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历史重要考点专项复习与训练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复习目标】(学点扫描 明确目标)
(1)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4)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5)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6)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7)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考点解读】(考点引领,重点把握)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
(1)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目的: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时间和当时的国君: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历史作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建立皇权: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推行郡县制,分36郡,郡下设县。
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1)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
(2)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3)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思想上--“焚书坑儒”。
(1)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2)过程: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
(3)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保存造成极大损失。
军事上--北击匈奴筑长城和统一南疆修灵渠
(1)北筑长城: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侵。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开发南疆修灵渠: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作用: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4.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先后2次北击匈奴,大败匈奴,迫使匈奴西迁。
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钱(五铢钱)。
外交上:派张骞2次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并将西域地区(今新疆和中亚一部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5.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概况:①第一次:公元前138年,从长安西行,途中被匈奴人所扣,辗转到达大月氏。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和他们愿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为日后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带着牛羊和丝绸出使西域。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意义: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2)陆上“丝绸之路”:起止点:起点----长安,止点----欧洲的大秦。基本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商人出海贸易而开辟出来。路线: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地的友好交往,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6.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是迁都洛阳。
二是实行汉化措施:
(1)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3)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4)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6)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概括为:(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同汉婚(5)用汉制(6)习汉礼。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7.孔子及"百家争鸣":
学派 姓名 著作 主 要 思 想
儒家 孔子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主张“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道家 老子 《道德经》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儒家 孟子 《孟子》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自然
道家 庄子 《庄子》 “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应用提高】(尝试应用,共同提高)
1.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填写字母)
(1)战国时变法成效最大的国家是
(2)春秋时第一个称霸的国君是 国家的。
(3)战国初由晋国分裂出来的国家除了魏国
外还有 和 两个。
(4)“可怜赵军作坑魂,自此群雄不敢西”所表述的历史故事发生在 和 两国之间。
2. 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
(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
(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
3. 下图一是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图二是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请回答:
(1)这两幅图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在什么上的表现?
(2)这种融合在什么事件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
【应用提高】参考答案:
1.(1)A。(2分)(2)E。(2分)(3)B F。(4分)(4)A B。
2.(1)图一:秦统一文字(示意图)。图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2)标准文字:小篆。通用字体:隶书。(3)秦始皇。 具体内容:废除六国的刀币、布币、铜贝等,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历史影响:圆形方孔钱在我国通用了整整两千多年(秦以后,历朝都仿照秦钱样式铸行)。 (4)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以原来秦国使用的制度为基础;都促进了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3.(1)在社会生活的服饰上的表现。(2)北魏孝文帝。
【拓展提升】(扣标整合 形成能力)
1.土地所有制:
西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战国: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建国初的土地改革:由地主土地私有为农民土地私有。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地土私有制改为土地集体所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公有制形式没改变,只是将公有土地承包给农民进行生产经营。
2.商鞅变法图示:
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确立封建制度
奖励生产 经济发展 国富
奖励耕战 为统一全国
奖励军功 军队战斗力加强 兵强 奠定基础
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3.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
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质相同,都是文化专制的表现。
不同点: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思想文化进行极其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局面形成和巩固。
4. 中原与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考点专项复习与训练测试题(七年级上册)
(考考自己!我努力,我成功)
试题说明:
1、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60分钟。
2、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在第II卷前的答题表中,第II卷直接答在试卷上。
第I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将正确选项的代码选出,并填入第II卷前的答题表中。
1. “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均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发生的著名战役。诸侯国出现源于西周的( )
A.世袭制 B.奴隶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2. 为了方便记忆,小明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3.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变为国有 B.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变为私有
C.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D.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
4. 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B.承认土地私有
C.根据军功授于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5. 新兴地主阶级最早出现在( )
A.战国 B.秦朝 C.春秋 D.商朝
6. 四川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从历史上看,“天府之国”形成的人为因素是( )
A.成都平原物产丰饶 B.成都平原土地肥沃
C.都江堰的修建 D.成都平原没有水患
7.甲骨文和金文的书写载体分别是( )
A.龟甲、兽骨和青铜器 B.龟甲、兽骨和竹木简
C.青铜器和纸 D.纸和竹简、丝帛
8. 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右图是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秦权”,他上面文字的文体是( )
A.大篆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9.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的前言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请问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核心是( )
A.“仁”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法治”
10. 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秦法政”不包括( )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11.下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A. 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 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C.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 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12.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奴隶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奴隶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3.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③朋友送给我一部《伤寒杂病论》 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4.《大汉天子》是近几年的一部热播电视剧,“大汉天子”为推进我国首次大一统格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面,他采取的最重要一项措施是( )
A.设司隶校尉B.实行“推恩令”
C.北击匈奴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5.“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卫青说:我打;霍去病说:我也打。”这句诙谐有趣的话所反映的史实是( )
A.通西域,北击匈奴 B.通吐蕃,南击南蛮
C.通夷洲,西击党项 D.通南中,东击东胡
16.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 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商鞅变法 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D.百家争鸣
17.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文中的记载是下列哪一人物的发明( )
A.毕升 B.蔡伦 C.李时珍 D.宋应星
18.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9.(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对于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
A.在朝廷必须说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 B.采用汉族的法律,惩治违法的官员
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 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
20.东晋名士多,产生了王羲之、顾恺之等著名书画家,究其根本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战乱少,社会秩序安定
C.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 D. 统治者施行仁政
选择题答题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奴隶从事农业生产,多交租税,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
(1)你认为商鞅变法对哪些人有利,而对哪些人不利?(4分)
(2)你认为上述措施中哪项对后世影响最大?(2分)
材料二:“……(魏主)下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3)材料二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法令是什么?(2分)
(4)请分别概括指出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4分)
(5)上述两次变革给你什么启示?(2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1)材料中所提“秦皇”最伟大功绩是什么 (2分) 他首创了哪些措施或制度?(4分)
(2)“秦皇”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全国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 (4分)
(3)在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上,“秦皇”和“汉武”分别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2分)
(4)“秦皇”对匈奴采取积极防御,曾派大将出击匈奴,并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工程,这个工程的东西起止点分别在哪 (2分)
(5)汉武时曾经派哪两位将军出击匈奴 (2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生努力不懈。他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典章制度,还向齐国学习音乐。他去世前一天,还要求弟子将典籍拿到自己面前。
材料三 著名华人作家韩素音曾说:中国文化影响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中孔子的主要观点。(4分)
(2)历史上对待儒家思想持反对态度的两个重大事件是什么?(4分)
(3)据材料,概括孔子的治学态度。(4分)
(4)据此,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思想影响的认识。(4分)
24.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何影响?(2分)
(2)请你叙述丝绸之路的路线。(4分)
(3)西汉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设置什么机构或官职?(2分)
(4)你能列举出今天古丝绸之路上闻名全国的两种著名的物产吗?(4分)
(5)请说出在此路上一个名胜古迹。(2分)
七年级上册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C A C A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A B A A B A A C
二、非选择题:(21题14分,22题15分,23题9分,24题14分.共计60分)
第21题答案要点:
(1)对新兴地主阶级有利,对守旧的贵族不利。
(2)建立县制
(3)说汉语。
(4) 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5)只有变革社会才能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第22题答案要点:
(1)统一全国,建立秦朝。首创:建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君主制)、郡县制。
(2)秦始皇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铜钱,而且统一了度量衡。汉武帝则把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秦始皇:焚书坑儒,排斥儒家学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家学说,并把它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4)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5)卫青、霍去病。
第23题答案要点:
(1)提倡“仁”的学说(或以德治民);温故而知新。(4分)
(2)“焚书坑儒”、新文化运动。
(3)他胸怀大志;勤学好问;注重实地考察;终生学习。(言之有理,答对三条即可得分)
(4)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第24题答案要点:
(1)促进了汉朝经济文化的交流。
(2)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到达今天的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3)细雨都护府(西域都护)。
(4)葡萄、苜蓿、石榴、核桃(选二)。
(5)敦煌莫高窟、西安大雁塔、秦陵兵马俑、楼兰古国等(选一)。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