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赫梯人形成的时间是
A.公元前3000年左右
B.不会早于公元前2千纪前期
C.公元前2000年前
D.印欧人进入小亚细亚之前
2.有学者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野蛮和宗教的胜利”的结果。下列选项中符合“野蛮”一词的是( )
A.匈奴人的入侵
B.雅利安人的入侵
C.土耳其人的入侵
D.日耳曼人的入侵
3.下图是美国的人种构成(2010年)。非洲是黑人的故乡,当年黑人的祖先来到美国主要是通过
A.大西洋三角贸易
B.正常的人口流动
C.美国的对外扩张
D.工业革命的推动
4.下图是字母文字发展演变的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
B.西亚地区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区域
C.向外扩张是文字传播的主要方式
D.文字的发展利于文化传承与交流
5.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来看,如图所反映的现象
非洲黑奴被贩卖上船,送往美洲大陆
A.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B.加强了美洲和非洲地区联系
C.加速了西欧工业时代的到来
D.促进了西欧殖民主义的发展
6.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7.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地努力模仿欧洲的文化……随着19世纪的结束,欧洲知识分子越来越注意到一群日益显赫的美国明星……然而,欧洲的监护仍难以动摇。有人这样写道:“美国人开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个英国人,以便得到认可,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据此可知
A.欧洲力图对美国实行文化殖民
B.美国文化全部来源于欧洲文化
C.欧洲文化在移植中发生变更
D.美国明星出现促使美国走向独立
8.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约224.5万名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自费留学的比例高达90%。这一现象反映出
A.恢复高考促进了出国留学普及
B.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
C.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
9.17世纪,荷兰、英格兰、威尔士人口继续增长,意大利和法国人口处于停滞状态,西班牙属尼德兰、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的人口下降。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荷兰、英格兰等国人口继续增长是因为奴隶贸易
B.意大利、法国人口停滞是因为丧失海上贸易航线
C.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人口下降是因为黑死病肆虐
D.地理位置、殖民方式等影响国家人口增长的形势
10.《世界通史》:“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确立
B.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
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线消失殆尽
D.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下列内容出自某历史论文的子目。据此判断,该论文的研究主题为
A.拉美多元文化的发展
B.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美国多源文化的表现
D.美洲传统文化的消失
2.下表反映了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单位:%)情况,据此推知( )
年份
欧洲
美洲
非洲
1650年
18.3
2.4
18.3
1750年
19.2
1.6
13.1
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
B.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
C.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
D.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
3.如图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A.美国难以实现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B.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
C.美国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
D.美国移民逐渐占据人口的大多数
4.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后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享受的调味品。这主要因为( )
A.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洲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D.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国家差距
5.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农民曾与牧民争夺土地。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
A.美国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
B.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C.发现煤矿后牧民辍牧为耕
D.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优越
6.“清朝光绪年间,巴西政府曾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与清朝官员商谈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但是……在此之前,中国已经与古巴、秘鲁分别签订《古巴华工条款》和《中秘通商条约》,一些华工到达古巴、秘鲁等地以后,受到当地种植园主的不公正待遇。1879年,巴西总理派遣使节喀拉多来华……并未涉及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这说明清政府对巴西关于华工移民的商谈和要求( )
A.持非常消极和谨慎的态度
B.因应对“三国干涉还辽”无暇顾及
C.提出了提高华工政治地位的条件
D.因古巴和秘鲁华工的抵制而拒绝
7.太平洋邮船公司于1866年从美国邮政总局拿到了与中国和日本通邮的长期合约,开始了茶叶和丝绸等交易。1867—1877年间,中美建立了正常的通航服务,从旧金山经日本横滨到香港,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劳动力,也给邮船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这表明( )
A.华人移民给太平洋铁路建设带来转机
B.中美正常通航服务的建立启动了茶叶和丝绸交易
C.华人移民带动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
D.华人移民推动了中日通邮的长期合约
8.1820—1850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
1823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
A.顺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进行调整
D.遏止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9.通过对外扩张战争,阿拉伯加速了其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对其扩张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
B.扩张战争中失去西亚地区
C.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D.迫使大月氏人西迁
10.以往美国为了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以较低的标准收取相关费用。与此同时,还有很多费用是可以减免的,然而根据相关消息,对于那些以往可以减免的相关费用,在未来这些人可能也需要自己缴纳。这意味着美国可能( )
A.禁绝外来人才的流入
B.取消外来人才的费用减免
C.要求外来人才提高科技水平
D.以高薪吸引外来人才的流入
11.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比较密切
12.1936年,中共致书国民党,“恢复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义精神,重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与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自己的心思才力去贯澈(彻)”革命的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始终…”这表明当时中共
A.提出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B.以三民主义推动国民革命
C.赋予三民主义新的内涵
D.确定三民主义为奋斗目标
13.哥伦布的到来使美洲印第安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不是那个白人,也不是这位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开启了亚欧的交往
B.伴随着疾病的传播
C.是血腥的暴力征服
D.加速了物种的交流
14.“在西海岸,大批招募的劳工是与众不同的人种。他们从工资中节衣缩食,然后越洋寄回家中。他们住在城镇中充斥着肮脏、污秽的最拥挤最便宜的公寓,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蔬菜)是最便宜的,无论多低工资他们都愿意接受。我们美国人民还是愿意让现有的他们留在这里,但前提是绝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内务委员会关于移民和入籍的报告》)这段材料表明
A.美国向西部扩张驱逐印第安人
B.制定排华法案限制中国人入境
C.欧洲移民推动美国工业化进程
D.三角贸易成为新旧大陆的纽带
15.最近五年内,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国际形势下,曾经的“地球村”的观念在一些国家正在被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思潮掩盖。这些活动与思潮
A.反映了欧洲一体化已经终结
B.表明了国际贸易总量下降
C.影响了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
D.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ShAnghAiLAnder(上海客)是早期典型的不列颠人部族的一支……他们既维系着族群的认同又具有全球性视野,同时具有融入上海的强烈欲望并渴求新知,是上海最早的“全球族”中的代表。如今,中国人正在续写着ShAnghAiLAnder的全球迁移史,并且替代早期的英国移民成为惹人瞩目的力量。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全球移民
B.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
C.中国经济不断崛起推动中国人走向世界
D.经济全球化冲击了民族国家意识
2.“移民”一词最早出现在1787年,当时专指欧洲移民到美洲的人,在此之前,这些人被称为殖民者,后来移民变成一种持久的全球性的历史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B.重商主义的推行
C.全球工业发展不平衡
D.国际组织的推动
3.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5年欧盟有510万人出生,520万人死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但同期欧盟总人口却从5.08亿上升到5.1亿,移民人口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缩。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不平衡
C.市场经济在各国实行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4.法国将军福煦曾经称赞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一流的军人,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工人的作战英勇
B.法国缺乏作战的兵力
C.中国劳工技术水平高
D.华工对协约国贡献大
5.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荼、巧克力一起,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
6.下表是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关于欧盟成员国人民对欧盟作出重要决策的不满意度的最新调查表。根据表格可知
欧盟的重要决策
希腊人不满意度
瑞典人不满意度
意大利人不满意度
法国人不满意度
对难民问题的决策
98%
88%
77%
无统计数据
对欧债问题的决策
92%
无统计数据
78%
73%
A.世界经济逆全球化成为发展趋势
B.世界区域集团化的潮流遭到重大挫折
C.欧盟的邦联体制带来了治理困境
D.欧盟成员国的决策最终决定欧盟决策
7.1714年在一次会议上,白人建议印第安人把子女送到威廉斯堡接受欧洲型的教育但是遭到印第安人反对,甚至提出了相反的建议:要求英国绅士送一二百名孩子到印第安人那里接受教育并且相信印第安人会把他们教育成懂礼貌的人。材料反映了
A.殖民者的文化殖民
B.印第安人盲目文化自信
C.文化的交流与隔阂
D.松散的体制缺乏权威性
8.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亿,其中5600万在欧洲;又据联合国人口司推断,2005年初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达1.85亿至1.92亿之间,其中欧洲是最主要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源是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D.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由此可以看出
A.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B.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C.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D.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10.雅典城市的移民异邦人并没有民主权利,但许多人还是长期居住在雅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雅典的满意和忠诚;这说明古代雅典
A.异邦人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B.民主政治运作成效获得公众认同
C.民主政治难以保障公民个人自由
D.异邦人不得随意离开城邦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
材料三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以来,每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如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永嘉之乱”至南北朝、“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乱”至元末,都有大批山西人外迁;而自明朝“以来,无论是“大槐树移民”还是近代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山西人都占有重要地位。山西同时也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从夏、商、周时代频繁迁入的部族,封国和宗族,从汉代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南方居民被强制北迁,北魏时大规模移民于代地,直到近代,大批外来移民在山西定居,与本地人融为一体,成为山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葛剑雄《山西移民史序言》
材料二
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或命途蹇剥,或事故萦绕,一二十载不得归,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移民现象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引发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代山西移民出现的新情况并说明其影响。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漳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留美华人的历史贡献。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赫梯人形成的时间是
A.公元前3000年左右
B.不会早于公元前2千纪前期
C.公元前2000年前
D.印欧人进入小亚细亚之前
【答案】B
2.有学者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野蛮和宗教的胜利”的结果。下列选项中符合“野蛮”一词的是( )
A.匈奴人的入侵
B.雅利安人的入侵
C.土耳其人的入侵
D.日耳曼人的入侵
【答案】D
3.下图是美国的人种构成(2010年)。非洲是黑人的故乡,当年黑人的祖先来到美国主要是通过
A.大西洋三角贸易
B.正常的人口流动
C.美国的对外扩张
D.工业革命的推动
【答案】A
4.下图是字母文字发展演变的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
B.西亚地区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区域
C.向外扩张是文字传播的主要方式
D.文字的发展利于文化传承与交流
【答案】D
5.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来看,如图所反映的现象
非洲黑奴被贩卖上船,送往美洲大陆
A.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B.加强了美洲和非洲地区联系
C.加速了西欧工业时代的到来
D.促进了西欧殖民主义的发展
【答案】C
6.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答案】B
7.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地努力模仿欧洲的文化……随着19世纪的结束,欧洲知识分子越来越注意到一群日益显赫的美国明星……然而,欧洲的监护仍难以动摇。有人这样写道:“美国人开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个英国人,以便得到认可,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据此可知
A.欧洲力图对美国实行文化殖民
B.美国文化全部来源于欧洲文化
C.欧洲文化在移植中发生变更
D.美国明星出现促使美国走向独立
【答案】C
8.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约224.5万名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自费留学的比例高达90%。这一现象反映出
A.恢复高考促进了出国留学普及
B.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
C.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
【答案】D
9.17世纪,荷兰、英格兰、威尔士人口继续增长,意大利和法国人口处于停滞状态,西班牙属尼德兰、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的人口下降。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荷兰、英格兰等国人口继续增长是因为奴隶贸易
B.意大利、法国人口停滞是因为丧失海上贸易航线
C.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人口下降是因为黑死病肆虐
D.地理位置、殖民方式等影响国家人口增长的形势
【答案】D
10.《世界通史》:“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确立
B.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
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线消失殆尽
D.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
【答案】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下列内容出自某历史论文的子目。据此判断,该论文的研究主题为
A.拉美多元文化的发展
B.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美国多源文化的表现
D.美洲传统文化的消失
【答案】A
2.下表反映了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单位:%)情况,据此推知( )
年份
欧洲
美洲
非洲
1650年
18.3
2.4
18.3
1750年
19.2
1.6
13.1
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
B.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
C.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
D.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
【答案】D
3.如图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A.美国难以实现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B.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
C.美国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
D.美国移民逐渐占据人口的大多数
【答案】C
4.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后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享受的调味品。这主要因为( )
A.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洲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D.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国家差距
【答案】B
5.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农民曾与牧民争夺土地。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
A.美国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
B.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C.发现煤矿后牧民辍牧为耕
D.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优越
【答案】B
6.“清朝光绪年间,巴西政府曾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与清朝官员商谈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但是……在此之前,中国已经与古巴、秘鲁分别签订《古巴华工条款》和《中秘通商条约》,一些华工到达古巴、秘鲁等地以后,受到当地种植园主的不公正待遇。1879年,巴西总理派遣使节喀拉多来华……并未涉及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这说明清政府对巴西关于华工移民的商谈和要求( )
A.持非常消极和谨慎的态度
B.因应对“三国干涉还辽”无暇顾及
C.提出了提高华工政治地位的条件
D.因古巴和秘鲁华工的抵制而拒绝
【答案】A
7.太平洋邮船公司于1866年从美国邮政总局拿到了与中国和日本通邮的长期合约,开始了茶叶和丝绸等交易。1867—1877年间,中美建立了正常的通航服务,从旧金山经日本横滨到香港,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劳动力,也给邮船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这表明( )
A.华人移民给太平洋铁路建设带来转机
B.中美正常通航服务的建立启动了茶叶和丝绸交易
C.华人移民带动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
D.华人移民推动了中日通邮的长期合约
【答案】C
8.1820—1850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
1823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
A.顺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进行调整
D.遏止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答案】A
9.通过对外扩张战争,阿拉伯加速了其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对其扩张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
B.扩张战争中失去西亚地区
C.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D.迫使大月氏人西迁
【答案】C
10.以往美国为了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以较低的标准收取相关费用。与此同时,还有很多费用是可以减免的,然而根据相关消息,对于那些以往可以减免的相关费用,在未来这些人可能也需要自己缴纳。这意味着美国可能( )
A.禁绝外来人才的流入
B.取消外来人才的费用减免
C.要求外来人才提高科技水平
D.以高薪吸引外来人才的流入
【答案】B
11.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比较密切
【答案】D
12.1936年,中共致书国民党,“恢复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义精神,重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与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自己的心思才力去贯澈(彻)”革命的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始终…”这表明当时中共
A.提出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B.以三民主义推动国民革命
C.赋予三民主义新的内涵
D.确定三民主义为奋斗目标
【答案】C
13.哥伦布的到来使美洲印第安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不是那个白人,也不是这位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开启了亚欧的交往
B.伴随着疾病的传播
C.是血腥的暴力征服
D.加速了物种的交流
【答案】B
14.“在西海岸,大批招募的劳工是与众不同的人种。他们从工资中节衣缩食,然后越洋寄回家中。他们住在城镇中充斥着肮脏、污秽的最拥挤最便宜的公寓,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蔬菜)是最便宜的,无论多低工资他们都愿意接受。我们美国人民还是愿意让现有的他们留在这里,但前提是绝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内务委员会关于移民和入籍的报告》)这段材料表明
A.美国向西部扩张驱逐印第安人
B.制定排华法案限制中国人入境
C.欧洲移民推动美国工业化进程
D.三角贸易成为新旧大陆的纽带
【答案】B
15.最近五年内,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国际形势下,曾经的“地球村”的观念在一些国家正在被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思潮掩盖。这些活动与思潮
A.反映了欧洲一体化已经终结
B.表明了国际贸易总量下降
C.影响了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
D.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答案】D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ShAnghAiLAnder(上海客)是早期典型的不列颠人部族的一支……他们既维系着族群的认同又具有全球性视野,同时具有融入上海的强烈欲望并渴求新知,是上海最早的“全球族”中的代表。如今,中国人正在续写着ShAnghAiLAnder的全球迁移史,并且替代早期的英国移民成为惹人瞩目的力量。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全球移民
B.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
C.中国经济不断崛起推动中国人走向世界
D.经济全球化冲击了民族国家意识
【答案】D
2.“移民”一词最早出现在1787年,当时专指欧洲移民到美洲的人,在此之前,这些人被称为殖民者,后来移民变成一种持久的全球性的历史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B.重商主义的推行
C.全球工业发展不平衡
D.国际组织的推动
【答案】C
3.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5年欧盟有510万人出生,520万人死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但同期欧盟总人口却从5.08亿上升到5.1亿,移民人口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缩。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不平衡
C.市场经济在各国实行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答案】A
4.法国将军福煦曾经称赞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一流的军人,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工人的作战英勇
B.法国缺乏作战的兵力
C.中国劳工技术水平高
D.华工对协约国贡献大
【答案】D
5.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荼、巧克力一起,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
【答案】D
6.下表是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关于欧盟成员国人民对欧盟作出重要决策的不满意度的最新调查表。根据表格可知
欧盟的重要决策
希腊人不满意度
瑞典人不满意度
意大利人不满意度
法国人不满意度
对难民问题的决策
98%
88%
77%
无统计数据
对欧债问题的决策
92%
无统计数据
78%
73%
A.世界经济逆全球化成为发展趋势
B.世界区域集团化的潮流遭到重大挫折
C.欧盟的邦联体制带来了治理困境
D.欧盟成员国的决策最终决定欧盟决策
【答案】C
7.1714年在一次会议上,白人建议印第安人把子女送到威廉斯堡接受欧洲型的教育但是遭到印第安人反对,甚至提出了相反的建议:要求英国绅士送一二百名孩子到印第安人那里接受教育并且相信印第安人会把他们教育成懂礼貌的人。材料反映了
A.殖民者的文化殖民
B.印第安人盲目文化自信
C.文化的交流与隔阂
D.松散的体制缺乏权威性
【答案】C
8.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亿,其中5600万在欧洲;又据联合国人口司推断,2005年初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达1.85亿至1.92亿之间,其中欧洲是最主要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源是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D.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答案】A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由此可以看出
A.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B.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C.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D.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答案】A
10.雅典城市的移民异邦人并没有民主权利,但许多人还是长期居住在雅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雅典的满意和忠诚;这说明古代雅典
A.异邦人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B.民主政治运作成效获得公众认同
C.民主政治难以保障公民个人自由
D.异邦人不得随意离开城邦
【答案】B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
材料三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答案】(1)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3)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了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以来,每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如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永嘉之乱”至南北朝、“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乱”至元末,都有大批山西人外迁;而自明朝“以来,无论是“大槐树移民”还是近代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山西人都占有重要地位。山西同时也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从夏、商、周时代频繁迁入的部族,封国和宗族,从汉代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南方居民被强制北迁,北魏时大规模移民于代地,直到近代,大批外来移民在山西定居,与本地人融为一体,成为山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葛剑雄《山西移民史序言》
材料二
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或命途蹇剥,或事故萦绕,一二十载不得归,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移民现象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引发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代山西移民出现的新情况并说明其影响。
【答案】(1)特点:移民现象长期存在;移民形式多样;移民阶段性特征明显。原因:战争和社会动荡;发生自然灾害;山西人地关系紧张;戍边和开发边疆;民族融合。
(2)新情况:出现商业性移民。影响:缓解山西人地矛盾;改变山西社会风气;为移入地的开发做出贡献;促进清代商业发展;促进山西财富的积累。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漳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留美华人的历史贡献。
【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不断扩大;种族灭绝;经济掠夺;移植本国生产方式;文化殖民。
(2)历史背景:黑奴贸易受到限制;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晚清政府腐朽无能;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中国经济落后,就业困难。
(3)历史贡献:推动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为美国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为后来祖国的革命、独立、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