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汽化和液化暑期学情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措施中,目的是为了减慢蒸发的是( )
A.用吹风机吹干头发
B.冬天将湿衣服晾在暖气上方
C.将湿衣服展开晾晒
D.将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
2.小珊同学用纸盒烧水,水烧开了,纸盒却不会烧着,这是因为( )
A.水能灭火
B.火焰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C.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
D.水善于将热迅速向外散发
3.冬天,牙医常把检查口腔的金属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后才伸进口腔内进行检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进行消毒
B.镜面不会因水蒸气液化产生水雾看不清牙齿
C.防止镜框因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D.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
4.减慢水分的蒸发是盆栽花卉管理的关键。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
A.将花卉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B.将花卉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
C.将花卉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D.将花卉上多余的枝叶剪除
5.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内表面
B.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外表面
C.甲房间“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内表面
D.甲房间“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外表面
6.下列关于“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干冰、液氮、沸水附近的“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夏天打开冰箱门,出现“白气”,是冰箱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夏天火锅店里的空调喷出“白气”,是空调里喷出的冷空气
D.烧开水时,壶嘴周围的“白气”是壶内的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7.如图所示,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可以看到塑料袋鼓了起来。对于这个现象正确的解释是( )
A.因为热胀冷缩,塑料袋发生了膨胀,所以鼓了起来
B.因为热胀冷缩,袋内空气发生了膨胀,所以鼓了起来
C.因为袋内液体酒精变成了气体,体积变大,所以鼓了起来
D.以上三个因素都对塑料袋鼓起来有作用
8.小聪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后,对生活中的下列现象进行了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冬天,教室窗玻璃上的小水珠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B.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C.通常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冬天热水冒的“白气”是水汽化成的水蒸气
9.水在沸腾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要吸热,温度上升
B.要吸热,温度下降
C.要吸热,温度不变
D.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不变
10.在手背上用棉签擦一点酒精,手背感觉很凉,主要原因是酒精( )
A.蒸发放热 B.蒸发吸热
C.液化放热 D.液化吸热
二、填空题
11.常用灭火器中装有二氧化碳液体,是二氧化碳气体采用______的方法装入其中的,当打开阀门,二氧化碳液体又会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此过程需要______(“吸热”或“放热”)。
12.旱灾在我国许多地区经常出现,特别是进入夏季以后,气温的升高更是加剧了旱情,这是因为气温的升高______(选填“加快”或“减慢”)了水分的蒸发,为了节约用水,人们利用如图滴灌的方法给蔬菜浇水,把水滴入菜苗下的土里,这是利用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水在地面的表面积来减少水蒸发的;而夏季人们站在大树下会感到凉快,是因为树叶里面的水分蒸发时可以______热量的缘故。
13.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分布有一定规律。北方生长大量的针叶林,针叶林叶子细小可减小______,减慢水分蒸发,以适应干燥的环境;南方生长大量的阔叶林,阔叶林叶子宽大,可加快水分蒸发,蒸发时会_______,以适应高温的环境。
14.如图所示,用燃气灶烧开水的过程,在水烧开后大量的水蒸气推动壶盖内的簧片装置,引发簧片______而发声,提醒人们水已烧开;水沸腾时能够观察到壶嘴有大量“白气”冒出,这是由于从壶嘴冒出的水燕气遇冷_______形成的。
15.运动损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即把氯乙烷(通常情况下是气态)采用______的方法液化后储存在罐中,对准损伤处喷射,氯乙烷在皮肤上会迅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____大量的热,使受伤部位温度降低。
16.喝开水时感到水烫嘴,通常向水面吹气,并看到水面冒着“白气”。这“吹气”是为了______,使水蒸发吸热加快,水的温度就降低得快些;这“白气”是由于水蒸气______而成的。
17.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医护人员必须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上口罩和眼罩。眼罩的玻璃片常常模糊不清,这是由于________现象而形成的,水雾出现在眼罩________(“内侧”或“外侧”)。
18.如图,冰棍“冒”出的白气的情况应是图___________所示;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填一物态变化)形成的。
19.如图所示,是小雪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污水杯中的水经______后变成水蒸气,再______成水,流入洁净水收集杯中。
20.如图所示,在“模拟雨的形成”实验中,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______造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该变化过程需要______(吸热/放热),若要使“雨”下的更大,实验中金属盘中最好放些______(热水/冷水/冰块)。
三、解答题
21.用扇子扇表面干燥的温度计,温度计示数变化如图1所示,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温度—示数图象如图2所示。根据以上信息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2.“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请问大煲内的水沸腾了,而炖盅里的水却始终不沸腾,这是什么原因?
23.如图甲是某小组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
(1)安装实验装置时应遵循____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原则。
(2)请根据下方表格数据在乙图坐标纸中用描点法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_______。
时间
0
2
4
6
8
10
12
温度/℃
94
95
96
97
98
98
98
(3)图丙是实验中某个时段气泡的变化图像,这是___________(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形。
(4)结合图表可知液体沸腾的条件是___________。
(5)实验中发现液体升温较慢,若需要缩短液体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4.在冬天或夏天雨雾中驾车时,前后及两侧挡风玻璃上雾蒙蒙的,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想知道雾的成因及消雾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进行了下列的思考及探究:
(1)在下雨天或雾天里,空气中的湿度较大,且因大雨或雾天的空气温度降温,使得车窗玻璃本身的温度相对较低,车内水蒸气遇______发生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形成小水珠;根据相关数据,车内外温度差达到10 ℃以上就很容易在玻璃______ (选填“内侧”或“外侧”)起雾。
(2)车窗起雾无疑是驾驶安全的大敌。为使视野清晰以保证驾车安全,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消除雾气。影响用风消除玻璃水雾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同学们作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甲组同学认为与风速有关;
猜想二:乙组同学认为与风的温度有关;
要验证猜想一,实验中应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______。
为了验证猜想二,同学们做了相应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如下表格中:
风力挡位
温度
消除水雾所用时间
3
热风
30秒
冷风
40秒
(分析与结论)由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在______一定时,所吹风的______,除雾越快。
(交流)从车窗起雾的成因反推:消雾的有效途径除了迅速提高车窗玻璃的温度外还可以通过______来实现。
答案
1.D 2.C 3.B 4.D 5.C
6.A 7.C 8.C 9.C 10.B
11.压缩体积 吸热 12.加快 减小 吸收
13.液体表面积 吸收热量 14.振动 液化
15.压缩体积 汽化 吸收 16.加快水面空气流速 液化
17.液化 内侧 18.乙 液化 19.汽化 液化
20.汽化 吸热 冰块
21.把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加快了酒精的蒸发,而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从而使温度计的示数减小;而用扇子扇表面干燥的温度计,只是加快温度计周围的空气流动而已,不能起到改变玻璃泡温度的作用,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不变。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可以加快液体的蒸发,而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
22.将炖盅浸在大煲的水中,而且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大煲内水由于火的持续加热,温度达到沸点而沸腾,经过一段时间的热传递,炖盅中的温度也会达到沸点温度,这样炖盅内外温度相等,没有温度差,不会发生热传递,也就不会继续给炖盅中水加热,里面的水只能是达到沸点温度而不能沸腾起来.
23.自下而上 沸腾时 略 加入初温较高的液体或减少液体质量
24.冷 液化 内侧 风速 风速 温度越高 通过空调系统换干燥空气进入车内(答案出现“干燥的空气进入车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