,互相纠正。
2.游戏:找朋友
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卡片上的词说一两句话。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
的字,站在一起,其他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这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早、有——无。)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水、去”,注意田字格中的关键笔画。
2.教师进行生字笔顺动态演示,教师示范,提示书写要领。
3.学生描红,师生展评。(教师注意提醒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
五、布置作业
规范书写生字“水、去”。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1.范读课文。
2.指生读古诗。
二、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简单地说出诗意,发现问题并质疑。)(诗意:远远看去,山是那样绿,走近一看,溪水从山上缓缓流下,却听不到一点流水的声音。春天已经过去了,可是花儿仍旧开放着,小鸟在树上站着,有人走到它的身旁,它也不惊慌、不害怕。)
2.学习第一、二句。
(1)谁来读一读诗的第一、二句?(板书:有
无)
(2)跟老师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说话练习:同学们,你有什么?“无”是什么意思呢?(“无”在这里就是“没有”的意思。)细心的同学是不是发现了有和无的意思(相反),他们是一对反义词。这两句话中还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远-近)
(4)再次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
3.学习第三、四句。
(1)谁来读一读诗的第三、四句?(去
来)(点拨:反义词)
(2)跟老师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笔画?
(4)指导描摹“来”。先看老师写一写,再自己书空练一练。(注意:“来”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特别是第二横在横中线上,一竖在竖中线上。)
4.咱们先来抢答有关生活常识的题目,比一比谁在生活中观察得最仔细?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春天是花开的季节,但是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但是本文的作者是怎么写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5.教师引领学生读诗。(教师读前三个字,学生接读后两个字。)(适时板书:有色
无声
还在
不惊)
6.为什么作者写的和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完全相反呢?我们接下来看一幅图画。【展示有关课文描述的山水画】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说话)
为什么作者写的和我们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完全相反呢?这都是因为作者描述的是一幅(画)。
7.让我们来齐读这首以画为谜底的谜语诗。
8.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展示画,学生边看图边吟诵。多种方式练习朗读。(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的韵律。)
三、拓展积累,情感升华
1.学生挑战读古诗,(齐读、比赛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师生一起评一评。
2.学生表演读古诗。(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个人的感悟设计动作进行表演。)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2)汇报成果:
如:远远地看画中的山,念第一句;贴近画侧耳听,念第二句;想象春天过去了,夏天也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但这画中的花儿还是开着的,念第三句;到画前驱赶鸟儿,念第四句。
3.对照上的山水画,试着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通过各种途径(请教家人,报纸、网络等)查找谜语,课下开展猜谜语竞赛活动。
【板书设计】

远看

近听

春去

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