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河师大附中 尚德玲春 望杜 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7岁学诗;15岁有诗名;22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后再未相会;33至43岁困守长安十年,终得一八品小官;后经安史之乱,颠沛流离,时宦时民,生活极为困顿。曾在朋友的帮助下暂居四川,后流落江上一破船上。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诗风沉郁顿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都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柴门成都杜甫草堂杜甫茅屋成都杜甫草堂大门成都杜甫草堂工部祠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唐玄宗仓惶出逃西蜀。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漉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春望》当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生死不知,“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时代背景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都简直译 意国都沦陷,山河依旧。
春天降临京城,草木遍地丛生。
感伤时局,见鲜花也落泪;
叹恨离别,闻鸟鸣亦惊心。
战火连天,已持续了三个月,
一封家信,可抵万两黄金。
满头白发,越搔越稀少,
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从标题你能读出什么信息?季节:春天内容:登高看到的景色哪些诗句写的是“望”的内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山河在”、“草木深”有什么含义?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云云。“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司马光首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想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情景。提纲:
物(宫殿、民居……)
人(皇帝、官员、百姓、杜甫)
景(树、花、草)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他感伤时世见花而落泪,痛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同意哪种解释?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是指什么事件?这句里哪个字用得好?安史之乱“家书”是什么?为什么会“抵万金”?兵荒马乱时节,更希望得到家人平安的消息。战争频繁,旷日持久俗语云:平安二字值千金。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典型的动作复杂的情感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春 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伤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家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悲己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