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6 16:35:56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汉武帝为了纪念他手下的一位大臣,曾经把所有派往西域的使者称为博望侯,以取信于西域各国。这位著名的大臣是(  )
A.张骞
B.卫青
C.霍去病
D.玄奘
2.二战后初期,美、英等国为了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世界银行
3.“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关合式的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
A.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
B.带有反专制的意义
C.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具有中西合璧风格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该状况反映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
C.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
D.亚非拉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
5.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6.西汉与古罗马是当时世界东西方文明两大中心,随着二者的对接,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明得以相互影响和借鉴。对东西方两个文明中心的成功对接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的事件有


①西域都护的设置
②张骞出使西域
③丝绸之路的开通
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
A.中国疆域拓展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
D.政府的支持与管理
8.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9.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由此
A.世界开始走向联合
B.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10.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东为中心
D.河西地区的民族融合得到明显发展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1.相关研究表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最常作为指代西域或者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而在元诗中通常作为日常生活背景下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元朝(  )
A.新航路开辟带来物种交流
B.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陆上丝路商贸的不断扩大
D.经济重心南移继续深入
12.嘉峪关墓葬壁画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
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
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
13.元代马祖常有诗云:“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该诗歌
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
B.表达了作者对疆土的热爱
C.反映元代中外交流通畅
D.反映元代桑麻质量较好
14.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
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
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
15.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16.下表是我国古代部分外来农作物的引进情况
时期
原产地
名称
西汉
西域
胡萝卜、胡豆(蚕豆)、胡椒、胡瓜(黄瓜)、胡桃(核桃)等
北宋
占城
占城稻
明后期
美洲
番薯(红苕)、番茄、番椒(辣椒)、番豆(花生)、马铃薯(土豆)等
这些古代农作物的引进,主要得益于
A.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
B.人口猛增对优良作物的需求
C.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持续兴盛
17.有学者认为,“澳洲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澳洲淘金华工(  )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锁国政策
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18.宋代瓷器造型简洁,色调优雅,充满温文尔雅的韵味;元代青花瓷则以蓝白两色为主,纹饰极其繁复,器型硕大,带有明显的阿拉伯文化色彩。这种变化说明元代
A.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制瓷业
B.制瓷技术的不断进步
C.阿拉伯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
D.民众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19.有学者认为,世界最早的且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是三星堆文明时期四川丝绸销售到印度洋,得到作为古代货币的数千枚印度洋的齿贝。丝绸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孟加拉湾到达恒河平原。汉代张骞在“大夏”发现印度商人转销“蜀布”。由以上材料可知
A.地缘政治是古代东西方交流必然条件
B.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
C.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D.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
20.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源于海上丝路的不断拓展
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21.16世纪,西班牙探险者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随后,中国产品通过这些“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断到达美洲地区。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遭到了西班牙殖民入侵
B.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C.商品大量输往美洲地区
D.从根本上改变海禁政策
22.从公元751年造纸术西传开始到1799年长网造纸机发明,在这1048年的时光里,亚洲、欧洲、北美洲各国所使用的造纸方法,就其基本工艺原理来说,一直沿用了中国的造纸术。材料旨在说明
A.造纸术在传播中影响世界
B.西方造纸技术已超中国
C.纸张对文化交流的贡献大
D.中国造纸术向外传播快
23.2000多年前,中国制造的丝绸可以供地中海周围城市的权贵富豪们穿戴,法兰西南部生产的陶器能够出现在英格兰和波斯湾,产自印度的调味品可以用在新疆和罗马的厨房,阿富汗北部的建筑雕刻着希腊文字。材料旨在说明
A.东西方丝绸之路的畅通
B.旧大陆经济文化交流的客观存在
C.古代世界市场空间广阔
D.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巨大
24.“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思是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以下思想或认识与其一致的是
A.格物致知
B.实践出真知
C.存天理,灭人欲
D.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25.季羡林在《佛教的倒流》中指出,佛教是经过中亚和西域——间接传入中国的,但玄宗时宣扬中国禅宗的《证道歌》传回了印度,为印度人所“亲仰”;另一方面,唐代织锦采用纬线显花,在纹样.上盛行西方式的植物纹(忍冬纹、葡萄纹等)。由此可知
A.古代中外贸易同化了欧亚文明
B.古代“东学西渐”的社会影响深远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异变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26.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儒家统治地位动摇
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
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
27.据下表可推知
1719—1833年黄埔港往来西方船只统计表
起止时间
法国船只数量/艘
英国船只数量/艘
西方国家来往广州船只总量/艘
所占百分比
法国
英国
1719—1769年
106
377
769
14%
49%
1770—1778年
45
159
278
16%
57%
1779—1833年
56
2607
4112
1.4%
63%
A.《航海条例》导致法国船只数量下降
B.法国国内革命影响海外贸易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世界殖民霸权
D.贸易成为海外殖民主要方式
28.民国时期,孙中山融合中西文化,亲自设计了有着深刻思想政治含义的中山装。如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
A.近代民主思潮的不断发展
B.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
D.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9.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
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30.《烟标收藏入门》记载:“1889年,美国人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
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
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
C.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
D.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律化
31.观察如图,可以推知
A.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B.国际组织成立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D.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
32.《全球文明史》:“19世纪后期的殖民地官僚和经理人试图指导非洲和亚洲的农民学会科学种田技术……这些地区都为供给工业化欧洲的经济需求而进行了重组。”这表明(

A.殖民扩张有助于亚非国家革新技术
B.世界市场在殖民扩张中最终形成
C.亚非地区加深了对工业国经济依赖
D.技术交流与改进是扩张主要后果
33.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世界贸易量的增长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34.17世纪,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19世纪末,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建立
A.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都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产物
C.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
35.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在大多数城市为人们所接受。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开放与发展影响消费行为
B.社会习俗发生剧变
C.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深远
D.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输出
凿井技术、丝绸、漆器、杏、
铁器、冶金技术、梨、养蚕技术
输入
汗血马、音乐、舞蹈、胡萝卜、
核桃、芝麻、佛教、葡萄、苜蓿
——据七年级华师大版教材《汉朝的中外交流》整理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耶稣会士把一些中国经典译成拉丁文,还以通信方式向本国广泛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典章制度和文学作品。……新发现的中国文化,不论对其解释是否正确,却向法国启蒙思想家提供了反专制、反教权的思想武器。
——选自《世界史·近代史篇》
材料三
具体到近代早期的中西交流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是唯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近代化是唯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辩。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代化过程中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会》
材料四
图4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材料五
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中国也不能没有世界。中国人一方面以不丢失主体性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吸收消化西学,一方面也凭借自己的东方意识和文化智慧扩大了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民族国家意识的强化固然帮助中国人度过了不少难关,但世界性的和平眼光也使中国人看到了更加光辉灿烂的人类前景。
——张新民《千年中外交流史的总结与回顾》(2006年)
(1)据材料一表格归纳汉朝中原地区经丝绸之路“输出”“输入”的主要差异。如上图所示陆上丝绸之路断续存在了1600多年,结合所学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特点。与西欧相比,中国近代前期近代化有何“民族特色”?
(3)请指出图4中A、B、C处应呈现的内容。归纳这三个历史事件出现的共同原因。
(4)你如何认识材料五作者的观点?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伴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不断需求,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动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二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有人将其同美国二战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与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区别。
——张鑫:《“一带一路”根本不同于马歇尔计划》
(1)从因果关系的路径出发,以陶瓷业为例,指出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该行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实施目的的主要差异。
3.古代世界的中西文明交流
材料一
人类历史上各民族和国家经历了从相互孤立、隔绝到彼此交流融合的过程。东西方文明的交往很早就已发生。通过商人、使节、游历者、文人学者的来往,各地文明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传播与交往,但和平交往并非是人类相处的唯一方式,在古代,战争和征服在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人类文明交往的两种基本方式,并各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大秦”是指哪个国家,并概括其与东汉交往的特点。
(

2


3

)
(

1


1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汉武帝为了纪念他手下的一位大臣,曾经把所有派往西域的使者称为博望侯,以取信于西域各国。这位著名的大臣是(  )
A.张骞
B.卫青
C.霍去病
D.玄奘
【答案】A
2.二战后初期,美、英等国为了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世界银行
【答案】C
3.“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关合式的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
A.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
B.带有反专制的意义
C.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具有中西合璧风格
【答案】D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该状况反映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
C.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
D.亚非拉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
【答案】B
5.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答案】A
6.西汉与古罗马是当时世界东西方文明两大中心,随着二者的对接,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明得以相互影响和借鉴。对东西方两个文明中心的成功对接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的事件有


①西域都护的设置
②张骞出使西域
③丝绸之路的开通
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7.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
A.中国疆域拓展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
D.政府的支持与管理
【答案】D
8.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D
9.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由此
A.世界开始走向联合
B.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D
10.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东为中心
D.河西地区的民族融合得到明显发展
【答案】B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1.相关研究表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最常作为指代西域或者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而在元诗中通常作为日常生活背景下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元朝(  )
A.新航路开辟带来物种交流
B.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陆上丝路商贸的不断扩大
D.经济重心南移继续深入
【答案】C
12.嘉峪关墓葬壁画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
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
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
【答案】C
13.元代马祖常有诗云:“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该诗歌
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
B.表达了作者对疆土的热爱
C.反映元代中外交流通畅
D.反映元代桑麻质量较好
【答案】C
14.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
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
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
【答案】D
15.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答案】A
16.下表是我国古代部分外来农作物的引进情况
时期
原产地
名称
西汉
西域
胡萝卜、胡豆(蚕豆)、胡椒、胡瓜(黄瓜)、胡桃(核桃)等
北宋
占城
占城稻
明后期
美洲
番薯(红苕)、番茄、番椒(辣椒)、番豆(花生)、马铃薯(土豆)等
这些古代农作物的引进,主要得益于
A.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
B.人口猛增对优良作物的需求
C.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持续兴盛
【答案】A
17.有学者认为,“澳洲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澳洲淘金华工(  )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锁国政策
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答案】A
18.宋代瓷器造型简洁,色调优雅,充满温文尔雅的韵味;元代青花瓷则以蓝白两色为主,纹饰极其繁复,器型硕大,带有明显的阿拉伯文化色彩。这种变化说明元代
A.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制瓷业
B.制瓷技术的不断进步
C.阿拉伯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
D.民众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A
19.有学者认为,世界最早的且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是三星堆文明时期四川丝绸销售到印度洋,得到作为古代货币的数千枚印度洋的齿贝。丝绸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孟加拉湾到达恒河平原。汉代张骞在“大夏”发现印度商人转销“蜀布”。由以上材料可知
A.地缘政治是古代东西方交流必然条件
B.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
C.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D.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
【答案】C
20.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源于海上丝路的不断拓展
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答案】A
21.16世纪,西班牙探险者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随后,中国产品通过这些“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断到达美洲地区。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遭到了西班牙殖民入侵
B.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C.商品大量输往美洲地区
D.从根本上改变海禁政策
【答案】C
22.从公元751年造纸术西传开始到1799年长网造纸机发明,在这1048年的时光里,亚洲、欧洲、北美洲各国所使用的造纸方法,就其基本工艺原理来说,一直沿用了中国的造纸术。材料旨在说明
A.造纸术在传播中影响世界
B.西方造纸技术已超中国
C.纸张对文化交流的贡献大
D.中国造纸术向外传播快
【答案】A
23.2000多年前,中国制造的丝绸可以供地中海周围城市的权贵富豪们穿戴,法兰西南部生产的陶器能够出现在英格兰和波斯湾,产自印度的调味品可以用在新疆和罗马的厨房,阿富汗北部的建筑雕刻着希腊文字。材料旨在说明
A.东西方丝绸之路的畅通
B.旧大陆经济文化交流的客观存在
C.古代世界市场空间广阔
D.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巨大
【答案】B
24.“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思是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以下思想或认识与其一致的是
A.格物致知
B.实践出真知
C.存天理,灭人欲
D.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答案】D
25.季羡林在《佛教的倒流》中指出,佛教是经过中亚和西域——间接传入中国的,但玄宗时宣扬中国禅宗的《证道歌》传回了印度,为印度人所“亲仰”;另一方面,唐代织锦采用纬线显花,在纹样.上盛行西方式的植物纹(忍冬纹、葡萄纹等)。由此可知
A.古代中外贸易同化了欧亚文明
B.古代“东学西渐”的社会影响深远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异变
【答案】C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26.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儒家统治地位动摇
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
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
【答案】C
27.据下表可推知
1719—1833年黄埔港往来西方船只统计表
起止时间
法国船只数量/艘
英国船只数量/艘
西方国家来往广州船只总量/艘
所占百分比
法国
英国
1719—1769年
106
377
769
14%
49%
1770—1778年
45
159
278
16%
57%
1779—1833年
56
2607
4112
1.4%
63%
A.《航海条例》导致法国船只数量下降
B.法国国内革命影响海外贸易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世界殖民霸权
D.贸易成为海外殖民主要方式
【答案】B
28.民国时期,孙中山融合中西文化,亲自设计了有着深刻思想政治含义的中山装。如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
A.近代民主思潮的不断发展
B.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
D.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B
29.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
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答案】B
30.《烟标收藏入门》记载:“1889年,美国人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
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
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
C.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
D.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律化
【答案】D
31.观察如图,可以推知
A.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B.国际组织成立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D.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
【答案】C
32.《全球文明史》:“19世纪后期的殖民地官僚和经理人试图指导非洲和亚洲的农民学会科学种田技术……这些地区都为供给工业化欧洲的经济需求而进行了重组。”这表明(

A.殖民扩张有助于亚非国家革新技术
B.世界市场在殖民扩张中最终形成
C.亚非地区加深了对工业国经济依赖
D.技术交流与改进是扩张主要后果
【答案】C
33.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世界贸易量的增长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答案】A
34.17世纪,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19世纪末,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建立
A.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都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产物
C.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
【答案】C
35.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在大多数城市为人们所接受。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开放与发展影响消费行为
B.社会习俗发生剧变
C.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深远
D.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答案】A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输出
凿井技术、丝绸、漆器、杏、
铁器、冶金技术、梨、养蚕技术
输入
汗血马、音乐、舞蹈、胡萝卜、
核桃、芝麻、佛教、葡萄、苜蓿
——据七年级华师大版教材《汉朝的中外交流》整理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耶稣会士把一些中国经典译成拉丁文,还以通信方式向本国广泛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典章制度和文学作品。……新发现的中国文化,不论对其解释是否正确,却向法国启蒙思想家提供了反专制、反教权的思想武器。
——选自《世界史·近代史篇》
材料三
具体到近代早期的中西交流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是唯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近代化是唯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辩。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代化过程中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会》
材料四
图4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材料五
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中国也不能没有世界。中国人一方面以不丢失主体性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吸收消化西学,一方面也凭借自己的东方意识和文化智慧扩大了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民族国家意识的强化固然帮助中国人度过了不少难关,但世界性的和平眼光也使中国人看到了更加光辉灿烂的人类前景。
——张新民《千年中外交流史的总结与回顾》(2006年)
(1)据材料一表格归纳汉朝中原地区经丝绸之路“输出”“输入”的主要差异。如上图所示陆上丝绸之路断续存在了1600多年,结合所学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特点。与西欧相比,中国近代前期近代化有何“民族特色”?
(3)请指出图4中A、B、C处应呈现的内容。归纳这三个历史事件出现的共同原因。
(4)你如何认识材料五作者的观点?
【答案】
(1)输出的主要是技术、手工农产品,输入的主要是农牧产品(作物品种)、精神产品(艺术和宗教)。
意义:把古老的中国文明与印度、阿拉伯、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连接起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耕文明时代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其它答案表述合理亦可给分)
(2)特点:①交流主体以传教士为主,西方为主动;②交流的内容较广泛,以科技、文化为主;③交流具有双向性;④交流的意义重大。
中国近代化的“民族特色”:①列强侵略情况下被迫进行的,起步晚,由被动走向主动;②学习借鉴西方为主,属“后发外生型”;③以救亡图存为主题,与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运动相结合;④经历先器物后制度再思想的进程;⑤政府主导与民间推动相结合;经历中外之别、华夷之辩,过程曲折。(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角度概括民族特色也可)
(3)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原因:奉行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明与世界文明不可分割;民族国家意识使中国度过了空前的挑战,也使中华文明一步一步地走向现代文明;在中西文化交往中我们既要坚持民族特色,更要以平和的眼光正确对待人类其它先进文化;这一观点是合乎历史实事的,也是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伴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不断需求,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动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二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有人将其同美国二战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与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区别。
——张鑫:《“一带一路”根本不同于马歇尔计划》
(1)从因果关系的路径出发,以陶瓷业为例,指出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该行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实施目的的主要差异。
【答案】(1)相互关系:唐宋陶瓷业的发展,使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外销的数量和品种也不断增多;丝绸之路贸易的不断需求,带动了唐宋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
(2)差异: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建立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合作新模式;中国不谋求建立霸权;马歇尔计划是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古代世界的中西文明交流
材料一
人类历史上各民族和国家经历了从相互孤立、隔绝到彼此交流融合的过程。东西方文明的交往很早就已发生。通过商人、使节、游历者、文人学者的来往,各地文明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传播与交往,但和平交往并非是人类相处的唯一方式,在古代,战争和征服在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人类文明交往的两种基本方式,并各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大秦”是指哪个国家,并概括其与东汉交往的特点。
【答案】
(1)和平交往:如玄奘西行求佛经。征服战争:如罗马帝国的扩张。
(2)大秦:古罗马帝国。
特点:丝绸之路开通后,双方通过安息等国进行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东汉时期,大秦王安敦派遣使者来华,与东汉建立了直接联系;大秦主要以金银或特产来换取东汉精美的丝织手工业品等。
(

2


3

)
(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