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前者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诗虽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整首诗气势恢弘,意境高远,读起来朗朗上口。后者诗人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
【学情分析】
古诗整齐押韵,琅琅上口,学生十分喜爱,不少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背诵。但由于诗歌语言简练,会省略词语,有时还会颠倒次序,使意思变得曲折跳跃,因此学生不易把握诗句的意思。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借助多媒体等展示的画面,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尽、欲”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尽、层”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到有感情地背诵。
3.能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情感,大致领悟诗意,有主动诵读我国古代优秀诗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等著名古楼图片】同学们看看这些古代著名建筑,这些历尽千百年的建筑都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记录了诗人墨客的不同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停顿。
(1)读准字音:“登”(dēng),后鼻音;“鹳”(guàn)。
(2)登/鹳雀楼。
(3)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
预设:谁登鹳雀楼?登鹳雀楼干什么?鹳雀楼在什么地方?
3.解题:
(1)“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是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
(2)有一天,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句
1.教师范读课文《登鹳雀楼》,学生形象感知诗歌内容。
2.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想不想也来读一读?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3.检查朗读。
出示: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指名读。注意生字“楼、依、尽、欲、穷、层”的读音。“尽”:jìn不要读成jìng,“层”céng不要读成chéng。
(2)开火车读。
(3)齐读。
5.师吟诵。
三、创设情境,理解诗意
1.学习前两句。
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指名读前两句。
(2)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②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3)理解意思。
①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出示图片】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白日:本指明亮的太阳,这指落日。
依:靠着。
尽:消失。
②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③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2.学习后两句。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出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指名读三、四两行。画出节奏和重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6)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练习朗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4.齐读全诗。
四、总结拓展
学习了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这一千古名句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谈感受。
五、指导写字
出示田字格生字:
楼
依
尽
黄
层
1.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着重指导:
楼:左窄右宽。“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
层:外面是“尸字头”,半包围结构。
4.学生练习写字,师巡视。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哲理)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齐读两遍课题)
3.《望庐山瀑布》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现在,我们去详细地了解一下他吧。(教师讲述,让学生了解李白生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望庐山瀑布》,学生欣赏生动的画面,直观感受古诗的意境。
2.解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3.自由读诗,读准“瀑、布、炉、烟、遥、川”6个生字,注意:“川”是翘舌音。
4.指导写字。
出示田字格生字:
照
炉
烟
挂
川
(1)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2)学生观察生字字形及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
“炉、烟、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炉”“烟”中的火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照”:注意四点底的写法。
(5)学生描红,临写。
(6)展示评议。
5.画出自己不理解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试着理解它的意思。
6.出示古诗,各种形式检查朗读。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指名读。相机正音。
(2)师生合作读。
(3)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4)齐读。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1)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出示: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太阳。
香炉:香炉峰。
紫烟:紫色的烟云。
生:升腾起(变成了)。
(2)这一行诗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板书:生。它生动地刻画出了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1)出示: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远看。
挂:悬挂。
川:水道、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2)【出示瀑布挂前川的图片】
(3)指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3.读第三行诗。
(1)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
(2)“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水流快、山势陡)
(3)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
4.读第四行诗。
(1)“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2)“疑”是什么意思?
疑:怀疑。
(3)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诗的意思。(真让人怀疑这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
(4)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
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四、描绘画面,背诵全诗
1.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所描绘的画面,说说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泄,真让人认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2.诵读诗文,背诵全诗。
五、拓展活动
举办“我是小诗人”活动,让学生提前搜集各种类型的古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背下来,诵读或者背诵一下。(教师注意鼓励和奖励。)
六、布置作业
1.把诗歌《望庐山瀑布》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找找李白的诗,背诵一首。
【板书设计】
望
庐
山
瀑
布
李白
夸张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