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现代文阅读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现代文阅读训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5 18:1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现代文阅读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内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皇帝的新装(节选)
①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头一天晚上,两个骗子整夜都没有睡,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是在把布料从织布机上取下来,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②_______________。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③“一点儿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④“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⑤_______________。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⑥“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⑦“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⑧“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⑨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⑩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第②⑤两段的横线处,第②段应填(????????),第⑤段应填(????????)。
A.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
B.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
(2)作者安排一个孩子揭穿谎言有何用意?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
“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皇帝知道老百姓讲的话是真的,为什么还要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呢?
(5)文中的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这首诗的构思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请你整理出诗人构思的思路。
(2)“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中“定然”一词能否改为“可能”?为什么?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朵”本来是“花”的量词,这里用在“流星”上,你能说出诗人这样用词的妙处吗?
(4)诗人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做这样的改造?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位神通广大的女神,名叫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②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呢?
③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④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⑤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⑥“妈妈!”
⑦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快乐。
⑧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⑨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⑩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这样,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1)结合具体语境说明画线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①兴高采烈:_______________
②眉开眼笑: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呢”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第③段画线处的语言十分生动,请说说这里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4)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说说人类是怎样诞生的。
(5)结尾画线的句子与前文的哪一个句子相照应?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的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
kǎi
歌飞走,却被蜘蛛网
zhān
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1)根据拼音写汉字。
kǎi(?
?
?
?
)歌?
?
zhān(?
?
?
?
)住
(2)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吹着喇叭”所表现的不同内容。
①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
这里“吹着喇叭”表现蚊子的_______________。
②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
这里的“吹着喇叭”表现了蚊子的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段中画线词的含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强调蚊子至死仍然不服气,因为战胜过强大的动物。
B.说明蚊子至死不明白自己被消灭的原因。
C.蚊子为自己的强大而遭覆灭感到惋惜。
D.蚊子已感受到是自己的得意忘形使他遭到消灭。
(4)文中写狮子与蚊子的战斗时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
(5)胜利的蚊子为何会败在小小的蜘蛛手上?
【课外阅读】??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活?

余?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着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嗒吧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活着》,有删改)
(1)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②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麻雀的气性
沈轶伦
①校园像个池塘。下课铃一打,学生涌到操场上玩,就是涨潮。上课铃一打,学生回教室,校园安静下来,如退潮。
②退潮的时候,食堂的师傅烧菜、门卫整理收发室信件,司机在车库冲洗校车。小罗背着他的修理箱走来走去,去修跑道的护栏,修花圃的栅栏、修领操台的台阶。偌大一个校园,每天总有东西坏,小罗总有东西要修。任何人都可以差遣他,老师的办公室要装个灯泡、修个抽屉,只要对着校园空地喊一声“小罗、小罗”,他总会小跑着来应一声。
③其实小罗当时也已中年,但老师们大都比他年长些。后来,即便新分配来做老师的大学生也跟着叫。“小罗去做那个”“小罗过来修这个”,小罗满脸笑着应承,听凭这些比他小十几岁的老师指挥。
④小罗没有办公室。平时忙完了,就在自行车棚里搭个椅子栖身。每逢周五有劳动课,高年级的学生被要求去打扫校园,包括擦自行车棚。到了车棚,就是到了校园的背阴处,老师们管教不了,调皮的男生认出校长的自行车,要去拔气门芯。
⑤小罗见状,紧张地起身,像驱赶瓜田里的猹一样“咻咻”挥手,要把我们赶走。但学生知道他的身份,并不因为他是成年人而畏惧。带头的孩子捡起石头敲着自行车棚的铁栏杆,整个车棚震动起来,大家浪潮一般有节奏地大叫“小罗,小罗,猪猡,猪猡”。小罗青着一张脸。
⑥我见过他一个人把一棵台风天倒伏的罗汉松从花圃拖走,我见过他用锯子将废弃的大块黑板分开。但现在他对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双手紧握在裤兜里,一句话也不回嘴。
⑦那年暮春时,我在校园的竹林里玩。看见一只受伤的麻雀在地上跳,双手一拢就抓住了。麻雀不是能轻易捉到的动物,一时同学们都过来围观。扛着修理箱经过的小罗看到,也停下来看。我炫耀战利品一样,双手把麻雀捧得高高凑到他鼻前。小罗瞅了一眼就断言“养不活的”。
⑧“我一定能养活。”兴头上的我,不高兴被一个修理工泼冷水。我百般抚慰麻雀褐色的羽毛,发誓会好吃好喝对待它。回到家里,父母帮着准备了大米又买来小米和玉米碎,但麻雀什么都不吃。折腾数日后,它飞到书橱底下躲藏,偶然传出几声哀鸣,但任凭我在外面撒米倒水地诱惑,它怎么也不出来。又如此几日,等到最终被找出来时,已是一具尚有余温的鸟尸。
⑨回到学校,小罗见我,问:“麻雀呐?”我咬牙不响。小罗说:“麻雀气性大,你们城里人不懂的。”我瞪着他问,“什么气不气?”小罗本来扛着一扇碎了玻璃的窗。这时他放下窗,摸了摸我的头。我嫌他手脏,一溜烟跑了。
⑩有过那么一个下午。我从二楼跑向一楼时,看见小罗正从教室里拖出几根废弃的课桌腿。见四下无人,我一时兴起,叫“小罗,小罗”。
?他应声抬头,下意识地张嘴回应。但见是个小学生,又把一声“哎”吞了回去。我就来了劲,继续一迭声叫他“小罗,小罗,小罗”。他停下手里的活,径直走过来。我一时有点惊讶,但也不由自主立定,从二楼的平台上往下看他。
?他没有上楼,只是在楼梯口站住,抬头说:“你得叫我罗老师。”说完,拍了拍手上和衣襟上的灰,抬头看着我的眼睛,等待着我开口。我不肯开口,我从楼上俯视他。
?他接着说:“小罗,是他们才可以这样叫的。你是小孩子,你不可以,不然就是没规矩。”
?我说:“对老师才讲规矩呢。”
?他说:“我和他们一样的,也是你的老师。我在这里工作,也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
?我想否认。但终究没有。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上课铃一打,学生回教室,校园安静下来,如退潮。
(2)根据选文第②③段内容概括小罗在学校里的工作及其表现。
(3)请根据第④~?段内容,概括与小罗有关的三件事。
(4)第⑨段“麻雀气性大”是什么意思?以“麻雀的气性”做标题有什么好处?
(5)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小罗是个怎样的人?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侯发山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④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把尿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⑦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⑧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⑨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⑩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
?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5期,有删节)
(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伟感到很踏实
(2)小说第③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女孩与蝴蝶
马新亭
小女孩很喜欢蝴蝶。小女孩的名字也叫蝴蝶。色彩斑斓的蝴蝶,有细长的须和薄薄的羽,它挥动着翅膀,在屋前屋后,树梢树根,院内院外,飞来飞去。小女孩便也挥舞着胳膊跟着蝴蝶跑来跑去。
这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有蝴蝶。慢慢地,小女孩喜欢捉蝴蝶。一只蝴蝶静静地落在一朵花上一动不动,小女孩悄悄走过去,一把就抓住了蝴蝶,然后拿在手里玩。几天后,蝴蝶死了。
妈妈对小女孩说:“你看蝴蝶可以,不要捉蝴蝶,更不要弄死蝴蝶。”
小女孩仰起头问:“为什么?”
妈妈说:“蝴蝶就是妈妈,你弄死了蝴蝶,就是弄死了妈妈。”
小女孩摇摇头说:“我不懂,蝴蝶怎么是妈妈呢?”
妈妈拉着小女孩说:“你不是喜欢妈妈讲故事吗?我讲一个故事,你想听吗?”
小女孩说:“想。”
从前有个山寨很穷,正逢灾年,山寨里的粮食不够吃了,不少人已经饿死了。为了不让山寨的人全部饿死,山寨的人商量,凡80岁以上的老人,让自家的孩子背到高山上去,减少吃饭的人,保证年轻人活下去。有一户人家的儿子很孝顺,不舍得把母亲背到高山上去,就偷偷在自家的屋后挖了一个地窖,把母亲藏在里面,再在上面盖上树枝。每天吃饭他只吃一半,另一半送给地窖里的母亲。几个月后,山寨里的人发现了这一秘密。晚上,山寨里的人聚集起来,要求他今晚必须把母亲背到山上去,否则要按照寨规处死他。儿子含泪背着母亲,举着火把,走出家门,一步一步朝山里走去。爬上一座高高的山,到了山顶,母亲说:“儿啊,你回去吧。”儿子说:“我不回去,我舍不得你。”母亲说:“你放心,孩子,等山寨有了粮食,你再来接我。”儿子“哇”的一声哭了:“娘啊,我再背你回去吧。”母亲说:“不行,山寨的人会打死你的,你还是回家吧。”儿子说:“娘,我不回去,要死就死在一块。”母亲说:“要是你死了,咱家的几个孩子咋活?你媳妇咋办?”儿子说:“娘啊,我回不去了,我已经迷路了。”母亲说:“不要紧,我怕你迷路,在你背我上山时,我已经用指甲把我的舌头扎破了,你每走几步,我就吐一口血,你顺着血迹走,就能找到回家的路。”儿子哭得更凶了,说:“娘,我就在这里打猎、采野果养活你。”母亲说:“你到旁边,我上上茅坑。”儿子往旁边走了几步,刚转过身去,听见母亲高声说:“儿啊,你快回家吧,娘走了。”说完,母亲跳下了深不见底的悬崖。后来,母亲的举动感动了天帝,天帝说:“你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你有一次许愿的机会,你许个愿吧。”母亲低下头,想了一会儿,说:“就让我化作一只蝴蝶吧。”天帝不解地问:“你为什么想要化作一只蝴蝶?”母亲说:“为了能飞回家,常看看我的孩子们。”
小女孩听完妈妈讲的故事,发现妈妈脸上淌满了泪水。_______________
这时候,不知从哪里又飞来一只蝴蝶,围绕着小女孩和她妈妈飞来飞去。
(选自《金山》2020年第7期,有删改)
学校《文苑》杂志推出了“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本期赏读的是小说《女孩与蝴蝶》。
(1)在听完妈妈讲的故事后,小女孩会如何做如何说?请你阅读本文后,发挥想象将其填写在文中的横线处。(不少于40字)
(2)“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给这篇小说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请完成这个任务。写作提示:①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结构特点、语言表达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来赏析;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100字。
参考答案
1.
(1)B,A
(2)一个小孩子喊出“天真的声音”,揭穿了骗倒众人的谎言,表现了小孩子的天真烂漫、无私无畏,增加了作品的童话色彩和现实意义。
(3)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皇帝假装穿上新装的丑态(可笑、滑稽),表现了皇帝的虚伪、自欺欺人。
(4)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和维护皇帝的尊严,从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表现出皇帝的虚伪、昏庸。
(5)选文中的皇帝是一个虚荣心强、虚伪、骄横、自欺欺人、昏庸无能的人。
2.
(1)地上的街灯→天上的明星→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2)不能。因为“定然”是肯定的语气,而“可能”是推测的语气,修改后不能表达作者坚定的信念,削弱了表现力。
(3)诗人将“花”的量词“朵”用在流星上,表现了流星像一个火团的特征,又与灯笼的比喻相应,而且让读者感到“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诗人想象的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过银河、游天街,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一个在天河之东,一个在天河之西,每年只有一次“鹊桥会”。诗人做这样的改造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
3.
(1)①准确地表现了小生物获得生命的喜悦。,②表现了女娲对她亲手创造的小生物的喜爱。
(2)过渡作用。
(3)神态描写、环境描写。
(4)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5)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4.
(1)凯,粘
(2)①自信,②得意满满
(3)B
(4)语言,动作
(5)骄兵必败。蚊子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5.
(1)老迈年高;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2)①运用比喻,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
②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3)点出老人生活的乡间环境;透露出乡间的生活规律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照应开头,文章结构完整。
(4)“活着”概括了老人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6.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上课回教室”比作“退潮”,表现了学生们听到上课铃回教室的场面壮观、迅速,也暗示了学校里的每人都开始了工作。
(2)工作:在学校里修大大小小的东西。
表现:只要别的老师一叫,他就会小跑着过来应一声;听凭老师们差遣,哪怕是新来的大学生年轻老师,也可以叫他“小罗”差遣他。
(3)①小罗阻止男生拔校长自行车的气门芯;②小罗断言“我”捕的麻雀养不活;③小罗教“我”规矩。
(4)“麻雀气性大”的意思是指麻雀脾气很大,捉到麻雀来养一般是养不活的。以此为题交代了小罗告诉“我”麻雀气性大,养不活一事,同时“麻雀的气性”对主人公小罗也有隐喻作用,暗示了生活中的小人物同样有尊严有底线这一主题,还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①和蔼、脾气好:调皮的男生对他不尊敬,他一句也不回嘴;②手艺高超:学校里不管什么东西坏了都让小罗来修;③教导有方:“我”叫他小罗,他教育我“我”要讲规矩;④勤劳、忠厚老实:不管比他年长还是年轻的老师差遣他做事,都笑着应答。
7.
(1)父亲带小伟去钓鱼,父亲以蛤蟆鱼为例讲道理,小伟向父亲解释自己的本意
(2)①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父亲为什么晚上去钓鱼?引发读者兴趣。
②引出下文,为父亲抓蛤蟆鱼作铺垫。
(3)①命运坎坷,爱家爱子:父亲早年丧偶,尝尽艰辛,靠捕鱼供“我”上学,将“我”养大,时时关注“我”朋友圈,担心“我”犯错,借用蛤蟆鱼来劝说。
②勤劳独立,有情有义:不愿跟“我”进城,仍在农村劳动,不愿离开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的家。
③不爱张扬,富有正气:支持“我”下乡扶贫等,劝“我”不能太招人眼。
(4)①灯塔的光指引人走向光明,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象征着自私和张扬。这句话是指人应该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太张扬和自私。
②这句话既表明了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导,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照应了小说的标题“灯”。
8.
(1)示例:小女孩一边给妈妈擦眼泪一边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捉蝴蝶了,再也不弄死蝴蝶了,因为蝴蝶就是妈妈,妈妈就是蝴蝶。”
(2)示例:本文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小女孩不懂得尊重生命,蝴蝶被玩弄而死。妈妈讲述了一个关于蝴蝶的故事——一位母亲为拯救儿子自愿跳崖后,化作一只蝴蝶守望孩子。小女孩受到了教育,也懂得了要珍爱生命。两个故事,扣人心弦,共同演绎了一首爱之乐,令人感动。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