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辽宋夏金元
明清
约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221年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探究一:先秦时期是如何通过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治理?
问题1-1:夏、商、西周时期创立了哪些主要的政治制度?
夏朝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都城
附属国
附属国
附属国
附属国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内外服制度
商朝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商朝
内外服制度
西周
分封制
与宗法制相配合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周本纪》
商周时期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
问题1-2: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夏朝
商朝
西周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
1、最高统治者由世袭产生,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
2、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3、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程度不高,管理较松散
问题1-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政治制度产生哪些影响?
探究二:秦朝时如何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实现国家治理?
问题:2-1:什么是中央集权?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运作?
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决策方式:公卿廷议。皇帝裁决
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探究三: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战国
核心:皇帝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
地方:郡县制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配合
分封制开始解体,郡县制、官僚制等出现
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西周
秦朝
制度名称
分封制、宗法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最高统治者
周王,权利并非绝对
皇帝,权利至高无上
官员产生
贵族、世袭
官僚、任命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西周
秦朝
国家构成
家国同构,周王室与诸侯互有权利义务,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
垂直管理,中央任命郡县长官,郡县一切服从中央
特点
对社会控制较为松散,统治具有一定弹性
对社会的控制更加严密,统治缺乏弹性,对君主个人素质要求更高
探究四: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些变化
问题:4-1:两汉至明清的中国官制发生了哪些变化?
宰相:秦汉以来对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具体职名、职权范围因时因人而异,历代不同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九卿受到削弱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枢
政事堂:三省长官共同议政的场所
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
元朝:中书省 总理全国政务
明朝:废中书省和丞相
明朝:废中书省和丞相;设内阁
清朝:雍正设军机处
皇帝的寝宫(养心殿)旁边的军机处
问题:4-2: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原因有哪些?
1、宰相数量增加
2、宰相权利被分散或分割
3、宰相及格为秘书处机构所取代
探究五:随着国家治理的需要,历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调整的?
1、在沿袭基础上进行变革
2、县始终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
3、一级行政区明朝变动较大
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2、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