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的表现不包括
A.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混合
B.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C.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因素
D.“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
2.2012年10月8日,纽约市举行第68届哥伦布日游行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纪念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
A.到达非洲南端,发现好望角
B.到达印度,开辟了亚洲新航线
C.到达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
D.进行环球试航,证明地圆学说
3.阅读《欧洲移民表》,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移民可能利用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
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C.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
D.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
4.19世纪中叶后,美国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
5.从1819
年新加坡开埠起,就有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等邻近国家的移民进入,新加坡多种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这表明新加坡
A.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B.缺乏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
C.地处马六甲海峡位置优越
D.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6.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下列关于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现象,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全球移民的供应地也从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③“在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
④“法国、英国从中国征集了近50万劳工作为其军事后援”
②“66%移居美国的移民来自英国,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源于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7.世界近代史上,骇人听闻的黑奴贸易兴起的重要原因是
A.非洲人口过剩
B.黑人体力强壮
C.非洲经济落后
D.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8.“仅安第斯地区印加帝国的人口就有600万人左右,而征服后过了50年,就已减少到150万人。”这表明( )
A.世界性的人口大流动由此开始
B.殖民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C.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防疫水平
D.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财富的集中
9.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两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
①荷兰人兴起喝茶之风②法国人的菜肴中出现香料?
?
③印第安人开始食用可可④印第安人开始食用牛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10.据统计16、17世纪时,西班牙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白银超过当时世界总产量的2/3。1500—165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黄金多达180吨,白银多达16,000吨。而被迫在矿山劳动的印第安人却在残暴的奴役下大量死亡。上述材料凸显了
A.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B.殖民者的贪婪与残暴
C.拉丁美洲的富有
D.殖民者的能力强大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据统计1851-1861年澳大利亚的全部黄金产量大约价值1.24亿英镑,相当于当时世界黄金产量的40%,在1854--1870年,有价值3531956英镑的886065盎司的黄金和价值560627英镑的黄金制品从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输往中国;仅在1856年,就有116903盎司黄金和价值50万英镑的黄金制品流往广州。对于大量黄金流入中国的原因,最合理的解释是
A.外国对中国进行的资本输出
B.反清势力用金钱支持太平天国
C.中国在对澳贸易的出超地位
D.在澳华工积累的财富汇往国内
2.在历史上,有的印度教徒为宗教许愿把自己的孩子作为祭品投入恒河;向神祈子的妇女必须将此后所生的一个孩子投入恒河中还愿;中、西部印度还盛行杀害女婴。英印政府两次颁布法令将杀婴定为杀害罪。这些行为逐渐被消灭。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毁灭了印度传统文化
B.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目的在于改造印度文化
C.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客观上改造了印度文化
D.英国统治印度说明了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
4.史学界认为:奴隶贸易严重地破坏了非洲社会的发展。部族之间相互猎取对方人口,引起部落间冤冤相报的战争,导致部落和民族之间原有的社会联系被破坏。一些中世纪建立的国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被中断。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奴隶贸易
A.阻滞了非洲地区的社会转型
B.打破了多元文明格局的平衡
C.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D.推动了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
5.1855年10月12日,美国苦力船威弗利号满载着450人的契约华工,从广东汕头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奴隶贸易受到限制
B.美洲劳动力的缺失
C.奴隶贸易完全禁绝
D.美英等国欲壑难平
6.《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规定导致的后果是
A.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
B.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形成
C.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
D.英国信守条约规定的承诺
7.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主要居民,其根本原因是
A.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被屠杀
B.欧洲人的殖民式移民导致
C.工业革命开展产生的影响
D.澳大利亚采矿产业的发展
8.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美洲原住民纷纷逃离海外
D.欧洲人移民到美洲分布越来越广
9.新航路的开辟带来新旧大陆间人群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下列选项与该论断相符的是( )
A.美洲的人口结构被改变出现了新的族群
B.原产欧洲的玉米传入美洲并得到广泛种植
C.大量非洲精壮人口被贩卖到欧洲各国为奴
D.美洲原有的各种疾病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
10.据统计,在16-20世纪间,6
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
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
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人口在各大洲间进行大规模流动
B.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的产生
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
D.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1.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B.1400—1600年拉丁美洲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C.1600—1800年欧洲人口减少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D.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
12.1851年2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巴瑟斯特发现金矿;8月,又在距墨尔本不到100英里的巴拉腊特和本迪戈发现了金矿。澳大利亚于是掀起了淘金热潮,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潮水般涌来。这一现象
A.说明世界市场首次实现跨洋资源整合
B.证明全球自由贸易网络正在迅速形成
C.有利于面临资本困境的欧洲得到补充
D.吸引了大量黑人奴隶前往实现发财梦
13.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的“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
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C.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
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
14.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清政府
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注重维护天朝尊严
C.产生近代维权意识
D.大力提倡华工出国
15.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
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C.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
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间,西学东渐已不同于此前的仅有传教一途,而是有着诸如传教士、翻译局、新学堂、洋务、外交使臣与留学生等多种渠道。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A.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客观需求
B.民众对西方文化的选择性吸收
C.救亡图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识
D.统治者对“体”“用”认知的转变
2.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这现象出现的历史根源是
A.亚非拉美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国际市场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3.下面是1910年美国主要城市的外国移民所占比重情况表。据此判断
A.欧洲殖民国家加紧对美国的渗透
B.强制性的全球人口流动仍在持续
C.移民促进了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
D.外来人口是美国城市人口的主体
4.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5.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6.人口迁徙有利于世界联系加强。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表:欧洲移民表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根本原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据估计,400年间,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5倍,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和牺牲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劳动力短缺
B.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野蛮特征
C.非洲人具有体力劳动的先天优势
D.黑奴贸易使洲际人口失去了平衡
8.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A.病菌是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第一“杀手”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9.下面是1801~1845年爱尔兰移民至英格兰的人数统计图。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爱尔兰地区经济急速衰退
B.英国对欧洲移民有较大吸引力
C.新能源的开发亟需劳动力
D.工业革命对英格兰有较大影响
10.坎迪斯·古切尔在其著作《全球文明史》中描绘了全球人口迁徙模式图(1650-1940年)。推动大西洋两岸出现上述人口迁徙现象的经济因素不包括(
)
A.美洲经济不断开发和发展的需要
B.黑奴贸易的影响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欧元的刺激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公元2世纪,亚欧大陆偏北地区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在中国,勾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连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在欧洲,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7世纪起,阿拉伯人势力扩大,建立起阿拉伯帝国.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丈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断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摘自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产生什么作用?
2.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会中关于排华法案(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辩论起初集中于对中国人口的恐惧上。俄勒冈州参议员拉法叶格佛说:“她(中国)的人民会如蝗虫一样蜂拥而至。”就当时的在美华人人ロ而言,心理意义上的人ロ威胁要远大于实际上的。因为1876年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在美华人人ロ仅有10.5万人,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成年男性劳动力,并没有耗费美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调查报告中大多数证人都使用了“勤劳”“安静”“可靠”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所接触过的华エ。国会辩论中也提到了中国移民不愿同化的问题。俄亥俄州众议员伊兹拉泰勒认为:“中国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歧视,美国的法律规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黑人的后裔能够成为美国公民,如果说中国人不可同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给予这样的权利。他们在加州的遭遇能够让他们接受被同化吗?
——摘编自曹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过程分析
(1)假如你是1882年美国国会中的一名议员,面对排华法案,你是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认同问题的正确认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第三单元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的表现不包括
A.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混合
B.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C.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因素
D.“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
【答案】D
2.2012年10月8日,纽约市举行第68届哥伦布日游行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纪念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
A.到达非洲南端,发现好望角
B.到达印度,开辟了亚洲新航线
C.到达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
D.进行环球试航,证明地圆学说
【答案】C
3.阅读《欧洲移民表》,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移民可能利用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
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C.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
D.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
【答案】D
4.19世纪中叶后,美国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
【答案】A
5.从1819
年新加坡开埠起,就有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等邻近国家的移民进入,新加坡多种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这表明新加坡
A.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B.缺乏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
C.地处马六甲海峡位置优越
D.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答案】A
6.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下列关于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现象,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全球移民的供应地也从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③“在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
④“法国、英国从中国征集了近50万劳工作为其军事后援”
②“66%移居美国的移民来自英国,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源于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答案】B
7.世界近代史上,骇人听闻的黑奴贸易兴起的重要原因是
A.非洲人口过剩
B.黑人体力强壮
C.非洲经济落后
D.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答案】D
8.“仅安第斯地区印加帝国的人口就有600万人左右,而征服后过了50年,就已减少到150万人。”这表明( )
A.世界性的人口大流动由此开始
B.殖民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C.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防疫水平
D.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财富的集中
【答案】B
9.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两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
①荷兰人兴起喝茶之风②法国人的菜肴中出现香料?
?
③印第安人开始食用可可④印第安人开始食用牛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答案】A
10.据统计16、17世纪时,西班牙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白银超过当时世界总产量的2/3。1500—165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黄金多达180吨,白银多达16,000吨。而被迫在矿山劳动的印第安人却在残暴的奴役下大量死亡。上述材料凸显了
A.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B.殖民者的贪婪与残暴
C.拉丁美洲的富有
D.殖民者的能力强大
【答案】B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据统计1851-1861年澳大利亚的全部黄金产量大约价值1.24亿英镑,相当于当时世界黄金产量的40%,在1854--1870年,有价值3531956英镑的886065盎司的黄金和价值560627英镑的黄金制品从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输往中国;仅在1856年,就有116903盎司黄金和价值50万英镑的黄金制品流往广州。对于大量黄金流入中国的原因,最合理的解释是
A.外国对中国进行的资本输出
B.反清势力用金钱支持太平天国
C.中国在对澳贸易的出超地位
D.在澳华工积累的财富汇往国内
【答案】D
2.在历史上,有的印度教徒为宗教许愿把自己的孩子作为祭品投入恒河;向神祈子的妇女必须将此后所生的一个孩子投入恒河中还愿;中、西部印度还盛行杀害女婴。英印政府两次颁布法令将杀婴定为杀害罪。这些行为逐渐被消灭。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毁灭了印度传统文化
B.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目的在于改造印度文化
C.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客观上改造了印度文化
D.英国统治印度说明了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
【答案】C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
【答案】A
4.史学界认为:奴隶贸易严重地破坏了非洲社会的发展。部族之间相互猎取对方人口,引起部落间冤冤相报的战争,导致部落和民族之间原有的社会联系被破坏。一些中世纪建立的国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被中断。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奴隶贸易
A.阻滞了非洲地区的社会转型
B.打破了多元文明格局的平衡
C.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D.推动了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
【答案】A
5.1855年10月12日,美国苦力船威弗利号满载着450人的契约华工,从广东汕头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奴隶贸易受到限制
B.美洲劳动力的缺失
C.奴隶贸易完全禁绝
D.美英等国欲壑难平
【答案】C
6.《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规定导致的后果是
A.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
B.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形成
C.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
D.英国信守条约规定的承诺
【答案】B
7.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主要居民,其根本原因是
A.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被屠杀
B.欧洲人的殖民式移民导致
C.工业革命开展产生的影响
D.澳大利亚采矿产业的发展
【答案】B
8.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美洲原住民纷纷逃离海外
D.欧洲人移民到美洲分布越来越广
【答案】B
9.新航路的开辟带来新旧大陆间人群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下列选项与该论断相符的是( )
A.美洲的人口结构被改变出现了新的族群
B.原产欧洲的玉米传入美洲并得到广泛种植
C.大量非洲精壮人口被贩卖到欧洲各国为奴
D.美洲原有的各种疾病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
【答案】A
10.据统计,在16-20世纪间,6
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
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
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人口在各大洲间进行大规模流动
B.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的产生
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
D.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C
11.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B.1400—1600年拉丁美洲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C.1600—1800年欧洲人口减少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D.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
【答案】B
12.1851年2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巴瑟斯特发现金矿;8月,又在距墨尔本不到100英里的巴拉腊特和本迪戈发现了金矿。澳大利亚于是掀起了淘金热潮,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潮水般涌来。这一现象
A.说明世界市场首次实现跨洋资源整合
B.证明全球自由贸易网络正在迅速形成
C.有利于面临资本困境的欧洲得到补充
D.吸引了大量黑人奴隶前往实现发财梦
【答案】C
13.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的“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
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C.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
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
【答案】A
14.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清政府
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注重维护天朝尊严
C.产生近代维权意识
D.大力提倡华工出国
【答案】C
15.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
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C.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
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
【答案】C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间,西学东渐已不同于此前的仅有传教一途,而是有着诸如传教士、翻译局、新学堂、洋务、外交使臣与留学生等多种渠道。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A.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客观需求
B.民众对西方文化的选择性吸收
C.救亡图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识
D.统治者对“体”“用”认知的转变
【答案】A
2.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这现象出现的历史根源是
A.亚非拉美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国际市场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答案】D
3.下面是1910年美国主要城市的外国移民所占比重情况表。据此判断
A.欧洲殖民国家加紧对美国的渗透
B.强制性的全球人口流动仍在持续
C.移民促进了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
D.外来人口是美国城市人口的主体
【答案】C
4.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B
5.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A
6.人口迁徙有利于世界联系加强。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表:欧洲移民表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根本原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7.据估计,400年间,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5倍,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和牺牲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劳动力短缺
B.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野蛮特征
C.非洲人具有体力劳动的先天优势
D.黑奴贸易使洲际人口失去了平衡
【答案】B
8.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A.病菌是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第一“杀手”
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答案】C
9.下面是1801~1845年爱尔兰移民至英格兰的人数统计图。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爱尔兰地区经济急速衰退
B.英国对欧洲移民有较大吸引力
C.新能源的开发亟需劳动力
D.工业革命对英格兰有较大影响
【答案】D
10.坎迪斯·古切尔在其著作《全球文明史》中描绘了全球人口迁徙模式图(1650-1940年)。推动大西洋两岸出现上述人口迁徙现象的经济因素不包括(
)
A.美洲经济不断开发和发展的需要
B.黑奴贸易的影响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欧元的刺激
【答案】D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公元2世纪,亚欧大陆偏北地区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在中国,勾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连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在欧洲,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7世纪起,阿拉伯人势力扩大,建立起阿拉伯帝国.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丈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断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摘自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产生什么作用?
【答案】(1)影响:①促进民族交融,开发中国江南地区;②灭亡西罗马帝国,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③建立新兴国家。
(2)作用:①入侵带来欧洲宗主国文化的传播;②印第安人和非洲文化得以保存;③美洲多元文化并存;④人口迁移带来文化交融。
2.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会中关于排华法案(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辩论起初集中于对中国人口的恐惧上。俄勒冈州参议员拉法叶格佛说:“她(中国)的人民会如蝗虫一样蜂拥而至。”就当时的在美华人人ロ而言,心理意义上的人ロ威胁要远大于实际上的。因为1876年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在美华人人ロ仅有10.5万人,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成年男性劳动力,并没有耗费美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调查报告中大多数证人都使用了“勤劳”“安静”“可靠”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所接触过的华エ。国会辩论中也提到了中国移民不愿同化的问题。俄亥俄州众议员伊兹拉泰勒认为:“中国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歧视,美国的法律规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黑人的后裔能够成为美国公民,如果说中国人不可同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给予这样的权利。他们在加州的遭遇能够让他们接受被同化吗?
——摘编自曹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过程分析
(1)假如你是1882年美国国会中的一名议员,面对排华法案,你是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认同问题的正确认识。
【答案】(1)示例1:投赞成票理由:华人数量多,抢占了美国白人的工作机会;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无法融人美国社会;清政府国力衰弱,无力保护本国国民。
示例2:投反对票理由:华人勤劳可靠,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美国,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没有耗费公共资源;排斥华工不符合美国自由、平等的宪法精神。
(2)坚决摒弃狭隘的文化观念;应秉持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多元文化;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文化互鉴超越文化冲突,文化共存超越文化优越。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1)治国原理:治理国家应谨慎,要保持政策稳定和连续性,不可随意频繁变更;国家官员需善于调和,应具备协调沟通的能力
(2)特点: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形式多样;双向交流但又以西方饮食文化向中国输出为主。
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促进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中国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革等。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