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课时1 沁园春·长沙(1)
(30分钟 100分)
练习目标:
基础
达标
品鉴诗歌的语言
素养
突破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鉴诗歌语言之方法:
①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分析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题组一
基础通关(3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念奴娇·昆仑【注】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一九三五年十月
【注】本词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登上岷山峰项,远望青海一带苍莽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当时中央红军即将走完长征的最后一段行程,到达陕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
( )
A.词中的昆仑山雪多,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但是千百万年来没有谁对此做过评判。
B.下阕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展示了词人改造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勃勃雄心。
C.此词借“昆仑”喻指帝国主义,词人抒发了改造旧世界、消灭帝国主义的壮志豪情。
D.全词气势恢宏、想象奇特、感情奔放、风格豪迈,具有宋代豪放派词风的深厚底蕴。
2.词的开头三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给人以怎样的艺术感受?(20分)
答:?
?
?
题组二 悦读时间(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①在延安人的记忆里,主席永远穿着洗得很干净的旧灰布制服、布鞋,戴一顶灰布八角帽。他的伟岸的身形,明净的额,温和的目光,热情的声音,时时出现在会场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散步时的大道边。主席生活在群众中间,生活在同志们中间。主席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人们是熟悉的,理解的。人们怀着无限信任和爱戴,团聚在他的周围,一步不能离开,一步不曾离开!如今,主席穿起了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
②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主席在汽车边站定,目光平视,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经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这时,他眼睛里露出一种亲切的、坚定的微笑,向人们点了点头。
③站在前面的中央负责同志们,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然后,又停下来,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径直走去。
④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拚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
⑤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⑥主席的这个动作,给全体在场的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像是表达了一种思维的过程,做出了断然的决定;像是集中了所有在场的人,以及所有不在场的革命干部、战士和群众的心情,而用这个动作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概括了当那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到来的时候,领袖,同志,战友,以及广大革命群众之间,无间的亲密,无比的决心,无上的英勇。
⑦请感谢我们的摄影师吧,为人们留下了这刹那间的、永久的形象;这无比鲜明的、历史的纪录!正是在这挥手之间,表明了一种深刻的历史过程,表现了主席的伟大人格。愿所有的人,通过这张照片,能够理解和体会,那当抗日战争胜利,我们的国家处在十字路口,处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败的斗争的严重时刻,我们的党和毛主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⑧飞机的发动机响了,螺旋桨转动起来。随着这声音,人们的心猛烈地跳动,人们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这架就要起飞的飞机;任凭螺旋桨卷起了盖地的尘沙,遮住了人们的眼睛。这架飞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载负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负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载负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⑨主席的面容出现在飞机窗口,人们又一次涌上前去,拚命地挥手。主席把手抚在机窗的玻璃上,手指无声地弯动。直到飞机转了弯,奔上跑道,腾起在空中,在头顶上盘旋,然后向南飞去,人们还是仰着头,目光越过宝塔山上的塔顶,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肯离去。
(节选自方纪《挥手之间》)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
( )
A.第①段对主席的肖像描写,突出了主席的伟岸、朴素和延安人民对主席的熟悉。
B.“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激动情绪。
C.文中两次写到人们涌向主席,表现了群众内心的感情风暴和对领袖的衷心爱戴。
D.第⑦段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讴歌了主席不计个人安危的弥天大勇和深谋远虑。
4.第⑤段是对主席挥手动作的特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分)
答:?
?
?
5.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分)
答:?
?
?
题组三 语言秀场(20分)
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在毛泽东的眼里,秋天充满勃勃生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请你展开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这句诗做一段景物描写,要符合诗的意境。100个字左右。(20分)
答:?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课时1 沁园春·长沙(1)
1.B(词的下阕重在议论和抒情,没有描写)
2.这三句采用了拟人和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把昆仑山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让人能真实地感受到昆仑山的高大与苍莽。
3.D(没有讴歌“深谋远虑”)
4.表现了毛主席在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精神风貌,以及为国为民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主席崇高的敬意。
5.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了毛主席“挥手”的深刻历史意义。
6.秋高气爽,碧空万里。一只雄鹰正展翅翱翔于长天,铺展的翅膀就像垂天之云,它时而翻飞,时而引吭高歌。突然,它收束起翅膀,如箭一般俯冲向远处的草丛,惊得草丛乱颤。湘江边,鱼儿在浅水中轻摇尾巴,悠游地漫步,它们不时地吐着泡泡,就像年轻的恋人在喁喁私语。天地苍茫,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