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印欧人的早期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与之有关的是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代商周文明
2.公元前后,由于匈奴势力的扩张,大月氏人被迫西迁中亚,建立的政权是
A.赫梯帝国
B.亚述帝国
C.贵霜帝国
D.罗马帝国
3.在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的马家塬墓中,各个墓主随身佩饰的饰品工艺与欧亚草原地带的金器工艺有着直接的关联,属于埃及、地中海、苏美尔、巴比伦和波斯等地的早期传统装饰风格与工艺。这说明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交流加强
B.中西文明的远距离交流历史悠久
C.战国时期西方文明已经超越中国
D.战国时期东西方已开始直接贸易
4.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关于阿拉伯帝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崛起于叙利亚和北非一带
B.通过严格的种姓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宗教部门是国家机构的最重要部分
D.在东西方的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5.《赫梯法典》有关于马的规定:“第六十一条: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最能说明
A.赫梯人喜欢马
B.赫梯人保护马匹的方法特殊
C.马对游牧民族的迁徙极其重要
D.马的主人对马的管理方法失当
6.在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中国文化
A.日益走向衰亡
B.汲取了新的营养
C.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
D.在世界文化中独领风骚
7.17世纪,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与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这一“西学东渐”现象
A.推动中国人普遍接受先进科学
B.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C.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
D.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8.左图是唐代敦煌文献中的《白描相扑图稿》(局部)。右图是唐代相扑传入日本后的线描图。它们可以用来说明
A.中日绘画风格渐趋一致
B.相扑运动源于民间竞技
C.中华传统文化深远影响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文化
9.公元前1800年左右,第一个古印欧人部落来到了希腊爱琴海沿岸的亚该亚,希腊的青铜时代就此开启。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另一支古印欧人来到了希腊南部的迈锡尼,此后的500年里,这支古印欧人创造了光辉的迈锡尼文明。随着希腊人一起出现的有( )
A.法典和文学
B.神话和史诗
C.宗教和法典
D.历法和佛塔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古印欧人的大迁徒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为以后人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说明
A.古印欧人是欧亚大陆的解放者
B.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进步
C.迁徒是文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D.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
2.欧洲这块古老的大陆,通过吸取来自非洲、中东、印度的辉煌文明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其他文明相继没落的历史时期不断成长,达到了一系列文化高峰。在此过程中,移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事例说明
A.人类的迁徙活动从未停止
B.人口迁徙是一种文化活动
C.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D.移民给当地带去的都是先进文化
3.在古代亚欧大陆的整个农耕世界,约从公元前2000年代的中叶开始,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游牧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B.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
C.农耕文明发展严重停滞
D.不同文明区域发展模式迥异
4."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希腊化表现在
①希腊文化中心发生了变化
②促进希腊人和其他民族融合
③希腊文化的传播范围扩大
④被征服地区希腊化非常彻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有学者认为《一千零一夜》是在古代波斯《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上;吸取了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国的民间故事,经过几百年的修改补充而最后编定。这反映了
A.文学作品的影响大
B.阿拉伯人的创造性
C.亚非文化的融合
D.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6.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
C.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D.改造印度人创制的从1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并传入欧洲
7.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习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这句话可用来佐证
A.北宋王安石变法
B.罗马帝国的建立
C.希腊城邦的扩张
D.贵霜帝国的统一
8.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1
2.1
996
99
唐朝
392
42
59
58
北宋
1
122.5
62.9
662.4
3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王朝更替导致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动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徙
9.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性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列最能体现该观点的史实是
A.蒙古三次西征引发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B.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C.明清时期玉米从陆、海两渠道传入内地D.1905年,张謇在江苏建立了南通博物苑
10.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现代学者称这些移民为“海上民族”。对这一民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们的构成相当复杂
B.他们被赫梯人雇佣充当雇佣兵
C.他们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D.他们的冲击是造成赫梯帝国瓦解的重要原因
11.下列有关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江南有发展经济的优越自然条件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江南地区战乱较少
④北方人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376年,黑海北岸的西哥特人,抵挡不住匈奴人的进攻,经罗马帝国皇帝允许,渡多瑙河进入帝国,是为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开始。日耳曼人大迁徙
A.加速了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灭亡
B.促进日耳曼人封建制度的瓦解
C.促进了罗马生产力的发展
D.是历史上的严重灾难
13.汪达尔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429年,汪达尔军政领袖盖萨里克审时度势,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前往北非,于439年以迦太基为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由此可以推知
A.汪达尔人的迁徙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汪达尔人的迁徙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
C.汪达尔人的迁徙使罗马古文物遭严重破坏
D.汪达尔人的迁徙体现出其对外扩张的本性
14.《赫梯法典》第六十四条规定: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要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一规定说明
A.赫梯注重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
B.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
C.赫梯的立法原则是“轻罪重刑”
D.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
15.讲梵语的早期雅利安人东进至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而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早期雅利安人
A.未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
B.征服印度的历史不可信
C.东进旨在掠夺农耕土地
D.进行的迁徙是无计划的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来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主动适应中华习俗,取汉姓,号西泰,着汉服,自称“海外酃儒”。他们还引用《诗经》《中庸》等儒家经典解释天主教义,甚至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传教士的上述行为旨在
A.借儒家思想开展宗教改革
B.减少在华传教阻力
C.力求实现天主教的中国化
D.深入学习儒家思想
2.马球源于波斯,如图是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绘泥塑打马球俑。据记载,唐代22个皇帝中18个喜好马球运动,并出现过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球队与吐蕃球队的竞技比赛。这些可用于佐证唐代
A.马球运动盛行于西北地区
B.驯马技术比前代更加娴熟
C.开放、进取和包容的风貌
D.陶瓷造型精巧、神态逼真
3.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时的日耳曼人
A.已进入文明时代
B.以采集渔猎为生
C.尚处于游牧时代
D.具有封闭保守性
4.约自公元前3500年起,繁衍壮大的印欧人开始分裂为多个部落,并逐渐向外迁徙。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习俗和武器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服成为当地的主人。这说明当时印欧人
A.主要靠游牧捕猎为生
B.仍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C.代表了世界先进文明
D.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5.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性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约公元前1300年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
B.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
C.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牧场
D.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渠道传入内地
6.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
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7.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的建立( )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
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8.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众多城邦组织本邦部分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对希腊殖民解读准确的是
A.源于农耕文明的优势与扩张潜能
B.与近代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一致
C.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D.是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的延续
9.古代雅利安人诗歌《梨俱吠陀》记载,人是从普鲁沙巨人身体不同部位产生出来的:从口中产生出婆罗门,手臂产生刹帝利,大腿产生了吠舍,脚产生了首陀罗。据此可以推断出
A.雅利安人盛行团结平等观念
B.雅利安人已经分化出现等级
C.印度宗教情愫已经非常浓厚
D.古代印度社会与生活的信息
10.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古印欧人……为追逐理想的放牧环境而迁徙。在迁徙时,一个部落内的所有成员集体行动,参加迁徙或战争……雅利安人征服了古印度河流域的本土文明,并建立了以梵语为载体的印度文明;亚该亚人和多里安人入侵了希腊半岛,并建立了以古希腊语为载体的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人入侵了亚平宁半岛,并在半岛上建立了以拉丁语为载体的罗马文明。后来,罗马帝国几乎统一了整个欧洲,并将仍处于游牧状态的诸民族,如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挡在帝国的边境之外。
(1)根据材料,说明印欧人的迁移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印欧人的迁移产生了什么影响。
2.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
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キ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椅样,向隋唐源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图,“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条件,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该文化国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而时或被称为“中国文化圈”。其主要标志是汉字文化、儒教、律令制和佛教。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请简要说明“中国文化圈”形成的原因。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司马迁将汉版图划分为四个大区,大区之下又划分若干小区。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当时十三州的制度已经确定、颁行,这是基于政治考虑,司马迁依据经济、地形因素划分,识见非凡。山西区划中,关中与巴蜀沃野千里,都具有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两区凭借栈道,互通有无。山西、山东指的是肴山之东西。肴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和灵宝市之间。以肴山为分界,当时有名的函谷关就在肴山之上。函谷关自战国就是秦国与六国的分界处,当属于政治区划范畴。司马迁以此为分界是继承传统,并非原创。但是山西、山东又有差异,山西多竹木之器,山东多鱼盐之利。江南则以江淮为限。淮河、长江是非常明显的地理要素。龙门碣石北则多马、牛、羊、旗、裘、筋,是以畜牧为主或半农半牧方式的区域。
——池维兵《司马迁经济地理区划思想初探—<史记?货殖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迁划分经济区的依据和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哪些经济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第三单元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印欧人的早期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与之有关的是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代商周文明
【答案】C
2.公元前后,由于匈奴势力的扩张,大月氏人被迫西迁中亚,建立的政权是
A.赫梯帝国
B.亚述帝国
C.贵霜帝国
D.罗马帝国
【答案】C
3.在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的马家塬墓中,各个墓主随身佩饰的饰品工艺与欧亚草原地带的金器工艺有着直接的关联,属于埃及、地中海、苏美尔、巴比伦和波斯等地的早期传统装饰风格与工艺。这说明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交流加强
B.中西文明的远距离交流历史悠久
C.战国时期西方文明已经超越中国
D.战国时期东西方已开始直接贸易
【答案】B
4.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关于阿拉伯帝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崛起于叙利亚和北非一带
B.通过严格的种姓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宗教部门是国家机构的最重要部分
D.在东西方的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答案】D
5.《赫梯法典》有关于马的规定:“第六十一条: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最能说明
A.赫梯人喜欢马
B.赫梯人保护马匹的方法特殊
C.马对游牧民族的迁徙极其重要
D.马的主人对马的管理方法失当
【答案】C
6.在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中国文化
A.日益走向衰亡
B.汲取了新的营养
C.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
D.在世界文化中独领风骚
【答案】B
7.17世纪,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与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这一“西学东渐”现象
A.推动中国人普遍接受先进科学
B.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C.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
D.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答案】C
8.左图是唐代敦煌文献中的《白描相扑图稿》(局部)。右图是唐代相扑传入日本后的线描图。它们可以用来说明
A.中日绘画风格渐趋一致
B.相扑运动源于民间竞技
C.中华传统文化深远影响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文化
【答案】C
9.公元前1800年左右,第一个古印欧人部落来到了希腊爱琴海沿岸的亚该亚,希腊的青铜时代就此开启。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另一支古印欧人来到了希腊南部的迈锡尼,此后的500年里,这支古印欧人创造了光辉的迈锡尼文明。随着希腊人一起出现的有( )
A.法典和文学
B.神话和史诗
C.宗教和法典
D.历法和佛塔
【答案】B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答案】B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古印欧人的大迁徒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为以后人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说明
A.古印欧人是欧亚大陆的解放者
B.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进步
C.迁徒是文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D.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
【答案】B
2.欧洲这块古老的大陆,通过吸取来自非洲、中东、印度的辉煌文明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其他文明相继没落的历史时期不断成长,达到了一系列文化高峰。在此过程中,移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事例说明
A.人类的迁徙活动从未停止
B.人口迁徙是一种文化活动
C.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D.移民给当地带去的都是先进文化
【答案】C
3.在古代亚欧大陆的整个农耕世界,约从公元前2000年代的中叶开始,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游牧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B.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
C.农耕文明发展严重停滞
D.不同文明区域发展模式迥异
【答案】B
4."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希腊化表现在
①希腊文化中心发生了变化
②促进希腊人和其他民族融合
③希腊文化的传播范围扩大
④被征服地区希腊化非常彻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5.有学者认为《一千零一夜》是在古代波斯《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上;吸取了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国的民间故事,经过几百年的修改补充而最后编定。这反映了
A.文学作品的影响大
B.阿拉伯人的创造性
C.亚非文化的融合
D.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C
6.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
C.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D.改造印度人创制的从1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并传入欧洲
【答案】B
7.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习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这句话可用来佐证
A.北宋王安石变法
B.罗马帝国的建立
C.希腊城邦的扩张
D.贵霜帝国的统一
【答案】D
8.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1
2.1
996
99
唐朝
392
42
59
58
北宋
1
122.5
62.9
662.4
3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王朝更替导致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动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徙
【答案】D
9.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性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列最能体现该观点的史实是
A.蒙古三次西征引发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
B.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C.明清时期玉米从陆、海两渠道传入内地
D.1905年,张謇在江苏建立了南通博物苑
【答案】A
10.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现代学者称这些移民为“海上民族”。对这一民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们的构成相当复杂
B.他们被赫梯人雇佣充当雇佣兵
C.他们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D.他们的冲击是造成赫梯帝国瓦解的重要原因
【答案】C
11.下列有关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江南有发展经济的优越自然条件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江南地区战乱较少
④北方人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12.376年,黑海北岸的西哥特人,抵挡不住匈奴人的进攻,经罗马帝国皇帝允许,渡多瑙河进入帝国,是为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开始。日耳曼人大迁徙
A.加速了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灭亡
B.促进日耳曼人封建制度的瓦解
C.促进了罗马生产力的发展
D.是历史上的严重灾难
【答案】A
13.汪达尔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429年,汪达尔军政领袖盖萨里克审时度势,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前往北非,于439年以迦太基为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由此可以推知
A.汪达尔人的迁徙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汪达尔人的迁徙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
C.汪达尔人的迁徙使罗马古文物遭严重破坏
D.汪达尔人的迁徙体现出其对外扩张的本性
【答案】B
14.《赫梯法典》第六十四条规定: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要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一规定说明
A.赫梯注重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
B.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
C.赫梯的立法原则是“轻罪重刑”
D.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
【答案】B
15.讲梵语的早期雅利安人东进至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而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早期雅利安人
A.未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
B.征服印度的历史不可信
C.东进旨在掠夺农耕土地
D.进行的迁徙是无计划的
【答案】A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来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主动适应中华习俗,取汉姓,号西泰,着汉服,自称“海外酃儒”。他们还引用《诗经》《中庸》等儒家经典解释天主教义,甚至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传教士的上述行为旨在
A.借儒家思想开展宗教改革
B.减少在华传教阻力
C.力求实现天主教的中国化
D.深入学习儒家思想
【答案】B
2.马球源于波斯,如图是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绘泥塑打马球俑。据记载,唐代22个皇帝中18个喜好马球运动,并出现过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球队与吐蕃球队的竞技比赛。这些可用于佐证唐代
A.马球运动盛行于西北地区
B.驯马技术比前代更加娴熟
C.开放、进取和包容的风貌
D.陶瓷造型精巧、神态逼真
【答案】C
3.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时的日耳曼人
A.已进入文明时代
B.以采集渔猎为生
C.尚处于游牧时代
D.具有封闭保守性
【答案】C
4.约自公元前3500年起,繁衍壮大的印欧人开始分裂为多个部落,并逐渐向外迁徙。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习俗和武器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服成为当地的主人。这说明当时印欧人
A.主要靠游牧捕猎为生
B.仍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C.代表了世界先进文明
D.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答案】A
5.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性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约公元前1300年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
B.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
C.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牧场
D.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渠道传入内地
【答案】B
6.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
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答案】B
7.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的建立( )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
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答案】A
8.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众多城邦组织本邦部分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对希腊殖民解读准确的是
A.源于农耕文明的优势与扩张潜能
B.与近代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一致
C.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D.是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的延续
【答案】C
9.古代雅利安人诗歌《梨俱吠陀》记载,人是从普鲁沙巨人身体不同部位产生出来的:从口中产生出婆罗门,手臂产生刹帝利,大腿产生了吠舍,脚产生了首陀罗。据此可以推断出
A.雅利安人盛行团结平等观念
B.雅利安人已经分化出现等级
C.印度宗教情愫已经非常浓厚
D.古代印度社会与生活的信息
【答案】B
10.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答案】D
二、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古印欧人……为追逐理想的放牧环境而迁徙。在迁徙时,一个部落内的所有成员集体行动,参加迁徙或战争……雅利安人征服了古印度河流域的本土文明,并建立了以梵语为载体的印度文明;亚该亚人和多里安人入侵了希腊半岛,并建立了以古希腊语为载体的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人入侵了亚平宁半岛,并在半岛上建立了以拉丁语为载体的罗马文明。后来,罗马帝国几乎统一了整个欧洲,并将仍处于游牧状态的诸民族,如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挡在帝国的边境之外。
(1)根据材料,说明印欧人的迁移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印欧人的迁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集体行动。
(2)在世界不同地区建立了许多文明。
2.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
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キ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椅样,向隋唐源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图,“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条件,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该文化国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而时或被称为“中国文化圈”。其主要标志是汉字文化、儒教、律令制和佛教。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请简要说明“中国文化圈”形成的原因。
【答案】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大一统的局面;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司马迁将汉版图划分为四个大区,大区之下又划分若干小区。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当时十三州的制度已经确定、颁行,这是基于政治考虑,司马迁依据经济、地形因素划分,识见非凡。山西区划中,关中与巴蜀沃野千里,都具有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两区凭借栈道,互通有无。山西、山东指的是肴山之东西。肴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和灵宝市之间。以肴山为分界,当时有名的函谷关就在肴山之上。函谷关自战国就是秦国与六国的分界处,当属于政治区划范畴。司马迁以此为分界是继承传统,并非原创。但是山西、山东又有差异,山西多竹木之器,山东多鱼盐之利。江南则以江淮为限。淮河、长江是非常明显的地理要素。龙门碣石北则多马、牛、羊、旗、裘、筋,是以畜牧为主或半农半牧方式的区域。
——池维兵《司马迁经济地理区划思想初探—<史记?货殖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迁划分经济区的依据和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哪些经济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依据:依据经济、地形因素划分;依据传统划分;依据区域特点划分;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划分。
意义:划分具有开创性;反映了全国经济的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性;一定程度上为后世研究经济重心南移提供借鉴。
(2)山东、山西经济区。
原因:两区之间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山东、山西地区为传统农业区;山西为西汉政治中心,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重合。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