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开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上)语文试题卷
l、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分5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2、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旬。(4分)
①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
(《秋词》)
②_____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
(《潼关》)
③夜发清溪向三峡
_______________
。
《峨眉山月歌》)
④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
秋思》)
(2)
按理解默写下面句子(6分)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
。
②《诫子书》中阐述过度享乐和急躁对对修身养性不利影响的句子:
,
。
③习总书记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哪两句是描写绿水青山的句子
,
。
2.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唐僧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泪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屡次逐我。
(2分)上文是《西游记》第27回的节选,作者是________
该节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叫做
.
(3分)给文段中的加点字骷髅注音_____________文段中
“荒郊野外”的意思:
.
(3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
(4)(4分)根据文段的对话描写,概括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特点。
.
3.刚过完春节,七年级(2)班打算开展“走进春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3分)
追溯根源活
现在的“春”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演变而来。下面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
)(2分)
现在使用的春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B。甲骨文的“春”表示经历万物凋零的季节后,在阳光的普照下,种子破壳生长、林野遍布新绿的景象。C“春”是表示时间的名词,是一个形声字。D隶书确定了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
(2)活动设计
班长围绕“春天在哪里”的主题,已经设计活动一,请你设计活动二。(3分)
活动一:展示图片,描绘春天
活动二:
.
(3)体验春天
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你回答。(6分)
①古人写诗一字传神,请结合诗句中加点的字,指出下列诗句分别从哪种感官来描绘春天的。(4分)
春风又绿江南岸
________
b.踏花归来马蹄香_______
c.处处闻啼鸟________
d.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_____
②感受古人写春天的诗句侯请你也来写写对春天的感悟吧(要求前后句要构成排比)(2分)
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柔风和云雀;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天从山间喧闹地奔了回来,化作溪流和湖泊。
(4)春节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对联,请你为下面一副对联,写上上联。(2分)
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新年更上一层楼。
阅读(55分)
(一)绳子那头(20分)
①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一幢楼房的六楼的窗户外,有一根绳子,下头吊着一个人﹣﹣他是我父亲,一个空调修理工。
②暑假的一天,闷热的天气实在使人感觉无聊,我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出发前,父亲专门去买了一瓶廉价的防晒油,在我身上抹了个遍,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到了雇主家里,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麻袋中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了,孩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了。”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释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站在窗户边,一股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特别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一声:“手套!”
⑦母亲慢慢递下一副粗糙的手套。
⑧“这么热的天还要带手套?”“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⑨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一坠,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住绳子。
⑩绳子那头传来一阵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
?“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
?绳子那头喊了声:“拉我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
?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他的皮肤黢黑,长年累月,恶毒的太阳光已经侵蚀了他健康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岁月啊,你过早地催老了我的父亲!
?一会儿,雇主拿来一只冰糕送给正在干活儿的父亲,父亲接过冰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我。
?“天儿热,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冰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冰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
?父亲又要下去了,我慢慢地释放着绳子,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我紧紧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那个伟大的人。
(选自《意林》合订本第44卷,有改动)
4.
请根据文意,选出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文章开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是为了表现父亲工作环境的艰苦,也为下文我提出与父亲一起出去干活埋下了伏笔。
B.第?段中划线句子“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中两人不同的表情,体现了人物内心的隔膜,互相不能理解。
C.文章写法以叙事为主,偏重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较少直接抒情。
D.文章着重描写为父亲拉住绳子的这个细节,由此展开、表现情感的碰撞。
5.
通读全文,概括“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3分)
天气闷热,感觉无聊→见父亲爬窗户,
→明白父亲的工作艰辛,
→推让雪糕,
6.
从人物的描写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7.
文章最后写父亲是“伟大的人”,请结合全文,说说父亲的“伟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8.
我们生活中也不乏文中的温暖感人画面,请描写一段你与家人相处的温馨场景。(要求:字数不少于50字)(5分)
(二)给春天让条道(20分)
陈绍龙
(1)风大,却是吹面不寒,抬眼,有几只芽茎也似的风筝探向空中,顿觉,春已至。
(2)
虽说心悦,却不免埋怨起来:这里是你们放风筝的地方么?
(3)这是郊外的一片山坡地,开阔,路宽,行人少,因其地处偏僻,市里在路边树了一块
“驾驶基地”的牌子,有几家驾校的学员在这里试驾,学车。车大多很慢,但有的“霸道”得很,也有的作蛇游状,好在路上极少有人,并无大碍。就是有行人了或是有其他的车了,也大多会让着我们的,人们知道我们都是初学者。车一律是黄牌照,教练车,内行人一看,知道是在警示你:离我远点。
(4)这样的时刻有两个孩子在路上放风筝是很危险的事情。
(5)加档,减档,踩离合,教练训斥声仍在耳边,一时让我们放松地停下来当然乐意得很。循着教练的目光,摇下车窗,看到天上有一只风筝!一时很静,细听,风筝还发出了“呜呜”的响声。这是一只装了竹哨的风筝。
(6)跟在后面的车都停了下来,静静地,举目向上,是风筝给枯燥的学驾生活带来了新奇,抑或是春天的突然造访让人们有了好心情?
(7)两个孩子原本是在路边的坡地上放风筝的,风大,孩子拉它不住,依着风,走着走着便走到路上来了。孩子显然在努力着,可风好像有意跟孩子作对,顺着路的方向跑。孩子左手相牵,其中的一个孩子牵着风筝的线,脸却并不朝天空看,不时地侧耳,是在听。听什么呢?另一个孩子则向他说着什么,一边用手向我们比划,笑。
(8)两个孩子仍旧努力地在牵那只不听话的风筝,路上停下的车显然对孩子们造成了心理压力。
(9)孩子已近,细看,我大惊,牵风筝的孩子是个盲童。哦,他侧耳是试图在听风筝上的哨声。
(10)看到两个孩子“上路”了,且一时没有拽过来那只不听话的风筝,就在这时,走过来一个大人,大人身后又跟着几个孩子。原来,他们这一群人都在山上的坡地处放风筝。再远看,天空有好几只这样的风筝,发出“呜呜”的哨声。
(11)这是市里聋哑学校的孩子,老师领着他们来放风筝春游来了。放风筝的盲童和哑童是搭开来的,他们两人一组。不想,他们选择的这块能“放纵”自己的地方却是“侵占了我们的领地”。领头的教师满脸含笑,点头,用双手向我们比划,做着跟那个放风筝孩子一样的动作,接着,身后的几个孩子一起向我们比划。老师和孩子们在“说”:谢谢你们!这是手语。
(12)教练点头致意,出人意料的是教练将手放在胸前,点头,比画:我爱你们。
(13)教练也会手语?
(14)老师鼓掌。孩子们鼓掌。
(15)“我爱你们”,这是我学会的唯一一句手语。教练告诉我们,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会来这里放风筝,有好些年了。驾校的教练都会教学员们这句手语,春天的时候,要想着告诉学员,给上了路的孩子让条道,给春天,让条道。
(选自《读者》)
9.运用学到的记叙文要素的知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4分)
10.第(1)段属于什么描写?请说说它在文章中具有哪些作用。(5分)
11.
第(9)段说“牵风筝的孩子是个盲童”,找出前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3分)
12.
第(11)段划线句子中的“放纵”是贬义词吗?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分)
13.
题目“给春天让条道”中的“春天”指什么?本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4分)
(三)
(15分)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4.用“
∕
”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2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
驰:___________
(3)不逾矩
矩:___________
(4)静以修身
以:___________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7.【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
”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
“
”字,对比鲜明。(2分)
18.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
“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3分)
三、作文(55分).
请以“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写作,写出真情实感。
(2)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3)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四、卷面书写(5分)
语文参考答案
一、1.(10分)(1)①便引诗情到碧霄
②
终古高云簇此城③思君不见下渝州
④枯藤老树昏鸦
(2)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12分)(1)吴承恩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打白骨精)(2分)(2)kūlóu
人迹罕至,人烟稀少空旷荒凉的郊外。(3分)(3)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撞出大祸,教我没法脱身。(3分)
(4)①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机智、勇敢。②唐僧不辨妖魔,不辨是非,耳根子软(立场不坚定)(4分)
3.(1)C
(2)走进自然,感受春天。(3)①a
视觉
b
嗅觉
c听觉
d.触觉
②春天从林中欢快地跑了出来,化作薄雾和歌声。(4)旧岁又添几个喜
(一)4.B
(3分)
5.
心理:吃惊
心酸
感动(敬重)(3分)
6.
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苍老、工作的艰辛,表现了父亲的吃苦耐劳和“我”对父亲的心疼(
或深深地爱)。(4分)
7.(5分)
①把“我”全身抹遍防
晒油,让“我”吃雪糕,体现父亲的慈爱(爱孩于)。
②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体现父亲的吃苦耐劳(勤劳)。
③怕东西掉下去砸了别人即使天热也戴手套,体现父亲的善良。
④接过雪糕道谢,体现父亲的淳朴。
⑤工作这么艰辛危险还强装笑脸安慰“我“和母亲,不想让我们担心着急,体现父亲的体贴细心。
8.(5分)
所有亲人又聚到了一起,大姑姑在寒暄着爷爷的生活,爸爸在和姑父他们碰着酒杯。以我那好动的性格,怎么坐的住,早就跑东跑西的端起菜来。但是好心做错事,我那活泼的个性,怎会安安稳稳端盘子呢?这不,我就开始等着月亮了!等了好半天,爸爸才告诉我,今天根本没有月亮,大概嫦娥不好意思,所以藏起来了吧。
虽然今天没有看到嫦娥的样子,但是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饭局
(二)
9.(4分)春天的郊外,盲哑学校的孩子们出来放风筝,驾校教练让学员给孩子让道。(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各1分)
10.(5分)
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1分),作用:(1)渲染了环境;(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3)交代了“风大”的情况,为下文写放风筝的孩子被风带到路上以及车子“让道”做铺垫;(4)描写了天上的风筝,切合了题中的“春天”。(作用4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4分)
11.(3分)其中的一个孩子牵着风筝的线,脸却并不朝天空看,不时地侧耳,是在听。
12.(4分)
不是贬义词(1分),它在文中的意思是自由自在,是说孩子们无拘无束地放风筝,亲近大自然。(3分)(意思答到即可得分)
13.(4分)春天双关,既指现实中已到来的春天,又指孩子们。(2分)
示例1:感动我的是:聋哑孩子合作放风筝,用耳朵听,对大自然对生活非常热爱;
示例2:感动我的是:教练为孩子们让道,对孩子们打手语,表现了对孩子的关怀和爱。(2分,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14.(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各1分,多划不给分)
15.(1)坚定
(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
(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
16.(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每句2分)
17.
静
躁
(每空1分)
18.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4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