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三单元 唱得幸福落满坡|苏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三单元 唱得幸福落满坡|苏少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8-16 23: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
《唱得幸福落满坡》教学设计
年级:六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型:唱歌综合课
设计思路:
民歌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学生初步接触过一些民歌,也了解了民歌的体裁分类。本节课是通过学唱陕西商县民歌《唱得幸福落满坡》和欣赏部分地域性较强的民歌,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能得出北方民歌:音域宽广、高亢粗犷;江南民歌:优雅清丽、委婉细腻的风格特点。再通过本单元“北国豪情”与本册第二单元“丝竹流韵”和第五单元
“南国风情”的学习,能归纳出:“唱字北繁南简,节奏北促南舒,行腔北刚南柔”的南北差异,从而更加喜欢我国本土音乐文化。
教材简解:
1.单元简解:本单元以“北国豪情”为题,通过欣赏与学唱一组具有北方音乐特点的作品,与第二单元“丝竹流韵”中富有江南音乐风情的作品比较,来丰富学生对各地区音乐风格的感受与体验。得出北方:音域宽广、高亢粗犷;江南:优雅清丽、委婉细腻的风格特点。从而喜欢上民歌和我国本土音乐文化。
2.歌曲简解:本曲由农民作曲家史掌元和农民诗人房程华为歌颂建国十年农村的变化而创作的一首歌曲,在1959年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业余歌手新作品大奖赛”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歌曲为一部曲式,六声羽调式,歌词为整齐的七字句,节奏有聚有放,旋律流畅、自然,灵活运用重复手法,唱出了新农民幸福与赞美之情。
教学内容:歌曲《唱得幸福落满坡》
目标预设:
1.能对农民作曲家史掌元有所了解。(知识)
2.能通过对音乐元素与歌曲关系的理解,感受北方民歌的特点。(知识)
3.通过学习歌曲《唱得幸福落满坡》,能对北方民歌音乐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能唱出新农民的幸福感与自豪感。(情感)   
4.能按照节奏准确吟诵歌词,能运用流畅、自然、淳朴的声音唱出新农民的幸福与赞美之情。 (技能)
5.能运用学到的分析音乐元素变化技巧,在句尾进行二声部“咬尾”旋律创作的尝试。(技能)
教学重点:
结合歌曲中一字多音、切分音和倚音的唱法,能用连贯、跳跃的声音唱出农民的幸福和赞美的心声。    
教学难点:能运用学到的分析音乐元素变化对歌曲产生一定变化的方法,运用到对歌曲的创作中。
学生准备:多了解些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课前准备
师生做民歌接唱游戏。
师:太阳出来罗嘿喜洋洋罗郎罗
生:挑起扁担郎郎采哐采……
师:可爱太阳高高挂在天上
生:放出万丈光芒照得那里都光亮
师: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生: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上课铃声响)
二、导入 
1.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唱的是流行歌曲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类型的歌?
生:是民歌。
师:对!民歌。
【设计意图】利用
“民歌接唱游戏”创设情境,粗略体会不同地域的风格特点,为能归纳出:“唱字北繁南简,节奏北促南舒,行腔北刚南柔”的南北差异作铺垫。
师:回答的非常好!接下来让我们从认识一位农民艺术家开始本节课内容的教学,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剪接好的农民作曲家史掌元的一段视频)
【解说:今年九十岁高龄的史掌元老人出生于太行山腹地山西昔阳县的里安阳沟,他写了半个世纪的歌,据不完全统计数量达2000首之多...... 】 
2.师生交流影片 
师: 影片中介绍的人物是谁?他被授予了什么称号?
生齐回答:史掌元
农民作曲家
(板书)
师:是的!说的真好!我们的“农民作曲家”史掌元老先生生活在大山深处,他一辈子写了两千多首关于农民的歌曲!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他的成名作品,也是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作品——《唱的幸福落满坡》。   (多媒体出示课题,生念)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吧!请同学们注意思考:歌曲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播放歌曲《唱得幸福落满坡》) 
师:请同学们分组轻声讨论,力求组织好语言,表述要较为准确。
(生举手回答提问)  
师总结:这首歌曲表达了农民翻身做主努力建设自己新家园时的幸福心情。歌曲情绪是优美、抒情的。 
三、学唱歌曲  
师:“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歌,一起体验一下丰收的喜悦吧!
1.示谱:学生跟老师后面学唱歌谱,在歌谱第一、二小节处,注意节奏的准确性。    
2.在黑板上出示切分节奏66
53︱6
3
2︱,用划分拍的方式边划边唱。
    
↓↑
↓↑
↓↑↓

3.引导学生观察歌曲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多媒体出示同头换尾、节奏相似)。   
在第一、二句后半句划出旋律走向的基础上再划出第三四乐句的旋律线并能大概总结出各乐句的演唱情绪(在黑板上划出旋律线),有助于演唱准确性。(板书)
第一句:(线状)
情绪:气息连贯、舒缓深情
第二句:(线状)
情绪:气息连贯、舒缓深情
第三句:(点状)
情绪:稍稍跳动、富有弹性
第四句:(线状)
情绪:唱出幸福感和自豪感
4.带入歌词。
(按节奏吟诵歌词,师打节奏范读)
师:请按照老师的划拍进行朗诵歌词,请同学们伸出右手一起划拍
南山
-
-

岭上
-
-
︱南

︱坡
-

南山
-
-

坡上
-
-
︱唱

︱歌
-︱……‖
↓↑
↓↑
↓↑
↓↑
↓↑
↓↑
↓↑
↓↑
↓↑
↓↑
↓↑
↓↑
↓↑
↓↑
↓↑
↓↑
【设计意图】通过同头换尾乐句先下行再上扬的旋律走向以及边打节奏边吟诵歌词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疏密相间的节奏和运用打破常规强弱规律的切分、附点节奏型对南北方民歌“唱字北繁南简,节奏北促南舒,行腔北刚南柔”的特点加以了解和体会。
5.学生学唱,教师弹出歌谱,学生尝试自己加入歌词跟钢琴演唱。
(注意:在演唱时一字多音的唱法。教师给予指导,在唱错的地方教师进行范唱。学生通过听唱、试唱、模唱等方式来解决难点。)    
6.后倚音的学唱   学生通过来进行对比,模唱,学唱倚音。    
师:同学们听老师唱“长满坡”乐句不同唱法,说说有倚音和没有倚音的感觉听了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认为句尾加后倚音的作用是什么?
生:能体现出民歌的特色。    
师:很好!我们这首歌曲是一首陕西民歌,有了倚音,更能突显出陕西民歌的味道和表达出新农民的幸福与赞美之情!我们一起来完整演唱一遍这首歌曲吧!    
7.歌曲处理    
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首歌曲的原唱。 (播放原唱)    
师:同学们听后,感觉是什么样的呢?跟我们唱得有哪些地方不一样的呢? 
生:演唱时出现了方言。   
师:对,刚刚同学们所讲的就是我们民歌的特点:方言性和地域性。
四、拓展训练
1.模仿声部的创作
师:同学们先听听老师的弹奏第一乐句,说说一声部句尾和二声部创作有什么关联?
生:落后两拍,后两拍进行了简化形成了轮唱的效果,使得形式更新颖,旋律更加饱满。
师:我们穿插一个课后作业:根据第一乐句的方法,我们一起尝试为第二句尾进行模仿声部创作。(下一课时评析学生的创作)
2.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听一听江苏民歌《茉莉花》,通过欣赏我们小组讨论总结出,北方民歌和江南民歌的大概特点?(老师单手划出旋律线可帮助学生找到优雅委婉的特征)
小组简短讨论
老师总结

出示投影
北方民歌:音域宽广、高亢粗犷
江南民歌:优雅清丽、委婉细腻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了解南、北方地区音乐与民间音乐活动及人民风俗习惯之间的联系,在多种音乐活动中感受南方音乐优雅清丽、委婉细腻,北方音乐遒劲、豪放、壮美的风格特点。可以在本单元其他课时教学中再选择有代表性的南、北方民歌加以学习并进行总结提炼,从而对有个很清晰的认识。
六、小结
师:同学们,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用周恩来总理的话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多媒体出示:【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使得大家都能热爱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歌唱我们的民族民歌,增强我们的自豪感,把我们的民族音乐“唱得幸福落满坡”。
(在吕薇版《唱得幸福落满坡》的音乐声中学生离开教室)
附:板书设计
唱的幸福落满坡
史掌元
农民作曲家
第一句:情绪:气息连贯、舒缓深情
切分节奏66
53︱6
3
2︱
第二句:情绪:气息连贯、舒缓深情
↓↑
↓↑
↓↑↓

第三句:情绪:稍稍跳动、富有弹性
北方民歌:音域宽广、高亢粗犷
第四句:情绪:唱出幸福感和自豪感
江南民歌:优雅清丽、委婉细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