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2011-201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下学期学情抽测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2011-201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下学期学情抽测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3 12:4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仪中学2011-201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下学期学情抽测
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14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匀称(chèn) 归省(xǐng) 憎恶(zèng) 忍俊不禁(jīn)
B.嗔怒(chēn) 妖娆(ráo) 拙病(zhuō) 随声附和(hè)
C.琐屑(xiè) 窄小(zǎi) 聒噪(guō) 忧心忡忡(chōng)
D.怂恿(sǒng )魁梧(wǔ) 阡陌(qiān) 惟妙惟肖(xiào)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 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
D.“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香港志愿者黄福荣在青海玉树地震中舍身救人不幸罹难的事迹,感人肺腑。
B. 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C.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知识,使自己获得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D. 2010年冬奥会上,申雪赵宏博夺得中国花滑首金,他们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面对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自觉传承华夏文明就成了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 2010年,在我国南方抗旱救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至深,令人敬仰的英雄事迹。
C. 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
D. 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地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B.《口技》 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清代人。《虞初新志》是清代人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课文以口技表演之“善”贯穿全篇,按时间先后安排写作顺序,由“施屏”准备演出开始,到表演结束“撤屏”终止。主体部分写口技表演,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写了生活中几个片段,按时间推移展现“惊醒”——“入睡”——“一场大火”三个场面,既井井有条,而又曲折有变化。
C. 《错过》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在分析问题时,运用了正反论证和对比论证。
D.《有的人》诗的每一节都用对比手法来写,对比的不是个人,而是两个阶级,两种不同价值的人。每一节都是先正后反,这样对比烘托,把正面的衬得更高,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从而使主题更突出。
6.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这是怎样亲近、怎样金碧辉煌的明月啊! 我陶醉在这金色的梦中了……
①她的金色的柔光滟滟地泻在广裹的大地上,远近的房屋、树梢、山影、水痕,全都泛出了浅金色的光芒。
②她又是那么圆,圆得似乎要凸出来、蹦出来了。
③她低低的淳在澄净如洗的空中,离我那么近,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摘下。
④我狂喜地望着这神奇的月色,仿佛走进了金色的梦境,一切都是闪闪烁烁、蓬蓬勃勃的。
⑤一阵微风吹过,四野的金光便闪闪滚动起来!
A.③①④⑤② B.③②①⑤④ C.⑤②③①④ D.⑤④①③②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一、积累运用(23分)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4日表示,中方再次①(dūn)促菲律宾切实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停止一切挑 ②(xìn),切实拿出诚意,与中方进行严肃、认真的外交对话。
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一向不存在争议。此次事件完全是菲方动用军舰武力 ③(xí) 扰中国渔民引起的。中方在事发后即向菲方提出严正交涉,此后又多次交涉,要求菲方尽快撤出在黄岩岛海域的船只。
洪磊说,中方也一直努力通过双边外交协商解决当前事态,菲方现在仍在海上采取一些挑xìn行动,中方不得不在现场加强警戒。菲方有关举动不能不使中方对菲方 ④(tuǒ) 善解决当前事态的诚意抱有怀疑。
8、默写(8分)
⑴、 ,且教桃李闹春风。⑵、若待上林花似锦, 。
⑶、横眉冷对千夫指,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 。
⑸、浊酒一杯家万里, 。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
⑺、其为人也, ,乐心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⑻、抽刀断水水更流, 。
9、读名著《水浒传》,完成下列各题。(6分)
⑴、《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非常注意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如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人物形象,但 粗中有细,豁达明理; 头脑简单,直爽率真。(2分)
⑵、在山神庙里刚坐下,没喝上几口酒,便听见草料场那边必必剥剥地爆响。他从门逢中朝外一看,只见火焰冲天,草料场燃起了大火。他提了花枪,正待开门去救火,却听得有人说话:“……便逃得了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事。”
这段出自哪个故事情节?涉及到众好汉中哪个主要人物?并请你对他作出评价。(1+1+2=4分)

学习了专题《叶》后,请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⑴、默写两句古诗中描写落叶的名句(要求是完整的诗句): 。(2分)
⑵、专题中四首古诗中叶的色彩各不相同:新生的叶子是嫩绿的,飞坠的落叶是枯黄的,题诗的叶子是通红的,初萌的柳芽是鹅黄的。诗人为什么注重叶的色彩的描绘?请结合作品说说其中的道理。 (3分)
11、(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 ;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表达了作者 。(1+1+2=4分)
12、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2+1+1=4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录 毕 走 送 之 不 敢 稍 逾 约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 )弗之怠 弗:
(3)宋濂尝与客饮 尝: (4)间问群臣臧否 臧:
15、下列句中虚词“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计日以还 B、无从致书以观 C、濂具以实对 D、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17、【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3题。(13分)
去远方
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远方,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将带我的朋友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色彩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选自2009年第1期《读者》,有删改)
18.文章开头写儿子在美国漫游,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分别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叙述中国留学生在西柏林和“我”在北大荒这两件事,各侧重说明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段画线的句子表达在了什么意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多处流露出了作者对“去远方”的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细读全文,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怎样正确理解作者反复强调的“年轻时就要去远方”的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做10-15题(16分)
大地的语言(节选)
阿来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选自《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
23.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2分)
24.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①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②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25.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2分)
①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②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26. 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2分)
内容:
结构:
27.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8.本文作者曾说过:“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和城市”,人们也“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午吃对冲资金,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但现实是,目前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日益加快。当然我们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发展就难免会有损失和牺牲。请联系现实,谈谈阅读本文后的看法。(3分)
三 写作交流
2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少年时立志成为萧伯纳那样的优秀剧作家,一有空闲就读书和练习写作,心醉神痴。做裁缝的父亲知道后问品特:“你快乐吗?”品特回答:“我非常快乐,而且还在享受读书和写作的过程。”父亲说:“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享受过程本身就是幸福,就是成功。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裁缝,但每当给别人做衣服时,就非常快乐。”
请以“享受过程”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等。
第二次学情揣测语文答案
16.(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7.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评分:共2分。每空1分,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18、在内容上告诉读者将要去远方独自旅行,在结构上点题,并引出下文中国留学生和“我”去远方的故事。
19、前一个例子侧重于说明年轻时要敢于闯荡,后一个例子侧重于说明闯荡要付出代价,也会成为难忘的回忆。
20、年轻的时候尽管幼稚,但应该努力地拼搏,勇敢地去远方闯荡,去放飞心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年轻时敢拼搏,勇闯荡,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1、对儿子去远方是羡慕、支持;对中国留学生在西柏林是佩服他敢于拼搏;自己去北大荒是美好难忘的回忆。
22、年轻是就应该去远方,敢闯敢拼,因为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可以张扬个性,不要让你的生命平凡,留下遗憾,作者旨在激励年轻人勇于开拓,去经历,去磨练,去培养自我的独立能力和奋斗能力。
23.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2分)让人心安,感到喜悦和欣慰(只答“让人心安”也可,2分)
24.①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土地和乡村的供养与支持,是农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哺育了城市文明(2分)②古老的土地培育并滋养了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2分)
25. ①突出了眼前这片土地的古老沧桑、历史悠久和对人类贡献的绵远持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代养育人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赞叹之情(4分,只答出其中一各方面的内容得分)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在土地滋养下愉快、茁壮生长的动人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生机与活力时由衷的欣喜之情(4分,只答出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得3分)
26.照应前面的内容,更加突出了作者在目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片田野(土地)时喜悦、欣慰等内心感受 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4分,各2分)
27.通过叙写旅途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古老沧桑、历经灾难而一直默默奉献在土地的热爱、赞美和由衷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所带来的土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3分,只答出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的2分)
28.提示:本题3分,表述出与作者相同(相近)、相反或折中的看法且能自圆其说,观点明确得2分、语句通顺且能适当作点分析得3分;否则视作答情况酌情赋分。
29、作文 评分标准参考中考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