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5 11:5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乡土中国》
课时1 乡土中国(1)
(30分钟 100分)
基础
达标
结合文本结构,了解议论文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素养
突破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巧找途径,品味议论文语言的表达艺术:
①明晰位置,强化意识。重要词语的位置一般在:文章首段,“首句标其目”;文章末段,卒章显志;文章过渡段,承上启下,前后照应。因此,在阅读时要高度重视“题目”“首段”“末段”及“过渡段”。
②体察语境,还原分析。品味“语句的丰富含意”,更要注重具体语境,对具体词语的语境进行“四问”,即“时间”“地点”“对象”“环境”四个方面,同时将答案代入分析印证。
题组一 基础通关(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知识与智慧的    ,依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史上    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有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    的,但在一个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毕竟是浅薄的。出版界不仅仅要把中外经典图书印出来给大家阅读,还要把那些激发今人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典型人物介绍出来,优秀传记作品的影响力,是    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15分)
(  )
A.生生不息  津津乐道
无可非议
不可捉摸
B.薪火相传
津津乐道
无可厚非
难以估量
C.生生不息
乐此不疲
无可厚非
难以估量
D.薪火相传
乐此不疲
无可非议
不可捉摸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15分)
(  )
A.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B.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C.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
D.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
题组二 阅读时间(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祪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维持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5分)
(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5分)
(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的,而是靠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5分)
(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题组三 语言秀场(25分)
6.阅读下面文段,根据要求完成(1)~(2)题。(25分)
有媒体报道,某幼儿园老师在教完儿歌《小燕子》后,班里所有小朋友都不知道小燕子到底什么样;教唱儿歌《丢手绢》后,竟无一人知道手绢是什么……
(1)简要概括材料反映出我国儿歌的现状。不超过50字。(10分)
答:?
?
(2)请选择一个角度,就材料中的现象加以点评,不超过80字。(15分)
答:?
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乡土中国》
课时1 乡土中国(1)
1.B(薪火相传:比喻通过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指世间万物新陈代谢,永不停止。津津乐道:形容对某事十分感兴趣地谈论。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无可厚非: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难以估量:很难估计,形容数目众多。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2.C(“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与上句“生活方式”衔接更紧;“成为享受”与下句“读书之乐”衔接更紧)
3.B(A混淆概念。原文是“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C“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错,原文是“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D“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说法绝对)
4.D(“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错,不是很多处)
5.C(强加因果)
6.(1)示例:传统儿歌固然经典,但因与当代生活严重脱节而遭遇尴尬处境。
(2)示例:今天,小燕子已很难飞入寻常百姓家,手绢也几乎被纸巾完全取代,老儿歌自然遇到了理解难题。现在需要契合时代面貌、适应儿童心理的新儿歌,请让儿歌荡起新时代的“双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