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古代埃及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世界文明遗迹不包括
A.孟菲斯及其墓地
B.金字塔
C.阿布辛拜勒神庙
D.庞贝古城遗址
2.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遗产应
A.全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大力维修适度保护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3.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它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属于
A.文化遗产
B.自然遗产
C.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D.非物质文化遗产
4.2002年,颐和园实施大规模维修。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元人民币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这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是
A.真实性
B.完整性
C.科学性
D.慎重性
5.学习历史要关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时期。在罗马某位皇帝统治时期(98—117年),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国力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罗马修建了
A.帕特农神庙
B.大斗兽场
C.图拉真广场
D.万神殿
6.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遗产应
A.大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创新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7.在故宫的所有殿宇里,要数太和殿建筑等级最高。1945年,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在太和殿广场举行,这是侵华日军16场投降仪式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下列关于太和殿的相应描述正确的是
A.为了显得殿面宽阔使用了减柱法
B.殿后有故宫最大的御路石
C.前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D.采用了最尊贵的屋顶形式
8.“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所有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它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A.必须关注其传承方式的保护
B.完全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长期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D.可以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9.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遗产应
A.全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保护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10.1987年万里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长城
A.是世界最长的墙
B.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C.风光优美雄伟壮丽
D.保障了中华民族的安全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上古时期医巫不分,汉代长期流行用符咒、符水治病。唐代太医署设咒禁科,尚药局设咒禁师,掌咒禁驱邪,和其余几科相比人数最少。宋太医局共9科120人,书禁科1人。上述史实说明古代中国
A.医学发展呈理性化趋势
B.医学理论体系成熟
C.官府重视医学职业教育
D.迷信主宰医学领域
2.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遺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中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A.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
B.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
C.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
D.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
3.1964年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宪章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此材料反映了文物保护应注意
A.制定保护古迹的法律
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
D.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4.我国的长城等37处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的共同性是
①作为重要的自然景观,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必须保护
②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③展现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阶段
④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中国是历史上不曾中断过的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下列对中国的文化遗产表述正确的是
A.布达拉宫前矗立的唐蕃会盟碑见证民族团结
B.故宫中和殿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C.皖南古村落体现了晋商“贾而好儒”的特点
D.昆曲唱腔精致细腻音转若丝,时称“水磨腔”
6.表3所示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
A.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真实价值”
B.旨在集各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C.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D.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
7.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
A.是对黄山资源的充分利用
B.与《世界遗产公约》精神相悖
C.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之需
D.是摆脱经济困难的最佳途径
8.截至2019年,共有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其目的是
A.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世界遗产进行登记
B.联合国出资对相关遗产进行修复
C.将名录中的世界遗产进行世界性宣传
D.有效地保护和保存世界文化遗产
9.以下有关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基本要求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文物保护单位应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B.独立存在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不需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C.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D.文物保护应当按照原址、原状保护的原则,采取相应的保护
10.古代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罗马是16世纪文艺复兴的中心。以下选项中,搭配错误的是
A.图拉真广场——中轴对称,功能齐全
B.万神殿——古罗马最宏伟的建筑
C.《创世纪》——文艺复兴的一座丰碑
D.但丁——率先揭露教会的贪腐
11.2020年7月北京暴雨,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台基再现“龙吐水”景观。这一景观充分体现出故宫的建筑
A.布局严谨,井然有序
B.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C.凸显皇权,树立权威
D.主次性与对称性巧妙融合
12.“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下列与该诗歌描绘的时代相吻合的有
①有一种句子长短不一、可以合着音乐歌唱的文体盛行
②汪彦济举家定居宏村
③欧洲出现了活字印刷品
④夜市开始出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说明二战后
A.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
C.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D.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4.1905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评论大津巴布韦遗址时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麦克维尔的观点( )
A.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
B.指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具有“罗曼史”
C.评价了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历史价值
D.鼓励人类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15.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A.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D.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拥山抱水,气象万千。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恋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颐和园的“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表现为
①以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为背景
②将玉泉山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
③用整块巨石雕刻成一艘白色石舫
④以西堤的柳色消除园子的西部界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①保护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②将文化遗产与经济效益捆绑在一起
③与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背道而驰
④提升了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率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大量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该材料反映了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包括( )
A.文物管理薄弱
B.建筑材料有缺陷
C.工业化城市化浪潮
D.地震的破坏
4.如图为意大利不同时期圆形穹顶建筑的典范。下列项中不属于它们的共同点的是
①大小圆窗采光,宗教寓意浓厚
②跨度大且无立柱支撑,空间感强烈
③真正的球面形,立体感十足
④反哥特式建筑,具有创新精神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必须有一项或几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遴选的六大标准。以下世界文化遗产符合第五项标准“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的是
A.兵马俑
B.皖南古村落
C.戈雷岛
D.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6.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A.可不具备真实性完整性
B.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7.1979年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的入选符合《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是
A.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B.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C.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D.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8.泰山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佛教、道教、封禅以及世代歌咏、吟涌文化的同为一体。结合登山线路格局的变换,对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这突出了文化遗产
A.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
B.范围上的完整性
C.内容上的丰富性
D.影响上的广泛性
9.“如何让我们的遗产有生命地鲜活地传下去,而不是仅仅是标本和遗迹?”面对这一问题的追问,相应的措施是
A.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B.反对对这类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
C.将导致价值丧失的世界遗产取消其世界遗产的资格
D.把增加资金投入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手段
10.《世界遗产公约》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下各国签订的重要文件。下列属于《公约》内容的有
①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
②各缔约国必要时可利用国际援助和合作
③对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认定做出严格的规定
④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定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宮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当时是一座既可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同时又可存放国王的犬马和战俘的城堡。14世纪,查理五世将卢浮宫改为王宫,并进行了扩建。后经多位君主改建、扩建,作为王宫的卢浮宫的规模越来越大。然而,路易十四认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和国王的荣光。于是,他不惜斥巨资新建了凡尔赛宮。虽然卢浮宫不再是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存放其收藏的艺术珍品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它所收藏的艺术品仍在源源不断地增加。
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的居所,又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进行公共教育的场所。1793年,卢浮宫作为公共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拿破仑在东征西伐中,把大量的艺术品从被征服的国家运到了巴黎,其中的不少珍品由此成为卢浮宮的藏品。后来,这些艺术珍品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別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第三共和国时期,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坚定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卢浮宫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做”》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策,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策工作的专业队伍。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人类文化遺产保护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故宫部分文物被转运台湾。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至此,中国有了两个同根同源的故宮博物院。1995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国室答萃》,故宫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据郑欣森《故宫博物院80年》
(1)据材料一指出卢浮宮功能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故宫博物院成立、南移西迁及20世纪90年代等发展阶段的历史意义。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浮宫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的不同之处,并简述两者共同的文化价值。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最早,几千年来历史不断,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很多,现存古城很多,有许多古城的历史都在几百年以上,但留下来的东西并不多。据调查,包括已经批准的国家级和地方级文物大概有50余万项,而在欧洲发达国家,例如法国,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文物就有200余万项,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中国在保护历史街区、历史遗迹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北京市的四合院、胡同现在已经决定不再拆了。过去提出改造旧城的政策,现在也应该转变为整治旧城和保护旧城的政策,一部分重点地区可以进行翻建。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伴随古镇风潮的兴起,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仿古建筑。这些仿古建筑,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建筑风格和情调,与明清宫廷建筑风格极其相仿。近年来,房地产商又把安徽、江苏一带的农村民居建筑风格开发进了别墅楼盘之中,苏徽风格的仿古建筑大面积崛起。总体看来,目前城市中的仿古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是明清宫廷建筑风格,二是苏徽民居风格。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受保护的古城文物在历史时限和数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我国在城市发展中对旧城由“改造”到“整治和保护”的政策调整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所描绘的“仿古”现象是对城市文明历史延续的重视和保护吗?请结合材料简述其理由。
3.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指导治理国家,休养生息,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始推阴阳,为群儒首,前对汉武,后相江都,初倡统一,罢百家书。"从而为儒学和儒者找到用武之地。
——摘编自曹影《董仲舒的四大历史贡献》
材料二
在汉代,政府首次作为对外交往与开放的主体在官方层面上积极地开展了与域外的广泛联系。由于两汉政府卓越的努力与经营,使得中华社会由此迈开了走向世界的历程,开启了此后古代中国近2,000年之久的开放局面。这不仅使中华各民族深受其益,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引自周尚兵、王洪军《走向世界;汉代开放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佛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摘引自2019年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黄老思想"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的原因,简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如何"上承孔子"的。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走向世界"的角度概述汉代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根据"政府卓越的努力与经营"的提示,列举相关史实说明汉代促成"开展与域外广泛联系"的举措。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佛儒会通"的典型事例,用唐太宗时期的史实简述"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表现。②"北曲南唱"、兼收并蓄是昆曲形成的重要途径,以明代中期艺术家对北曲的改造为例论证此观点。指出昆曲属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哪一类别?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第六单元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古代埃及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世界文明遗迹不包括
A.孟菲斯及其墓地
B.金字塔
C.阿布辛拜勒神庙
D.庞贝古城遗址
【答案】D
2.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遗产应
A.全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大力维修适度保护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答案】D
3.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它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属于
A.文化遗产
B.自然遗产
C.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D.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A
4.2002年,颐和园实施大规模维修。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元人民币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这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是
A.真实性
B.完整性
C.科学性
D.慎重性
【答案】B
5.学习历史要关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时期。在罗马某位皇帝统治时期(98—117年),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国力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罗马修建了
A.帕特农神庙
B.大斗兽场
C.图拉真广场
D.万神殿
【答案】C
6.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遗产应
A.大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创新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答案】D
7.在故宫的所有殿宇里,要数太和殿建筑等级最高。1945年,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在太和殿广场举行,这是侵华日军16场投降仪式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下列关于太和殿的相应描述正确的是
A.为了显得殿面宽阔使用了减柱法
B.殿后有故宫最大的御路石
C.前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D.采用了最尊贵的屋顶形式
【答案】D
8.“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所有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它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A.必须关注其传承方式的保护
B.完全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长期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D.可以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答案】A
9.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遗产应
A.全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保护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答案】D
10.1987年万里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长城
A.是世界最长的墙
B.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C.风光优美雄伟壮丽
D.保障了中华民族的安全
【答案】B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上古时期医巫不分,汉代长期流行用符咒、符水治病。唐代太医署设咒禁科,尚药局设咒禁师,掌咒禁驱邪,和其余几科相比人数最少。宋太医局共9科120人,书禁科1人。上述史实说明古代中国
A.医学发展呈理性化趋势
B.医学理论体系成熟
C.官府重视医学职业教育
D.迷信主宰医学领域
【答案】A
2.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遺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中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A.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
B.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
C.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
D.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
【答案】B
3.1964年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宪章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此材料反映了文物保护应注意
A.制定保护古迹的法律
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
D.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答案】B
4.我国的长城等37处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的共同性是
①作为重要的自然景观,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必须保护
②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③展现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阶段
④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B
5.中国是历史上不曾中断过的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下列对中国的文化遗产表述正确的是
A.布达拉宫前矗立的唐蕃会盟碑见证民族团结
B.故宫中和殿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C.皖南古村落体现了晋商“贾而好儒”的特点
D.昆曲唱腔精致细腻音转若丝,时称“水磨腔”
【答案】D
6.表3所示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
A.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真实价值”
B.旨在集各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C.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D.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
【答案】B
7.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
A.是对黄山资源的充分利用
B.与《世界遗产公约》精神相悖
C.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之需
D.是摆脱经济困难的最佳途径
【答案】B
8.截至2019年,共有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其目的是
A.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世界遗产进行登记
B.联合国出资对相关遗产进行修复
C.将名录中的世界遗产进行世界性宣传
D.有效地保护和保存世界文化遗产
【答案】D
9.以下有关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基本要求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文物保护单位应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B.独立存在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不需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C.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D.文物保护应当按照原址、原状保护的原则,采取相应的保护
【答案】B
10.古代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罗马是16世纪文艺复兴的中心。以下选项中,搭配错误的是
A.图拉真广场——中轴对称,功能齐全
B.万神殿——古罗马最宏伟的建筑
C.《创世纪》——文艺复兴的一座丰碑
D.但丁——率先揭露教会的贪腐
【答案】B
11.2020年7月北京暴雨,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台基再现“龙吐水”景观。这一景观充分体现出故宫的建筑
A.布局严谨,井然有序
B.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C.凸显皇权,树立权威
D.主次性与对称性巧妙融合
【答案】B
12.“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下列与该诗歌描绘的时代相吻合的有
①有一种句子长短不一、可以合着音乐歌唱的文体盛行
②汪彦济举家定居宏村
③欧洲出现了活字印刷品
④夜市开始出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说明二战后
A.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
C.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D.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B
14.1905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评论大津巴布韦遗址时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麦克维尔的观点( )
A.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
B.指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具有“罗曼史”
C.评价了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历史价值
D.鼓励人类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答案】A
15.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A.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D.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答案】C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拥山抱水,气象万千。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恋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颐和园的“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表现为
①以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为背景
②将玉泉山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
③用整块巨石雕刻成一艘白色石舫
④以西堤的柳色消除园子的西部界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2.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①保护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②将文化遗产与经济效益捆绑在一起
③与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背道而驰
④提升了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率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3.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大量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该材料反映了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包括( )
A.文物管理薄弱
B.建筑材料有缺陷
C.工业化城市化浪潮
D.地震的破坏
【答案】C
4.如图为意大利不同时期圆形穹顶建筑的典范。下列项中不属于它们的共同点的是
①大小圆窗采光,宗教寓意浓厚
②跨度大且无立柱支撑,空间感强烈
③真正的球面形,立体感十足
④反哥特式建筑,具有创新精神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5.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必须有一项或几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遴选的六大标准。以下世界文化遗产符合第五项标准“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的是
A.兵马俑
B.皖南古村落
C.戈雷岛
D.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答案】B
6.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A.可不具备真实性完整性
B.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答案】C
7.1979年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的入选符合《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是
A.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B.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C.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D.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答案】D
8.泰山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佛教、道教、封禅以及世代歌咏、吟涌文化的同为一体。结合登山线路格局的变换,对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这突出了文化遗产
A.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
B.范围上的完整性
C.内容上的丰富性
D.影响上的广泛性
【答案】A
9.“如何让我们的遗产有生命地鲜活地传下去,而不是仅仅是标本和遗迹?”面对这一问题的追问,相应的措施是
A.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B.反对对这类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
C.将导致价值丧失的世界遗产取消其世界遗产的资格
D.把增加资金投入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手段
【答案】A
10.《世界遗产公约》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下各国签订的重要文件。下列属于《公约》内容的有
①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
②各缔约国必要时可利用国际援助和合作
③对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认定做出严格的规定
④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定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宮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当时是一座既可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同时又可存放国王的犬马和战俘的城堡。14世纪,查理五世将卢浮宫改为王宫,并进行了扩建。后经多位君主改建、扩建,作为王宫的卢浮宫的规模越来越大。然而,路易十四认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和国王的荣光。于是,他不惜斥巨资新建了凡尔赛宮。虽然卢浮宫不再是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存放其收藏的艺术珍品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它所收藏的艺术品仍在源源不断地增加。
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的居所,又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进行公共教育的场所。1793年,卢浮宫作为公共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拿破仑在东征西伐中,把大量的艺术品从被征服的国家运到了巴黎,其中的不少珍品由此成为卢浮宮的藏品。后来,这些艺术珍品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別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第三共和国时期,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坚定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卢浮宫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做”》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策,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策工作的专业队伍。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人类文化遺产保护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故宫部分文物被转运台湾。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至此,中国有了两个同根同源的故宮博物院。1995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国室答萃》,故宫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据郑欣森《故宫博物院80年》
(1)据材料一指出卢浮宮功能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故宫博物院成立、南移西迁及20世纪90年代等发展阶段的历史意义。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浮宫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的不同之处,并简述两者共同的文化价值。
【答案】(1)主要变化:从存放王室物品的城堡到规模宏大的王宮;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转变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
变化原因: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民族主义观念的促进。
(2)成立:辛亥革命推封建帝制,成立故官博物院有利于消除帝制残余,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南移西迁: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移西迁故官博物院文物,保护了中华文化遗产。
90年代:“九二共识”达成,海峡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交流,推动了民族文化认同,有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
(3)不同:卢浮宫的部分藏品来自于侵略和掠夺,故宫文物则是中国文化遗产和中外交流见证。
共同的文化价值:收集整理文物,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发文物价值,普及和传承文明;推进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交流和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最早,几千年来历史不断,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很多,现存古城很多,有许多古城的历史都在几百年以上,但留下来的东西并不多。据调查,包括已经批准的国家级和地方级文物大概有50余万项,而在欧洲发达国家,例如法国,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文物就有200余万项,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中国在保护历史街区、历史遗迹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北京市的四合院、胡同现在已经决定不再拆了。过去提出改造旧城的政策,现在也应该转变为整治旧城和保护旧城的政策,一部分重点地区可以进行翻建。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伴随古镇风潮的兴起,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仿古建筑。这些仿古建筑,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建筑风格和情调,与明清宫廷建筑风格极其相仿。近年来,房地产商又把安徽、江苏一带的农村民居建筑风格开发进了别墅楼盘之中,苏徽风格的仿古建筑大面积崛起。总体看来,目前城市中的仿古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是明清宫廷建筑风格,二是苏徽民居风格。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受保护的古城文物在历史时限和数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我国在城市发展中对旧城由“改造”到“整治和保护”的政策调整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所描绘的“仿古”现象是对城市文明历史延续的重视和保护吗?请结合材料简述其理由。
【答案】(1)不同:中国古城文物的历史时限比欧洲长,但数量比欧洲少。说明: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关注开始渗透到城市发展理念之中,对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维护及城市历史延续性的保存和人文内涵、价值的认识大大提高。
(2)不是。理由:单调甚至同质化的建筑风格抹杀了各个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对商业价值的过分追求削弱甚至破坏了城市历史延续。
3.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指导治理国家,休养生息,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始推阴阳,为群儒首,前对汉武,后相江都,初倡统一,罢百家书。"从而为儒学和儒者找到用武之地。
——摘编自曹影《董仲舒的四大历史贡献》
材料二
在汉代,政府首次作为对外交往与开放的主体在官方层面上积极地开展了与域外的广泛联系。由于两汉政府卓越的努力与经营,使得中华社会由此迈开了走向世界的历程,开启了此后古代中国近2,000年之久的开放局面。这不仅使中华各民族深受其益,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引自周尚兵、王洪军《走向世界;汉代开放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佛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摘引自2019年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黄老思想"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的原因,简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如何"上承孔子"的。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走向世界"的角度概述汉代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根据"政府卓越的努力与经营"的提示,列举相关史实说明汉代促成"开展与域外广泛联系"的举措。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佛儒会通"的典型事例,用唐太宗时期的史实简述"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表现。②"北曲南唱"、兼收并蓄是昆曲形成的重要途径,以明代中期艺术家对北曲的改造为例论证此观点。指出昆曲属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哪一类别?
【答案】(1)原因:道家主张小国寡民,无法适应汉代时代需要。
上承孔子: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2)影响: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造纸术推动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举措: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占领河西走廊,多次大修长城,打通并保障丝绸之路。
(3)选择阐述①事例:宋代儒学对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宋明理学。
表现:佛经大量传入并译成汉文;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玄奘去天竺取经;为中国文化增添多元色彩。
选择阐述②改造:形成“水磨腔”;强调宫调、板眼和平仄;引入弦乐。
类别:表演艺术。
(
第
2
页
共
3
页
)
(
第
1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