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透镜》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任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三章第一节《透镜》,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反射和折射之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的作用等知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对凹透镜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知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作用
教学难点:透镜的作图及准确理解透镜的焦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过光的反射和折射,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透镜,学习透镜的知识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水到渠成的。但是,由于学生的能力基础较差,知识仍然会显得很抽象,教学做到形象具体是关键。
三、教学方法:
教法的总体构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本节课以启发诱导为主,讲授法与提问法相结合,设置了激趣引题,自主学习 __解疑导拨,合作探究__实际应用,思维拓展__激励评价,课后延伸的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四、学法指导:
八年级学生观察,思维能力有限,但很活跃,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实物(如放大镜)感兴趣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对物理现象作仔细观察,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物理规律。
学生在学习该节课时,刚刚学过光学中,光的折射原理。并且知道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平面镜的应用,这节课是学习光的折射的应用—透镜。已有知识既可以为学生形成知识正迁移,也可能使学生混淆,形成知识负迁移。所以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网络。
前面几章学生已接触了大量光学知识,这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可让学生采取类比、模型、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等学习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
五、教具运用: 凸透镜、凹透镜、平行光源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课题 一队旅行者在一个-48℃的晴朗天气中跋涉着。到了中午,当他们拣来了一堆干草准备生火做饭时,却发现打火机丢了,怎么办? 思考 情景引入
二、新课教学(一).什么是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引导同学思考,讨论,找出他们带有共性的特征。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练习1:请学生判断几个透镜的截面图,检测学生对凸透镜,凹透镜的判别能力. 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述能力 检测学习效果并查漏补缺
(二)几个与透镜有关的物理名称: 对照光路图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主光轴,光心。通过演示实验和光路图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点,焦距。 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主光轴,光心,学会怎样画透镜通过观察实验和作图学习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点,焦距。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几何光学很注重光路图, 进一步强调作图在光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师演示实验: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怎么传播? 经过凹透镜后呢? 观察归纳总结透镜对光的作用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述能力
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2 练习2:填不同类型的透镜 检测学习效果
实验: 实验:凸透镜会聚阳光点燃火柴给你有何启示? 观察描述现象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的应用;激起兴趣
指导学生解决课前引入的问题 思考,了解冰透镜 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三、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四、作业 自制冰透镜(选做)2.《课课练》中《2.3透镜》如果有时间可以指导学生做练习,并简单提示三条特殊光线,并规范作图 有条件的同学自制冰透镜《课课练》中《2.3透镜》作业 作业有助于检测学习情况。
七、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
(二)几个与透镜有关的物理名称: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1、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设置一个生活的情景来引入《透镜》这节课的学习,通过一整节课的学习后,最终学生们自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生活情景中的问题——在没有火柴、打火机的情况下,利用低温下的冰制成凸透镜来点燃干草,学生们自己也感觉到自己这节课学习效果不错,学习目标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