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魏源在某书的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该书是
A.《瀛寰志略》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变法通议》
2.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他们主张(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实行民主共和制
D.师夷长技以制夷
3.下图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与该发明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指向仪器
②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是将天然磁石经人工琢磨后制作而成
③勺子在盘上自由旋转,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自然指向南方
④《韩非子》中提到过这种指南仪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我国最早翻译出版的西方科学书籍是
A.《梦溪笔谈》
B.《几何原本》
C.《海国图志》
D.《天演论》
5.《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与纸相关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东汉蔡伦发明得名
B.因原料价格昂贵而不易普及
C.经由波斯再传往欧洲
D.在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
6.《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明代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铺陈展开。可见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A.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B.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思想影响很大
7.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
A.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
B.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C.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8.《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9.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10.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
③造成了西方近代工业的兴起
④促进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这表明物能,即
A.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迅速
B.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C.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
D.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
2.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的出现表明
A.中外交流开始触及文化领域
B.中国是启蒙思想的源头
C.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
D.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
3.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这表明唐朝质子来华留学
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藩国的影响力
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
C.有利于周边藩国国家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
4.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
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
5.1670年,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整个“中国宫”的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顶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充满了中国的青花瓷器和中国丝绸。这反映出
A.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B.中国建筑水平高于法国
C.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D.中学西传思潮逐渐兴起
6.下面是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时间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鸦片战争前后
了解世界
《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万国公法》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求强求富
《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探矿取金》等
甲午战后
救亡图存
《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
20世纪初
民主革命
《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
20世纪初
科学启蒙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
A.中国的双半社会性质不断加深
B.民族意识随列强侵略的加剧得到强化
C.国人追求民主的观念持续更新
D.国人探索向西方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
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启示宗教”。伏尔泰这样认为主要是为了
A.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
C.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8.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A.中国古代科技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利用中国的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D.三项伟大发明决定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9.“16—18世纪,世界(主要是欧洲诸国)开始聚焦中国,而中国却未走向世界。然而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自身的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进行。”以下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四大发明改造近代世界发挥巨大作用
B.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C.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已经深度结合
D.欧美近代民主思想传入中国
10.严复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1918年严氏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一战暴露西方文明弊端引发反思
B.维新变法需借助传统文化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
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11.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有要边防。凡此教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
“魏氏”
①首倡经世之学②推崇民主革命③主张“师夷长技”④关注世界史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有学者指出:“文言的命运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只要传统文化、民族特性受到重视,文言总会或多或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肯定与提倡”。这说明
A.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B.提倡白话文违背新文化学者的初衷
C.使用白话文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D.文言文的使用需要特定的环境
13.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14.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师夷长技”的具体建议是: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并由
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的观点
A.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是对民族危机加剧的反应
C.意在抵制西方文明的侵略
D.为中体西用思想做了准备
15.新文化运动认为,人们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就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主要意图是
A.推翻儒学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宣扬科学精神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在接受封爵时,要求在受封的纹章上加上道教太极图案,并刻上铭文“对立互补”;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者为非洲人民提供的医疗援助。这体现出
A.文化交融的趋势增强
B.东方智慧受到认可
C.宗教推动科技的发展
D.第三世界日益崛起
2.光在建筑中处处表现着它的灵性,其在建筑中的功能不仅仅迎合生物学的原理,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心理上的需求。一座建筑如其它生灵一样存在于自然之中时,当它遇到了光线,有了光影的陪伴,便有了灵魂。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特性的是
①古代黄河流域朝廷面向正南的设计
②万神殿大厅屋顶正中大圆孔的设计
③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圆形窗户的设计
④皖南古村落民居入口处天井的设计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4.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虑“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
A.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B.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
C.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具有不彻底性
D.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
5.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核心素养
内涵
唯物史观
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
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
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一种过去事情的解释
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火药应用于战争
C.“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6.在近代中国,梁启超虽然认可国民享有自由民主权利的合理性,但他又认为过分的内部竞争很可能会导致整体利益受损。对此陈天华也说∶"吾侪求总体之自由者也,非求个人之自由者也。"二者认识形的主要背景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启蒙思想的传入
D.清廷统治的腐朽
7.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8.鸦片战争前后,以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论基础的历史进化思想发展起来。龚自珍在《五经大义终始论》等文章中提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
A.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B.已经超越“中体西用”的思想束缚
C.受到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
D.开始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
9.薛福成晚年曾提出“工体商用”的思想,他认为“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郑观应也认为应“以工翼商”,“若有商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材料表明
A.爱国实业家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B.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C.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
D.甲午战争推动商业立国思想发展
10.19世纪60、70年代,在洋务运动的掩护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悄然出现,但并没有得到清朝的许可与承认。随着对外战争的一再失败,清廷放松了对民间资本设厂的限制给了民族资本主义以喘息和发展的机会。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国民党政权巩固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僵局。据此可知
A.民族资本主义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B.民族资本主义在斗争中求生存
C.民族资本主义兴衰反映了权力与市场的互动
D.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没有发展的空间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二 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开办情况表(截至2009.10月)
地区
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数量(单位:所)
70
94
87
21
1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
(2)材料二中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办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之一的中医,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在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到了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
——摘编自刘国伟《中医在五个典型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概述》
材料二
关于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大辞典》的定义是:“简称汇通派,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源,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在于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目的,主要在于缓冲两种医学体系的冲突,站稳中医的脚跟,企图走损益乎古今”、“参的乎中外”的发展之路。
——摘编自郑洪《中西医汇通派研究概述》
材料三
到了现代,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在东向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由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中医受到了中亚和非洲民众的热烈追捧;在欧洲,中药的特色与优势正逐漸被认同;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
——摘编自王《“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医海外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出现中西医汇通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现代中医海外传播的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材料二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3)结合史实,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魏源在某书的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该书是
A.《瀛寰志略》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变法通议》
【答案】B
2.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他们主张(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实行民主共和制
D.师夷长技以制夷
【答案】A
3.下图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与该发明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指向仪器
②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是将天然磁石经人工琢磨后制作而成
③勺子在盘上自由旋转,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自然指向南方
④《韩非子》中提到过这种指南仪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4.我国最早翻译出版的西方科学书籍是
A.《梦溪笔谈》
B.《几何原本》
C.《海国图志》
D.《天演论》
【答案】B
5.《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与纸相关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东汉蔡伦发明得名
B.因原料价格昂贵而不易普及
C.经由波斯再传往欧洲
D.在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
【答案】D
6.《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明代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铺陈展开。可见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A.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B.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思想影响很大
【答案】D
7.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
A.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
B.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C.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答案】D
8.《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答案】D
9.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D
10.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
③造成了西方近代工业的兴起
④促进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这表明物能,即
A.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迅速
B.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C.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
D.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
【答案】D
2.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的出现表明
A.中外交流开始触及文化领域
B.中国是启蒙思想的源头
C.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
D.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
【答案】C
3.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这表明唐朝质子来华留学
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藩国的影响力
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
C.有利于周边藩国国家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
【答案】C
4.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
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
【答案】C
5.1670年,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整个“中国宫”的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顶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充满了中国的青花瓷器和中国丝绸。这反映出
A.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B.中国建筑水平高于法国
C.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D.中学西传思潮逐渐兴起
【答案】C
6.下面是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时间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鸦片战争前后
了解世界
《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万国公法》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求强求富
《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探矿取金》等
甲午战后
救亡图存
《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
20世纪初
民主革命
《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
20世纪初
科学启蒙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
A.中国的双半社会性质不断加深
B.民族意识随列强侵略的加剧得到强化
C.国人追求民主的观念持续更新
D.国人探索向西方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
【答案】D
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启示宗教”。伏尔泰这样认为主要是为了
A.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
C.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答案】A
8.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A.中国古代科技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利用中国的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D.三项伟大发明决定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9.“16—18世纪,世界(主要是欧洲诸国)开始聚焦中国,而中国却未走向世界。然而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自身的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进行。”以下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四大发明改造近代世界发挥巨大作用
B.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C.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已经深度结合
D.欧美近代民主思想传入中国
【答案】A
10.严复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1918年严氏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一战暴露西方文明弊端引发反思
B.维新变法需借助传统文化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
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A
11.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有要边防。凡此教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
“魏氏”
①首倡经世之学②推崇民主革命③主张“师夷长技”④关注世界史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12.有学者指出:“文言的命运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只要传统文化、民族特性受到重视,文言总会或多或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肯定与提倡”。这说明
A.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B.提倡白话文违背新文化学者的初衷
C.使用白话文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D.文言文的使用需要特定的环境
【答案】A
13.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答案】C
14.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师夷长技”的具体建议是: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并由
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的观点
A.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是对民族危机加剧的反应
C.意在抵制西方文明的侵略
D.为中体西用思想做了准备
【答案】C
15.新文化运动认为,人们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就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主要意图是
A.推翻儒学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宣扬科学精神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
【答案】C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在接受封爵时,要求在受封的纹章上加上道教太极图案,并刻上铭文“对立互补”;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者为非洲人民提供的医疗援助。这体现出
A.文化交融的趋势增强
B.东方智慧受到认可
C.宗教推动科技的发展
D.第三世界日益崛起
【答案】B
2.光在建筑中处处表现着它的灵性,其在建筑中的功能不仅仅迎合生物学的原理,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心理上的需求。一座建筑如其它生灵一样存在于自然之中时,当它遇到了光线,有了光影的陪伴,便有了灵魂。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特性的是
①古代黄河流域朝廷面向正南的设计
②万神殿大厅屋顶正中大圆孔的设计
③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圆形窗户的设计
④皖南古村落民居入口处天井的设计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答案】A
4.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虑“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
A.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B.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
C.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具有不彻底性
D.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
【答案】A
5.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核心素养
内涵
唯物史观
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
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
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一种过去事情的解释
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火药应用于战争
C.“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
6.在近代中国,梁启超虽然认可国民享有自由民主权利的合理性,但他又认为过分的内部竞争很可能会导致整体利益受损。对此陈天华也说∶"吾侪求总体之自由者也,非求个人之自由者也。"二者认识形的主要背景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启蒙思想的传入
D.清廷统治的腐朽
【答案】B
7.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答案】A
8.鸦片战争前后,以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论基础的历史进化思想发展起来。龚自珍在《五经大义终始论》等文章中提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
A.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B.已经超越“中体西用”的思想束缚
C.受到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
D.开始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
【答案】A
9.薛福成晚年曾提出“工体商用”的思想,他认为“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郑观应也认为应“以工翼商”,“若有商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材料表明
A.爱国实业家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B.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C.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
D.甲午战争推动商业立国思想发展
【答案】C
10.19世纪60、70年代,在洋务运动的掩护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悄然出现,但并没有得到清朝的许可与承认。随着对外战争的一再失败,清廷放松了对民间资本设厂的限制给了民族资本主义以喘息和发展的机会。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国民党政权巩固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僵局。据此可知
A.民族资本主义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B.民族资本主义在斗争中求生存
C.民族资本主义兴衰反映了权力与市场的互动
D.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没有发展的空间
【答案】C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二 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开办情况表(截至2009.10月)
地区
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数量(单位:所)
70
94
87
21
1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
(2)材料二中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办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答案】(1)态度:全盘否定传统儒学。
(2)原因: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影响力大;中国的崛起,使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扩大;传统儒学有利于世界和谐,世界发展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
态度:批判与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之一的中医,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在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到了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
——摘编自刘国伟《中医在五个典型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概述》
材料二
关于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大辞典》的定义是:“简称汇通派,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源,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在于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目的,主要在于缓冲两种医学体系的冲突,站稳中医的脚跟,企图走损益乎古今”、“参的乎中外”的发展之路。
——摘编自郑洪《中西医汇通派研究概述》
材料三
到了现代,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在东向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由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中医受到了中亚和非洲民众的热烈追捧;在欧洲,中药的特色与优势正逐漸被认同;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
——摘编自王《“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医海外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出现中西医汇通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现代中医海外传播的影响。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具有阶段性,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相关;以亚洲为主,范围广泛,阿拉伯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2)原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推动;西学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
(3)影响:促进相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文明交流与进步。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材料二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3)结合史实,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答案】(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2)特点:①渐近性(均经历较长时间演变)②本土化(吸收中国元素)③阶段性(以明清为界,影响截然不同)或分别说明④广泛性(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⑤借助宗教思想⑥冲突融合并存。
影响:①冲击中国传统社会。②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④在客观上加速中国文明的发展演进。⑤佛教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⑥西方学说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
(3)影响:对亚洲: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等对日、朝影响深远;东亚、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国饮食、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对欧洲: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儒家思想、史学、科技、文学等引起欧洲社会上层热烈反响,茶、丝绸、瓷器、中式园林和建筑等成为欧洲社会风尚。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