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哪位同学能说出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吗?
要说起”优待俘虏”,那可是中国军队的优秀传统。
早在红军时代,就制定了明确的优待俘虏政策:
(1)不打,不骂,不杀,不虐待;
(2)不准搜腰包;
(3)受伤给治疗;
(4)愿去愿留自愿。
在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就专门有一条“不搜俘虏的腰包”,后来演变为“不虐待俘虏”。
中国军队
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大战中的插曲
聂荣臻
了解背景
认识作者
01
知识相关
大战中的插曲
解题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
(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1940年8月20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声令下,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朴向井陉车站,8月21日黎明,矿区的日军全部被消灭。在这次战斗中,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夫妇去世,留下了一对女儿,被八路军从硝烟中救了出来。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
进攻井陉矿煤矿
井陉破袭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到太长,各种战略物质紧缺,因此日本采取"以战养战"方略,加紧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降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1940
年
8
月
20
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此次破袭战不但打击了日军,解放了
3000
旷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半年,这对物质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
大战中的插曲
“插曲”指的是中国人民救起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体现出我国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
认识聂荣臻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出生于重庆江津吴滩镇。
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1955年被授予元师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聂荣臻同志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
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认识文体——回忆录
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塞诺封写了一本书,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书名就叫《回忆录》。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古人撰写的一些吊唁文章和墓志铭,也带有回忆录的性质。到了近代和现代,回忆录这种文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人民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人民将永远纪念他们。因此,同这些伟人共事过的、接触过的人,就撰写回忆录来表示自己的崇敬心情,同时也为后人贡献宝贵的文献资料。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全面研究断代史、学术成果不可缺少的资料之一。
02
研读课文
01.
(1段)点明事件,写百团大战中救起了二个日本小姑娘。
02.
03.
04.
了解事件始末,
划分段落层次
(2-10段)回忆救起日本小姑娘的过程
(11-13段)聂帅惦念并寻找救起的日本小姑娘,以及战后美穗子回访聂帅。
(14-15)点明事件的意义∶
这段大战中的插曲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知识拓展:叙述方式的类别与特点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知识拓展:叙述方式的类别与特点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人胜。
知识拓展:叙述方式的类别与特点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采用倒叙手法
1
采用顺叙手法
2-8
采用插叙手法
9
采用顺叙手法
10-15
作为一篇回忆录,本文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是什么?
温故知新:请同学们结合上一课的内容,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回忆录真实、广泛、突出的特点。
真实:
1.历史真实
2.个人经历
3.时间真实
研读第一段,思考:
文章的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综述,引出文中的故事。
综述了什么?为什么要综述?
综述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相关信息,让读者知道孤女的由来,点明日本侵华战争的不义性,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为文章定调。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思考:聂帅为什么要救这两个日本小姑娘?文中哪里可以找到答案?如何理解聂帅的行为?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署她们。……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为什么聂帅认为孩子是无罪的,并且是战争的受害者?
孩子的双亲在战争中死去,背井离乡,家庭破碎,成为孤儿
侵略中国的是日军,而孩子并不是侵略行为的发起者与施行者,故她是无罪的。
无罪
受害者
一切悲剧的根源是战争
聂帅说,“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他是如何爱护和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
1)给受伤的小姑娘包扎好伤口,并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
2)找附近哺乳期的妇女给在襁褓中的孩子喂奶;
3)给大一点的小姑娘拿梨子吃;
4)用小勺喂稍大一点的孩子;
5)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其———挑了送小姑娘。
出于什么原因,要将小姑娘们送回日本?
在异国他乡成长,怕小姑娘伤感
希望小姑娘能在亲人身边成长
战事吃紧
欲要收养,但条件不好
妥善照顾小姑娘有实际困难
自身角度
小姑娘角度
一切从小姑娘出发
从这里可以看出聂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大爱无疆
明确:
①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③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读懂一封信
思考三个问题:
1.文章全文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的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册除好不好?为什么?
2.这封信与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这样—种语言风格?
3.文章写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惠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从这些内容中,你读出了什么?
问题一:
1.文章全文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的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册除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不好。
①给日本军写信是"大战中得插曲"这一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的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
③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的"革命人道主
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干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
④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
问题二:
2.这封信与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这样—种语言风格?
①聂荣臻的回忆录,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基荣臻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同忆录的目的是让后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因而具有通俗性;
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历史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平易,通俗易懂,口语与书面语共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
问题二:
2.这封信与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这样—种语言风格?
②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而,语言庄重典雅、言简意明.
符合这封信外交属性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给日军做政治工作的功能,因而,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词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日本军阀的罪恶,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挥这封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效。这封信的整体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问题三:
3.文章写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惠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从这些内容中,你读出了什么?
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可以一下身份:日军、小女孩、日本人民、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设身处地感受,谈这件事的意义。
聂帅在回忆录里插叙了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的事情,目的是什么?
明确∶1.这是一个插叙,以一个名叫中西的日本兵被俘虏之后留在根据地并为根据地教中国士兵使用掷弹筒的事迹,来证明日本的侵华战争是极其野蛮和残酷的,是不得人心的,是侵略战争,而我们这是正义的战争,从敌军的角度来放映出日本是不义的战争,正是对主题的最好诠释。
2.这个日本兵的事情同时也表明中国军队救助日本战俘不是单一事件,体现了回忆录广泛性的特点。
问题∶"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什么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明确∶1)从中国人民的角度来说,对待战争遗孤的救助,体现出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证明了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实质就是不正义的战争,也促进了中日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好往来。
2)从日本人民的角度来说,中国人民的义举证明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抗日战争实质上是维护和平和主权的战争,我们的战争只是针对那些入侵者而言的,而不是对日本人民的,是我们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而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民众的态度,更加体现了我们中日友好的主题。
3)个人而言,美穗子回访更加证明了中日人民的友情,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是战争受害者的中日人民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美穗子就是一个事实的例子,美穗子的回访以及日本人民的表现更是体现了中日友情。
战后再聚首
战后再聚首
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姚远方的《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报道,随后日本的《读卖新闻》予以转载,这篇报道在中日两国迅速引起重大反响,日本《读卖新闻》社的记者通过认证寻找,终于找到了居住在九州的美穗子。
此时的美穗子已经结婚生子,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同丈夫一起经营着一家杂货铺,生活幸福美满。她的小妹妹,就是同她一起被救出的尚在襁褓里的孩子,在被送到石家庄后,因伤不幸夭折。
战后再聚首
这次见面,聂帅与美穗子便以父女相称,临别时聂帅送给了美穗子一幅松竹梅
“岁寒三友图”。寓意未来中日的友谊要像这寒冬里永不凋谢的松竹梅一样,保持勃勃生机。回国后美穗子特意将房屋加高,就是为了悬挂这幅画。
1986年5月5日,美穗子夫妇再次来华探望聂帅。美穗子说:“父亲(聂帅)要为我促进中日友好出力,希望促成我的家乡都城市和父亲的故乡江津市结为友好城市。”
1999年,聂帅诞辰100周年,在美穗子地四处奔走之下,以及中日两国的积极推动下,终于促成了两座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事后美穗子激动地说:“我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关于此事的一些言论
有人说,以德报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有时候看来是好的,在聂帅寻找“日本女儿”那时看也是好的。但放到现在来看,好像就未必了,对于现在的日本,则更适合原话了:“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思考讨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你赞同"以德报怨""
以怨报怨"还是"
以直报怨"?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自圆其说即可。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