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6 15: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08710011734800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自主预学,了解学情]
1.反复诵读诗文,了解词的特点,尝试读出诗歌的韵味。
2.查阅资料,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3.并说说你的阅读发现与疑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懂内容,欣赏意境,感受诗人情怀。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伟人精神,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赏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2.难点:理理解诗人情感,培养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诵读、启发、点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走进《沁园春·雪》
1.课题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一首词,名字叫做《沁园春·雪》(板书)
2.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思考,齐读课题和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直入课题,简约而目标明确。
自主预学展示
1.朗诵是我们走进诗歌最好的方式,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诗文,要求读得正确、流畅。指导可能出错的字词如“莽莽,妖娆,分外”等,并进行朗读评价。
2.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资料查阅和了解情况。
学生活动:
1.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诵诗文,并进行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朗诵是否正确·流畅。
2.谈谈你对作者和诗题了解多少。
设计意图:利用预学展示环节了解学生诵读情况和对诗词的了解情况,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读出诗韵 活动探究一
1.结合学生朗诵,引导学生“如何读出诗歌韵味”。
2.朗诵指导:根据诗词的特点和内容,读出韵律感,节奏美。Ppt:注意停顿、重音。
学生活动:探究一
1.学生先自主朗诵诗歌,然后根据要求同桌互读,并交流诵读心得。
2.学生展示诵读,其他学生评价: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意见?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读出诗情活动探究二
1.出示诵要求:语调、语气、语速。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揣摩诵读时的语气、语调、语速。
3.引导学生联系背景,联系背景,充分展开想象,加上动作、表情来自由诵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诗人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登上千米的高原,俯瞰苍茫的江山,心中会涌出怎样的情感?资料助读:《沁园春·雪》写于 1936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4.教师引导学生谈感受:多层次的诵读后,你来谈感受,如果给这首词配上背景音乐,你觉得哪种类型的合适?预设:诗人毛泽东将自己的胸襟、情怀、斗志注入诗中,写成的诗当然是豪放激昂,气势磅礴。
5. 教师小结: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意象雄伟壮丽,辽阔的长城,起伏的群山和高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现诗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的信心。
学生活动:
活动探究二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借助注释,旁批,自主朗诵,小组内互读,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总结诵读技巧。
2.学生根据理解,展示诵读,并阐述诵读理由。
3.生分析,教师指导,“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地域辽阔,视野开阔,因此语调、语速应高而慢并适当拉长,语气豪迈;“欲与天公试比高”要读出自信和魄力,语气高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千里冰封——,(拉长)万 里 雪 飘。↗(高昂)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 妖 娆,(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低沉)略输文采;(慢)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俱 往矣——,(慢,拉长)数风流人物。↗还看 今 朝!(高昂,坚定,一字一顿)
4.师生配乐共读,体会节奏、语调、语速、语气。
5.学生根据内容,联系背景,充分展开想象,加上动作、情来自由诵读,展示。
6.学生小结:根据词的特点思考:你读到了哪些内容?感受到了什么?生总结:词分为两阙,上阕写景,特点是雄伟壮丽,情感是豪放激昂;下阙论古,引用古代英雄,表达惋惜之情以及坚定信心。教师追问:写北国雪景和论古的目的是什么?板书:抒怀。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先自主诵读,然后小组合作诵读的形式来完成对诗歌的诵读任务,总结诵读技巧,读出语调、语气。资料助读: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特点,读出诗情。总结诵读收获与感受。
读出画面活动探究三
1.过渡:诗歌的特点还具有含蓄美,为了抒情达意,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很多雄伟壮丽的意象,同时,运用各种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拿出笔,描绘一幅你脑中呈现的画面。根据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选一处画面发到朋友圈,并编辑一段文字介绍它的精妙之处。如:我欣赏“北国雪景”全景图,一“千”一“万”写出了地域辽阔,意境壮阔,豪迈胸襟;一“封”一“飘”,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雪地的静穆美、雪花飞舞的动态美,富有画面感。
2.教师小结:精炼的动词,生动的修辞,简洁而不简单的副词都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学生活动:
活动探究三
1.先自主思考 3分钟,小组内讨论分享 5分钟,选出最优设计在全班展示。其他小组评价、补充。生分析,教师引导。
预设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意思是山和高原像舞动的银蛇和飞奔的蜡像一样,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化静为动,生动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精致,极富动感的画面。
预设 2:结合背景和现实环境理解人物的情怀,写出了作者带领无产阶级英雄,勇于进取的姿态和团结奋斗的意志,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
预设 3:“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将山和原拟人化,赋予山原人的情态,表现了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预设 4:“惜”字,是惋惜,可惜的意思,“略”字既有对古代英雄的肯定也有不足的惋惜,谈古是为了论今,表达作者对当今风流人物的赞颂。2.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总结,辨析情感:既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又借古代英雄抒发诗人豪迈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心。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教学难点的突破。通过自主思考,小组研讨交流,,结合关键词句,想象画面,逐层深入探究,品析语言精妙,感悟诗人的伟大情怀,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质疑问难“风流人物”何许人也?
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风流人物”?屏显:书法“天天向上”。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思考,发言。教师引导:努力奋斗,做出卓越贡献,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都是风流人物。你们就是未来的“风流人物”,未来等着你们去创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教材联系到生活,由课内走向课外,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对比阅读小结:这首词大气磅礴,气壮山河,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抒发作者主宰世界的雄伟气魄,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革命人民。对比阅读毛泽东其它诗词,感受诗人形象,诗词风格和语言特色。
学生活动:对比阅读《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在内容、情感、语言上的异同。
设计意图: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对相近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提升学生阅读、鉴赏和写作的能力,达到不教而自能读书的目标。
当堂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意气奋发,器宇轩昂,2021年,建党百年华诞,让我们带着对诗文的理解
学生活动: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有感情诵读诗词。有句谚语“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可见背诵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诗歌尤其如此。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写景 雄伟壮丽借景
抒情 论古短于文治论史
抒怀 抒怀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