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习题汇总(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6 16:44:04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2019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A.普陀山
B.九华山
C.五台山
D.良渚古城遗址
2.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
①自然灾难
②战争
③工业化浪潮
④城市化浪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昆曲和京剧都是中国的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列关于昆曲和京剧说法正确的是
A.昆曲,原称昆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
B.片面追求音乐性、文学性成为昆曲致命弱点
C.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第一部自制有声电影
D.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标志着京剧正式形成
4.关于大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
B.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影响深远
C.柏林大学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D.美国大学致力于让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5.下列对文化传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文化继承就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传统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D.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
6.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6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但到民国初年几乎成为“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才又焕发新生,中国改革开放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它属于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
C.文化景观
D.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有人说“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下列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金字塔是法老权力的象征
B.金字塔历时数千年风雨岿然不倒
C.金字塔规模巨大精确度相当高
D.胡夫金字塔曾是世界最高建筑
8.“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对代表着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的一整套机制和行为。……当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治理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治理其它领域资源的参与;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越来越多参与到国际治理的其他领域,如气候问题、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B.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C.各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责任
D.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有全球化思维
9.“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对此话的正确理解是
A.在金字塔内可以长生不老
B.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建筑水平的高超
C.埃及文明的伟大与不朽
D.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10.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下最伟大的建筑”和埃及古代“地上最伟大的建筑”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两个建筑
A.都是庞大的帝王宫殿
B.都是帝王的陵墓
C.都是公共活动场所
D.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在民间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植的共同推动下,书院得以蔚然肇兴。据此可知宋代
A.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
B.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
C.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D.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2.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3.雅典卫城是自然景观、建筑结构、公共用途的理想结合。卫城背后的山,既不会高到喧宾夺主,也不会低到可有可无。山与诸神庙的结合,让卫城变成了最理想的公共场所,战时,起着堡垒作用,和平时期,是人民朝拜的圣地。对外部来说,这也是希腊人自豪和力量、以及天才艺术创造力的有形物证。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它作出这样的评价:“雅典卫城显示着希腊1000多年繁荣的文明、神话和宗教,包含了古希腊艺术的四个最伟大的杰作巴特农神庙、通廊、伊瑞克提翁神庙和雅典娜胜利神庙,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传统思想的象征。”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雅典卫城是兼具祭神与防卫的建筑
B.雅典卫城是西方建筑史上巧妙利用地形进行建筑布局的杰作
C.雅典卫城体现了和平友谊、公平竞争、奋发上进等人文精神
D.雅典卫城的地位是古希腊文明的代表,是世界传统思想的象征
4.《汉官仪》记载:“春三月,秋九月,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汉顺帝使明识礼乐的宋登“持节临太学,奏定典律“。这反映了(  )
A.太学注重培养社会实用人才
B.太学是议定国家大政方针的场所
C.太学承担了礼仪教化的职能
D.太学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5.到2022年,我国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将进一步健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历程,其中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定是在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C.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6.1956年,毛泽东首次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出明确表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之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
A.是基于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
B.强调了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C.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D.纠正了教育领域“左”的错误
7.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A.活字印刷术开始传入欧洲
B.科学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8.宋代以后,长江流域的学校教育兴旺发达,尤其是东南地区的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这说明
A.政治中心已迁移至南方
B.封建国家政府忽视北方教育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9.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渗透到教育领域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领域摆脱了宗教束缚
D.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
10.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11.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进行到第十年时,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影响的留美幼童被政府分三批全部强行召回。回国的留美学生送往上海电报局、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等处。二三十年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从以上材料我们得出的认识有
①保守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②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③清政府培养新式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④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洋务运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12.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古埃及学家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
A.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
B.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
C.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D.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
13.读表,下列相关作者的叙述最可靠的是
内容
出处
说明
“(太子李)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
钦定的《高祖、太宗实录》
钦定指唐太宗审定
早在晋阳起兵之初,李渊就许诺要立世民为太子,只是被世民坚决推辞了。到了武德四年(621年)高祖再次私下许诺立世民为太子
依据《资治通鉴》整理
北宋司马光主编
(李建成、李元吉)“义旗草创之际,并不预谋,建立已来,又无功德,常自怀忧,相齐为恶”
《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旧唐书》,五代后晋时刘昫、张昭远等撰
李渊起兵前夕,李建成驻防河东军事要地,“倾财赈施,卑身下士”,“故得士庶之欢心,无不至者”
依据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整理
温大雅,隋末唐初大臣,参与了反隋建唐过程
A.《高祖、太宗实录》的叙述最为可靠,因为李世民是李建成的兄弟,对李建成更加了解
B.《旧唐书》的叙述最可靠,因为五代距唐不远,刘昫、张昭远与李氏兄弟没有利益关系
C.《资治通鉴》的叙述最为可靠,因为司马光是大学者,是著名的史学家,治史态度严谨
D.温大雅的叙述最可靠,因为他是亲历者,与李建成、李世民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
14.(加试题)埃及金字塔不仅仅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建造金字塔,这些金字塔是他们权力的象征
B.公元前27年,法老昭塞尔的“阶梯形金字塔”,是从马斯塔巴向金字塔转型的标志
C.吉萨金字塔建筑群三大金字塔呈斜线排列,既错落有致,又遥相呼应。
D.胡夫金字塔结构最复杂,塔身是等腰三角形,四个斜面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5.古代希腊,中国都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雅典卫城和布达拉宫都
①循山势而建,错落有致
②兼有宗教、政治和生活多重功能
③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文化
④有雍容华贵体态轻盈的女性雕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要求任何国民,不仅要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还应抱有温情与敬意,这样国家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不至于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面将现实中自身的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只有学好历史国家才有希望
B.作者认为对当时政府应有温情与敬意
C.作者希望国民多学历史实现强国理想
D.作者主张通过学习历史传承责任担当
2.英国近代史的材料汗牛充栋,各种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资料仍不断被发现。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进行分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这一现象反映出
A.还原历史可以从多元角度切入研究
B.英国政府有完备科学的史料留存制度
C.研究历史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风尚
D.英国的政党政治为研究历史提供素材
3.如表中的电影作品反映出
A.大众传媒注重塑造儿童的价值观
B.政府致力于改善儿童的生存环境
C.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
D.电影创作表达作者的艺术想象
4.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列举了两宋书坊名称22个。这些机构开始在所刊书之首尾、序后、目录后登出,或盖本坊印章,或刊本坊之名称,如“闽山阮仲猷种德堂刊”,该现象表明
A.两宋已有版权保护意识
B.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普及
C.商品经济促进书房繁荣
D.技术革新推动文化传播
5.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由此表明当时
A.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
B.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
C.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
D.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6.晚清某大臣给清帝的一份奏折中写道:“近来学堂新进之士,蔑先正而喜新奇.急功利而忘道谊……至有议请废罢四书五经者,有中小学堂并无读经讲经功课者,甚至有师范学堂改订章程,声明不列读经专科者。”据此可知当时
A.传统经学面临严峻挑战
B.学校教育风气日趋败坏
C.作者反对设立新式学堂
D.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思想
7.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价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8.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A.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
B.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C.注重新政权意识形态教育
D.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9.1954年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中央领导指出“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1955年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决定“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这表明当时
A.劳动价值观念受到轻视
B.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
D.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生产实际
10.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已出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后来经过农业生产实践逐渐充实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且沿用至今。这说明该时期
A.已形成系统的农业思想
B.重视耕作技术不断革新
C.农耕文明不断积淀传承
D.农业生产重理论轻实践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北宋年间,涌现出以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太室山嵩阳书院、回雁峰石鼓书院)为首的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摘编自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等
材料二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O.33
21.28
明代
57.21
29.84
O.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O.56
18.59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书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一-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日“扬气”....尽事奢华也。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中的“洋气”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对比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颜之推(531年?约595年),从小专习家学、博览群书、精通诸艺,以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融会贯通的儒释道思想,成为南北朝时期学问的集大成者。其重要作品《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真正意义上的家训文献。该书详细记录了以往圣贤家庭教育理论的成果与经验,分类整理出教子论、学习论、为官论、修身论和治家论等教育理论思想和范畴。家训中主张要抓紧婴幼儿教育以便养成良好习惯;长辈要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后辈,平等对待所有子女;孝顺父母、兄弟和睦是家族发展繁荣的关键;后辈要不断学习圣贤的经典著作进入仕途,以维持个人生活、家庭存续与繁荣,同时服务社会、报效国家。该书成为传统家训文化范本,对后世家庭德育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据雷方《颜之推德育思想及对当代德育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颜之推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颜之推的思想。
(

2


3

)
(

1


1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2019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A.普陀山
B.九华山
C.五台山
D.良渚古城遗址
【答案】D
2.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
①自然灾难
②战争
③工业化浪潮
④城市化浪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3.昆曲和京剧都是中国的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列关于昆曲和京剧说法正确的是
A.昆曲,原称昆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
B.片面追求音乐性、文学性成为昆曲致命弱点
C.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第一部自制有声电影
D.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标志着京剧正式形成
【答案】A
4.关于大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
B.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影响深远
C.柏林大学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D.美国大学致力于让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答案】C
5.下列对文化传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文化继承就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传统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D.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
【答案】A
6.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6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但到民国初年几乎成为“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才又焕发新生,中国改革开放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它属于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
C.文化景观
D.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D
7.有人说“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下列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金字塔是法老权力的象征
B.金字塔历时数千年风雨岿然不倒
C.金字塔规模巨大精确度相当高
D.胡夫金字塔曾是世界最高建筑
【答案】A
8.“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对代表着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的一整套机制和行为。……当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治理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治理其它领域资源的参与;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越来越多参与到国际治理的其他领域,如气候问题、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B.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C.各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责任
D.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有全球化思维
【答案】D
9.“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对此话的正确理解是
A.在金字塔内可以长生不老
B.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建筑水平的高超
C.埃及文明的伟大与不朽
D.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答案】C
10.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下最伟大的建筑”和埃及古代“地上最伟大的建筑”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两个建筑
A.都是庞大的帝王宫殿
B.都是帝王的陵墓
C.都是公共活动场所
D.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B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在民间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植的共同推动下,书院得以蔚然肇兴。据此可知宋代
A.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
B.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
C.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D.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答案】A
2.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答案】A
3.雅典卫城是自然景观、建筑结构、公共用途的理想结合。卫城背后的山,既不会高到喧宾夺主,也不会低到可有可无。山与诸神庙的结合,让卫城变成了最理想的公共场所,战时,起着堡垒作用,和平时期,是人民朝拜的圣地。对外部来说,这也是希腊人自豪和力量、以及天才艺术创造力的有形物证。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它作出这样的评价:“雅典卫城显示着希腊1000多年繁荣的文明、神话和宗教,包含了古希腊艺术的四个最伟大的杰作巴特农神庙、通廊、伊瑞克提翁神庙和雅典娜胜利神庙,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传统思想的象征。”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雅典卫城是兼具祭神与防卫的建筑
B.雅典卫城是西方建筑史上巧妙利用地形进行建筑布局的杰作
C.雅典卫城体现了和平友谊、公平竞争、奋发上进等人文精神
D.雅典卫城的地位是古希腊文明的代表,是世界传统思想的象征
【答案】C
4.《汉官仪》记载:“春三月,秋九月,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汉顺帝使明识礼乐的宋登“持节临太学,奏定典律“。这反映了(  )
A.太学注重培养社会实用人才
B.太学是议定国家大政方针的场所
C.太学承担了礼仪教化的职能
D.太学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答案】C
5.到2022年,我国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将进一步健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历程,其中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定是在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C.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答案】D
6.1956年,毛泽东首次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出明确表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之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
A.是基于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
B.强调了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C.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D.纠正了教育领域“左”的错误
【答案】A
7.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A.活字印刷术开始传入欧洲
B.科学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答案】D
8.宋代以后,长江流域的学校教育兴旺发达,尤其是东南地区的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这说明
A.政治中心已迁移至南方
B.封建国家政府忽视北方教育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答案】D
9.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渗透到教育领域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领域摆脱了宗教束缚
D.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
【答案】A
10.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答案】C
11.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进行到第十年时,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影响的留美幼童被政府分三批全部强行召回。回国的留美学生送往上海电报局、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等处。二三十年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从以上材料我们得出的认识有
①保守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②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③清政府培养新式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④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洋务运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12.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古埃及学家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
A.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
B.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
C.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D.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
【答案】D
13.读表,下列相关作者的叙述最可靠的是
内容
出处
说明
“(太子李)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
钦定的《高祖、太宗实录》
钦定指唐太宗审定
早在晋阳起兵之初,李渊就许诺要立世民为太子,只是被世民坚决推辞了。到了武德四年(621年)高祖再次私下许诺立世民为太子
依据《资治通鉴》整理
北宋司马光主编
(李建成、李元吉)“义旗草创之际,并不预谋,建立已来,又无功德,常自怀忧,相齐为恶”
《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旧唐书》,五代后晋时刘昫、张昭远等撰
李渊起兵前夕,李建成驻防河东军事要地,“倾财赈施,卑身下士”,“故得士庶之欢心,无不至者”
依据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整理
温大雅,隋末唐初大臣,参与了反隋建唐过程
A.《高祖、太宗实录》的叙述最为可靠,因为李世民是李建成的兄弟,对李建成更加了解
B.《旧唐书》的叙述最可靠,因为五代距唐不远,刘昫、张昭远与李氏兄弟没有利益关系
C.《资治通鉴》的叙述最为可靠,因为司马光是大学者,是著名的史学家,治史态度严谨
D.温大雅的叙述最可靠,因为他是亲历者,与李建成、李世民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
【答案】D
14.(加试题)埃及金字塔不仅仅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建造金字塔,这些金字塔是他们权力的象征
B.公元前27年,法老昭塞尔的“阶梯形金字塔”,是从马斯塔巴向金字塔转型的标志
C.吉萨金字塔建筑群三大金字塔呈斜线排列,既错落有致,又遥相呼应。
D.胡夫金字塔结构最复杂,塔身是等腰三角形,四个斜面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答案】B
15.古代希腊,中国都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雅典卫城和布达拉宫都
①循山势而建,错落有致
②兼有宗教、政治和生活多重功能
③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文化
④有雍容华贵体态轻盈的女性雕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要求任何国民,不仅要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还应抱有温情与敬意,这样国家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不至于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面将现实中自身的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只有学好历史国家才有希望
B.作者认为对当时政府应有温情与敬意
C.作者希望国民多学历史实现强国理想
D.作者主张通过学习历史传承责任担当
【答案】D
2.英国近代史的材料汗牛充栋,各种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资料仍不断被发现。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进行分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这一现象反映出
A.还原历史可以从多元角度切入研究
B.英国政府有完备科学的史料留存制度
C.研究历史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风尚
D.英国的政党政治为研究历史提供素材
【答案】A
3.如表中的电影作品反映出
A.大众传媒注重塑造儿童的价值观
B.政府致力于改善儿童的生存环境
C.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
D.电影创作表达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A
4.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列举了两宋书坊名称22个。这些机构开始在所刊书之首尾、序后、目录后登出,或盖本坊印章,或刊本坊之名称,如“闽山阮仲猷种德堂刊”,该现象表明
A.两宋已有版权保护意识
B.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普及
C.商品经济促进书房繁荣
D.技术革新推动文化传播
【答案】A
5.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由此表明当时
A.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
B.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
C.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
D.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答案】A
6.晚清某大臣给清帝的一份奏折中写道:“近来学堂新进之士,蔑先正而喜新奇.急功利而忘道谊……至有议请废罢四书五经者,有中小学堂并无读经讲经功课者,甚至有师范学堂改订章程,声明不列读经专科者。”据此可知当时
A.传统经学面临严峻挑战
B.学校教育风气日趋败坏
C.作者反对设立新式学堂
D.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思想
【答案】A
7.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价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A
8.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A.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
B.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C.注重新政权意识形态教育
D.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9.1954年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中央领导指出“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1955年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决定“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这表明当时
A.劳动价值观念受到轻视
B.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
D.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生产实际
【答案】B
10.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已出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后来经过农业生产实践逐渐充实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且沿用至今。这说明该时期
A.已形成系统的农业思想
B.重视耕作技术不断革新
C.农耕文明不断积淀传承
D.农业生产重理论轻实践
【答案】C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北宋年间,涌现出以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太室山嵩阳书院、回雁峰石鼓书院)为首的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摘编自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等
材料二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O.33
21.28
明代
57.21
29.84
O.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O.56
18.59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书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兴起较早;南宋是黄金时期;分布于偏远山区;以培养圣贤为目的;注重道德修养(或德业并重);课程设置较自由;课程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兼顾一些实用技能;教学形式以讲学为主。
(2)变化:从宋代到清代,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民办书院比例总体下降;到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在比例上超过了民办书院。
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思想控制不断加强;政府重视官办书院建设;科举考试日益僵化(适应当时的科举考试);王阳明心学的兴起与发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一-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日“扬气”....尽事奢华也。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中的“洋气”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对比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洋气”:
西方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2)进步: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学习并融入世界。因素: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颜之推(531年?约595年),从小专习家学、博览群书、精通诸艺,以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融会贯通的儒释道思想,成为南北朝时期学问的集大成者。其重要作品《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真正意义上的家训文献。该书详细记录了以往圣贤家庭教育理论的成果与经验,分类整理出教子论、学习论、为官论、修身论和治家论等教育理论思想和范畴。家训中主张要抓紧婴幼儿教育以便养成良好习惯;长辈要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后辈,平等对待所有子女;孝顺父母、兄弟和睦是家族发展繁荣的关键;后辈要不断学习圣贤的经典著作进入仕途,以维持个人生活、家庭存续与繁荣,同时服务社会、报效国家。该书成为传统家训文化范本,对后世家庭德育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据雷方《颜之推德育思想及对当代德育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颜之推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颜之推的思想。
【答案】(1)特点: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化;教育思想以儒家为基础;影响深远。
(2)评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树立优良社会风气;带有浓厚封建社会烙印,具有时代局限性。
(

2


3

)
(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