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三章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同步练习(基础巩固)
一、单选题
1.(2021·龙湾模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该岩石的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
【解答】波浪岩耸立在沙漠中,因此其成因是风力侵蚀导致的;
故答案为:A。
2.(2021·温州模拟)2022年将在杭州举行亚运会,其徽标称作“潮涌”,图形中含有钱塘江。钱塘江的江口呈喇叭形。造成这种地貌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
A.流水 B.风力 C.生物 D.冰川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
【解答】钱塘江的江口是入海口,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流水的作用导致的;
故答案为:A。
3.(2020七上·新昌月考)温洲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 B.流水 C.海浪 D.冰川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我国东部平原是河流入海时所夹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
【解答】我国东部平原是河流入海时所夹带的泥沙因流速减低,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我国浙江温州地区位于我国降水丰富的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是外力流水作用形成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2020八上·新昌期中)“山前桃花山后雪”主要反映了( )
A.地形因素的影响 B.纬度因素的影响
C.海陆因素的影响 D.季风因素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阴坡和阳坡的冷暖、干湿状况都产生很大的差异,自然景观也随之明显不同。
【解答】由于山前春意盎然,桃花盛开;山后积雪不融,寸草不生,地形因素的不同导致的现象,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以下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A.火山湖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 D.沙漠中的石蘑菇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A、火山湖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故A错误;
B、海岸边的怪石是海浪冲击形成的;故B错误;
C、喜马拉雅山是板块挤压形成,属于内力作用;故C错误;
D、沙漠中的石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海浪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 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其地形受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
故答案为:B。
7.下列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
A.珠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的沟壑
C.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D.青藏高原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解答】AB、珠江三角洲、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故AB不符合题意;
C、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是风力的作用,属于外力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青藏高原是地表的抬升,是内力作用导致的;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来自地壳外部,能引起地形改变的是(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板块的“漂移”运动 D.流水、风、生物等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流水、风、生物等能引起地形改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杭州西湖 C.柴达木盆地 D.喜马拉雅山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杭州西湖是人工建造完成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读者》杂志社倡议开展“保护母亲河,营建读者林”活动,在长江、黄河流域植树造林,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减小下列哪一方面的作用( )
A.流水 B.风力 C.冰川 D.生物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
A.泰山 B.长江三角洲 C.舟山群岛 D.四川盆地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长江三角洲是河流(长江)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是外力作用形成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2020·温州模拟)龙脊是温州市大罗山的著名景点(如图),它是1.2亿年前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凝形成的地貌。龙脊的岩石类型和其形成的主要能量分别是( )
A.沉积岩、内力作用 B.沉积岩、外力作用
C.岩浆岩、内力作用 D.岩浆岩、外力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总质量的9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 的硅酸盐熔融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解答】火山喷发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岩石,属于岩浆岩,而火山喷发是内力作用导致的;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2020七上·浙江期末)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图片中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解答】图中地表形态可见,随水流走势,出现不规则沟壑,且随地形走向而定,故为流水侵蚀。
故答案为:A
14.(2020七上·慈溪期末)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风力侵蚀 B.生物作用 C.海水侵蚀 D.流水沉积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受海水动力因素侵蚀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称海蚀地貌。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
【解答】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2019七上·长兴月考)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风力 B.冰川 C.流水 D.生物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
【解答】图中所示的是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城,属于外力作用。
故答案为:A
16.(2018七上·长兴月考)珊瑚一般生活在温暖洁净的浅海环境中,在广西喀斯特地貌地区发现古代的珊瑚化石,下列作用能较好地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 )
A.海陆变迁 B.流水搬运 C.风力堆积 D.火山喷发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在地球表面某位置发生的由海变为陆或由陆变为海的变化叫做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即洋陆转化。
【解答】珊瑚本来生活在浅海中,却广西等内陆地区发现古代珊瑚化石,说明广西地区以前是海洋,现在变成大陆了,这是由海陆变迁导致的;故A符合;
故答案为:A。
17.“高峻挺拔”和“一望无际”分别形容的地形是( )
①山地 ②平原 ③丘陵 ④盆地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查常见的地形识别。
【解答】高俊挺拔,说明该地形的海拔相对较高,则山地符合;一望无际,说明地形平缓,则平原符合;
故答案为:B。
18.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 )
A.河流 B.山脉 C.高原 D.盆地
【答案】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山脉,骨架之间为我国四大盆地、高原,三大平原与丘陵。
【解答】我国的地形以山地为主,所以选山脉。
故答案为:B。
19.在等高线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
A.等高线重叠部分表示峭壁
B.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
C.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D.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顶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形图的判读,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来判读即可。
【解答】等高线的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脊,不是山顶,山顶是该地最高的地方。其他说法均正确。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20.(2020七上·新昌月考)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
CD处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 ;
(2)沿AB线路爬到山项和沿CD线路爬到山项,坡度较陡的线路是 (AB线路或CD线路)。
【答案】(1)峭壁;山脊
(2)AB线路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解答】(1)甲处等高线重合是峭壁,CD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2)AB线路特征是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因此地面坡度陡峻。
故答案为:(1)峭壁;山脊(2)AB线路
21.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主要有 、 、 、波浪、生物等,表现为风化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其结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 。
【答案】风力;流水;冰川;地表趋于平坦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
【解答】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主要有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外力作用是使地表趋于平坦;
故答案为:风力;流水;冰川;地表趋于平坦。
22.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溶洞)主要是因 (选填“外力作用”或“内力作用”,下同)而形成的;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火山湖)主要是因 而形成的。
【答案】外力作用;内力作用
【知识点】地形图;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表表面的形态在不断的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解答】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溶洞)主要是因外力作用而形成的;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火山湖)主要是因为内力作用而形成的。
故答案为:外力作用;内力作用
23.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 ,而外力作用使地表 。
【答案】起伏;平坦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解答】我们今天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使得地球表面凹凸不平,而外力地质作用趋向于削高填低,使地壳达到均衡的状态。
故答案为:起伏;平坦。
24.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因素是 作用;在湿润地区, 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答案】风沙;流水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如太阳,月球等。这类作用主要有海洋、地面流水、湖泊、冰川、风、冰川等的地质作用。
【解答】在干旱地区,气候干旱缺少水分,多风沙天气,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作用以风力的侵蚀,搬运为主;在湿润地区,降水较多,水分充足,流水的作用表现明显,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明显。
故答案为:风沙;流水。
25.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 ,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 、山地、 、盆地。
【答案】地形;丘陵;高原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解答】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海拔较低、地面起伏小;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地形类型判断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基础知识,细心认真填写
26.我国地域辽阔,地形类型多样.山地、 、平原、 、丘陵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
【答案】高原;盆地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解答】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其中,丘陵占总面积的10%,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山地所占面积最广,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3.依据题意.
故答案为:高原;盆地.
【分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27.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 ,表示坡陡;等高线 ,表示坡缓。
【答案】密集;稀疏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解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故答案为:密集 稀疏
28.陆地地形主要有 、 、 、 和 五种类型。
【答案】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地球的陆地表面有的雄伟高大、错落有致;有的广阔平坦、起伏和缓;还有的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形态各异。
【解答】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五种类型。山地海拔一般在 500米以上,并且相对高度超过 200米。高原海拔一般在 500米以上,顶面平坦宽广。丘陵海拔一般在 200--500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相对高度一般在 100米以下。平原海拔一般在 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平。
故答案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29.水平岩层在 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 和 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答案】地壳运动;山脉;谷地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壳变动的上升下降 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底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的现象。
【解答】水平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地壳运动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
故答案为:地壳运动 山脉 谷地
三、解答题
30.(2020七上·吴兴期末)“爬山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有利于我们选择爬山路线,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1)图中字母B所在的地形名称是 。
(2)如果量得大青山山峰与小青山山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那么两个山峰的实际(直线)距离是 千米。
(3)小科认为从图中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甲地比较容易,因为 。
(4)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选填数字)。
【答案】(1)山脊
(2)30
(3)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4)②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八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私: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
【解答】(1)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所以图中B为山脊线。
(2)由地形图可知比例尺为1:1000000。图上1cm对应实际1000000cm及为10千米。如果量得大青山山峰与小青山山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那么两个山峰的实际(直线)距离是30千米。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较缓。由地形图可知甲地等高线稀疏,地面坡度较缓,因此登山容易。
(4)泥石流顺着山谷向地处活动,遇到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移动。①和④方向不对,③在山谷内。故应向②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1)山脊;(2)30;(3)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4)②
31.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地区地形可明显地分为 和 两类,基本上以 为界。
(2)图中铁路基本上为 走向,修建该铁路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
(3)图中东西两类地区的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是 。
(4)图中居民区分布特点是:多位于 地形区,且沿 分布。已知该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图中B处陡崖与A城中心点的直线距离约为1cm,则两点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千米。
【答案】(1)山地;平原;铁路或河流干流
(2)南北;跨越众多河流,需架桥,提高工程造价
(3)西部山地
(4)平原;河;1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分析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该地的地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山地,一部分是平原。基本上以河流干流为界。
(2)一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读方向。地形对交通线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利用有利地形来降低工程难度。
(3)根据地形和平原来看,地形影响降水来分析。地形雨的形成来看,西部是迎风坡,降水较多。
(4)聚落的选择也主要选择在平原地区,有利于居民生活。根据比例尺的定义可以计算出实际距离。
故答案为:(1)山地;平原;河流或铁路(2)南北;跨越众多河流,需架桥,提高工程造价(3)西部山地(4)平原;河;1。
32.图中A、B、C为三幅等高线地形图,D、E、F为实际地形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山或高地),请用短线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
【答案】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解答】
A与F、B与D、C与E相连
33.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的粗细不均的沙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沙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
(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
【答案】(1)解: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解: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解: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的两组实验考查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第(1)题,考查流水侵蚀作用及其沉积特征和沉积地貌;第(2)题,以吹风机模拟自然界的风力作用,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第(3)题。实验结论总结(1)(2)题即可得出.
【解答】(1)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答案合理即可)
34.地形与等高线特点: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鞍部
峭壁
山脊
山谷
【答案】
山顶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
鞍部 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
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峭壁 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 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 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根据此图中的信息可以清楚的分析,地形类型和对应的等高线的特点。
1.山顶: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
2.鞍部: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
3.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4.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5.峭壁: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填出答案。
【解答】山顶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鞍部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峭壁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山顶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
鞍部 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
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峭壁 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四、实验探究题
35.(2020七上·杭州月考)周日,小明和小红去爬附近的某座山,他们征得家长同意后,查阅了此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1)写出图中F字母所表示地形的名称 。
(2)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 处(填数字)。
(3)适宜攀岩运动的是 地。
(4)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 千米。
【答案】(1)山顶
(2)1
(3)C
(4)3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此题以地形图为依托,考查等高线,判断地形等。此图是由外向里等高线变大,故此图表示的是山峰。河流发源于山谷,1位于山谷。此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实际一厘米表示500米。攀岩活动需要选择峭壁,C为峭壁。
【解答】(1)此图是由外向里等高线变大,故此图表示的是山峰。F为等高线最高位置,故为山顶。
(2)河流发源于山谷,1位于山谷。故 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 1.
(3)攀岩活动需要选择峭壁,C为峭壁。
(4)此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实际一厘米表示500米。 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 3千米。
故答案为:(1) 山顶(2) 1(3) C(4) 3
1 / 1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三章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同步练习(基础巩固)
一、单选题
1.(2021·龙湾模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该岩石的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2.(2021·温州模拟)2022年将在杭州举行亚运会,其徽标称作“潮涌”,图形中含有钱塘江。钱塘江的江口呈喇叭形。造成这种地貌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
A.流水 B.风力 C.生物 D.冰川
3.(2020七上·新昌月考)温洲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 B.流水 C.海浪 D.冰川
4.(2020八上·新昌期中)“山前桃花山后雪”主要反映了( )
A.地形因素的影响 B.纬度因素的影响
C.海陆因素的影响 D.季风因素的影响
5.以下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A.火山湖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 D.沙漠中的石蘑菇
6.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海浪
7.下列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
A.珠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的沟壑
C.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D.青藏高原
8.来自地壳外部,能引起地形改变的是(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板块的“漂移”运动 D.流水、风、生物等
9.下列地形变化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杭州西湖 C.柴达木盆地 D.喜马拉雅山
10.《读者》杂志社倡议开展“保护母亲河,营建读者林”活动,在长江、黄河流域植树造林,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减小下列哪一方面的作用( )
A.流水 B.风力 C.冰川 D.生物
11.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
A.泰山 B.长江三角洲 C.舟山群岛 D.四川盆地
12.(2020·温州模拟)龙脊是温州市大罗山的著名景点(如图),它是1.2亿年前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凝形成的地貌。龙脊的岩石类型和其形成的主要能量分别是( )
A.沉积岩、内力作用 B.沉积岩、外力作用
C.岩浆岩、内力作用 D.岩浆岩、外力作用
13.(2020七上·浙江期末)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图片中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
14.(2020七上·慈溪期末)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风力侵蚀 B.生物作用 C.海水侵蚀 D.流水沉积
15.(2019七上·长兴月考)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风力 B.冰川 C.流水 D.生物
16.(2018七上·长兴月考)珊瑚一般生活在温暖洁净的浅海环境中,在广西喀斯特地貌地区发现古代的珊瑚化石,下列作用能较好地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 )
A.海陆变迁 B.流水搬运 C.风力堆积 D.火山喷发
17.“高峻挺拔”和“一望无际”分别形容的地形是( )
①山地 ②平原 ③丘陵 ④盆地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8.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 )
A.河流 B.山脉 C.高原 D.盆地
19.在等高线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
A.等高线重叠部分表示峭壁
B.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
C.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D.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顶
二、填空题
20.(2020七上·新昌月考)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
CD处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 ;
(2)沿AB线路爬到山项和沿CD线路爬到山项,坡度较陡的线路是 (AB线路或CD线路)。
21.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主要有 、 、 、波浪、生物等,表现为风化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其结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 。
22.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溶洞)主要是因 (选填“外力作用”或“内力作用”,下同)而形成的;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火山湖)主要是因 而形成的。
23.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 ,而外力作用使地表 。
24.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因素是 作用;在湿润地区, 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25.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 ,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 、山地、 、盆地。
26.我国地域辽阔,地形类型多样.山地、 、平原、 、丘陵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
27.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 ,表示坡陡;等高线 ,表示坡缓。
28.陆地地形主要有 、 、 、 和 五种类型。
29.水平岩层在 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 和 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三、解答题
30.(2020七上·吴兴期末)“爬山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有利于我们选择爬山路线,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1)图中字母B所在的地形名称是 。
(2)如果量得大青山山峰与小青山山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那么两个山峰的实际(直线)距离是 千米。
(3)小科认为从图中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甲地比较容易,因为 。
(4)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选填数字)。
31.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地区地形可明显地分为 和 两类,基本上以 为界。
(2)图中铁路基本上为 走向,修建该铁路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
(3)图中东西两类地区的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是 。
(4)图中居民区分布特点是:多位于 地形区,且沿 分布。已知该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图中B处陡崖与A城中心点的直线距离约为1cm,则两点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千米。
32.图中A、B、C为三幅等高线地形图,D、E、F为实际地形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山或高地),请用短线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
33.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的粗细不均的沙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沙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
(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
34.地形与等高线特点: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鞍部
峭壁
山脊
山谷
四、实验探究题
35.(2020七上·杭州月考)周日,小明和小红去爬附近的某座山,他们征得家长同意后,查阅了此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1)写出图中F字母所表示地形的名称 。
(2)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 处(填数字)。
(3)适宜攀岩运动的是 地。
(4)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 千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
【解答】波浪岩耸立在沙漠中,因此其成因是风力侵蚀导致的;
故答案为:A。
2.【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
【解答】钱塘江的江口是入海口,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流水的作用导致的;
故答案为:A。
3.【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我国东部平原是河流入海时所夹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
【解答】我国东部平原是河流入海时所夹带的泥沙因流速减低,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我国浙江温州地区位于我国降水丰富的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是外力流水作用形成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A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阴坡和阳坡的冷暖、干湿状况都产生很大的差异,自然景观也随之明显不同。
【解答】由于山前春意盎然,桃花盛开;山后积雪不融,寸草不生,地形因素的不同导致的现象,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A、火山湖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故A错误;
B、海岸边的怪石是海浪冲击形成的;故B错误;
C、喜马拉雅山是板块挤压形成,属于内力作用;故C错误;
D、沙漠中的石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 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其地形受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
故答案为:B。
7.【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解答】AB、珠江三角洲、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故AB不符合题意;
C、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是风力的作用,属于外力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青藏高原是地表的抬升,是内力作用导致的;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流水、风、生物等能引起地形改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杭州西湖是人工建造完成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长江三角洲是河流(长江)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是外力作用形成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总质量的9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 的硅酸盐熔融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解答】火山喷发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岩石,属于岩浆岩,而火山喷发是内力作用导致的;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解答】图中地表形态可见,随水流走势,出现不规则沟壑,且随地形走向而定,故为流水侵蚀。
故答案为:A
14.【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受海水动力因素侵蚀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称海蚀地貌。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
【解答】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
【解答】图中所示的是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城,属于外力作用。
故答案为:A
16.【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在地球表面某位置发生的由海变为陆或由陆变为海的变化叫做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即洋陆转化。
【解答】珊瑚本来生活在浅海中,却广西等内陆地区发现古代珊瑚化石,说明广西地区以前是海洋,现在变成大陆了,这是由海陆变迁导致的;故A符合;
故答案为:A。
17.【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查常见的地形识别。
【解答】高俊挺拔,说明该地形的海拔相对较高,则山地符合;一望无际,说明地形平缓,则平原符合;
故答案为:B。
18.【答案】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山脉,骨架之间为我国四大盆地、高原,三大平原与丘陵。
【解答】我国的地形以山地为主,所以选山脉。
故答案为:B。
19.【答案】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形图的判读,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来判读即可。
【解答】等高线的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脊,不是山顶,山顶是该地最高的地方。其他说法均正确。
故答案为:D。
20.【答案】(1)峭壁;山脊
(2)AB线路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解答】(1)甲处等高线重合是峭壁,CD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2)AB线路特征是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因此地面坡度陡峻。
故答案为:(1)峭壁;山脊(2)AB线路
21.【答案】风力;流水;冰川;地表趋于平坦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
【解答】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主要有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外力作用是使地表趋于平坦;
故答案为:风力;流水;冰川;地表趋于平坦。
22.【答案】外力作用;内力作用
【知识点】地形图;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表表面的形态在不断的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解答】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溶洞)主要是因外力作用而形成的;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火山湖)主要是因为内力作用而形成的。
故答案为:外力作用;内力作用
23.【答案】起伏;平坦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解答】我们今天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使得地球表面凹凸不平,而外力地质作用趋向于削高填低,使地壳达到均衡的状态。
故答案为:起伏;平坦。
24.【答案】风沙;流水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如太阳,月球等。这类作用主要有海洋、地面流水、湖泊、冰川、风、冰川等的地质作用。
【解答】在干旱地区,气候干旱缺少水分,多风沙天气,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作用以风力的侵蚀,搬运为主;在湿润地区,降水较多,水分充足,流水的作用表现明显,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明显。
故答案为:风沙;流水。
25.【答案】地形;丘陵;高原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解答】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海拔较低、地面起伏小;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地形类型判断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基础知识,细心认真填写
26.【答案】高原;盆地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解答】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其中,丘陵占总面积的10%,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山地所占面积最广,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3.依据题意.
故答案为:高原;盆地.
【分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27.【答案】密集;稀疏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解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故答案为:密集 稀疏
28.【答案】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地球的陆地表面有的雄伟高大、错落有致;有的广阔平坦、起伏和缓;还有的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形态各异。
【解答】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五种类型。山地海拔一般在 500米以上,并且相对高度超过 200米。高原海拔一般在 500米以上,顶面平坦宽广。丘陵海拔一般在 200--500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相对高度一般在 100米以下。平原海拔一般在 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平。
故答案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29.【答案】地壳运动;山脉;谷地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壳变动的上升下降 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底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的现象。
【解答】水平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地壳运动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
故答案为:地壳运动 山脉 谷地
30.【答案】(1)山脊
(2)30
(3)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4)②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八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私: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
【解答】(1)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所以图中B为山脊线。
(2)由地形图可知比例尺为1:1000000。图上1cm对应实际1000000cm及为10千米。如果量得大青山山峰与小青山山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那么两个山峰的实际(直线)距离是30千米。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较缓。由地形图可知甲地等高线稀疏,地面坡度较缓,因此登山容易。
(4)泥石流顺着山谷向地处活动,遇到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移动。①和④方向不对,③在山谷内。故应向②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1)山脊;(2)30;(3)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4)②
31.【答案】(1)山地;平原;铁路或河流干流
(2)南北;跨越众多河流,需架桥,提高工程造价
(3)西部山地
(4)平原;河;1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分析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该地的地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山地,一部分是平原。基本上以河流干流为界。
(2)一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读方向。地形对交通线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利用有利地形来降低工程难度。
(3)根据地形和平原来看,地形影响降水来分析。地形雨的形成来看,西部是迎风坡,降水较多。
(4)聚落的选择也主要选择在平原地区,有利于居民生活。根据比例尺的定义可以计算出实际距离。
故答案为:(1)山地;平原;河流或铁路(2)南北;跨越众多河流,需架桥,提高工程造价(3)西部山地(4)平原;河;1。
32.【答案】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解答】
A与F、B与D、C与E相连
33.【答案】(1)解: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解: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解: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的两组实验考查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第(1)题,考查流水侵蚀作用及其沉积特征和沉积地貌;第(2)题,以吹风机模拟自然界的风力作用,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第(3)题。实验结论总结(1)(2)题即可得出.
【解答】(1)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答案合理即可)
34.【答案】
山顶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
鞍部 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
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峭壁 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 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 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根据此图中的信息可以清楚的分析,地形类型和对应的等高线的特点。
1.山顶: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
2.鞍部: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
3.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4.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5.峭壁: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填出答案。
【解答】山顶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鞍部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峭壁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山顶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
鞍部 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
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峭壁 等高线相交重叠的地方
35.【答案】(1)山顶
(2)1
(3)C
(4)3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此题以地形图为依托,考查等高线,判断地形等。此图是由外向里等高线变大,故此图表示的是山峰。河流发源于山谷,1位于山谷。此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实际一厘米表示500米。攀岩活动需要选择峭壁,C为峭壁。
【解答】(1)此图是由外向里等高线变大,故此图表示的是山峰。F为等高线最高位置,故为山顶。
(2)河流发源于山谷,1位于山谷。故 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 1.
(3)攀岩活动需要选择峭壁,C为峭壁。
(4)此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实际一厘米表示500米。 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 3千米。
故答案为:(1) 山顶(2) 1(3) C(4) 3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