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6 16:41:54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下列关于近代大学教育发展演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A.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B.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
C.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精英化
D.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
2.按照某部法律文件,我国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此法律文件为
A.《世界遗产公约》
B.《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D.《古物保存法》
3.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关于博物馆的发展演变,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是亚历山大博物馆
B.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是由法国人建立的
C.蔡元培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
D.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张謇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4.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中最负盛名的建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元前8世纪时为祭祀雅典娜而修建
B.几乎所有希腊城邦都信奉该神庙的神谕
C.集希腊柱式与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
D.精致华美的雕刻装饰堪称人类艺术的瑰宝
5.周恩来总理曾高度评价浙江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这个“剧种”
①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②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
③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剧形态④旋律优美,唱词通俗易懂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6.下列有关“宋朝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B.宋朝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宋朝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D.宋朝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7.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体制,其意义不在于(  )
A.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
B.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力量
C.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摇篮
D.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
8.关于先秦时期我国文化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私学还没有出现
B.其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
C.地方官学已经开始设立
D.封建政府统一管理教育
9.《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此后,我国政府(  )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恢复高考制度
C.提出“双百”方针
D.提出“二为"方向
10.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A.商品经济发展
B.造纸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盛行
D.印刷术的革新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尚书·多士》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证明殷人曾有人记载商汤灭夏的“典”“册”。以下与此可以互相佐证的一项是(

A.商朝已经保存完整的史料典籍
B.这应是雕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
C.商朝可能已有精通文字的史官
D.夏王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北宋仁宗时期,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大量校订刊行古典医籍,并利用印刷术发明的契机,鼓励地方官府大量刊印医书。该项举措
A.普及了活字印刷术
B.传播了中医学知识
C.建立了救灾防疫体系
D.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3.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国界,即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21世纪的夏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动全球影迷的追掉热潮。这说明
A.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B.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非物质文化遗产函待传承
D.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4.据学者研究,古代书院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历代各类书院建设情况。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时期
官办书院
民办书院
性质不明
其他性质
合计
宋代
110
509
101
0
720
元代
51
181
63
1
296
明代
972
507
216
4
1
699
清代
2
200
935
721
22
3
878
A.与科举制度的兴废相始终
B.反映了专制制度强化趋势
C.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
D.成为古代教育的主体力量
5.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墟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参考。”作者意在说明
A.考古资料否定了史记
B.甲骨文、金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
C.多种史料的相互印证
D.出土文字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
6.1902-1906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等。这表明(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
D.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7.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日历、农书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这反映了(  )
A.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
B.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秩序
D.印刷术促进了宋代社会转型
8.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宋代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有助于宋代文化的大众化
D.官方印刷主要是雕版印刷
9.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这种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体现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10.近代早期,欧洲印刷书盗印现象层出不穷,为此很多印刷商向政府部门申请特权或专利权,并在书籍上印制自身标记和版权声明,还组成印刷联盟,分享开销、获利和集结资源。这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B.版权保护仍需加强
C.市民阶层逐步壮大
D.宗教传播速度加快
11.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习惯用挪威词谱写成曲;在旋律与和声的调式上,受古挪威弦乐器的启发较多;对于持续低音的运用,则源于挪威民歌。由此可知,他的音乐作品
A.体现艺术的时代特征
B.受到近代科学技术的启发
C.富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D.崇尚感性并揭示精神世界
12.电影《风筝》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电影。影片中以法国孩子的视角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街景市情和传统文化,影片上映后的三十多年里一直作为法国学校儿童了解中国文化的电影素材。这表明电影艺术
A.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
B.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
C.是世界影响最大的媒体
D.成为渗透意识形态的工具
13.二战后,英国出现了一批主题为叛逆青年的影片,主人公一般是劳动者出身,他们热切期盼的全新生活在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实现,于是产生失望、愤怒等情绪。这类电影作品
A.抒发了浪漫主义的情怀
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倾向
C.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物
D.带有反传统反理性色彩
14.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15.扬州盐商在清康乾时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在创业经商积累了一定财富后,他们捐建、资助书院,也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这种现象反映出
A.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重义轻利商业模式的成功
C.传统价值观下的家国情怀
D.财富增长下全民素质提升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B.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C.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D.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2.18世纪中期,“下午茶”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饮茶有益于健康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加人牛奶与糖在--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茶还寄托了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这体现出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人文主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C.经济的趋同化和一体化趋势
D.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
3.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家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世族文化影响扩大
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
4.有学者说:“浪漫主义者由于有表现他内心感受的无穷欲望而从事创作,他在自我中看到世界的主要目的。而在世纪末,这个自我崩溃了、英雄主义也行不通了。”下列可用来印证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A.1872年《日出·印象》油画的诞生
B.1877年《天鹅湖》芭蕾舞剧的表演
C.1880年《思想者》雕塑作品的创作
D.1937年毕加索创作了《格尔尼卡》
5.学者发现,颐和园宗教建筑可考的共计17处,数量约占颐和园建筑总数的五分之一,包括各式佛教建筑11处。这些宗教建筑散布在全园各处,且占据着颐和园的显要位置。这主要是因为
①园林和寺庙存在着相得益彰的关系
②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③通过兴建藏式寺院以笼络蒙藏诸部
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气魄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有学者认为,“大资本、高科技、研究与发展,最终的目的不是飘向无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语言、文化,自己的历史、信仰,自己信仰,自己的泥土。”学者旨在强调
A.现代与传统的平衡
B.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C.传统文化进退失据
D.现代化的弊端凸显
7.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出现了第一批史学家与史学著作;史学家又称记事家。人在记事体的史学叙述里面,从史诗中的神仆上升为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下列对这一时期古希腊史学的评析,正确的是
①民主政治兴起影响了历史编撰
②史学的发展与人文思潮相一致
③史书的撰写是以叙事为基础的
④反对宗教,弘扬唯物主义哲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有学者指出,《等待戈多》中的主人翁——戈多是一个抽象化的符号,充当的是等待的替代物,“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没有他,我们就完了,因此,我们一直等待戈多”。该作品的创作实际上表达了
A.对现实世界的绝望
B.对心理活动的关注
C.对理性的孜孜以求
D.对工业社会的期许
9.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梅州市松口镇华侨踊跃捐资助学,当地学校不但收费低廉,甚至免费并聘请名师硕儒或留洋归来的学子做老师,出现了“乡村虽偏僻,但无一二里无童声”的盛况。据此可知
A.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
B.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
C.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
D.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
10.1952年,中国开始第一次大规模扫盲运动。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学校。1956年以后,扫盲运动又掀起两次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学习。新中国的扫盲运动(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B.构建了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反映了国家政权的根本属性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材料二
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
(2)结合材料评价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以来,佛道两教在哲理及人精神安顿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唐末五代,政权更迭,割据势力混战,违背儒家伦常的行为层出不穷。宋朝的建立,重新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但传统的儒家纲常礼教并未得到相应的恢复。于是,宋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而当时儒学沉溺于训诂考据,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对儒家经典加以重新阐释,理学孕育而生。
——摘编自许总《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等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够帮助我们承担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荀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当初生的音乐界只知训练手的技巧,而忘记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该有更深刻的意义。
此外,我还有个人的理由。医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
表示感激的最好的方式,是施予。
——节选自傅雷《贝多芬传》译者序一九四二年三月
(1)根据材料,概括傅雷翻译《贝多芬传》的动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傅雷思想形成的原因。
(

2


3

)
(

1


1

)第六单元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下列关于近代大学教育发展演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A.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B.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
C.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精英化
D.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
【答案】C
2.按照某部法律文件,我国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此法律文件为
A.《世界遗产公约》
B.《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D.《古物保存法》
【答案】C
3.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关于博物馆的发展演变,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是亚历山大博物馆
B.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是由法国人建立的
C.蔡元培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
D.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张謇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答案】A
4.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中最负盛名的建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元前8世纪时为祭祀雅典娜而修建
B.几乎所有希腊城邦都信奉该神庙的神谕
C.集希腊柱式与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
D.精致华美的雕刻装饰堪称人类艺术的瑰宝
【答案】D
5.周恩来总理曾高度评价浙江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这个“剧种”
①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②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
③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剧形态④旋律优美,唱词通俗易懂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答案】C
6.下列有关“宋朝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B.宋朝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宋朝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D.宋朝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答案】A
7.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体制,其意义不在于(  )
A.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
B.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力量
C.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摇篮
D.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
【答案】D
8.关于先秦时期我国文化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私学还没有出现
B.其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
C.地方官学已经开始设立
D.封建政府统一管理教育
【答案】B
9.《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此后,我国政府(  )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恢复高考制度
C.提出“双百”方针
D.提出“二为"方向
【答案】A
10.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A.商品经济发展
B.造纸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盛行
D.印刷术的革新
【答案】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尚书·多士》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证明殷人曾有人记载商汤灭夏的“典”“册”。以下与此可以互相佐证的一项是(

A.商朝已经保存完整的史料典籍
B.这应是雕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
C.商朝可能已有精通文字的史官
D.夏王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案】C
2.北宋仁宗时期,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大量校订刊行古典医籍,并利用印刷术发明的契机,鼓励地方官府大量刊印医书。该项举措
A.普及了活字印刷术
B.传播了中医学知识
C.建立了救灾防疫体系
D.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答案】B
3.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国界,即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21世纪的夏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动全球影迷的追掉热潮。这说明
A.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B.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非物质文化遗产函待传承
D.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答案】D
4.据学者研究,古代书院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历代各类书院建设情况。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时期
官办书院
民办书院
性质不明
其他性质
合计
宋代
110
509
101
0
720
元代
51
181
63
1
296
明代
972
507
216
4
1
699
清代
2
200
935
721
22
3
878
A.与科举制度的兴废相始终
B.反映了专制制度强化趋势
C.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
D.成为古代教育的主体力量
【答案】B
5.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墟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参考。”作者意在说明
A.考古资料否定了史记
B.甲骨文、金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
C.多种史料的相互印证
D.出土文字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
【答案】C
6.1902-1906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等。这表明(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
D.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答案】C
7.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日历、农书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这反映了(  )
A.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
B.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秩序
D.印刷术促进了宋代社会转型
【答案】A
8.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宋代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有助于宋代文化的大众化
D.官方印刷主要是雕版印刷
【答案】C
9.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这种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体现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答案】C
10.近代早期,欧洲印刷书盗印现象层出不穷,为此很多印刷商向政府部门申请特权或专利权,并在书籍上印制自身标记和版权声明,还组成印刷联盟,分享开销、获利和集结资源。这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B.版权保护仍需加强
C.市民阶层逐步壮大
D.宗教传播速度加快
【答案】B
11.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习惯用挪威词谱写成曲;在旋律与和声的调式上,受古挪威弦乐器的启发较多;对于持续低音的运用,则源于挪威民歌。由此可知,他的音乐作品
A.体现艺术的时代特征
B.受到近代科学技术的启发
C.富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D.崇尚感性并揭示精神世界
【答案】C
12.电影《风筝》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电影。影片中以法国孩子的视角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街景市情和传统文化,影片上映后的三十多年里一直作为法国学校儿童了解中国文化的电影素材。这表明电影艺术
A.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
B.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
C.是世界影响最大的媒体
D.成为渗透意识形态的工具
【答案】A
13.二战后,英国出现了一批主题为叛逆青年的影片,主人公一般是劳动者出身,他们热切期盼的全新生活在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实现,于是产生失望、愤怒等情绪。这类电影作品
A.抒发了浪漫主义的情怀
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倾向
C.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物
D.带有反传统反理性色彩
【答案】D
14.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答案】D
15.扬州盐商在清康乾时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在创业经商积累了一定财富后,他们捐建、资助书院,也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这种现象反映出
A.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重义轻利商业模式的成功
C.传统价值观下的家国情怀
D.财富增长下全民素质提升
【答案】C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B.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C.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D.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答案】D
2.18世纪中期,“下午茶”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饮茶有益于健康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加人牛奶与糖在--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茶还寄托了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这体现出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人文主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C.经济的趋同化和一体化趋势
D.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
【答案】D
3.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家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世族文化影响扩大
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
【答案】B
4.有学者说:“浪漫主义者由于有表现他内心感受的无穷欲望而从事创作,他在自我中看到世界的主要目的。而在世纪末,这个自我崩溃了、英雄主义也行不通了。”下列可用来印证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A.1872年《日出·印象》油画的诞生
B.1877年《天鹅湖》芭蕾舞剧的表演
C.1880年《思想者》雕塑作品的创作
D.1937年毕加索创作了《格尔尼卡》
【答案】D
5.学者发现,颐和园宗教建筑可考的共计17处,数量约占颐和园建筑总数的五分之一,包括各式佛教建筑11处。这些宗教建筑散布在全园各处,且占据着颐和园的显要位置。这主要是因为
①园林和寺庙存在着相得益彰的关系
②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③通过兴建藏式寺院以笼络蒙藏诸部
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气魄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6.有学者认为,“大资本、高科技、研究与发展,最终的目的不是飘向无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语言、文化,自己的历史、信仰,自己信仰,自己的泥土。”学者旨在强调
A.现代与传统的平衡
B.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C.传统文化进退失据
D.现代化的弊端凸显
【答案】A
7.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出现了第一批史学家与史学著作;史学家又称记事家。人在记事体的史学叙述里面,从史诗中的神仆上升为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下列对这一时期古希腊史学的评析,正确的是
①民主政治兴起影响了历史编撰
②史学的发展与人文思潮相一致
③史书的撰写是以叙事为基础的
④反对宗教,弘扬唯物主义哲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8.有学者指出,《等待戈多》中的主人翁——戈多是一个抽象化的符号,充当的是等待的替代物,“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没有他,我们就完了,因此,我们一直等待戈多”。该作品的创作实际上表达了
A.对现实世界的绝望
B.对心理活动的关注
C.对理性的孜孜以求
D.对工业社会的期许
【答案】B
9.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梅州市松口镇华侨踊跃捐资助学,当地学校不但收费低廉,甚至免费并聘请名师硕儒或留洋归来的学子做老师,出现了“乡村虽偏僻,但无一二里无童声”的盛况。据此可知
A.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
B.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
C.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
D.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
【答案】D
10.1952年,中国开始第一次大规模扫盲运动。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学校。1956年以后,扫盲运动又掀起两次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学习。新中国的扫盲运动(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B.构建了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反映了国家政权的根本属性
【答案】D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材料二
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
(2)结合材料评价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
【答案】(1)目的:第一次,1952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第二次,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文科院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
(2)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效果)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激发他们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改变中国的面貌,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以来,佛道两教在哲理及人精神安顿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唐末五代,政权更迭,割据势力混战,违背儒家伦常的行为层出不穷。宋朝的建立,重新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但传统的儒家纲常礼教并未得到相应的恢复。于是,宋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而当时儒学沉溺于训诂考据,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对儒家经典加以重新阐释,理学孕育而生。
——摘编自许总《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等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答案】(1)儒学受到佛道两教的挑战;传统的儒家纲常礼教遭到破坏;统治者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儒学自身的局限。
(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
社会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书院)的发展。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够帮助我们承担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荀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当初生的音乐界只知训练手的技巧,而忘记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该有更深刻的意义。
此外,我还有个人的理由。医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
表示感激的最好的方式,是施予。
——节选自傅雷《贝多芬传》译者序一九四二年三月
(1)根据材料,概括傅雷翻译《贝多芬传》的动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傅雷思想形成的原因。
【答案】(1)动机:救治民族的劣根性;鼓舞国人奋起抗争,挽救民族危亡;提高国人的艺术修养;关注年轻人成长。
(2)原因: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民族危机的加重;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个人成长经历与教育背景。
(

2


3

)
(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