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5 11:4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2 乡土中国(2)
(30分钟 100分)
基础
达标
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其思想文化意义
素养
突破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五大习惯,让你轻松提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
②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
③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
④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答题习惯;
⑤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答题习惯。
题组一 理性火花(5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乡贤是本乡本土孕育培养的贤良杰出人物,他们与乡村社会存在着水乳交融、斩割不断的特殊关系。当代乡贤扎根乡土,对传统文化和乡村情况较为熟悉,同时又具有开阔的视野、新颖的理念、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资源。复兴和重构乡贤文化,重新界定乡贤群体并鼓励他们参与现代乡村治理,对于优化和丰富当下农村社会治理的资源结构,促进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乡贤文化根源于乡土社会,并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内化为古代政治文化的一部分。现代乡村也随着时代发展演变为当代乡贤诞生的摇篮,成为维系乡贤群体肉体与心灵归宿的重要场所。正是乡贤文化与乡土社会的这种天然联系,使得在现代乡村社会复兴和重构乡贤文化成为可能,也为乡贤群体参与现代乡村治理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乡土中国是一个以村落为边界的熟人社会,乡民们在长期的交往实践中很容易对正在或曾经生活在本乡本土的这些精英人物自然生发出亲近感。中国乡村的物质形态和政治生态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作为农村中有声望、有能力的长者、贤人,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
与宗族观念相互交织的乡贤文化融合了地缘与血缘的双重因子,既会触碰到漂泊在外的乡贤群体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块地方,也会激发出安于本土的乡贤群体造福乡梓的愿望和热忱。这种难以割舍的浓浓乡情和乡恋,为乡贤群体反哺桑梓、回馈乡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乡亲们对于血脉相连的乡贤群体回归,自然也会因天生的亲近感而更易于接纳。
当代乡贤以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内生权威与外生权威之间的特殊地位,依托有效的制度设计完全有能力在双方之间架起沟通桥梁,促进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以乡贤群体为载体的乡贤文化蕴含着爱国爱乡、敬业精业、崇德向善的巨大道德力量,通过文化现代化的途径进行重塑再造,完全能够跨越时空兼容于现代社会,并为现代民主政治和社会建设服务。
当代乡贤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以及乡村与城镇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构建有效的激励制度与合理的约束机制,依托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创新的底层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当代乡贤在弥合社会分歧、化解社会矛盾以及促进城乡共荣方面的独特效用。
(摘编自白现军、张长立《乡贤群体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的政治逻辑与机制构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6分)
(  )
A.当代乡贤既熟悉传统文化和乡村情况,又视野开阔、经济实力雄厚、社会资源广泛。
B.乡贤文化是古代政治文化的先天因子,蕴含着爱国爱乡、崇德向善的巨大道德力量。
C.当代乡贤凭借其特殊的地位,可以凭一己之力促进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
D.乡贤文化融合了宗族观念、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所以乡贤治理乡村具有天然优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6分)
(  )
A.首段通过对乡贤概念及现代特点的介绍,引出了乡贤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
B.第二段从乡贤文化深植于乡土社会的角度论证了乡贤群体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的可能性。
C.第四段拿漂泊在外与安于本土的乡贤群体进行比较,为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例证。
D.文章整体上运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四个不同角度论证乡贤可以参与现代乡村治理。
题组二 聆听先贤(4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困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删改)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中国社会的乡下人被称“土气”。(24分)
答:?
?
4.结合文意,简要概括乡土社会的特点。(24分)
答:?
参考答案
课时2 乡土中国(2)
1.D(A“经济实力雄厚”错误,由第一段可知应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B由第二段“并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内化为古代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可知,乡贤文化并非一开始就是古代政治文化的一部分。C“可以凭一己之力”错误,由第五段可知,乡贤只能“依托有效的制度设计完全有能力在双方之间架起沟通桥梁”,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
2.C(第四段没有将漂泊在外与安于本土的乡贤群体进行比较,此处也不是例证)
3.①“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②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现在“土气”成了骂人的词。
4.①乡土社会具有地方性,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②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遵从的规矩是礼俗。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