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课时2沁园春·长沙(2) 同步练习(人教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课时2沁园春·长沙(2) 同步练习(人教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5 12:3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2 沁园春·长沙(2)
(30分钟 100分)
基础
达标
品鉴诗词的情感
素养
突破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鉴诗歌情感之方法:
①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②用准确的词语概括诗歌情感;
③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题组一 理性火花(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已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学科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在时间上是现代文学的两倍多,但它仍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年轻学科。在当前我国大力倡扬“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直面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问题与困惑,并寻求学科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不容回避的议题。
当代文学的学科建构离不开外源性的理论资源,而且事实上,它在推动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向西方取经,过于偏重这些外源性资源。20世纪80年代我们崇拜黑格尔的“历史哲学”,90年代服膺阿尔都塞的“历史总体性”和詹姆斯的“永远历史性”,新世纪迷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学”。对于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样顶礼膜拜、趋之若鹜。举例说,美国华裔汉学家王德威的论文《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就无异于在国内现当代学术界扔进了一颗深水炸弹。一时间,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到处都是“被压抑的现代性”话题,甚至“没有……,何来……”的句式也到处被模仿。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不应失去自己的学术主体性。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写作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基本范畴、主体身份和当代性品格。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要将落脚点转移到内源性理论资源上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中国的本土经验,三是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文章学传统、《史记》对理想文化人格的塑造和高超的叙事技巧,都可以成为我们撰写当代文学史的参照,并促使当代文学史家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当代文学如何回归或复活传统的叙事美学与诗学等等。当代优秀作家已清醒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演绎,也不是技术主义的炫技,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沃土中,并通过本土经验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以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情怀、高贵的精神气质,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新高度。关于清代“朴学”的方法论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是史籍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在历史化问题上自有其广博而又独特的资源、思路和方法。”不过,必须看到,清代“乾嘉学派”那一套方法对当代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是有用的,但它的琐杂考证和重学问而轻人文的理论对于建构当代文学史应有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则是无效甚至是不利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王瑶说过,文学史学科“总要发展,要突破过去,要后来居上。每个时代都应该达到自己时代的高度”。期待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文化自信心的恢复,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也将脱羽成熟。
(摘编自陈剑晖《当代文学学科建构与文学
史写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分)
(  )
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对待外源性资源与内源性资源的态度存在着偏差。
B.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和华裔学者的学术研究都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
C.植根于民族的本土经验,是对学术主体性的坚持,有利于作家写出更好的作品。
D.“朴学”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但缺乏理论支撑,不利于建构当代文学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分)
(  )
A.文章以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滞后为立论前提,论证了重视内源性资源的必要性。
B.文章按时间顺序列举了诸多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证了外源性资源的影响。
C.文章对外源性资源的作用、清代“朴学”实证方法都做出了一分为二的评价。
D.针对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发展的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0分)
(  )
A.中国当代文学比现代文学历时更长,由于文化自信缺失,未能达到时代的高度。
B.偏重于外源性理论资源是当代文学学科仍处于“未完成”状态的根本原因。
C.对内源性理论资源的三个方面,我们应该要创造性、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
D.当我们注重对内源性资源的筛选和利用,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就能脱羽成熟。
题组二 诗词天地(4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4~5题。(20分)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4.这首词的哪一个字写出了秋天怎样的景色特征?这个字使你联想到《沁园春·长沙》中怎样的景象?(12分)
答:?
?
?
5.这首词在满腔热情地歌颂革命形势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斗争的艰难曲折的感慨。词中哪个短语流露了这种感慨?请简要赏析。(8分)
答:?
?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20分)
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6.词中有两处使用了对比修辞,请指出并分析。(8分)
答:?
?
?
7.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2分)
答:?
参考答案
课时2 沁园春·长沙(2)
1.D(“缺乏理论支撑”不当)
2.B(“按时间顺序”不对,应是分两类进行列举)
3.C(A未能达到时代高度的是当代文学学科建构,而不是当代文学。B“根本原因”推断不当。D“就能脱羽成熟”的推断结果过于绝对)
4.“霜”字写出了绚丽多彩的秋景。联系《沁园春·长沙》,使人联想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联想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秋景。
5.“人生易老”流露了这种感慨。因为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当时要为其他同志所接受,常常会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6.敌人与我军对比: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我军众志成城,敌军宵遁。敌人前后对比:前,敌军围困万千重;后,敌军宵遁。
7.这首词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词人从容不迫,抗击敌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