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的歌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3 15:4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2张PPT)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咿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白族小伙子为姑娘伴唱
云 南 的 歌 会
沈 从 文
云南十八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摘下斗笠当锅盖,
三只蚊子一盘菜,火车没有汽车快,
大理粑粑叫饵块,山洞能与仙境赛,
四季服装同穿戴,蚂蚱能做下酒菜,
姑娘被叫做老太,和尚可以谈恋爱,
老太爬山比猴快,新鞋后面补一块,
竹筒能当水烟袋,脚趾常年都在外,
娃娃全由男人带,花生蚕豆数堆卖,
这边下雨那边晒,四个竹鼠一麻袋。
能歌善舞
返回
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就是歌会。
云南是民歌的海洋。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歌唱活动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节日的欢乐……每个民歌又因各自居住环境不同,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歌唱形式。其中被称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就是云南傣族民歌的曲调改编而成。在云南各地都有不同民族的歌会。
民歌:
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大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
识记文中重点字词,品读、赏析文中精彩的语言。
整体把握文章框架,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写法。
了解有关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
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 ,苗族,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只身到北京,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自学写作。先后出版过20多个作品集,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的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走进沈从文
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 《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沈从文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
沈从文全集总览
《边城》生活书店 一九三四年首版
2、作者共描绘了几种云南歌会的情况?
3、想想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写这篇散文的?
1、读课文,积累文中生字词,把握课文大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讳( ) 酬( )和

铁箍( ) 熹( )微


nuò
dūn
chóu
huì


字词检测
迤西 蹲踞 酬和 譬喻 淳朴
柞木 熹微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dūn jù
chóuhè

chún
zuò

huì
xìng
糯米 忌讳 铁箍 荆条 阉鸡
nuò
huì

jīng
yān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辟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 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段落结构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1),总起全文,点出云南是诗歌的家乡,为下文描写云南的歌会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2~3),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写村寨传歌。
整体感知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课文主要描绘了云南歌会总体情况,重点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
一,试读全文,作者写云南歌会时分别写三个地点的歌会,请问是哪三个地点?
1,山野 2,山路 3,山寨
二,请问三个地点歌会的表演形式是否一样的呢?
1,山野
2,山路
3,山寨
对 歌
漫 歌
传 歌
三,3种歌会的形式各有何特点?
侧重写哪个方面(如场面、人或环境等)?
1,山 野
2,山 路
3,山 寨
对 歌
漫 歌
传 歌
比赛机智才能唱歌的人
即兴的自由歌唱唱歌的环境
民歌传承 唱歌的场面
文章描绘了哪几个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有什么不同?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整体感知:
山路漫歌
山野对歌
村寨传歌
云南的歌会
方式
内容
侧重点
多是情歌酬和
也唱其他故事
各种本地山歌
《十二月花》本地好听曲子
见景生情,
即物起兴;
提问答解;
互嘲互赞。
特点
边走边唱出口自然
集会传歌
唱和相续
优 美 悦 耳
淳 朴 自 然
人物
环境
场面
四,读了全文之后,你认为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云南歌会,传达出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抒写出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
2、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一个年轻妇女对歌
赶马车女孩的歌唱
金满斗会(多人歌会)
第一部分:
山野对歌
思考:
(1)、第二自然段可分为几层?写作思路怎样?
层次:
(一)概述山野对歌的场所、人员、
内容、方式、阵势
(二)具体描写年轻妇女“一对三”
的对歌表演
思路:
由面到点(由概述到具体叙述)
(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多”字说明什么?是否可以去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哪些?
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对歌方式:
①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②提问题,等待对方答解(互问互答)
③互嘲互赞
④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演唱、动作、神态。
性情开朗活泼、手脚勤快、聪明、质朴、本色
(4)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生活情趣。
(5)年轻的妇女“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仔细品变色的词,并对之加以分析。
运用叠词突出了年轻的妇女从容淡定、淳朴本色、聪明机智的性格特点。
(6)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三自然段?
①由点到面,说明山野对歌的普遍性(“多的是”),反映一个地域的文化风尚。
②补写人物外貌,突出劳动人民质朴、健康、积极、本色的美和生活情趣。
第二部分:
山路漫歌
(7)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这些内容和“赶马车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
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
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可谓地灵人杰。(移步换景,视觉、听觉,比喻、拟人)。
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赶马的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作用: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衬托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
(8)品味下列句子中变颜色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
①采用拟人、比喻手法,富有动感和活力地表现生命的欢快、自由自在。
②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衬托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第三部分
山寨传歌
(9)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人数
时间
化妆
意义
对歌漫歌
金满斗会


盛妆
传承民族
文化
较少
较短
不化妆
个人才情
或心情
(10)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山野对歌” ——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 ——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 ——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11)比一比:云南歌会与我们平时了解的文艺晚会有和异同?
舞台
演员
表演形式
节目形式
山野、山
路、 村寨
村民
个性发挥
对唱、漫
唱、传唱
剧院或专
门场地
专业或业
余演员
提前排
练好
歌舞小品
为主
场景 表现角度 特 点 内 容 方式 作者之情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唱歌

唱歌
环境
唱歌
场面
对抗性
表现才情智力
即兴歌唱
表现自然情趣
表演性
表现民族
艺术修养
情歌酬唱
见景生情
即物起兴
山歌
本地民歌
爱情故事
嘲烟鬼
骂财主
对唱
群唱
轮唱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
赞赏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金满斗会”——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课堂训练
1、给下面变色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即物起兴( ) 龙吟凤哕( )
招lái顾客( ) 合zhé押韵( )
2、《云南的歌会》是从《
》一文中节选出来的,课文主要写了 、 、 三个歌会场面。作者是现代作家 ,他的小说名篇有《 》等。
xìng
huì


3、文中的三个句子,哪个不是比喻句?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①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②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
③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第①句
作用:
①句写出了云雀欢乐、轻快自如的状态。
②句写出了云雀速度之迅捷。
③句写出了合起来的声音的时而宏亮、时而轻柔、时而低沉、时而婉转清亮的情景。
4、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
①个别与群体,
②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
③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附:瓯剧、温州鼓词、赛龙舟、拦街福、婚丧……这些文化活动都是我们温州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要认真挖掘。)
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是一种文化符号, 是民族文化之根,是人类心底的文化 ,是人类文化生命的基因 。
民 俗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会期从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剑川,洱源,大理,丽江,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此,唱曲对歌,观光游览。弦歌之声,夜以继日地飘荡在山间林莽,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来便会尽情抒展歌喉。老年人认为,在歌会上唱白曲,可以得到吉祥;中年人借歌会抒发情怀,表现自己的歌才;青年男女则多数以歌为媒介,寻找知音伴侣。以龙头三弦或吹树叶伴奏,唱词均为白族诗歌“ 三七一五”的传统格式,格律严谨,不能跑调跑韵。因此,对歌既展示歌喉,也比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优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传统民歌的基础上,面对当时的情景,加上即兴创作, 往往妙语连珠,动人心扉。一旦棋逢对手,便对答如流,连日连夜唱下去而难分胜负。
歌会既是白族人民抒发情怀,赞美生活的盛大聚会,也是进行诗歌艺术交流, 传承民间文艺的桥梁。浩如烟海的白族诗歌正是通过这样的场合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白族人民艺术的结晶。石宝山白曲已被列入国际民族歌目,石宝山歌会亦被誉称为"白族歌城" 。

白族的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
傣族的泼水节
粽布智斗魔王,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就相互泼水,用洁净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来吉祥的新年。
侗族林王节
六月辰日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当地的一个侗族农民起义领袖林王
黎族插花节
每逢农历二月初八,是我们彝族的节日。这一天,男女老幼一齐跳舞,唱山歌,还要杀鸡煮肉庆贺,把马缨花插到各处,这就是马缨花节的来历
藏族雪顿节
每年藏历七月初一到初五,是传统的西藏雪顿节。“雪”,意为“酸奶”;“顿”,意为“奉献”。雪顿节是奉献酸奶的节日。
阿提拉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许多松树,领着人们烧虫子,把天菩萨派来的虫子都烧死了,保护了庄稼。从此,彝族百姓就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蒙古族盛大
民俗庆典
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为把民歌发扬光大,从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民歌节。并定于每年的11月在南宁举行 ,人们在民歌节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阿诗玛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 我陪阿诗玛回家乡 (我跟阿黑哥回家乡) 远远离开热布巴拉家 从此妈妈不忧伤不忧伤
蜜蜂儿不落刺蓬棵 蜜蜂落在鲜花上 笛子吹来口弦响 我织布来你放羊 (你织布来我放羊)
哥哥像顶帽子盖在妹妹头上 妹妹像朵菌子生在哥哥的大树旁
(彝族)
猜一猜
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
……
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定,
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
“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 类
<<蓝花花>>
兰花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正月里(那个)那个说媒,二月里订,
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兰花花我下轿来,东望西照,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你要死来你早早的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
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 咱们俩死活呦长在一搭。
“ 用提问方法,等待对方解答 ” 类
云南民歌 猜调
(独)小乖乖唻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唻,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齐)小乖乖唻小乖乖,你们说给我们猜: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长海中间,米线长长,哟唻,哟唻。哟唻唻哟外街卖嘛,丝线长长我跟前喽唻。
问:哎…什么结子高又高嘞?…嘿高又高!
答:哎…高粱结子高又高嘞…嘿高又高!
问:什么结子半中腰嘞?什么结子成双对嘞?什么结子棒--棒--敲嘞---?
答:玉米结子半中腰嘞,豆角结子
成双对嘞,收了芝麻棒--棒--敲嘞--
云南对歌:
课堂即兴对歌
问:哎…云南歌会怎么样嘞?…嘿怎么样!
问:山野对歌展什么嘞?山路漫歌怎么样嘞?村寨传歌传--什--么嘞---?
答:山野对歌展才情嘞,山路漫歌
心舒畅嘞,村寨传歌民—风—盛嘞---
答:哎…云南歌会真动人嘞…嘿真动人!
十七姑娘懒打扮 好块大田不开沟,好座房子不装修,十七姑娘懒打扮,好似懒马没嚼头。 青松长在高山顶,烂木滚在沟沟头,十八小伙不学好,好似青苔水漂流。
盘歌 说客堂来道客堂,堂上桌子是几十张,几十几只脚落地,几十几股横档档?几个一桌请来坐?几十几个坐满堂? 说客堂来道客堂,堂上桌子是二十四张,九十六只脚落地,九十六股横档档,四个一桌请来坐,九十六个坐满堂。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攸攸,
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
望见月亮想起我的哥。 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哥啊,哥啊,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牧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请你说说生活中的民俗
中央电视台民俗频道
http://www./folklore/index.shtml
作业:
1、熟读课文,摘出你喜欢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2、课外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调查我们家乡的民俗(如信仰、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别让身边的文明失传。
3、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歌会场面如此引人入胜。让我们回顾上周辩论决赛的场面,肯定还历历在目。请你模仿场面的写法,用你精彩的文字描写辩论决赛时你印象最深的场面。
你能仿照课文也写一段描绘家乡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的文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