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梳理与探究——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课时1 丰富词语积累
(30分钟 100分)
基础
达标
能辨析词语,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素养
突破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之方法:
①审清题干,明确指向,确定阅读区间;
②还句入文,结合语境,揣摩含意;
③重点分析有指代性、隐喻性、逻辑关联性的关键词。
题组一 基础通关(20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与众多欧西事物的“迁地弗良”不同,文学史这一著述形式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 ,而今已经变得枝繁叶茂。欧洲十九世纪兴盛一时的文学史,在十九世纪末遭遇了来自审美主义的 ;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学院占据主流的“新批评”更是公然拒绝文学史;尽管后来随着文学社会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研究路径的展开,文学史一度有复兴之势,但对这一学科进行理论反思的声音,一直 。?
A.落地生根 置疑 若隐若现
B.落地生根
质疑
不绝如缕
C.入乡随俗
质疑
若隐若现
D.入乡随俗
置疑
不绝如缕
题组二 悦读时间(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到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分)
( )
A.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原样保存下来。
B.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极、正确与否。
C.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
D.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分)
( )
A.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B.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
C.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0分)
( )
A.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
B.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
C.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
D.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发展扩大,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
题组三 语言秀场(20分)
5.下面是江城中学“金秋读书会”活动筹委会发给某著名作家的邀请函正文,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20分)
我校第五届“金秋读书会”将于11月25日~30日举行,您是贵校杰出校友,我们荣幸地向您发出邀请,恭请您拨冗为广大莘莘学子做一次文学讲座。您现在是炙手可热的著名作家,日理万机,但我们仍十分期盼您的莅临。
答:①“ ?”改为“ ?”;?
②“ ?”改为“ ?”;?
③“ ?”改为“ ?”;?
④“ ?”改为“ ?”;?
⑤“ ?”改为“ ?”。?
参考答案
第八单元 词的积累、梳理与探究——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课时1 丰富词语积累
1.B(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遵从当地的习俗风俗习惯。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者声音细微悠长。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
2.D(“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说法不正确。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由此可知,应是“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3.D(“从主到次”的说法不正确。从结构上看,文中“传”和“承”应为并列关系;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承”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能更加重要)
4.C(A
“只要……后人就能……”充分条件不成立。B
“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于文无据,且“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是在保存传统文化不自觉、无意识情况下。D
“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等文化”不正确。在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并未吸收外来民族语言)
5.示例:①“贵校”改为“母校”;②“荣幸”改为“诚挚”;③“广大莘莘学子”改为“莘莘学子”;④“炙手可热”改为“蜚声中外”;⑤“日理万机”改为“事务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