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原君》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原君》课件(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6 11:1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高二语文
中国经典文化研读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
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
二、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学习运用历史上详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四、理解作者对君主罪恶的不满,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
政治的深刻剖析和真知灼见。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乃推求、推究之义。
所谓“原君”,就是推究为君之道。
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
就是黄宗羲。
?
黄宗羲(1601—1695)
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
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
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
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
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
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
参加并领导“复社”,坚
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
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
营”进行抵抗。与孙奇逢、
李骻并称三大儒。
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
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思想与成就
反对君主以一人私天下,作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大胆结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原臣》)。
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工商观点,强调工商皆为本。其政治历史观,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文学方面,强调诗文必须反映现实,表达真情实感。
史学成就尤大,撰有中国第一部学术史《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研究之风气。
还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著作。
文本探究
1.原文段落朗读
2.通读译文
3.语言点归纳
4.问题探究
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则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的辛勤劳作,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却又得不得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
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今异义
没有什么人
发语词
如同
所有人(古今异义)
第一段:从本源上考察君主的产生。提出对君主职责的独特见解,指出君主的天职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为下文对比做铺垫。
???
问题1: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这里点出了两层意思:一是君主产生的原因是顺应时势,凭自己的辛劳赢得了大家的拥戴,二是君主天然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职责,所以古时候做君主是很辛苦的,“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人都是好逸恶劳的,可是“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可见,做君主是要有些牺牲精神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古人对于君主,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这是古人对于君位的态度,为下面叙述后世之君做了铺垫。
不客观
2.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心以的。(他们)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所说的“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多”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这样
与……比怎么样
第二段:“后之为人君者”的表现。
补充刘邦故事
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问题2: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惭---安----视为当然
对比、例证、引用
????
3.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译文3)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有了君主。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来求得个人的产业,对此竟不感到凄惨,说:“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取天下人的骨髓,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放纵的享乐,(把这)看成应当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然而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唉!设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因为
曾不惨然
乃、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
这样……那么
第三段:探究“为君者”前后变化的根源.
问题3:找出本段中的两处对比。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痛斥了封建帝王专制的罪恶,并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君为天下之大害,废除干扰百姓生活的君主专制,还百姓“自私自利”的生存权利。
 4.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把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这原是他们应当得到的。可是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却拘谨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武不应当去讨伐他们,因而虚妄地传说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考的故事,看待千千万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竟然和腐臭的老鼠一样。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唯独(应当)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世的君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会夺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甚至废除孟子的祭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
视之如寇仇
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强盗、仇敌
不可查考
偏爱
第四段:对粉饰君主的小儒们加以痛斥。
问题4:本段从哪方面进行了对比?文中批评了什么人?为什么要批评他们?
百姓对待古今人君的态度
小儒们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封建纲常观念
反抗和批
判精神
人物
行为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许由
务光
去而不入
勤千万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
明乎为君之职分
尧、舜、
入而又去

入而不得去
汉高祖
利“产业”沾沾自喜
以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不明为君之职分
明太祖
保“产业”丧心病狂
崇祯帝
失“产业”栖栖遑遑
桀纣
享“产业”残暴荒淫
小儒
妄传言为虎作伥
举例论证
拓展:
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早已废除了君主,这篇文章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怎样的启示?
古今异义
自私
古义:自己的私事
今义:只顾自己的利益
公害
古义:公共的祸害
今义:比喻对公共有害的事物
判断下列句式,并翻译句子
(1)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传之子孙
(省略句,介词“于”)
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
传给子孙
(2)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固定句式,孰与:与……相比
哪一个更
……

我所成就的家业,跟二哥相比谁多


1.内容总结:阐述君主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表现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倾向。
2.艺术特色:对比论证,揭批深刻。


1.
总结重点字词、句式。
2.
根据课堂拓展的内容运用举例、
对比论证的方法写300字左右
的一段议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