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杀技)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4-6课专题复习与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必杀技)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4-6课专题复习与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03 18:4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专题复习与训练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4--6课)
【复习目标】(学点扫描 明确目标)
1. 掌握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完善情况,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2. 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3. 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4.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考点解读】(考点引领,重点把握)
1.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
  诞生: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录用人才。(之前选拔官吏主要看门第的高低。)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完善: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武则天时,创造了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时,诗赋被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常设科目: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
  废除: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直至清朝末年(1905年)才废除。
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但后来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内地与少数民族联系,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①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西突厥地区(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②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
  ③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④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⑤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3.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日本药学界奉为始祖。
  唐与新罗的关系: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应用提高】(尝试应用,共同提高)
1. 填图题:
上面是一幅《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请分别将吐蕃、回鹘、黑水靺鞨、南诏等各民族填到图上相应的位置。
A. B. C. D.
2.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友好往来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唐朝对日本影响深远。请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日本唐招提寺,它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视为日本建筑艺术的明珠。你知道它的设计者是谁吗?
(2)图二、图三分别是唐朝和日本的钱币,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深受唐朝的影响,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领域 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政治
经济 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文化
社会生活
【拓展提升】(扣标整合 形成能力)
1.科举制度的诞生与完善: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2.唐朝时期,少数民族与唐朝的关系:
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纥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满族
南诏 西南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3.唐朝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
①当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②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③开明的民族政策。
4.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因素:
  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第一单元4-6课专题复习检测
(考考自己!我努力,我成功)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正式诞生于(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宋朝
2. 徐州市的户部山有条状元街,“状元”一词和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
A.分封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三省六部制
3.下列帝王中,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
①隋文帝 ②隋炀帝 ③唐高祖 ④唐太宗 ⑤武则天 ⑥唐玄宗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⑥
4.无论是出身低微的读书人,还是来自异国的求学者,都可以在唐朝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踏上从政之路,这充分展示了唐朝有别与其他王朝的特点之一是( )
A.经济繁荣 B.政治开放 C.军事强盛 D.人才济济
5.下图中的人物在科举制度方面的创新之举包括( )
①设进士科 ②殿试制度 ③设武举 ④诗赋成为考试重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 隋唐五位皇帝为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作出了贡献,他们之所以重视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为了(   )
A.促进经济发展 B.维护国家统治 C.公正选拔人才 D.促进文化发展
7.在拉萨大昭寺供奉着唐朝第一位为汉藏友好作出贡献的女性的塑像,她是( )
A.金城公主 B.王昭君 C.文成公主 D.杨贵妃
 8.藏族有一首民歌叫《唉马林吉》(“喂,听一听”的意思),一直到今天都广为百姓传唱。歌词是:“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表达了对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的怀念。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发生( )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高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9. 文成公主入藏时的吐蕃首领是(  )
A.松赞干布 B.尺带珠丹 C.阿史那社尔 D.禄东赞
10.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十布。据你所知,吐蕃就是今天( )的祖先
A.回族 B.满族 C.藏族 D.汉族
11.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吐蕃与唐盟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B.使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C.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D.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12.至今屹立于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象征了(  )
A.唐势力强大 B.文成公主入藏 C.汉藏团结友好 D.松赞干布统一
1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影响(   )
A.唐蕃“和同为一家” B.“回鹘衣装回鹘马”
C.“车书本一家” D.“唐风洋溢奈良城”
14. 隋唐外交比较活跃,交往的范围包括( )
①非洲 ②亚洲 ③欧洲 ④大洋洲 ⑤美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5.唐朝时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是(  )
①中国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②中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④唐朝疆域比过去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在与唐朝的交往中,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国家是( )
A.日本 B.朝鲜 C.印度 D.大秦
17.“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文化对下列哪个国家的影响( )
A.新罗 B.天竺 C.波斯 D.日本
18.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是僧人 B.都对唐朝和邻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C.为完成使命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 D.都是唐玄宗时期的使者
19.作为小历史学家的你,如果想要研究唐朝时印度和西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 《西游记》 D. 《大唐西域记》
20. 下列对隋唐活跃的外交所带来的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提高了唐朝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 B.加强了唐与各国经济尤其文化的交流
C.促进了唐朝封建制度的改善和进步 D.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二、填空题
1. 科举制度在 朝创立,在 朝逐渐完善,直到 才被废止。
2. 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 。
3. 吐蕃人是 的祖先,回纥,是 的祖先,六诏居民,是 和 的祖先。
4. 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 ,封粟末靺鞨首领为 ,封南诏首领为 。
5. 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僧人最有影响的是_______。 时,____次东渡日本。
6. 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最杰出的使者是_______,当时皇帝是_______。
三、综合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
2. 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有一种题型叫“帖经”,它是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就此大家思考讨论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1)这种题型与我们现在考试的题型有哪些相似之处?
(2)这种考试有何利弊?它与现在教育改革和新课改的要求有何不同?
3.阅读下列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的话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
(2)他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3)此人因此被尊称为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天宝元年(742年),日本学者僧荣睿和普照拜访鉴真,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请他去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应允。立即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动身。由于受到干扰,这次未能成行。鉴真不灰心。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画师、工匠等一百多人,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腹胀。漂流14天抵海南岛南部。这次东渡,荣睿、普照一直同行。荣睿病逝,鉴真双目失明,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在第五次东渡中牺牲。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
请回答:
(1)鉴真是什么时期去日本的?他主要的贡献是什么?
(2)鉴真出生入死,六次东渡日本的目的是什么?
(3)我们应该学习鉴真的什么精神?你受到什么启发?
(4)鉴真与玄奘有何共同之处?
第一单元4-6课专题复习检测检测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B 5.D 6.B 7.A 8.B 9.A 10.C 11.C 12.C 13.D 14.A 15.A 16.B 17.D 18.D 19.D 20.C
二、填空题
1. 隋 唐 清朝末年。
2. 隋文帝 隋炀帝。
3. 藏族 维吾尔族 彝族 白族。
4.怀仁可汗 渤海郡王 云南王。
5.鉴真 唐玄宗 六。
6.玄奘 唐太宗。
三、综合题
1.(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长策”指科举制度。影响: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1)这种考试的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死记硬背,它要求将考试内容机械地背下去就可以回答一切问题。与我们现行考试的填空题及只考记忆、不考能力的题型相似。
(2)这种考试只能促使学生去依照课本知识和考试要求去机械记忆。一旦试题稍有变化,就不会作答。当然有些知识还必须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应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现在教育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这就是新课改的要求,它与旧的接受式、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完全不同。
3.(1)唐太宗。
(2)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3)被尊称为“天可汗”。
4.(1)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2)传播佛教和唐文化。
(3)坚韧不拨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有对目标孜孜以求的精神和超常的毅力,这是成功的根本。
(4)两人都是僧人,都生活在唐代,都对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