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6 07:2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统编版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目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2.搜集部分唐诗,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一、隋朝的盛与衰
1.建立于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3.建设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4.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统一而短命的王朝:秦、隋
今江苏扬州
残暴统治,劳民伤财
隋文帝:
阅读材料,感受隋朝盛世,请同学概括“开皇之治”的表现,并思考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逐步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鲜卑姓的汉人大臣以及府兵将士,恢复汉姓。另外,隋朝在选官上,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选拔官员;在官僚制度上,采用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被唐朝所仿效。隋文帝建立了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并且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全国安宁,编户大增,仓储丰实,南北民众得以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史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练一练:历史上称隋文帝统治时期为“开皇之治”其主要表现有(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③人口有大幅度增长
④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如何评价隋炀帝?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统治
(1)唐太宗
②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①措施: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进谏200多次)
(2)武则天:
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郭沫若称赞:“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唐玄宗
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结果: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突厥:采取一种“全其部落”的政策,俘获颉利可汗,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在西突厥先后设安西督护府和北庭督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与吐蕃:和亲
(3)与靺鞨: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4.辽阔疆域
(1)表现: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疆域空前辽阔。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2)原因:除了中央封建王朝的强大和开明外,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唐朝疆域变化图
贞观元年,内地已经统一
贞观9年,灭梁师都,吐谷浑,伊吾,同时开始蚕食突厥
贞观十四年,灭高昌
唐朝疆域变化图
贞观二十年灭薛延陀,二十一年置燕然都护府
二十二年灭龟兹,驱逐西突厥势力,西伯利亚和东北各蛮族归附
剪灭西突厥
唐朝疆域变化图
剪灭百济,唐朝领土达到巅峰
唐朝为了全力对付高句丽,军事重心东移,西线全线撤退战略防御
总章元年剪灭高句丽
唐朝疆域变化图
大非川之战后两次战役唐军败于吐蕃,从此唐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神话被打破,东西突厥,新罗,百济高句丽复辟势力先后造反
679年唐军平定西突厥叛乱,西突厥平叛后东突厥再造反,不久东突厥复国独立,建立突厥第二汗国
741年唐朝开始控制东北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边疆的稳定、版图的扩大、经济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小结:隋唐的繁荣,与国家的统一是分不开的;同时与统治者合理的对内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创造了隋唐盛世,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历史。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原因:
①土地兼并的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从而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②边防的节度使权利过大,后来还发展到兼行政、财政、集大权于一身,成为了地方最强的势力;
③是中央统治集团的腐朽,导致了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过程: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趁机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今河北、山西、辽宁地区
(3)影响:
其一,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其二,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安史余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
其三,剥削加重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唐宪宗元和年间,由于政令不及,税收只能征自东南八道(浙西、浙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叛乱,代宗一朝,全国各地叛乱四起,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之乱,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乱,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之乱,舒州杨昭之乱,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之乱等等。这些叛乱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其四,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其五,经济重心南移济中心进一步南移。
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其六,西域独立
753年前后,正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
2.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875年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3)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五代十国
 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五代:指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3)十国: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9个政权和山西的北汉。
小结:
国家统一、统治者恰当的对内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政策等,使得隋唐出现了多个治世局面,但是开元盛世后,唐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32“学思之窗”: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提示:修建大运河,贯通南北,利于南北交流,但滥用民力,出现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2.阅读教材P35“思考点”: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人民群众的辛勤努力;制度创新,影响后世。
3.阅读教材P36“史料阅读”:根据史料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
提示: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阅读“唐蕃会盟碑”(见教材P34)
会盟碑是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