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6 16:38:01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辉煌,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下医学著作,成书于明朝的是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答案】D
2.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染疾身亡,他建立的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说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
A.社会制度的更替
B.政治制度的调整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历史发展的进程
【答案】D
3.中医认为食品和药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这体现的中医药学理念是
A.天人合一
B.药食同源
C.轻病不医
D.食乃药也
【答案】B
4.中医认为食品和药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这体现的中医药学理念是
A.天人合一
B.药食同源
C.辩证施治
D.简便经济
【答案】B
5.《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答案】B
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受到启发,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此解释准确的是
A.《肘后备急方》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B.古代中医药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具有启发性
C.“东方药物巨典”对中医药学发展作出贡献
D.中医药学至今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据中心地位
【答案】B
7.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主
要是指
A.李时珍医术高超
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
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
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
【答案】C
8.1348年黑死病肆虐欧洲,使欧洲人死亡2500万,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改变了欧洲历史。与此相关联的是
A.宗教改革开始
B.《十日谈》面世
C.新航路开辟
D.《论法的精神》发表
【答案】B
9.1817年,邱熺编著的《引痘略》(下图)是中国第一部记述牛痘并介绍接种牛痘疫苗技术的专著。他借用传统医学理论引进西洋医疗技术大获成功,由此开启了中西医学文化交融的源头。邱熺获得成功的有利客观因素是
A.邱熺的开拓进取精神
B.西学东渐的影响
C.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
D.洋务运动的推动
【答案】B
10.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状态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以儒家的思想为理论基础
D.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答案】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针对伤寒横行的严峻局面,东汉南阳太守张仲景发出“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的感慨,亲自在衙门“坐堂”问诊看病。这反映出当时
A.医生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B.医药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C.官吏掌握较高的医学常识
D.儒士拥有较强社会责任感
【答案】D
2.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瘟疫肆虐。张仲景著书写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他的这些论述
A.推崇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B.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动荡
C.体现了医者济世救民情怀
D.开启了勤恳踏实的学风
【答案】C
3.《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史书中关于隔离区并派遣医官发放药物己是对抗疫情的常规手段。这说明当时
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救助
B.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
C.中医药开始应用于防疫
D.官员普遍重视防疫工作
【答案】A
4.《汉书五行志》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黔”。《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上述材料体现了
A.古代统治者推崇“外儒内法”使得刑法严苛
B.严刑峻法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C.古代统治者重视以法律手段防范疫病流行
D.法律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答案】C
5.清代医学家王清任(1768—1831)曾亲至刑场,观察人体脏器,发现古书所绘与实际不符之处,绘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他还在医学实践基础上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新说。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医学的经验性特征
B.西学东渐影响医学发展
C.中医医学的近代化趋向
D.经世致用成为时代精神
【答案】C
6.下表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部分成就。这可用来说明,中国古代
成就
简介
《诊籍》
我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为汉代著名医学家淳于意所著。淳于意曾做过齐国太仓长,人称“太仓公”
《诸病源候论》
我国最早一部关于病源症候学专著,为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等编著,巢元方曾任太医博士
《脉经》
西晋时期的王叔和著,王叔和曾任太医令
A.官僚体制推动了医学发展
B.部分官僚对医学理论的重视
C.医者十分注重医术的传承
D.基层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备
【答案】B
7.1102年,宋徽宗下诏在诸路建立“安济坊”,规定“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又建立独立的厨舍,“以为汤药饮食人宿舍,及病人分轻重异室”。这说明
A.朝廷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B.民间医家是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
C.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D.疫情蔓延和疾病传播得到有效遏制
【答案】A
8.“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这是古代某书的序言,这本书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答案】D
9.2010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有关针灸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比较全面体现了中医的精华
C.以经络学为基础
D.受到全世界的青睐
【答案】C
10.《吕氏春秋》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
A.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
B.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C.传染病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
D.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答案】A
11.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身患疟疾,病情严重,御医百治无效。此时,西方传教士刘应等人用金鸡纳治好了康熙的病,因此受到了康熙的重视,康熙还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这说明
A.西药比中药更科学
B.西药逐步影响中国
C.中西医学交流频繁
D.西药成为侵华工具
【答案】B
12.1873年,为防止霍乱、鼠疫、天花等传入沿海口岸,上海与厦门的海关当局先后制定了检疫章程,并任命卫生官员,仿效西方国家实施检疫措施。这一时期的检疫,因由海关办理,通称“海关检疫”,海关医官绝大多数由教会医院的医生兼任。这表明
A.国外传染病现象十分严重
B.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得到发展
C.通商口岸有利于西学传播
D.中国近代海关殖民现象严重
【答案】B
13.黄勇在《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与道教》一文中认为在瘟疫日益严重的时期,民间道教运动就会活跃起来,当瘟疫之灾有所缓解的时候,道教运动就会变得相对温和起来。下列对道教与瘟疫之间的关系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瘟疫与道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B.道教为战胜瘟疫提供信仰支持
C.瘟疫与道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D.道教与瘟疫是同生同灭的关系
【答案】B
14.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总结了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宋朝以法律形式建立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反映唐宋时期
A.建立完善国家医药制度
B.医学观念不断发展
C.国家重视普及养生之道
D.医学理论体系完善
【答案】B
15.宋明时期,有些儒医反对将行医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强调将行医作为一种道义的事业。如金末元初医家李杲将传道作为选择弟子的首要标准,而明代龚信提出好医生要“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据此可知当时儒医
A.坚守传统的义利观
B.心怀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
C.信奉清静无为信条
D.注重个人良知和道德修养
【答案】A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答案】D
2.据记载,元惠宗至正四年(134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死人无算”。元代文学家揭候斯也作诗云:“近闻回中章大作,不向村原与城郭。全家十ロ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这说明,当时福建地区
A.社会经济急剧衰退
B.瘟疫灾害异常严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政府消极应对瘟疫
【答案】B
3.北宋初年,太祖在各州设医学助教;嘉祐六年(1061年),各道、州、府仿太医局模式在地方设立医学,设官专管。宋代统治者还将医学考试与科举考试一并进行,对成绩优异者奖励、提拔。由此可见,宋代
A.科举制度的内容不断丰富
B.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重塑
C.重视地方医学教育的发展
D.医生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C
4.西汉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
C.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
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答案】C
5.南北朝时期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知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了中国古代
A.中国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
C.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
D.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
【答案】B
6.表1
元初六年(119年)“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疾病”
卷5
元嘉元年(151年)“使光禄大夫将医药案行”
卷7
建宁四年(171年)“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熹平二年(173年)“使使者巡行,致医药”;光和二年(179年)“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卷8
表1是摘自《后汉书》的资料。这反映了东汉时(  )
A.人们的健康状况比较差
B.朝廷重视医药学的发展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D.政府积极应对疾疫发生
【答案】D
7.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答案】C
8.《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答案】B
9.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了“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该著作
A.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C.倡导积极的健身学说
D.对中医药学进行了系统总结
【答案】B
10.《论语》记载,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慰问他,隔着窗户握着伯牛的手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一记载
A.说明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了疫病隔离制度
B.反映了儒家学派对探视病人的礼节规范
C.可作为研究当时传染病防治的一手资料
D.可用于论证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来源
【答案】C
二、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的采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将人类暴露于以前从未遇到的大范围疾病面前,结果是健康的严重退化。定居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渐多的人口最终得挨在一块生活,或者至少得时常地
相互接触,这一点对人类的直接环境和他们的疾病都有深远的影响。主要的变化是人类日益暴
露于传染性疾病之下,这些疾病的爆发构成世界大部分地区复杂社会演化的永久背景。
——[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些变化对疾病传播造成
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
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
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
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
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在《美国被遗忘的传染病》中,克罗斯比探讨了
1918—1919年大流感对美国和世界历史的
影响。他认为,这场大流感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传播到以欧洲国家为主的第一次世
界大战参战国,造成了大量士兵和平民的死亡。据保守估计,大约有55万美国人死于这场流
感,而“美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死亡的人数总计
才42.3万人,远远少于这个国家在10个月之内死于西班牙流感的人数”。
—刘文明《从全球视野与生态视角来考察历史一克罗斯比治史方法初探》
(3)1918-1919年大流感起源于哪个国家?克罗斯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采用了什么方法?
材料四
“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说的一
句有些让人诧异的话,而瘟疫背后的几乎所有真相都让人吃惊人类可以从容地对付咆哮怒
吼的雄狮和虎豹,却奈何不了无声无息的蚊子和跳蚤。任何和我们亲密的动物都可能成为我们
致命的杀手。寄生物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游移以及它独特的潜伏本领让人类痛苦不堪,所谓的抗
体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我们自欺欺人。
—叶金《人类瘟疫报告:非常时刻的人类生存之战》
(4)《人类瘟疫报告》一书中指出,“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是考场”。你
是如何理解瘟疫“在当代是考场”的。
【答案】(1)变化:农耕文明;逐渐定居、聚居,开始蓄养动物。影响: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2)现象:印第安人急剧减少。原因:西方殖民者的疯狂屠杀和残暴奴役;病菌和传染病迅速蔓延。
(3)1918年大流感起源于美国。方法:全球视野与生态视角。
(4)科技的考场,即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战胜病毒;人性的考场,即人类掌握关于病毒的技术是为了造福人类还是祸害人类。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设巫祝,负责驱除疠疫;人们通过表演“傩”戏,取媚神祇。西汉元康二年宣帝诏:“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东晋葛洪著《肘后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最早记载天花、恙虫病。《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明代隆庆年间宁国府天花流行,当地医师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英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于嘉庆十年传入我国,并逐渐取代人症接种法。
——摘编自梁峻《中国古代防疫资鉴》
材料二
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表示:“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多家海外媒体在报道中指出,中国为应对疫情采取的措施快速、高效、有力。德国《世界报》网站刊文指出:“面对紧急形势,中国制度发挥出巨大效力。”
——摘自《人民日报》及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疫情防控措施的变化。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答案】(1)变化:由通过迷信治疫到医学防疫;由祈祷神灵到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由控疫到防疫;由经验总结转为医学成果;防疫法制化;由国内防疫到吸收国外经验。
(2)疫情防控是人类自古以来就面临的重要任务;影响疫情防控的因素是多元的;应当采用科学手段抗疫;国际社会应当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抗疫;防控疫情要加强立法,提升应对疫情的防控意识;注重舆论宣传,及时发布防控信息;注意协调防控与生产生活的矛盾;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上体现大国担当和制度优势;个人增强卫生健康意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少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公元510年,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院”在隋代已出现。明代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
——据廖育群《岐黄医道》等
材料二
18世纪初,英国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大都由教会或救济院完成,虽然有医生得到政府的公共基金照顾贫民,但法定的医疗政策仍未提出。医疗保健主要还是自由市场和民办组织的事情,但无论教会还是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对穷人来说都是相对有限的。这一时期,人们可能把多数医疗描述为“等级社会的市场”。内科医生得到贵族信任,外科医生是有权有势者的随从,也可能为当地贫穷病人或者伤员提供服务的修补工,药剂师出售药物也附带看病。18世纪后期,医疗制度渐趋完善。政府将改善医疗状况作为完善城市工业经济条件的一项方案。信息传播的改善也使报纸上刊登许多医学专利广告。同时医学也被自然哲学和科学原则为基础的社会有序化所感染,医学开始像牛顿的物理学一样具有确定性。在此基础上私立的医科学校与医科教学制度也被逐步建立。
——摘编自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医疗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原因。
【答案】(1)特点:医院围绕王权而设置;为平民医治的医疗机构相当有限;“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病人是医疗的主体;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
原因:君主专制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儒家思想的影响。
(2)问题:医疗公平的相对缺失;医疗服务忽视弱势群体;医疗专业化程度低;缺乏医疗政策规范。
原因:民主法治的渐趋完善;工业革命的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众传媒及广告业的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重视程度的提高;医学教育的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
(

2


3

)
(

1


1

)第六单元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辉煌,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下医学著作,成书于明朝的是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2.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染疾身亡,他建立的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说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
A.社会制度的更替
B.政治制度的调整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历史发展的进程
3.中医认为食品和药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这体现的中医药学理念是
A.天人合一
B.药食同源
C.轻病不医
D.食乃药也
4.中医认为食品和药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这体现的中医药学理念是
A.天人合一
B.药食同源
C.辩证施治
D.简便经济
5.《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受到启发,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此解释准确的是
A.《肘后备急方》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B.古代中医药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具有启发性
C.“东方药物巨典”对中医药学发展作出贡献
D.中医药学至今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据中心地位
7.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主
要是指
A.李时珍医术高超
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
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
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
8.1348年黑死病肆虐欧洲,使欧洲人死亡2500万,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改变了欧洲历史。与此相关联的是
A.宗教改革开始
B.《十日谈》面世
C.新航路开辟
D.《论法的精神》发表
9.1817年,邱熺编著的《引痘略》(下图)是中国第一部记述牛痘并介绍接种牛痘疫苗技术的专著。他借用传统医学理论引进西洋医疗技术大获成功,由此开启了中西医学文化交融的源头。邱熺获得成功的有利客观因素是
A.邱熺的开拓进取精神
B.西学东渐的影响
C.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
D.洋务运动的推动
10.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状态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以儒家的思想为理论基础
D.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针对伤寒横行的严峻局面,东汉南阳太守张仲景发出“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的感慨,亲自在衙门“坐堂”问诊看病。这反映出当时
A.医生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B.医药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C.官吏掌握较高的医学常识
D.儒士拥有较强社会责任感
2.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瘟疫肆虐。张仲景著书写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他的这些论述
A.推崇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B.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动荡
C.体现了医者济世救民情怀
D.开启了勤恳踏实的学风
3.《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史书中关于隔离区并派遣医官发放药物己是对抗疫情的常规手段。这说明当时
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救助
B.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
C.中医药开始应用于防疫
D.官员普遍重视防疫工作
4.《汉书五行志》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黔”。《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上述材料体现了
A.古代统治者推崇“外儒内法”使得刑法严苛
B.严刑峻法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C.古代统治者重视以法律手段防范疫病流行
D.法律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5.清代医学家王清任(1768—1831)曾亲至刑场,观察人体脏器,发现古书所绘与实际不符之处,绘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他还在医学实践基础上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新说。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医学的经验性特征
B.西学东渐影响医学发展
C.中医医学的近代化趋向
D.经世致用成为时代精神
6.下表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部分成就。这可用来说明,中国古代
成就
简介
《诊籍》
我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为汉代著名医学家淳于意所著。淳于意曾做过齐国太仓长,人称“太仓公”
《诸病源候论》
我国最早一部关于病源症候学专著,为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等编著,巢元方曾任太医博士
《脉经》
西晋时期的王叔和著,王叔和曾任太医令
A.官僚体制推动了医学发展
B.部分官僚对医学理论的重视
C.医者十分注重医术的传承
D.基层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备
7.1102年,宋徽宗下诏在诸路建立“安济坊”,规定“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又建立独立的厨舍,“以为汤药饮食人宿舍,及病人分轻重异室”。这说明
A.朝廷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B.民间医家是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
C.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D.疫情蔓延和疾病传播得到有效遏制
8.“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这是古代某书的序言,这本书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9.2010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有关针灸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比较全面体现了中医的精华
C.以经络学为基础
D.受到全世界的青睐
10.《吕氏春秋》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
A.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
B.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C.传染病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
D.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11.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身患疟疾,病情严重,御医百治无效。此时,西方传教士刘应等人用金鸡纳治好了康熙的病,因此受到了康熙的重视,康熙还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这说明
A.西药比中药更科学
B.西药逐步影响中国
C.中西医学交流频繁
D.西药成为侵华工具
12.1873年,为防止霍乱、鼠疫、天花等传入沿海口岸,上海与厦门的海关当局先后制定了检疫章程,并任命卫生官员,仿效西方国家实施检疫措施。这一时期的检疫,因由海关办理,通称“海关检疫”,海关医官绝大多数由教会医院的医生兼任。这表明
A.国外传染病现象十分严重
B.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得到发展
C.通商口岸有利于西学传播
D.中国近代海关殖民现象严重
13.黄勇在《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与道教》一文中认为在瘟疫日益严重的时期,民间道教运动就会活跃起来,当瘟疫之灾有所缓解的时候,道教运动就会变得相对温和起来。下列对道教与瘟疫之间的关系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瘟疫与道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B.道教为战胜瘟疫提供信仰支持
C.瘟疫与道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D.道教与瘟疫是同生同灭的关系
14.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总结了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宋朝以法律形式建立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反映唐宋时期
A.建立完善国家医药制度
B.医学观念不断发展
C.国家重视普及养生之道
D.医学理论体系完善
15.宋明时期,有些儒医反对将行医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强调将行医作为一种道义的事业。如金末元初医家李杲将传道作为选择弟子的首要标准,而明代龚信提出好医生要“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据此可知当时儒医
A.坚守传统的义利观
B.心怀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
C.信奉清静无为信条
D.注重个人良知和道德修养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2.据记载,元惠宗至正四年(134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死人无算”。元代文学家揭候斯也作诗云:“近闻回中章大作,不向村原与城郭。全家十ロ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这说明,当时福建地区
A.社会经济急剧衰退
B.瘟疫灾害异常严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政府消极应对瘟疫
3.北宋初年,太祖在各州设医学助教;嘉祐六年(1061年),各道、州、府仿太医局模式在地方设立医学,设官专管。宋代统治者还将医学考试与科举考试一并进行,对成绩优异者奖励、提拔。由此可见,宋代
A.科举制度的内容不断丰富
B.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重塑
C.重视地方医学教育的发展
D.医生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4.西汉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
C.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
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5.南北朝时期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知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了中国古代
A.中国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
C.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
D.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
6.表1
元初六年(119年)“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疾病”
卷5
元嘉元年(151年)“使光禄大夫将医药案行”
卷7
建宁四年(171年)“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熹平二年(173年)“使使者巡行,致医药”;光和二年(179年)“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卷8
表1是摘自《后汉书》的资料。这反映了东汉时(  )
A.人们的健康状况比较差
B.朝廷重视医药学的发展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D.政府积极应对疾疫发生
7.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8.《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9.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了“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该著作
A.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C.倡导积极的健身学说
D.对中医药学进行了系统总结
10.《论语》记载,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慰问他,隔着窗户握着伯牛的手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一记载
A.说明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了疫病隔离制度
B.反映了儒家学派对探视病人的礼节规范
C.可作为研究当时传染病防治的一手资料
D.可用于论证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来源
二、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的采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将人类暴露于以前从未遇到的大范围疾病面前,结果是健康的严重退化。定居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渐多的人口最终得挨在一块生活,或者至少得时常地
相互接触,这一点对人类的直接环境和他们的疾病都有深远的影响。主要的变化是人类日益暴
露于传染性疾病之下,这些疾病的爆发构成世界大部分地区复杂社会演化的永久背景。
——[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些变化对疾病传播造成
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
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
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
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
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在《美国被遗忘的传染病》中,克罗斯比探讨了
1918—1919年大流感对美国和世界历史的
影响。他认为,这场大流感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传播到以欧洲国家为主的第一次世
界大战参战国,造成了大量士兵和平民的死亡。据保守估计,大约有55万美国人死于这场流
感,而“美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死亡的人数总计
才42.3万人,远远少于这个国家在10个月之内死于西班牙流感的人数”。
—刘文明《从全球视野与生态视角来考察历史一克罗斯比治史方法初探》
(3)1918-1919年大流感起源于哪个国家?克罗斯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采用了什么方法?
材料四
“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说的一
句有些让人诧异的话,而瘟疫背后的几乎所有真相都让人吃惊人类可以从容地对付咆哮怒
吼的雄狮和虎豹,却奈何不了无声无息的蚊子和跳蚤。任何和我们亲密的动物都可能成为我们
致命的杀手。寄生物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游移以及它独特的潜伏本领让人类痛苦不堪,所谓的抗
体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我们自欺欺人。
—叶金《人类瘟疫报告:非常时刻的人类生存之战》
(4)《人类瘟疫报告》一书中指出,“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是考场”。你
是如何理解瘟疫“在当代是考场”的。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设巫祝,负责驱除疠疫;人们通过表演“傩”戏,取媚神祇。西汉元康二年宣帝诏:“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东晋葛洪著《肘后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最早记载天花、恙虫病。《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明代隆庆年间宁国府天花流行,当地医师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英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于嘉庆十年传入我国,并逐渐取代人症接种法。
——摘编自梁峻《中国古代防疫资鉴》
材料二
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表示:“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多家海外媒体在报道中指出,中国为应对疫情采取的措施快速、高效、有力。德国《世界报》网站刊文指出:“面对紧急形势,中国制度发挥出巨大效力。”
——摘自《人民日报》及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疫情防控措施的变化。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少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公元510年,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院”在隋代已出现。明代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
——据廖育群《岐黄医道》等
材料二
18世纪初,英国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大都由教会或救济院完成,虽然有医生得到政府的公共基金照顾贫民,但法定的医疗政策仍未提出。医疗保健主要还是自由市场和民办组织的事情,但无论教会还是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对穷人来说都是相对有限的。这一时期,人们可能把多数医疗描述为“等级社会的市场”。内科医生得到贵族信任,外科医生是有权有势者的随从,也可能为当地贫穷病人或者伤员提供服务的修补工,药剂师出售药物也附带看病。18世纪后期,医疗制度渐趋完善。政府将改善医疗状况作为完善城市工业经济条件的一项方案。信息传播的改善也使报纸上刊登许多医学专利广告。同时医学也被自然哲学和科学原则为基础的社会有序化所感染,医学开始像牛顿的物理学一样具有确定性。在此基础上私立的医科学校与医科教学制度也被逐步建立。
——摘编自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医疗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原因。
(

2


3

)
(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