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8-16 01:2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象,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BC段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30km/h
C.CD段汽车做减速运动
D.BC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甲、乙两辆车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
图像可知(  )
A.当t=0时刻,甲、乙两车在同一位置
B.0~3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是30m/s
C.0~3s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
D.当t=3s时,甲、乙两车的速度之差是20m/s
3.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当小车
自斜面顶端如图所示位置开始计时,滑至底端如
图所示位置时停止计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6cm/s
B.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4cm/s
C.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2cm/s
D.斜面的倾斜度越大越好,可以节省实验时间
4.在“探究小车速度的变化”实验中,斜面AC的长度为120cm,B点是斜面AC的中点。
实验时,小玲同学将小车放置在斜面A点,松手后,小车依次通过A、B、C三点的时间(停
表每格为1s)如图所示。就小车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运动的
B.为了便于计时,斜面的坡度应较小
C.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5cm/s
D.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
5.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全程50m,通过前一半路程用了4s,通过后一半路程用了6s,则
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10 m/s B.6.25 m/s C.5 m/s D.4.17 m/s
6.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4间段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B.t1~t3间段甲做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t2~t4间段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0~t1间段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运动的
7.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B.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C.5s~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 D.2s~5s内,小车运动了2米
8.茗茗家距学校1200m远,某天她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为了不迟到,她改以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的路程,她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  )
A.1.2m/s B.1.25m/s C.2m/s D.2.5m/s
9.一辆小车先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了2s,又以4m/s的速度匀速前进了3s,这辆小车在5s内的平均速度为(  )
A.3m/s B.3.2m/s C.3.5m/s D.2.5m/s
10.如图所示,小明在实验室中测小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的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B.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3s
C.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通过路程15cm
D.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1m/s
11.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  )
A.前2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后半程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C.甲、乙两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12.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5m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0.2m/s
C.物体在2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
13.短跑运动员在100m竞赛中,测得7s末的速度是9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为(  )
A.9 m/s B.9.6 m/s C.10 m/s D.10.2 m/s
14.小明在上学的路上,先以υ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υ2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上学的全程中平均速度为(  )
A. B.
C. D.
15.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16.你一定听说过《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吧。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后,便骄傲地睡大觉,当它睡醒后才发现:乌龟已经爬到了终点。关于这个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跑完全程,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C.跑完全程,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小
D.跑完全程,乌龟的平均速度与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17.李伟同学百米赛跑的成绩是12s,如果他前6s的平均速度是8m/s,那么他在后6s的平均速度为(  )
A.8.5m/s B.9m/s C.10m/s D.8.7m/s
18.A地距B地220km,一轿车从A地出发行驶2h后,在中途休息30min继续出发,又过3h到达B地,则轿车从A地到B地的平均速度是(  )
A.110km/h B.48.89km/h C.40km/h D.44km/h
二.填空题。
19.眉山市于2021年4月24日,在东坡区举办了“千禾杯”半程马拉松赛,某选手在湖滨路一段平直赛道上用2min时间跑了960m,该选手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m/s;以该选手为参照物,跑道旁边的建筑物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20.为确保学校师生安全,严格做好学校防疫工作,我校购买了小型消毒车进行校园消毒。每天清晨,消毒车行驶4.8km进行消毒作业,需用时20min,则消毒车进行消毒作业时的平均速度为   m/s。
21.钢球沿25m长的斜面滚下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滚动了35m的距离才停止。钢球在斜面和地面上滚动时间分别是5s和10s,则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是   m/s,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是   m/s,在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22.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20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整段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   m/s。
23.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   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48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24.如图甲所示,冰壶运动是冬奥会的比赛项目之一。小明用刻度尺测量冰壶的高度AB如图乙所示,其高度为   cm.运动员将冰壶掷出后,1min内在冰面上滑行了36m,则它的平均速度为   m/s.若以运动的冰壶为参照物,则座位上观看冰壶比赛的观众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5.如图,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小木块从斜面A点滑下,AC段的距离为   cm,通过AC段的时间为2s,则小木块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26.2019年2月21日凌晨,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2019国际田联室内巡回赛总决赛上我国飞人苏炳添在男子60米决赛中跑出6秒49,获得冠军。则他全程跑的平均速率   10米/秒,他起跑阶段的平均速率   全程的平均速率。(两空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7.某物体以21.6千米/小时的速度通过全程的三分之一,通过剩余的三分之二的路程的速度是8米/秒,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28.如图所示,向右做直线运动的小车,通过AB、BC、CD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都是0.5s,则小车做的是   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是   m/s。(已测得每小格是2米)
三.实验探究题。
29.如图所示,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本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原理公式是:   。
(2)除图中的刻度尺外,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填名称)。
(3)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   cm/s。
(4)实验中可以发现vBC   vAC。(选填“>”、“<”或“=”)
(5)实验时,小车经过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得计算的速度偏   。(填“大”或“小”)
30.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目的是    ,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   vAC(选填“>”、“<”或“=”)。
3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CD段的路程为   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vAB   vBC(选填“>”<”或“=”)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
sAB=0.3m tAB=0.5s vAB=0.6m/s vB=1.2m/s
sBC=0.9m tBC=0.5s vBC= vC=2.4m/s
sCD= tCD=0.5s vCD=3m/s vD=3.6m/s
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v﹣t图象如图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时的速度为
   m/s。
3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2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cm;tBC=   s;vAB=   m/s;vBC=   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   ,是在做   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3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如图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以   测量时间的误差。(填“减小”或“增大”)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其他点的测量准确,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m/s,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   。(填“变大”“不变”“变小”)
1.4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象,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BC段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30km/h
C.CD段汽车做减速运动
D.BC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物体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说明物体静止;
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BC段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A、AB段汽车的路程不随时间而变化,则汽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BC段的平均速度是vBC===45km/h,故B错误;
BC段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BC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C、OA段汽车的路程增加,是向前运动的,CD段的汽车路程是减小的,则汽车是往回运动的,所以CD段的运动方向与OA段的运动方向相反,但其s﹣t图象也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CD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是图象分析,考查学生的基本识图能力和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能力。
2.甲、乙两辆车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当t=0时刻,甲、乙两车在同一位置
B.0~3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是30m/s
C.0~3s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
D.当t=3s时,甲、乙两车的速度之差是20m/s
【分析】在s﹣t图像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v=求出两车的速度,进而求出速度之差。
【解答】解:A、由图像可知,当t=0时刻,甲、乙两车相距60m,不在同一位置,故A错误;
BCD、在0~3s 内甲车通过的路程s甲=90m,乙车通过的路程s乙=90m﹣60m=30m,
甲的速度:v甲===30m/s,
乙的速度:v乙===10m/s,
甲、乙两辆车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甲、乙两车的速度之差:30m/s﹣10m/s=20m/s;
故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图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3.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如图所示位置开始计时,滑至底端如图所示位置时停止计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6cm/s
B.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4cm/s
C.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2cm/s
D.斜面的倾斜度越大越好,可以节省实验时间
【分析】(1)从图中读出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和路程,利用v=可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2)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
【解答】解:ABC、由图可知,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t=15:0.3:05﹣15:03:00=5s,行驶的路程:s=8.00cm﹣2.00cm=6.00cm,
则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v===1.20cm/s。故AB错误,C正确。
D、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因此,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时间。斜面的倾斜度越大,实验时间越小,不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为“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属于中考常见题型,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小车运动的路程。
4.在“探究小车速度的变化”实验中,斜面AC的长度为120cm,B点是斜面AC的中点。实验时,小玲同学将小车放置在斜面A点,松手后,小车依次通过A、B、C三点的时间(停表每格为1s)如图所示。就小车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运动的
B.为了便于计时,斜面的坡度应较小
C.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5cm/s
D.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
【分析】(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物体是运动的;
(2)斜面坡度小,小车运动速度慢;
(3)用v=计算全程平均速度;
(4)小车做加速运动。
【解答】解: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A正确;
B、斜面坡度小,小车运动速度慢,时间长,便于计时,故B正确;
C、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5m/s,故C错误;
D、小车做加速运动,故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小车速度的变化”的实验,重点考查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实验器材的安装、平均速度的计算及实验结论等问题。
5.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全程50m,通过前一半路程用了4s,通过后一半路程用了6s,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10 m/s B.6.25 m/s C.5 m/s D.4.17 m/s
【分析】知道物体通过的路程,求出全程需要的时间,根据公式v=求平均速度。
【解答】解:物体走全程需要的时间:
t=4s+6s=10s,
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v===5m/s。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
6.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4间段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B.t1~t3间段甲做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t2~t4间段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0~t1间段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运动的
【分析】A、由图知,0﹣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比较速度大小关系;
B、由图知,t1﹣t3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t2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
C、由图知,t2﹣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比较速度大小关系;
D、由v=可知,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大小可以比较运动快慢,据此比较0~t1 时间内甲乙的速度大小,再判断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方向。
【解答】解:A、由图知,0﹣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由v=可知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A正确。
B、由图知,t1﹣t3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此时间段内甲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B错误;
C、由图知,t2﹣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由v=可知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故C错误;
D、由图知,0﹣t1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v=可知,此过程中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而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根据图像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像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7.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B.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C.5s~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
D.2s~5s内,小车运动了2米
【分析】求平均速度时,要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相对应的时间,根据v=求出.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在0﹣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m,小车的平均速度v==≈0.86m/s,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在0﹣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v===0.4m/s,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在5s﹣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4m,小车的平均速度v===2m/s,故C错误;
D、2s~5s内小车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图象的分析能力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是一道学科综合题;这类题也是中考的一个热点.
8.茗茗家距学校1200m远,某天她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为了不迟到,她改以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的路程,她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  )
A.1.2m/s B.1.25m/s C.2m/s D.2.5m/s
【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茗茗前半段与后半段路程的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总路程s=1200m,前半段与后半段的路程s1=s2=s=×1200m=600m,
由v=得:
上学时所用时间:
t1===600m,
t2===400s,
总的运动时间t=t1+t2=600s+400s=1000s,
平均速度v===1.2m/s。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平均速度,难度不大,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9.一辆小车先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了2s,又以4m/s的速度匀速前进了3s,这辆小车在5s内的平均速度为(  )
A.3m/s B.3.2m/s C.3.5m/s D.2.5m/s
【分析】根据公式s=vt先求出前2s所通过的路程,再求出后3s所通过的路程,两个路程之和就是全部通过的路程,两次时间相加就是总时间;最后利用公式V=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前2s通过的路程为:
s1=v1t1=2m/s×2s=4m;
后3s通过的路程为:
s2=v2t2=4m/s×3s=12m;
通过的总路程为:s=s1+s2=4m+12m=16m;
用的总时间为:t=t1+t2=2s+3s=5s。
所以平均速度为:v===3.2m/s。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时间、路程和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要知道求平均速度必须知道总路程和总时间。
10.如图所示,小明在实验室中测小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的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B.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3s
C.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通过路程15cm
D.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1m/s
【分析】根据“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得出照片中小球经过相邻两位置时的时间间隔。
(1)根据图得出相同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变化,从而得出小球沿斜面向下运动的速度变化,即可得出小球的运动情况;
(2)根据图得出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时经历时间间隔的个数,从而得出所用的时间;
(3)根据图得出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记下A点和C点对应的位置,两者的差值即为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通过的路程;
(4)根据图得出整个运动过程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求出其平均速度。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照片中小球经过相邻两位置时的时间间隔均为0.1s。
A.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由v=可知,小球沿斜面向下运动的速度逐渐变大,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时经历2个时间间隔,所用的时间为2×0.1s=0.2s,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点位于0.0cm,C点位于17.0cm,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通过路程为17.0cm,故C错误;
D.整个运动过程的路程为s=30.0cm=0.300m,时间t=3×0.1s=0.3s,平均速度v===1m/s,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和刻度尺的读数、平均速度的计算等,利用好“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是关键。
11.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  )
A.前2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后半程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C.甲、乙两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分析】(1)分析前20s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即可得出结论;
(2)分析得出后半程所用的时间,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判断;
(3)根据乙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乙车的运动状态;
(4)根据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v=比较平均速度。
【解答】解:
A、由图知,前20s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600m、450m,则前2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故A正确;
B、由图知,后半程的路程为600m,甲车后半程的时间为40s﹣20s=20s、乙车后半程的时间小于20s,即甲车后半程的时间较长,根据v=可知,后半程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B正确;
C、由图知,在相同时间内乙车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乙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都为1200m,则根据v=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求出汽车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时间和路程的统一。
12.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5m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0.2m/s
C.物体在2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
【分析】(1)根据图象解答;
(2)从图象中找出20s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
(3)在路程﹣﹣时间图象中,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而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4)根据图象分别求出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和10~20s内的速度,然后比较即可。
【解答】解:
A、由图象知,物体运动5s时对应的路程是2.5m,所以5s通过的路程是2.5m,故A正确;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m,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0.2m/s,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物体在5~10s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在20s内不是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前5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5m,则速度为:v1===0.5m/s,此过程中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10~20s内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10~2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m﹣2.5m=1.5m,
其速度为v2===0.15m/s。
所以,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认识,应能通过图象得出物体所做的运动状态和各段及所经历的时间。
13.短跑运动员在100m竞赛中,测得7s末的速度是9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为(  )
A.9 m/s B.9.6 m/s C.10 m/s D.10.2 m/s
【分析】已知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由题意知,路程s=100m,运动时间t=10s,
则平均速度v===10m/s;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平均速度,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4.小明在上学的路上,先以υ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υ2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上学的全程中平均速度为(  )
A. B.
C. D.
【分析】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得出全程用的时间,再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设全程路程为s,
则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t1==,
物体在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t2==,
物体全程用的时间:t=t1+t2=+=
∴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
v==。
故选:B。
【点评】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而是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即根据V=计算平均速度。
15.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分析】据图可知,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行驶的路程是s=45cm=0.45m,利用v=可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小车的平均速度:v===0.09m/s=9cm/s,
故选:B。
【点评】从图片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从题干出发,通过具体计算得到准确答案,然后和选项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16.你一定听说过《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吧。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后,便骄傲地睡大觉,当它睡醒后才发现:乌龟已经爬到了终点。关于这个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跑完全程,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C.跑完全程,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小
D.跑完全程,乌龟的平均速度与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有: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解答】解:
A、兔子在前半程比乌龟用的时间少,在整个路程则比乌龟用的时间长,运动较慢,故A错误;
BCD、在全程中,兔子与乌龟运动路程相同,而乌龟用的时间少,所以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和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7.李伟同学百米赛跑的成绩是12s,如果他前6s的平均速度是8m/s,那么他在后6s的平均速度为(  )
A.8.5m/s B.9m/s C.10m/s D.8.7m/s
【分析】知道前6s的平均速度,利用s=vt求前6s跑的路程,进而求出后6s跑的路程,再利用v=求后6s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
已知前t1=6s的v1=8m/s,根据速度公式v=,
求出前6s跑的路程:s1=v1t1=8m/s×6s=48m,
后6s跑的路程:s2=s﹣s1=100m﹣48m=52m,
后t2=6s的平均速度:v2==≈8.7m/s。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求出前、后6s内跑的路程是本题的关键。
18.A地距B地220km,一轿车从A地出发行驶2h后,在中途休息30min继续出发,又过3h到达B地,则轿车从A地到B地的平均速度是(  )
A.110km/h B.48.89km/h C.40km/h D.44km/h
【分析】根据公式v=来计算平均速度,但是要注意必须用从A地到B地总路程和这一段路程上的总时间。
【解答】解:轿车从A地到B地的总时间:
t=2h+0.5h+3h=5.5h,
轿车从A地到B地的平均速度:
v===40km/h。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知道轿车从A地到B地用的总时间包括在服务区的休息时间是本题的突破口,知道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是关键。
二.填空题。
19.眉山市于2021年4月24日,在东坡区举办了“千禾杯”半程马拉松赛,某选手在湖滨路一段平直赛道上用2min时间跑了960m,该选手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8 m/s;以该选手为参照物,跑道旁边的建筑物是  运动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分析】(1)知道选手甲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选手甲的运动速度。
(2)被研究的物体和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之间发生位置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已知s=960m,t=2min=120s,
选手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8m/s,
跑步的过程中,以选手为参照物,跑道旁边的建筑物与选手之间有相对位置的变化,故建筑物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8;运动。
【点评】(1)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知道物体的运动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者,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第三者,是很简单的计算。
(2)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0.为确保学校师生安全,严格做好学校防疫工作,我校购买了小型消毒车进行校园消毒。每天清晨,消毒车行驶4.8km进行消毒作业,需用时20min,则消毒车进行消毒作业时的平均速度为 4 m/s。
【分析】已知消毒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求出消毒车进行消毒作业时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消毒车行驶的路程为:s=4.8km=4800m,
消毒车用的时间为:t=20min=1200s,
则消毒车进行消毒作业时的平均速度为:v===4m/s。
故答案为: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解题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21.钢球沿25m长的斜面滚下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滚动了35m的距离才停止。钢球在斜面和地面上滚动时间分别是5s和10s,则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是 5 m/s,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是 3.5 m/s,在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4 m/s。
【分析】(1)已知斜面长度和钢球滚动时间,可以得到钢球在斜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
(2)已知钢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距离和所用时间,可以得到钢球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
(3)已知钢球滚动的总距离和所用时间,可以得到钢球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是:
v1===5m/s;
钢球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为:
v2===3.5m/s;
钢球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4m/s。
故答案为:5;3.5;4。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计算,需要清楚的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某一段的平均速度等于此段路程与时间之比。
22.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20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整段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 13.3 m/s。
【分析】已知前一半路程的速度,可求前一半的时间,知后一半的速度,可求后一半的时间,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就是全程平均速度
【解答】解:设总路程为2s,
前一半路程的时间,t1=,
后一半路程的时间,t2=,
全程的平均速度,v=====≈13.3m/s。
故答案为:13.3。
【点评】本题已知前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求出总时间,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求解。
23.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 变速 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48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1.6 m/s。
【分析】(1)分析频闪照片,在相等的时间内苹果的间隔越来越大,利用速度公式不难判断苹果的运动状态。
(2)算出A到B之间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它在A到B之间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频闪照片可以看出,苹果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它做的是变速运动;
(2)A到B之间有3个时间间隔,即时间为t=0.3s,
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v===1.6m/s。
故答案为:变速;1.6。
【点评】根据图象学会分析苹果的运动状态,揭示物体运动的规律;同时考查了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24.如图甲所示,冰壶运动是冬奥会的比赛项目之一。小明用刻度尺测量冰壶的高度AB如图乙所示,其高度为 11.60 cm.运动员将冰壶掷出后,1min内在冰面上滑行了36m,则它的平均速度为 0.6 m/s.若以运动的冰壶为参照物,则座位上观看冰壶比赛的观众是 运动 (填“运动”或“静止”)的。
【分析】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其分度值,然后读出其示数;已知路程与时间内,应用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否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由图示刻度尺可知,其分度值为1mm,冰壶的高度为13.60cm﹣2.00cm=11.60cm;
冰壶的平均速度:v===0.6m/s;
观众相对于冰壶的位置不断变化,以运动的冰壶为参照物,则座位上观看冰壶比赛的观众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11.60;0.6;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读数、求平均速度、判断冰壶的运动状态,对刻度尺读数时,要先确定其分度值,然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25.如图,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小木块从斜面A点滑下,AC段的距离为 30.0 cm,通过AC段的时间为2s,则小木块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0.15 m/s。
【分析】由图可读出sAC,已知时间,用公式v=计算平均速度。
【解答】解:由图可读出sAC=30.0cm﹣0.0cm=30.0cm;
通过AC段的时间为2s,则小木块在AC段的平均速度:
vAC===0.15m/s。
故答案为:30.0;0.15。
【点评】本题考查长度测量、误差分析、平均速度的求法,常见题目。
26.2019年2月21日凌晨,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2019国际田联室内巡回赛总决赛上我国飞人苏炳添在男子60米决赛中跑出6秒49,获得冠军。则他全程跑的平均速率 小于 10米/秒,他起跑阶段的平均速率 小于 全程的平均速率。(两空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分析】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平均的速度;根据速度变大判定速率的大小。
【解答】解:他全程的平均速率为:v==≈9.24m/s<10m/s;
他起跑阶段做的是加速运动,速度会逐渐变大,故他起跑阶段的速率小于他全程的平均速率。
故答案为:小于;小于。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的计算,属于基础知识。
27.某物体以21.6千米/小时的速度通过全程的三分之一,通过剩余的三分之二的路程的速度是8米/秒,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7.2m/s 。
【分析】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和后三分之二的路程的运动时间,得出全程用的时间,再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物体在前三分之一路程的速度:
v1=21.6km/h=6m/s,
由v=可得,物体运动的时间:
t1===,
物体在后三分之二的路程的运动时间:
t2===,
物体全程用的时间
t=t1+t2=+,
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
v=====7.2m/s。
故答案为:7.2m/s。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要注意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绝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
28.如图所示,向右做直线运动的小车,通过AB、BC、CD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都是0.5s,则小车做的是 加速 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是 20 m/s。(已测得每小格是2米)
【分析】根据小车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变化情况判断小车做什么运动;已知小车运动时间t、路程s,由平均速度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由图知AB=3×2m=6m,BC=5×2m=10m,CD=7×2m=14m,因为小车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车做的是加速运动。
由图知小车的路程s=15×2m=30m,小车运动时间t=3×0.5s=1.5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v===20m/s。
故答案为:加速;20。
【点评】解决此类型的综合题目,要会通过图像得到所用物理信息,代入平均速度公式进行求解。
三.实验探究题。
29.如图所示,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本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原理公式是: v= 。
(2)除图中的刻度尺外,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秒表 (填名称)。
(3)图中AB段的距离sAB= 40.0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 25 cm/s。
(4)实验中可以发现vBC > vAC。(选填“>”、“<”或“=”)
(5)实验时,小车经过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得计算的速度偏 大 。(填“大”或“小”)
【分析】(1)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v=;
(2)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3)由图读出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
(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故实验中可以发现vBC>vAC;
(5)实验时,小车经过A点才开始计时,测得的时间偏小,根据v=可得速度变化。
【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v=;
(2)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3)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tAB=1.6s
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cm/s;
(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故实验中可以发现vBC>vAC;
(5)实验时,小车经过A点才开始计时,测得的时间偏小,根据v=可得会使得计算的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v=;(2)秒表;(3)40.0;25;(4)>;(5)大。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求出平均速度。
30.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40.0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25.0 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小 。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目的是  减小误差 ,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同一位置 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 > vAC(选填“>”、“<”或“=”)。
【分析】(1)根据图像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v=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2)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3)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进行多次测量,其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减小误差;二是为了寻找规律。
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
(4)根据小车做加速运动,可得上半段、下半段路程的速度大小关系。
【解答】解:(1)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25.0cm/s;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实验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4)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在BC段的速度大于AC段的速度,即vBC>vAC。
故答案为:(1)40.0;25.0;(2)小;(3)减小误差;同一位置;(4)>。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
3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小球在做 加速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1.8 m/s。CD段的路程为 1.5 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vAB < vBC(选填“>”<”或“=”)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
sAB=0.3m tAB=0.5s vAB=0.6m/s vB=1.2m/s
sBC=0.9m tBC=0.5s vBC= vC=2.4m/s
sCD= tCD=0.5s vCD=3m/s vD=3.6m/s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v﹣t图象如图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时的速度为 4.8 m/s。
【分析】(1)由图甲,根据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判断小球的运动状态;
(2)由表中数据由v=计算BC段的平均速度和CD段路程;
(3)根据图象分析2s时小球的速度。
【解答】解:
(1)由图甲知,小球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2)由表中数据可得,BC段的平均速度:vBC===1.8m/s;
由表中数据可得:sCD=vCDtCD=3m/s×0.5s=1.5m;
vAB=0.6m/s<vBC。
(3)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知,小球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匀加速运动),小球1s时的速度为2.4m/s,则经过2s小球的速度为4.8m/s。
小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以v1>v2。
故答案为:(1)加速;(2)1.8;1.5;<;(3)4.8。
【点评】本题是平均速度的实验,考查了速度大小的判断、平衡力的认识、平均速度的理解以及计算、对匀加速运动的图象的认识等,属于一道中等题。
3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2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40.0 cm;tBC= 1 s;vAB= 0.2 m/s;vBC= 0.5 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 快 ,是在做 变速 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选填“大”或“小”)。
【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2cm,sAB、sBC为小车在A、B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tBC、tAB由秒表直接读出;速度用公式v=计算。
(4)根据两个速度值判断出小车运动状态的变化。
(5)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
(3)由图示:sAB=100.0cm﹣60.0cm=40.0cm,sBC=60.0cm﹣10.0cm=50.0cm,tAB=2s,tBC=1s。
AB段的速度vAB===20cm/s=0.2m/s,BC段的平均速度vBC===50cm/s=0.5m/s。
(4)根据计算结果可知,vBC>vAB,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在做加速运动。
(5)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v=;(2)小;(3)40.0;1;0.2;0.5;(4)大;变速直线;(5)大。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
3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如图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填“大”或“小”),以 减小 测量时间的误差。(填“减小”或“增大”)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其他点的测量准确,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填“大”或“小”)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0.2 m/s,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 变大 。(填“变大”“不变”“变小”)
【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斜面倾角越小,物体速度变化越慢,物体运动时间长,越便于时间的测量。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4)由图读出小车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由公式v=计算出小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比较可得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
【解答】解: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为了增长测量时间,方便计时,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
(4)由图知,小车通过s2的路程用的时间t2=3s,s2=s1=×1.2m=0.6m,小车通过下半程,即s2的路程用的时间t3=2s,s3=s1=×1.2m=0.6m,
上半程的速度:vAB===0.2m/s;
下半程的速度:vBC===0.3m/s;
计算可知,vBC>vAB,
所以,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变大。
故答案为:(1)v=;(2)小;减小;(3)大;(4)0.2;变大。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计算出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