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本章知识摘要】
重点
1.应识记的字:掐、揣、叟、哽、庚、搔、簪、阑、曷、枳。
2.应掌握的主要词语:蹊跷、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嫣红、宛转、祈祷、惨白、拜读、营救、烽火、家书、商女、干戈、丹心、汗青、得无。
3.背诵:
(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你们走吧
(2)《古诗四首》
(3)《晏子使楚》
4.查阅一些古今名人的爱国资料。
难点
1.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体会重要词句对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3.理解文章渗透的爱国感情。
4.依据文章内容进行表演。
5.写作:根据表达需要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
文学知识
1.小说,是与散文、诗歌、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从篇幅上看,小说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
2.《晏子春秋》是有关春秋时期晏子言行的一部书。这部书中许多内容对后人有较大影响。
【单元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
1.选择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遨游(áo) 眷恋(juàn) 萌发(méng) 诬蔑(miè)
B.动摇(yáo) 闭幕(mù) 泥浆(jiāng) 募集(mù)
C.嫣红(yān) 诧异(chà) 酒酣(hān) 造诣(yī)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玄虚 感概 风烛残年 姹紫嫣红
D.卓越 关键 眷恋 污蔑
C.婉转 祈祷 摇蓝 签定
3.选出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 )
A.接着,她说:“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B.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C.“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D.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
4.填入下面一段话横线上最合适的一组词是( )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全面参加了________,将进一步_________飞船内载人环境参数和系统飞行状态。此前,训练中心的预备航天员进入飞船,进行了实际_________。这次在飞船安置了两个穿宇航服的模拟人,科技工作者为他们“布置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家”。据了解,为了_______家的“舒适度”,科技人员模仿宇航员穿起太空服,反复演练如何进家门、出家门,如何在失重的环境下生活等等。
A.验证 试验 体验 检验 B.试验 验证 体验 检验
C.试验 验证 检验 体验 D.试验 体验 验证 检验
5.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越高,对读者潜移默化的力量也越大。
B.去年秋天,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发生了一起危言耸听的恐怖袭击事件。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D.现在好像只剩下了“食不言”一条口谚。繁文缛节固不可取,而吃相之雅似不可少。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中国青年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祖国。
B.同学们都应该树立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C.语文老师经常向我们绘声绘色地介绍小说新作。
D.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二、根据要求答题
1.根据提示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2)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4)__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
2.赏析《春望》这首诗。
(1)这首五言_______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字___________。
(2)首联中“破”和“深”字有何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时花溅泪”,你认为这儿的“泪”是作者流泪还是以拟人的方法写花儿流泪?谈谈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作者的很多诗形象地记录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你能举一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举例赏析古代诗歌中反映诗人忧伤国事、热爱国家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炉中煤》(节选),回答问题。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我年青的女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炉中煤”的燃烧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本节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例句,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1)如果我是清风,我将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不超过25字)
一种只需极其微量地加入载体润滑油中,就能迅速抵达金属摩擦表面,使磨损部位自动修复,从而使车、船内燃机可终身免大修的新材料,目前在哈尔滨问世。有关部门联合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认为,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能在金属摩擦表面形成高光洁度,高硬度的金属陶瓷层,使磨损的金属零件在机械设备正常运行中自动修复,恢复到原型尺寸,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说话题。
朋友小刚迷上了电子游戏,这天,他热情邀请你放学后去网吧玩。你既想明确拒绝他,又要教育、帮助他,那么,应该怎样对他说才合适呢?请把你准备说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篮球名将姚明被评选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2年十大年度人物”。姚明加盟NBA以来,不仅以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并且以高大的形象和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姚明在与NBA和中国篮协签订的协议中,明确承诺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以中国篮球队员的身份参加世界杯、国际奥林匹克等大型赛事的比赛。2003年春天,姚明又为抗击“非典”慷慨捐赠,并向其美国的队友发起募捐,得到了热烈响应。
请回答:姚明被评选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2年十大年度人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至少谈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段阅读
(一)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qí dǎo)_________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gěng)__________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节选自《最后一课》)
1.根据文段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方框处的标点依次应为( )
A.—— , “ : “ 。 ” B.—— , “ : “ 。 ”
C., : “ :“ ” 。 D.。: “ , “ 。 ”
3.表明“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后,脸色变得惨白”的原因分析最为正确的一项是( )
A.钟声、号声象征着侵略者在法国土地上的淫威,韩麦尔听后痛苦之至。
B.韩麦尔没料到这一课是如此短暂。
C.他连日操劳,身体极度虚弱。
D.他听到钟声、号声后内心非常恐惧。
4.“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对这句话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显示出韩麦尔先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
B.写出韩麦尔先生坚持上好最后—课的可贵。
C.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内心坚定的信念:法兰西不败。这倾注了他全部的爱国热情。
D.突出法兰西是不可战胜的,将彻底击垮普鲁士。
5.“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表明(只限一项)( )
A.祖国被侵,现实无法改变,痛苦而无奈。
B.过度劳累,极度虚弱,不想再多说些什么了。
C.最后一课已结束,该说的已说完。
D.他马上就要离开,恋恋不舍。
(二)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6.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填入括号内。( )( )
A.虔诚 B.侥幸 C.真诚 D.庆幸
7.第⑦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⑧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10.根据语境,解释第 段中加粗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似无情的刀,却能够为树酝酿养料,使收获的果实更加甜美。
B.如果爱一个人就应该“砍掉”他骄狂傲慢的枝条。
C.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D.“伤”和“爱”看似矛盾,其实“刀之伤”正蕴含着“刀之爱”。
12.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读完这篇文章后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60分)
题目:位卑未敢忘忧国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
2.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单元达纲练习】
一、1.C 2.B 3.C 4.B 5.B 6.C
二、1.略
2.略
3.(1)象征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祖国的青春焕发、生机勃勃,表现出作者真挚的爱国热情。(2分)
(2)象征诗人的火热激情,表现出他对新生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2分)
(3)炉中煤向年青女郎倾诉爱情,赋予炉中煤能思念、会追求、有感情的人格。
4.略
5.我国已制成世界先进的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
6.略。
7.(1)当今世界,文化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姚明的昂扬精神和高尚品格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显示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姚明是以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动中国的。一个民族没有这种精神,便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一个人只有坚持高超技术和高尚精神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赢得社会的尊重。
三、
(一)1.祈祷、哽
2.A 3.A 4.C 5.A
(二)6.DA
7.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作用是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8.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9.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0.酝酿或酿造
11.C
12.刀之爱
13.略第一单元复习方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的字词、成语、文学文化常识。
2.能理解、会默写重点的诗句。
二、教师导学:
1.下面的字词,你掌握了吗?试试看。
Wēi( )yí( ) pàng( )bó( ) 白雪ái( )ái( ) jǔ( )jué( ) chù( ) péng( )pài( ) 火liǎo( ) huáng( )惑
gěng( )咽 踉qiàng( ) 泥nìng( )
2.填充下面的词语并注意其意思。
⑴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⑵千( )百炼:比喻久经锻炼和考验。
⑶万( )俱寂: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静下来了。形容环境非常寂静。
⑷异口同声:形容众人的说法或意见完全一致。
⑸同甘共苦:同欢乐,共患难。
⑹花天酒地:形容沉湎在酒色中。
⑺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形容为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⑻( )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⑼不可一世: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3.下列文学常识,你都熟悉吗?
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和具体的 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三要素是 、 、 。
⑵电视文学剧本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⑶⑷⑸
4.你能熟练的默写下列诗句吗?
⑴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
⑵雪山低头迎远客,
⑶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的,
,
像山泉在呜咽, 。
⑷《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当时红军处境艰难的句子是: 。
七律 长征
, , , , 三、拓展延伸
1.校园内有一方曾给同学们带来欢乐的池塘,现在池塘里却有各种飘浮物。为了保持池水的清净,学校准备制作一块告示牌,请你代写一句恰当的标语。不要用“禁止”之类的词语,不超过20字。
2.根据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一位哲学家和一位诗人结下了怨恨。一天,两人在一座独木桥的两头相向而遇。诗人说“我从不给疯子让路!”说完便昂首挺胸地踏上桥走了过来。哲学家退到了一边,说:“我恰恰相反!”
诗人的言外之意是:
哲学家的言外之意是:
3.某校初三(8)班同学在阅读完《水浒传》、《三国演义》后,开展了一次“识英雄,学英雄,做英雄”主题班会活动。在选择学习对象上,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同学(甲方)选择诸葛亮,而不选宋江;一部分同学(乙方)选择了宋江,而不选诸葛亮;另一部分同学(丙方)则将诸葛亮、宋江都选了;还有一部分同学(丁方)则认为宋江、诸葛亮都不值得选。甲方选择诸葛亮的理由是:诸葛亮有运筹帷幄的卓越的军事谋略,同时还有对刘氏王朝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而宋江道貌岸然,虚情假意,在梁山正在兴盛,腐败的宋王朝束手无策之时,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接受招安,出卖梁山,使众多英雄罹难。(4分)
(1)假如你是乙方、丙方、丁方中的任何一方,请谈谈你的选择理由。(2分)
乙方:
丙方:
丁方:
(2)在平时课外名著阅读中,你最喜欢读那本书?谈谈喜欢读这本书的理由。(2分)
作者及书名:
理由:
二、1. 逶迤 磅礴 皑皑 咀嚼 澎湃 燎 惶 哽 跄 泞
2. 锤 籁 骇
3.⑴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人物 情节 环境
⑵电视艺术
4.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⑵草毯泥毡扎营盘⑶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波涛在澎湃⑷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⑸
三、1.符合题意即可,如“水如脸,勿使生‘豆豆’”。
2.哲学家是疯子,对疯子无需谦让,诗人是疯子,对疯子不必计较。
3. (1)乙方:宋江仗义疏财,受到中英雄的拥戴。他统领梁山英雄,除强扶弱,打富济贫,一身英雄气概。而诸葛亮效忠于昏庸无能的刘禅,东征西讨,七次北伐,影响了广大百姓的安宁生活。
丙方:诸葛亮、宋江两个都是名著塑造的民族英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智慧,敬业精神,学习宋江的仗义疏财,侠义精神。
丁方:他们是小说塑造的英雄,是虚构的人物,没有实际意义。即使有这样的英雄,也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要学英雄,我们就要学今天的英雄,学身边的英雄。如:任长霞,面对黑恶势力,她拍案而起,面对贫民百姓,她柔情似水。(2分,理由要符合人物特点,谈到两个方面,表意清楚即可)
(2)例:作者及书名:尼 阿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理由:该书以生动的艺术语言刻画了一个身残志坚,献身于共产主义壮丽事业的平凡而伟大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给人们极大的教育和鼓舞。(2分,说出作者、书名1分,理由1分,理由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方面谈均可)第五单元复习方案
【复习目的要求】
(1)了解每课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识。
(2)识记并理解每课的生字、生词。
(3)积累每课介绍人与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
(4)学习说明文的常识和写法。
(5)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6)体会各篇课文所流露的对花鸟树木的真情,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7)了解标点符号误用的常见错误,能修改用错的标点符号。
(8)开展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提高视听效果。
【复习内容】
《 苏州园林》
一、 复习重点:
1.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1989),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主要作品有《隔膜》《稻草人》《四三集》《脚步集》《小记十篇》《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
2. 《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国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其实它是一篇序言,但却有题目,从“深眷”二字可见他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
3. 词语提示
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胸中有丘壑(hè)
重峦叠嶂(zhàng) 嶙峋(línxǘn) 镂(lòu)空
琢(zhuó)磨 斟酌(zhēnzhuó)
义:
映衬—映照,衬托。 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依傍—依靠。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其余词语解释见书下注释)
4. 题目解说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语言十分优美的说明文。文章抓住特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以生动的语言,介绍说明苏州园林的迷人景色。
5. 主题全解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从而显示了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
6. 全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9),第三部分(10)。
二、复习难点
1. 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逻辑分明。
(2)语言准确,耐人寻味。
①动词的运用。
②副词的运用。
③描写性词语的准确运用。
2. 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是说明文也是本文的难点,方法如下:
(1)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
(2)用比较的方式突出事物的特征。
(3)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都市精灵》
一、复习重点:
1. 作者简介
舒乙,老舍之子,当代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2.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随笔》1996年第4期,有改动。
3. 词语提示
音:硕(shuò)大 啄(zhuó) 老鸹(guā) 肆无忌惮(dàn)
围剿(jiǎo) 鹈鹕(tíhǘ) 荒诞(dàn) 呱(gū)呱坠地
呱(guā)呱叫 拉呱(guǎ)
义: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
幸事—值得庆幸的事。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驻足—停止脚步。
胜地—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其余词语解释见书下注释)
4. 题目解说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是当前人们愈来愈重视的一个问题。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使之与人类友好相处。本文题为“都市精灵”,传达的正是这样一个意思。
5. 中心意思
本文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不见的现实状况,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鱼、鸟、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
6. 全文结构
文章共12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第二部分(第6—12段)。
二、复习难点
1. 本文语言具有诸多特色。
(1)注重选用最富于表现力的词语表现动物的状态 。
(2)创造新词和借用旧词相结合 。
(3)语句富于韵律,节奏感、音乐性强。
2. 写作特点
(1)联想丰富,知识性、趣味性强。
(2)着重运用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展现人与其他生灵共处的景象,揭示其中深义。
《幽径悲剧》
一、复习重点
1. 作者简介: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2. 季羡林在1946年5月踏上阔别10年的故土。
回来了,他的梵文研究也停止了,偌大的中国找不到梵文的资料。他只好致力于印度史和中印文化关系的研究。
他翻译出了《罗摩衍那》。这是汉语的首译本,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倡议组织全国研究东方文化的力量,撰写《东方文化集成》,并亲任主编。计划用10年的时间,撰写出版500种书,涵盖东方各国文化。
3. 词语提示
音:蜿蜒(wānyán) 抖擞(dǒusǒu) 潋滟(liànyàn)
猬(wèi)集 惆怅(chóuchàng) 摇曳(yè)
绽(zhàn) 万斛(hú) 毛骨悚(sǒng)然
愚氓(méng)
义: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加重视。
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就显得更有趣味,更有意思。
大抵—大概;大都。
攀附—(1)附着东西往上爬。(2)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高升。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
很大。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市”和“朝”本指市场、朝廷,这里指争名逐利的地方。
(其余词语解释见书下注释)
4. 题目解说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5. 主题全解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6. 全文结构
全文共l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段),写幽径美景。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1— 2段), 第二层(第3—6段) 。
第二部分(第7—10段), 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第11—17段),写藤萝悲剧。
二、复习难点
1. 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从用词来说,在大量的现代语汇之中,兼用一点文言语汇,也使用了不少成语及一般的四字短语。从句式来说,多用对偶或一般整句,即使是一般散句,于变化的句式中,也显出一种严谨。作者是一位作家、学者,有着极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厚的中外文化底蕴,这才写出这样语言的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文章。有些句子全是口语,你也会感到一份纯粹和优美,如文章开头所写:“出家门,向后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显得十分简洁、亲切,并有一种情味在其中。
2. 中心理解:
理解本文的中心意思,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藤萝很美,但又不仅是美,而是兼具真、善、美。如果一定要用一个“美”字来概括藤萝的话,这个“美”则是广义的“美”。二是文章矛头所指,既是“十年浩劫”,又不仅是“十年浩劫”,这就意味着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3. 写作特点
(1)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发相结合。
(2)强烈的悲剧效果。
《明天不封阳台》
一、复习重点
1. 作者简介
杜卫东(略)。
2.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1995年1月12日的《光明日报》。
3. 词语提示
音:倏(shū)然 蜷(quán)缩 孵(fū)育 喧器(xiāo)
悖论(bèi) 蚂蚱(màzha) 咆哮(páoxiào) 恬(tián)淡
温馨(xīn) 龟(jūn)裂 开辟(pì) 复辟(bì)
义:变幻莫测—变化很多,使人无法捉摸。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蜷缩—蜷曲而收缩。
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
恬淡—(1)不追求名利;淡泊。(2)恬情;安适。
4. 题目解说
居住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封闭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也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到底要不要封闭阳台呢?本文作者叙说了自己的一段心灵的历程。
5. 主题全解
本文叙说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6. 全文结构
全文共13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
第二部分(第3—10段),写“明天还封阳台吗”?
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3—7段),写因见到鸽子而提出明天是否封阳台的问题。
第二层(8—10段),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角度思考明天是否封阳台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11—13段),写“明天先不封阳台吗”。
二、复习难点
1. 本文用语形象,无论记叙、描写或议论,都显得具体、生动、形象,具有画面美。
2. 写法全解
(1)夹叙夹议,不断推进,线索清晰。
文章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串全文,无论写“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都有叙有议。综观全文,叙说在不断往前推进,议论也在不断往纵深开掘,叙议并进,虚实交融。
(2)抓住特征描写,虽简洁而传神。
文章在记叙甚至在议论之中.兼有描写之笔,如对鸽子的描写、对内蒙古草原风光的描写,都充分抓住对象特征,用笔虽不很多,却显得生动传神。
《治水必躬亲》
一、 复习重点
1. 作者简介
钱泳(1759-1844),清代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原名鹤,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长期做幕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潭诗》《兰林集》梅溪诗钞》等。辑有《艺能考》。本文选自《履园丛话》。
2. 背景资料
海瑞(1514—1587),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字汝贤,自号刚峰。回族。嘉靖举人。由南平教谕历任淳安、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均摇。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户部主事时,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 任应天巡抚,疏浚吴淞江,推进一条鞭法,曾令徐阶等退田。后因被张居正、高拱排挤,革职闲居十六年。万历十三年(1585) 再起,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污,病逝于任上。溢忠介。作有《海瑞集》。
3.词语提示
音:潴(zhū) 相度(xiàngduó) 咨询(zīxún) 胼胝(piánzhī)
义:盖—发语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就因为”
必如是—必须像这样。如,像。是,这样。
举—办事成功。
计利—考虑私利。计,盘算,考虑。
4. 题目解说
本文论述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说明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
5. 主题全解
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
6. 全文结构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二、学习难点
1. 治水与清廉有什么关系?
如果一个治水官吏不清廉,那么他治水时,就会贪图安逸,就会计较个人利益,忘记公益,事情就作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
2. 写作特点
(1)正反对比论证。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
(2)举例论证,以海瑞治水为例,论证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作文训练: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1. 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各占什么地位?
记叙是主要方式,抒情和议论是辅助方式,也是不可分的。
2.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哪两种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在记叙中少不了抒情和议论。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而真切的感情,以此来打动读者;另一种是作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激情涌动,抑制不住,直接将感情倾泻出来。
3.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指什么?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对所记叙的人物、事情等加以评述:或作评价,或议得失,或论影响,或表态度,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文章的主题。
4. 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有什么要求和作用?
记叙中的抒情与记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记叙中的议论往往是要言不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会在记叙中作必要的抒情和议论,对于提高写作记叙文的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诵读欣赏
诵读鉴赏
课文选自作者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属随笔、随感之类,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
课文选了两个独立的散文片断,但内容上又紧密联系,都是谈的人与大地,即人与地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第一个片段,写作者由“徒劳盘旋的鹞子”所想到的。
第二个片段,写人类与地球的关系。第一个片段以叙述为主,第二个片段则以议论为主。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用他所特有的联想和想像,表达了他对鹞子、对人类和地球的观察与感受,文字洗练,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综合实践活动
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和习惯。
2.培养学生专注听讲并人脑辨别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培养视听能力有什么意义?
2.导致人们视听水平不高的原因有哪些?第四单元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的字词、成语、文学文化常识。
2.能理解、会默写重点的诗句。
3.课内文言文重点实虚词、语句的翻译,内容的理解。
二、教师导学:
1.下面的字词,你掌握了吗?试试看。
山lán( ) 静mì( ) 风mí( ) huì ( )lù( ) 斑lán( ) wǔ( )mèi( ) 鳞次 zhì( )比
2.填充下面的词语并注意其意思。
⑴( )然大物: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很虚弱的事物。
⑵( )如隔世:仿佛隔了一个时代,指一种因人事或景物变化很大而引起的感触。
⑶ 心( )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⑷( )人注目:吸引人们注意。
⑸ 鳞次( )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开得很密很整齐。
3.你能熟练的默写下列诗句吗?
望岳
,
,
,
, 。
钱塘湖春行
,
,
,
,
登飞来峰
,
, 三、文言文复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寂寥( )无人 翕( )忽 幽邃( ) 犬牙差( )互
2.填空。
⑴《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⑵《小石潭记》的作者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他 的第四篇。
⑶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 、 、潭中的气氛。
⑷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 人。
3.本文是一篇游记,写此篇时,作者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永州,请你结合作者的身世推测一下作者游山玩水的目的是什么?
读课文第1段到第4段,完成问题。
4.下列带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C不可久居(居住)D影布石上(映)
5.翻译下列句子。
⑴全石以为底。
⑵不可知其源。
6.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浏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7.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8.记承天寺夜游
, , , , , , 。 , , , ? ? 。
⑴“盖竹柏影也”中的“盖”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
⑵“念无与乐者”中的“乐”是怎样的乐?试结合课文和作者的处境谈一谈。
⑶苏轼因“念无与乐者”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黄州的官员、文士应该很多,作者为什么只去寻张怀民?谈谈你的法。
⑷作者自称为“闲人”,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二、1. 岚 谧 靡 贿赂 斓 妩媚 栉
2. 庞 恍 驰 引 栉
三、1.huáng juǎn chí yǐ liáo xī suì cī 2.⑴抒情议论 散文 ⑵柳宗元 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 ⑶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⑷六 3. 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就感到忧伤、悲凉。4.C5.以整块的石头为底/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6.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红凄清环境触发,就感到忧伤、悲凉。7.只要说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8.⑴“盖”可解释为“原来”,有突然醒悟的意思,所写出的“藻荇交横”的作者的错觉,表现了作者被美丽的景色陶醉的情态。⑵是排遣郁闷心境之乐,是百无聊赖而求之乐,也是超尘脱俗之乐。⑶苏轼和张怀民都是贬官,相同的遭遇,相同的心境,相同的志趣使他们走到一起。
⑷表现了作者欣赏月色的闲情逸致,同时也包含作者失意后的情怀和郁闷心情。第六单元复习方案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的字词、成语、文学文化常识。
2.能理解、会默写重点的诗句。
3.课内文言文重点实虚词、语句的翻译,内容的理解。
一、字音
挚(zhì)爱 脍炙(kuài)(zhì)人口 亵渎(xiè)(dú)蕴(yùn)藏编撰(zhuàn) 牙龈(yín) 盲(máng)目 策(cè)划 受益匪f i 浅 如火如荼(tú)萎w i 缩 臭气熏(xūn)天 铝箔(bó) 版 b n 权 类型(xíng) 梦寐(mèi)以求 向日葵(kuí) 旅(lǚ)行 烦躁(zào) 深谙(ān)
二、 成语
1)娴熟深谙: 2)脍炙人口:本指美味人人都爱吃,现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
3)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贷:推卸。
4)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话)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5)碌碌无为: 6)受益匪浅: 受益匪浅意思是: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
7)高歌猛进: 高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乐观精神。
8)令人作呕:
9)无暇顾及:10)相安无事: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11)紧要关头: 12)难能可贵: 13)悲喜交集:形容又高兴又难过,心情激动
14)梦寐以求:。15)良师益友:16)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三、古文、古诗词理解
《雁门太守行》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句子: 。
, 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 。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别云间》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作首联叙事。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尾联盟恢复之志。“已知泉路近,毅魄归来日”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四、专题—汉字
(一)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二)汉字的构造---“六书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三)为接受省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价,学校开展“推广普通话规范用字”主题活动。你被同学们推荐为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些活动?请写出其中的两项并说明活动的目的。
项目一:举办普通话比赛
目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项目二:推广普通话宣传讲座
目的: 明确活动的意义。
五、语文实践活动---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1. 明确本次语文实践活动的中心内容
A、举办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你可以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自己的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
B、简介新闻及其写作的知识,从最近的报纸上复印有关新闻发布的消息材料,使学生对“新闻”、对有关的“新闻发布会”的情况有所了解。
2. 会前准备
A、从各种科技类书刊中查阅,或到相关的科技网站上搜索最新的科技成果。
B、将搜集到的科技成果或设想用恰当的语言写成书面介绍,参阅报刊上的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
C、利用班级的黑板书写会标,分工模拟会议主持人、专家、发布人、记者和其他听众。
3. 活动过程
A、小组筛选:
各小组推荐两个人将写好的新闻稿拿到发布会上展示。
B、发布新闻:
各发布人介绍科技信息,或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间,记者、其他听众可提出问题,发布人要作简要回答。
C、专家评价:
请与会专家就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者就其中某些成果的开发利用前景作出评估。
4. 发布会的导语和结束语示例
导语
一条条科技信息,一件件高新成果,把世界装点得分外美丽,生活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歌。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我校的科技小专家××同学和××同学,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为我们发布他们的新发明和新创造!
结语
二十一世纪刚刚起头,我们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收获,让我们携起双手展翅翱翔吧,拥抱大海畅游蓝天与世纪同步!实验中学××班科技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 掌握重点的字词、成语、文学文化常识。
2. 能理解、会默写重点的诗句。
3.课内文言文重点实虚词、语句的翻译,内容的理解。
二、教师导学:
1.下面的字词,你掌握了吗?试试看。
分qí( ) 琐xiè xié 音 zhà 栏 fù 闲 交xiè pán 跚 狼jí 面面相qù 马guà( ) 天yá 水波línlín tui( )唐chai 使 情 于中 簌簌
2.填充下面的词语并注意其意思。
⑴( )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⑵变卖( ) ( )质:(把自己的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质,当。
⑶( )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严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里。
⑷万籁( )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⑸( )转反侧:形容心里有事,躺着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⑹饮( )吞声:形容受压迫时,忍受痛苦、不敢公开表露。
⑺( ) ( )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
⑻( )手( )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⑼热泪( )眶:激动的泪水充满了眼眶。
⑽一妥百妥:文中指一切事情都商量好了。
⑾如数( )还:按照原数还给人家。
⑿失魂落( ):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⒀无精打( ):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3.下列作家作品,你都熟悉吗?
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 学者。有诗文集《 》,散文集 《 》《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品有《 》《 》《 》
4.你能熟练的默写下列诗句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
, 。
己亥杂诗
, 。
, 。
三、文言文复习
1.为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⑴何以都不闻消息( )A总是 B竟 C已经
⑵语时了不悲( )A结束 B可能 C完全
⑶子敬素好琴( )A白色B向来C本来的、原有的
⑷便径入坐灵床上( )A小路B径直C直径
⑸弦既不调( )A协调 B调解C调弄
⑹因恸绝良久( )A隔断 B绝对C极
⑺便索舆来奔丧( )A轿子B地图C舆论
2.王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丧”,反映了什么?
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 ?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⑴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原句。
⑵说说下面句子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②语时了不悲。
⑶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都/不闻消息B何以/都不/闻消息C何/以都/不闻消息D何/以都不/闻消息
⑷对这一段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两件事,第一件写子猷、子敬兄弟二人病情都很严重,第二件事写王子猷去为子敬奔丧。
B子猷说话时的“不悲”,奔丧时的“不哭”反映了子猷为子敬的死幸灾乐祸,认为自己在子敬后死。
C这一段中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虽未直接言表,但可通过一些语句来了解他们的兄弟情深,如“何以都不闻消息”的责问,“便索舆来奔丧”的急切之情。
D本段两次设疑,引出下文。
四、拓展延伸
1.冬天,列车员为了提醒大家及时关好车厢门,免得寒气侵入,写出告示:“为了大家的健康,请随手关门。”可效果不大。后来有人建议他将告示中对象改动一下,果然收效显著,请问告示改写成了什么?
二、1. 歧 屑 谐 栅 赋 卸 蹒 籍 觑 褂 天 涯 粼 颓 差 郁 迂 黯 愠 滞 眩 啸
2. 祸 典 触 俱 辗 泣 娓娓 蹑蹑 盈 奉 魄 采
3. 佩弦,散文家,诗人,踪迹,背影 荷塘月色,背影,绿
三、1.BCBBACA
2.子猷是根据失去了子敬的消息作出判断的。这反映了他们兄弟平时对彼此的健康情况都了解,感情非常深厚。
3.⑴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⑵王子猷、子敬都病得很/说话时语气完全不悲伤。
⑶A
⑷B
四、1.为了您的健康,请随手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