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题]化学信息给予题
化学信息给予题又称为新情境题,其形式是根据题中所给的新信息、新知识,使考生经过短时间的临场阅读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题目由于取材新颖,往往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最新科技成果作为知识的载体,解答时要求学生根据试题提供的、初中化学课本中未曾出现过或学习过的新信息、新知识,在阅读、获取新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利用已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照题目要求进行解题。因此,此类试题符合中考命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素质型”转变的要求,成为中考化学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信息给予题的题型特点
认真分析近年中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中考化学信息给予题有如下特点:
(1)从题型结构来看,该类试题一般由“新信息”和“问题”两个部分组成;
(2)从所给的信息来看,信息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而且信息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以文字、表格、实验仪器或装置、试剂标签、图形图表等;
(3)从所给信息的内容特征来看所给的信息往往从高科技、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如环保、能源、粮食、医药保健)等方面取材;信息的内容包含着与解题有关的物质的组成结构、化学式、有关物质的性质、用途或使用注意事项或者有关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知识;
(4)从试题解答要求来看,又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即题目看来很新颖、要求很高,但解决问题用到的往往仍然是初中的基础化学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
(5)有些试题往往会呈现一些无用的或具有干扰作用的信息,而有些题目给出的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这类试题相对会难些,中考虽然出现过,但出现频率不高);
(6)从题型来看,信息给予题既可以是选择题,又可以是填空、简答、实验或计算等。
二、信息给予题的应试策略
信息给予题大多是以能力立意,即题目是以考察能力为基础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素质;而不是以基础知识来考察能力,因此提高解答信息给予题的能力关键是平时学习时多注意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各种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外,还应注意运用以下策略:
1.了解信息给予题的特点,提高应试的心理素质和应答的主动性
中考的信息给予题追求的应是较好的区分度,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难度。因此,信息给予题无论是选取的信息还是创设的情景或是设置的问题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信息给予题虽然给出了中学课本没有涉及的化学知识或化学情景,但事实上,这类知识通过题目的阐释,设问的启示和考生已掌握的知识、学到的方法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并通过一定的思维运作加以处理,进而迁移运用、解决问题。因此对于信息给予题不必恐慌害怕。
2.掌握信息给予题的答题模式,提高信息给予题的解题能力
一般来说解答信息给予题都要经过以下模式
占有新信息是只考生通过阅读理解吸收题目所给的新信息。这一过程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思考、判断、分析、综合、评价等一系列学习操作,从而再完整的意义上全面的占有新信息。这一步是解答信息题的关键。但是 要处理这一步,仅停留在题目给的信息上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题设的情景和设置的问题来理解,设置的问题对细节信息又反馈作用。因此为了学习、占有新信息,首先要通读全题。有些考生解答信息题时,不善于结合题设情景和设置的问题来学习理解新信息,仅阅读完信息就想把信息吃透,这样不仅不易吃透信息而且回影响答题效率,有时回造成片面地理解信息、机械的模仿信息,从而导致错误。通读全题,结合题设情景和问题理解信息, 经过平时有意识的解题训练是可以培养的。
形成新的知识网络是把考生占有的新信息和自己原来的知识结合起来组成新的知识网。根据题设情景和问题,形成用于解决问题的知识块,这里调用哪些已有知识、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如何结合,结合的优劣,都取决于考生对新信息、题设情景和设问的理解,基础扎实、能力强的考生可能瞬间就会完成这一过程,相反,能力较弱的考生则可能一筹莫展,这仍需要加强训练。
迁移应用信息解决问题就是再上述两步的基础上完整地解答问题。它是通过对两个问题或两类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其相似点或相同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有效的提出和处理信息,抓住信息本质,调动联想能力,搞好类比,实现在新情景中进行信息迁移。只要上述两步完成得好,这一步问题不大,需要的是准确的表达,仔细认真的态度。
掌握了解答信息给予题这一基本过程,有意识的强化训练,提高能力,就会提高对这类题的应试能力。
三、信息给予题的解法步骤
1.阅读理解,发现信息。认真阅读题干,能读懂题干给出的新信息,理解题干创设新情景中的新知识。
2.提炼信息,发现规律。结合提出的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剔除干扰信息,从中找出规律。
3.运用规律,联想迁移。充分发挥联想,将发现的规律和已有的旧知识牵线搭桥,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
4.类比推理,解答问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信息给予题的热点题型
1.选择题
这类信息给予题所涉及的信息一般与生产、生活或科技前沿问题结合紧密。从形式上看,一般题目较长、内容新颖,学生常而感到陌生而产生畏惧心理。事实上,如果认真读题后就会发现新信息在题中所起的作用仅仅是赋予考题以生活色彩和时代特色,增强化学与科技、生活的联系,考查内容主要是物质的组成、构成或分类、分子的构成,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或意义等基础知识。解题步骤是:认真审题 获取有效信息 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 逐项对照整合 选出正确答案(得出结论)。
例1.常温下,新型纳米材料MFe20 x (3MFe20 x +S02—— MFe20y + S,其中M表示+2价的金属元素。已知MFe20y中Fe的化合价为+3价,M在该反应中化合价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Fe20 x可用于环保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y的数值为4 D.该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解析: 从题中给出的信息知,MFe20 x能使工业废气中的SO2转化为S,是一种环保材料;从反应过程可以看出,反应物为两种,分解反应的特别是“一变多”,故该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由于M为+2价,Fe的化合价为+3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则(+2)×1+(+3)×2+(-2)×y=0,y=4; 反应前S02中S为+4价,反应后单质硫的化合价为零。
答案: B
例2.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 此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C.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D.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解析 本题考查从分子模型图中读取信息,是近年常考题型。其中不正确的是D选项,从图中不难看出如果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时,该方程式则不能配平,但是,这道题很容易让学生从图中误认为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故稍有难度。
答案 D
跟踪练习:
1.鱼苗在长途运输中,通常将鱼苗养在相对密闭的容器内,加入某种药品,使容器内满足下列条件才能保持鱼苗的存活:充足的氧气、及时除去鱼苗呼出的CO2水的pH调节在8左右,碱性不能太强。现有以下四种物质供选择:双氧水、过氧化钙(CaO2) .过氧化钠(Na2O2)、氯酸钾。它们的有关化学性质如下:
(1)2H2O===2H2O+O2↑(2)2Na2 O2+2H20 ==4NaOH十O2↑
(3).2Na2 O2+2CO2== 2Na2CO3+O2(4)2CaO2+2H2O== 2Ca(OH)2+O2↑
(5) 2CaO2+2CO2 ==2CaCO3↓+O2 (6)KC1O3不与H2 O,CO2反应
在鱼苗长途运输中你认为最适合加入的物质是
A.双氧水 B.过氧化钙 C.过氧化钠 D.氯酸钾
2.“酒驾”已经写入刑法。人体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mg/l00mL为酒驾,酒精含量超过80mg/l00mL为醉驾。交警常用一种“酒精检测仪”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C2H6O+4CrO3+6H2SO4=2X+2CO2↑++9H2O,则X的化学式为
A.Cr2O3 B.CrSO4 C.Cr2(SO4)3 D.Cr2S3
3.如图是某品牌矿泉水包装上的部分信息。下列关于这瓶矿泉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矿泉水是一种纯净物
B、喝这种矿泉水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
C、向矿泉水中滴加AgNO3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
D、瓶中矿泉水的质量约为6千克
4.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
D.分别向同质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
2.填空及简答类
此类信息题常以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新闻媒体报道、科技杂志、发明发现、社会热及后续学习内容为载体,将所要回答的问题附于题目之中,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该物质的使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利弊端评价,以及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或反应类型等。答题时,只需认真读题审题,认真分析出题人的意图或考查的知识点,寻找信息与知识的结合点,会发现有时答案就在题目之中,经过适当删选或简单调整即可。
例3:从含Cu2S的铜矿石中炼铜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是:①先给矿石通空气高温焙烧,生成两种氧化物;将焙烧过的矿石加上比它质量少一半的未经焙烧过的矿石,混合均匀后,隔绝空气再进行高温煅烧,结果得到金属铜和一种刺激性气体。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解析:这同样是一道写化学方程式的题,很显然与例1相比信息并不十分清晰。仔细审题后,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两条隐含信息:①第一个过程中生成的氧化物是氧化铜和二氧化硫,理由是铜矿石主要成分是Cu2S,通空气高温焙烧生成的两种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这两种氧化物应为铜元素和硫元素形成的氧化物;②第二个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二氧化硫,这同样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掌握了这两条信息,就能比较顺利完成化学方程式。
答案:Cu2S+2O2==2CuO+SO2;2CuO+Cu2S==4Cu+SO2↑
例4.程明和王刚不小心将纯碱洒到白醋(其有效成分为醋酸,可用HAc表示)里,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这使他们对醋酸产生了新认识:醋酸像盐酸一样,能与纯碱反应;此外,他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还检索到以下信息:①醋酸与盐酸都具有较强挥发性;②醋酸是一种有机酸,具有酸的通性,且其钠盐(NaAc)受热不易分解;③盐酸与纯碱的反应分以下两步进行:
1.Na2CO3+HCl===NaHCO3+NaCl;Ⅱ.NaHCO3+HCl===NaCl+H2O+CO2↑
试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醋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
(2)根据信息①可知醋酸应置于阴凉处 保存;
(3)试写出醋酸与纯碱第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他们向纯碱溶液中滴加醋酸到不再产生气泡后,将所得溶液蒸发结晶,获得了少量白色固体。王刚认为这就是纯净的NaAc,而程明则认为里面含有HAc。你认为 的观点正确,理由是: 。
解析: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1) 醋酸具有酸的通性,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2)醋酸具有较强挥发性,因而必须放在阴凉处密封保存;(3)由Na2CO3+HCl===NaHCO3+NaCl可以写出醋酸与纯碱第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HAc==NaHCO3+NaAc;(4)由于醋酸有挥发性,在溶液蒸发过程中醋酸会挥发掉,所以只剩纯净的NaAc固体。
答案: (1)红 密封
(2)Na2CO3+HAc==NaHCO3+NaAc
(3)王刚 由于HAc具有挥发性,在蒸发过程中已经挥发掉。
跟踪练习:
1.仔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对已发现的元素进行研究,制作了元素周期表(右表是其片段),并在他的元素周期表中留下了许多空位代表尚未发现的新元素,其中就预言了“类铝”这种新元素。
材料二: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公布类铝他发现的新元素镓(元素符号Ga)X的性质;镓是银白色金属,密度4.7g/cm3,能与沸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镓。不久,他收到门捷列夫的来信称:镓就是我预言的“类铝”,其密度应在5.9g/cm3~6.0g/cm3之间。
材料三:1876年,布瓦博德朗将金属镓提纯后测得镓的密度为5.94g/com3,从而验证了元素周期表的正确性。随后科学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空位,按图索骥,发现了许多新元素。目前金属镓广泛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常见化合价为-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镓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
(2)请根据上述材料,总结金属镓的有关知识: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用途: 。
(3)氢氧化镓与氢氧化钾都具有碱的性质,则氢氧化镓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盐的化学式为
。
2.液化石油气是家庭常用燃料,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
性质物质 熔点/ ℃ 沸点/ ℃ 燃烧反应
丙烷 —189.7 —42.1 C3H8+5O2 3CO2+4H2O
丁烷 —138.4 —0.5 2C4H10+13O2 8CO2+10H2O
(1) 由上表资料分析,丙烷和丁烷的物理性质是:常温常压下呈________态(填“气”、“液”或“固”);化学性质是:具有 ________ 性。
(2) 液化石油气燃烧需要大量的氧气。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59g丁烷充分燃烧所需要的氧气的质量___________。
(3)已知含碳气体的含氢量越高,相同条件下充分燃烧时产生CO2就越少。 比较甲烷、丙烷和丁烷分子中氢的质量分数,看出最洁净的燃料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 气体燃料具有价廉、使用方便等优点,但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安全问题。
①若灶具上的风板调节不好,空气供应不足,燃烧不充分,其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烧水或做饭时,人不要远离灶具。如果火焰熄灭而又没有及时关闭燃气灶,可燃性气体会在厨房里扩散,遇明火会发生_______________的危险。
3.作为推行“低碳经济”的重要科技进步,太阳能 光伏发电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亮点”。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关键的材料是高纯硅。三氯甲硅烷(SiHCl3)还原法是当前制备高纯硅的主要方法。生产流程示意图如下:
(1)三氯甲硅烷(SiHCl3)是由 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2)“精馏”也是蒸馏的一种形式。通过蒸馏可把液体混合物分离开,原理是利用混合物各成分的 (填“熔点”或“沸点”)不同。
(3)写出从粗硅到SiHCl3(粗)的化学方程式 。
(4)为了达到绿色化学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上述生产流程中某些物质可循环使用,这些物质是 (填化学式)。
(5)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SiO2,含有少量Al2O3。若要除去石英砂中少量的杂质,可选用的试剂是 (填化学式)。
4.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宫城县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重大核事故。
(1)核电站中核燃料铀或钚在中子的撞击下,原子核发生分裂,产生钡、氙、碘、铯、锶等原子和一些粒子及射线,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可用于驱动汽轮机发电。
①从物质的变化上看,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相同点是 ;从原子的变化上看,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
。
②右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钚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钚是金属元素 B.钚原子核外有94个电子
C.钚元素的中子数94 D.钚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4g
(2)下图为核电站爆炸事故模拟图。海啸使冷却水不能循环,核燃料产生的衰变热把水变成水蒸气,堆心中包裹核燃料的锆合金无法被冷却,暴露在水蒸气中,当温度超过1200℃时,锆(Zr)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锆(ZrO2)和氢气。大量的高温氢气进入厂房,与厂房内的空气接触发生了爆炸。
①锆(Zr)与水发生反应产生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进入厂房的氢气为什么发生的是爆炸,而不是平静燃烧?
。
③我省石岛湾核电站将采用氦气代替水作冷却剂和热传输物质,这样做有什么优点
。
(3)针对日本核泄漏事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同学提出如下看法:“科学技术给人类进步带来了贡献,也带来了灾难,可见,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并没有太大意义。”你是否同意此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
。
5.环境问题是2011年“两会上”的热门话题之一。
①燃气安全是家庭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为了防止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一旦燃气泄漏即可闻到气味,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乙硫醇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乙硫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含硫煤燃烧后,排放到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主要是SO2,它遇到雨水后可形成酸雨降落到地面上会带来极大危害。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对工厂排放的废气中的SO2可用足量烧碱溶液吸收处理,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6.比较与分析归纳会使你的头脑变得更聪明。请分析下表中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名称 符号 原子结构示意图 单质化学式 常温常压下状态 单质与氢气反应
氟 F F2 黑暗处爆炸
氯 Cl Cl2 气态 光照爆炸
溴 Br Br2 液态 加热反应
碘 I 固态 持续加热缓慢反应
⑴请把上述表中的空格补充完整。
⑵①试归纳氟、氯、溴、碘的原子结构规律(答一点即可): ;
②试归纳氟、氯、溴、碘对应单质的性质变化规律(答一点即可): ;
⑶已知:Cl2和Br2的化学性质相似,Cl2+H2O=HCl+HClO,其中HClO也是一种酸,它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HClO+NaOH=NaClO+H2O,试分别写出Br2与水,Br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3.实验类
这类题型提供的信息花样繁多,常见的有实验基本操作、设计、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物质鉴定或推断、文物鉴别等。解题时要把握题给信息的实质,把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新旧知识相结合,对要解答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例5.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溶液中解离出了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呢?他们设计了下图3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
(1)实验Ⅰ可以证明 。
(2)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 。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他们的理是 。
(3)实验Ⅲ滴入K2CO3溶液,振荡,酚酞溶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渐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 现象。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 CO32-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
(4)小组同学在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Na2CO3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你认为Na2CO3溶液存在OH-的原因是 。
解析: 此题是一道有关实验探究的综合信息迁移题。根据题给信息。⑴NaCl溶液中有Na+、Cl-和H2O分子,NaCl溶液加到酚酞溶液中不变色,说明Na+、Cl-和H2O分子都不会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实验Ⅰ中主要探究Na+。⑵蒸馏水中只含水分子,实验Ⅱ就是探究水分子与酚酞溶液的反应,因实验Ⅰ中含有水分子,也能说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色,可不必设计。⑶K2CO3溶液中含有CO32-,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当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后,Ca2+与-结合形成CaCO3白色沉淀,使得溶液中CO32-逐渐减少。因此溶液中红色逐渐消失,并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⑷这是一道拓展题,超出了初中学习范围,属于高中的水解的内容,既CO32-+H2O HCO3- + OH-,这里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发现的问题勇于质疑和大胆猜想,答案合理既可。
答案: ⑴ Na+不会使酚酞溶液变化 ⑵探究水分子是否能使酚酞溶液变化 酚酞溶液中就有水分子(或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水分子) ⑶白色沉淀 ⑷ Na2CO3与H2O发生反应,使溶液中产生了(合理即可)
例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经查阅资料得知:铝是重要的轻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电讯和建筑等领域。铝也有其特殊的性质:①铝的熔点是660℃,氧化铝的熔点高达2054℃。②铝虽比锌活泼,但是将铝和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铝比锌反应慢得多。③尽管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能使铝与其周围的介质(空气、水)隔绝,但“奇怪”的是铝制容器仍不能用来盛放和腌制咸菜。为此该小组进行了“铝表面氧化膜”的探究实验,其过程如下,请完成填空:
【实验1】用坩埚钳夹住一块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铝片表面接触
火焰的部分变暗片刻后变软;轻轻摇动,会左右摇晃,却不像蜡烛那样滴落。
问题:
(1)请写出在空气中灼烧铝片的化学方程式 ;
(2)铝片接触火焰的部分不像蜡烛那样滴落的原因是 。
【实验2】取2条未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一片浸入CuCl2稀溶液中,其表面很快析出较多红色粉末状固体;而另一片浸入CuSO4稀溶液中现象一直不明显。
问题:试猜测产生这种现象差异的因素是
【实验3】用砂纸打磨一铝片使其表面较粗糙,再将其放入CuSO4稀溶液中,直到2-3分钟后,铝片表面才有少量红色固体附着。
问题:试写出铝片表面附着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4】向实验2的CuSO4稀溶液中滴入3-5滴NaCl稀溶液,铝片表面逐渐有红色固体析出。
【实验5】向实验2的CuSO4稀溶液中滴入3-5滴Na2SO4稀溶液,铝片表面现象一直不明显。
问题:根据实验2、3、4、5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解析: 本题要认真分析实验信息,比较实验现象,然后从中悟出答案。(1)铝在空气中很容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灼烧擦去氧化膜的铝片,则方程式为:4Al +3 O2 2Al2O3 ;(2)由于铝表面有一层氧化铝保护膜,而氧化铝的熔点高达2054℃,远高于铝的熔点是660℃,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介于两者之间,铝融化而表面的氧化铝不会,氧化铝将融化的铝包裹在里面; CuCl2稀溶液和CuSO4稀溶液的不同之处就是阴离子不同,将同样未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浸入这两种溶液中,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说明是阴离子对铝表面的氧化膜的破坏作用Cl- 比SO42-强,方程式可以仿照Fe + Cu SO4 == Fe SO4 + Cu来写;将实验2、3、4、5作比较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氯离子对铝和CuSO4稀溶液反应起促进作用,而硫酸根离子对铝和CuSO4溶液的反应起抑制作用。
答案:(1)4Al +3 O2 2Al2O3
(2)铝表面氧化膜的熔点高于内层铝的熔点并将其包裹住
(3)氯离子能破坏铝表面的氧化膜
(4)2Al + 3CuSO4== Al2(SO4)3+ 3Cu
(5)氯离子对铝和CuCl2溶液的反应有促进作用;硫酸根离子对铝和CuSO4溶液的反应有抑制作用。
跟踪练习:
1.某同学对“菠菜中富含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与豆腐同食会引起结石”的说法产生了兴趣。
探究一:菠菜里是否含有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
【查阅资料】
①可溶的草酸盐、碳酸盐能与CaCl2溶液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CaC2O4)、碳酸钙。
②醋酸(化学式用HAc表示)不与草酸钙反应,但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盐。
【实验流程】
根据流程回答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 __。
(2)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_ ____。
(3)已知气体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
_ 。
【实验结论】菠菜里含有可溶性草酸盐和碳酸盐。
探究二:不同温度下,草酸钙分解的产物是否相同?
已知下列事实:
①草酸钙高温完全分解得到两种气态氧化物和一种固态氧化物。
②12.8 g的草酸钙分解过程中温度与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
根据上述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4)草酸钙高温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_。
(5)通过上图数据分析,400℃-500℃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 ;700℃时剩余固体的成分是___ _。
2.实验表明浓硫酸与焦炭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经查阅资料得知:
①S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SO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而CO2不能;
③SO2可与酸性的KMnO4溶液反应使其褪色,而CO2不能;
④CuSO4为白色粉末,遇水可生成胆矾。
在对该反应的产物的探究中需用下列A、B、C装置:
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与焦炭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C + 2H2SO4(浓) X↑+ 2SO2↑ + 2H2O 则生成物X的化学式为 。
(2)若要证明产物中有水,则要用 装置(填装置的编号)。
(3)若按B、A、C的顺序组装,不能证明产物 。
(4)若按C、B、A的顺序组装,则能证明产物 。全品中考网 ( http: / / zk. / )
(5)若要证明这三种产物,正确的组装顺序是 ,装置B中的品红Ⅰ的作用是 ,品红Ⅱ的作用是 。
3.金属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钠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钠的熔点是97.81℃,沸点是882.9℃。将金属钠放入水中,可以反应生成NaOH和H2 ;钠跟氧气混合加热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Na2O2)固体,钠跟CO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和单质碳。
(1)试写出钠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小刘同学用图A装置做钠跟氧气反应实验,观察到生成物中出现黑色固体,则该黑色固体是 (填化学式),试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黑色固体成分,小刘同学进行了下列探究。
探究反应中CO2的来源:
猜想①:CO2的来源于 ;猜想②:CO2的来源于 ;
在上述两种来源中, (填序号)是CO2的主要来源。用图B和C装置实验的目的是 。
4.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我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七号”。27日17时翟志刚成功完成太空漫步,太空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信步太空的国家。让我们一起解读“神七”:
(1)为航天员提供的“人造空气”中含有体积分数为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某同学对“人造空气”的分析如下:①氮气含量比空气低;②氮气没有任何作用,可不添加;③改成纯氧气更有益于航天员呼吸;④没有污染物。其中正确的是 。
(2)“神七”载人飞船所用固体燃料是铝粉和高氯酸铵的混合物。发射时,点燃铝粉产生大量的热引发高氯酸铵发生如下反应: 2NH4ClO4高温N2↑+2O2↑+Cl2↑+4X↑
①X的化学式为 。
②混合燃料中高氯酸铵的作用是 。
③铝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为防止载人飞船在高温烘烤下表面被氧化,在载人飞船表面涂了一层纳米硅酸盐涂料。这种涂料应具有哪些性质 (至少答两点)。
(4)“神七”航天服中有废气处理系统。先让废气进入一个装有活性炭的盒子除去臭气,这一过程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再用氢氧化锂(LiOH)作吸收剂除去二氧化碳(氢氧化锂和氢氧化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计算题
这类试题的形式主要有:⑴标签型,把生活中的保健品、食品等的主要成分说明或农业化肥、农药的成分说明、工业产品说明、商业广告等以标签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考生通过阅读或分析题目及标签内容获取解题信息,主要考查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一般计算量较小且计算简单;⑵数据型,以表格或图像的形式给出一组实验数据,主要涉及物质的纯度或含杂计算,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对计算过程的难度要求并不高;⑶其它型,主要以叙述的形式给题,考查内容多为溶液中的计算,气体还原计算等,找出已知和待求物质,结合化学方程式即可求解。从中考命题趋势看,计算类信息给予题中的标签型和数据表格、图像类试题有增无减。
例7.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右图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碘盐”可预防 ;
(2)碘酸钾(KIO3)中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3)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若成人每天摄入5g这样的“碘盐”,至少补充碘元
素 mg。
解析: 本题以标签的形式给出信息,考查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中等难度。(1)食用“碘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2)KIO3中K:I:O=39:127:16×3=39:127:48(3)KIO3中I%= (4)由标签信息可知,这样的“碘盐”至少含碘量为20mg/kg,则5g这样的“碘盐”至少含碘元素的质量为:5g×20mg/kg=5g×20mg/1000g=0.1mg。
答案: (1)甲状腺肿大(或粗脖根病);(2)39:127:48 ;(3)59.3%;(4) 0.1mg
例8.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鸡蛋壳中CaCO3的含量,现取15 g鸡蛋壳,捣碎,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80 g某浓度的稀盐酸,使之充分反应(鸡蛋壳中除CaCO3外的其他成分都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测得烧杯中的反应剩余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水蒸气的挥发),其中当反应进行到B点时,所用盐酸刚好消耗了加入量的一半。试计算(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1)产生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 g;
(2)该鸡蛋壳中CaCO3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本题为图像分析计算题,属于信息处理型计算题,考查学科融合的思想及分析问题能力、识图能力等综合能力,中等难度。 解题的关键是从图像中找出关键有用的数据,特别要关注曲线的拐点、与横、纵坐标轴的交点所反映的信息。
(1)分析图像可知,B点时,反应剩余物的质量不再减少为90.6g,说明反应完毕,而题中已知所用盐酸刚好消耗了加入量的一半,说明15 g鸡蛋壳中的CaCO3耗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为反应后混合物减少的质量95g—90.6g=4.4g。
(2)(3)解题的关键是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必须是纯物质的质量,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来的也是纯物质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求该鸡蛋壳中CaCO3的质量及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进而可求得该鸡蛋壳中CaCO3的质量分数及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时要注意B点时所用盐酸只消耗了加入量的一半。(详见答案)
答案:⑴ 4.4 …………………………………………………(2分)
⑵设CaCO3质量为x,设参加反应的HCl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4
x y 4.4 g
…………(2分)
…………(2分)
⑶ …………(2分)
…………(2分)
跟踪练习:
1.国家规定,酿造食醋的总酸含量标准为3.5-5.0/100mL(总酸含量即100 mL食醋中含醋酸的质量)。某兴趣小组为测定一市售的总酸含量,进行了实验。实验后,得知10.0mL该食醋样品与7.5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计算该市售食醋样品中的总酸含量,并说明是否符合国家标准。(醋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3COOH+NaOH=CH3COONa+H2O 假设该市售食醋样品中其他物质不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2.如图所示,有人制作了一个家庭制氧装置。该制氧装置由2个饮料瓶、2根软管和药剂构成,整套装置成本不到3块钱。药剂包括过氧碳酸钠(2Na2CO3 3H2O2)和二氧化锰。制氧时,先在两个饮料瓶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往甲瓶中加入药剂,产生的气体通过B管从乙瓶导出,即可供人吸氧。
(1)为了顺利地导出甲瓶中产生的氧气,A软管在甲瓶中应 ▲ 。
(选填“不伸入液面”或“伸入液面”)
(2)药剂加入水中后会发生以下两个反应:
2Na2CO3 3H2O2 = 2Na2CO3+3H2O2 ;2H2O2 = 2H2O + O2↑
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来看,它们都属于 ▲ 反应。
(3)已知总质量为110克的药剂可产生34克过氧化氢,则这包药剂完全反应会生成多少克氧气?
3.NaNO2是—种致癌物质。某兴趣小组为研究水中NaNO2的含量和消除污染的方法,进行了如下目视比色法实验(比较溶液颜色深浅以测定物质浓度的方法),请你参与实验,并填空:
(1)测定方法的研究
配制质量分数为0.07%的NaNO2标准溶液,分别取0、2、4、6、8、10 mL标准溶液于6支试管,加蒸馏水至总体积均为l0mL,分别加入约0.30gM粉未(M是氨基苯磺酸),振荡后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标准色阶。测定时取10 mL水样,加入约0.30gM粉末,振荡后与标准色阶比较,得出颜色相同的色阶所含标准溶液的毫升数,再按稀释比例计算出水样中NaNO2的质量分数(水和稀溶液的密度均按l g·cm-3计算)。
①配制质量分数为0.07%的NaNO2溶液l000 mL,所需NaNO2的质量是_________g;
②用上述方法测定某水样,其与含2 mL标准溶液的色阶颜色相同,此水样中NaNO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2)研究某水样在不同煮沸时间后NaNO2含量的变化
将另一水样用右图装置煮沸,测定不同煮沸时间NaNO2的质量分数,结果为:
煮沸时间(小时) 0 2 4 8 12
NaNO2的质量分数 0 0 0.014% 0.028% 0.056%
①兴趣小组设计的右图实验装置用到了蒸气回流装置,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述数据,可见此水样随煮沸时间的延长NaNO2的质量分数会逐渐_________;
{3)寻找能降低水中NaNO2含量的物质,研究消除污染的有效方法
查阅资料可知,加入醋酸或双氧水可降低水中NaNO2的质量分数,请设计实验证明少量醋酸是否有降低水中NaNO2质量分数的作用,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可能的实验现象 根据可能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
参考答案:
1.选择题
1.B 2.C 3.C 4.C
2.填空及简答类
1.(1)31 3 (2)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密度为5.94g/com3
化学性质:2Ga+6H202Ga(OH)3+3H2↑ 用途:制造半导体材料
(3)Ga2(SO4)3
2.气体 可燃性 211.6g CH4 产生有害气体CO 爆炸
3.(1)3 (2)沸点 (3)Si+3HCl ===== SiHCl3+H2 (4)H2、HCl
(5)HCl或HNO3或H2SO4
4.(1)①都产生新物质 核变化是原子发生了变化,而化学变化原子本身不变
②AB (2)①Zr+2H2O高温ZrO2+2H2 ②要点一:氢分子和氧分子大量接触反应 要点二:有限空间(2分) ③氦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会和锆发生反应生成氢气
(3)不同意,只要人类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就能给人类的发展带来贡献,尽量避免其危害(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5.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①2C2H5SH+9O2点燃2SO2+4CO2+6H2O
②SO2+2NaOH=Na2SO3+ H2O
6.⑴;I2 ;气态
⑵①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也逐渐增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②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其在常温常压下单质的状态由气态逐渐变为液态、固态(或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其单质的化学活泼性逐渐减弱)
⑶Br2+H2O=HBr + HBrO ;Br2+2NaOH=NaBrO+NaBr+H2O
3.实验类
1.探究一:(1)过滤(1分);(2)将溶液中的草酸根和碳酸根完全沉淀出来(1分)
(3)CaCO3 + 2HAc = Ca(Ac)2 + H2O + CO2↑(2分)
探究二:(4)CaC2O4 CaO + CO↑+ CO2↑(2分);(5)CaC2O4 CaCO3 + CO↑(2分)(条件写成“加热”也给分);CaCO3和CaO (答对一个给1分;共2分,但答错一个扣1分。)
2.(1)CO2 (2)A (3)H2O (4)SO2 (5)ABC 证明产物中的SO2 检验SO2是否完全反应
3.(1)2Na+2H2O = 2NaOH+H2↑(2)C;4Na+3CO2 2Na2CO3 + C
(3)①空气,②酒精燃烧 ② 或 ①酒精燃烧,②空气;①;
验证空气中CO2 是否参加反应或验证猜想
4. (1)①④ (2)①H2O ②反应生成大量的气体,产生巨大推力 ③4Al+3O22Al2O3 (3)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等 (4)吸附 2LiOH+CO2=Li2CO3+H2O
跟踪练习:
1.解:设10.0ml食醋样品中醋酸的质量为x。
CH3COOH+NaOH=CH3COONa+H2O
40
x 7.5g×4%
60:x=40: 7.5g×4%
X=0.45g
则100ml食醋样品中醋酸的质量为0.45g×100ml÷10.0ml=4.5g
答:该市售食醋样品中的醋酸含量符合国家标准。。
2.(1)不伸入液面 (2)分解(3)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
2H2O2 = 2H2O + O2↑
68 32
34g x
X=16g
答:略。
3.(1)①0.7 ②0.014% (2)①保持水的总量不变 ②增多
(3)
实验步骤 可能的实验现象 可能的结论
取10 mL NaNO2标准溶液于试管,加入数滴醋酸后振荡,再加入0.3gM粉末,振荡后与标准色阶比较(2分) 溶液颜色比10 mLNaNO2标准色阶的颜色浅(1分) 少量醋酸有降低NaNO2的作用(1分)
占有新信息
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迁移运用信息解决问题
点燃
点燃
焦炭
石英沙
高温
粗硅
300℃以上
HCl
SiHCl3(粗)
SiHCl3(纯)
精馏
高纯硅
H2
1084℃
操作①
②加入足量
CaCl2溶液
③加入足量
醋酸溶液
白色
沉淀B
菠菜样品在
少量开水中煮
沸2~3分钟
溶液A
白色
沉淀C
无色
气体D
残渣
甲 乙
(第37题图)
A B
MnO2
△
M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