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三章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三章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06 12:47:49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三章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2020八上·拱墅月考)分析如图所示地形剖面,下列有关甲、乙、丙和丁四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气温波动最大的是甲地,因为受海陆性质影响
B.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是丙地,因为海拔最高
C.年降水量最少的是乙地,因为处于迎风坡
D.年降水量最多的是丁地,因为处于背风坡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8米,世界陆地最低处死海低于海平原约4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9048米 B.8448米 C.8852米 D.9248米
3.如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如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作的记录卡片.读图,完成小题
根据如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察编号”应为如图(a)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关于地形对区域生产生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修建大坝,对乙村不利影响大于甲村
B.丙丁等地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
C.村落沿河流分布,航运条件好
D.两条引水路线中④比③更合理
5.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游人站在哪个位置能清晰观察到“鞍部”地形?(  )
A.甲 B.乙 C.丙 D.丁
6.石灰岩地区峰林、溶洞、石林等独特地貌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冰川侵蚀作用
C.岩层断裂 D.风力侵蚀作用
7.下列各图反映的自然现象,主要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沙漠中的岩石
B.冰斗谷
C.华山北坡大断崖
D.溶洞
8.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
A.台湾海峡 B.舟山群岛 C.戈壁滩 D.四川盆地
9.如图所示为绘制半个“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的步骤,则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应是(  )
A. B. C. D.
10.下列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不一定相同
B.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
C.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会交叉
D.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不一定相同
11.地形剖面图是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而成的。如图所示为我国南方某海岛的地形剖面图。
(1)请判断图示是根据下列哪幅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绘制而成的(  )
A. B.
C. D.
(2)下列对该地形剖面图所示区域的描述,不可能的是(  )
A.水流湍急 B.林木茂盛
C.地形崎岖不平 D.山顶终年积雪
12.如图是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造成该地区地形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流水的侵蚀作用
C.风力的沉积作用 D.风力的侵蚀作用
13.下列各图所反映的自然现象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B.
C. D.
14.下列地形变化由于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
A.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B.大堡礁(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 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15.对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造成破坏的主要外力是(  )
A.风 B.流水 C.海浪 D.冰川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某区域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地形部位名称:甲是   ,乙是   。
(2)李村位于赵村的   方向,量得两村的图上距离约为3cm,则两村的实地距离是   km。
(3)①、②路段中,坡度更陡的是公路   。
(4)村庄的分布特点是   ,其中海拔最高的村庄是   。
17.(2019七上·杭州期末)北京时间2018年5月21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发生3.5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
(1)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云南省位于板块的   (选填“中心”或“交界处”),容易发生地震。
(2)如图为地球内部3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   (填地层结构名称)。
(3)地处某山区的王村镇,要从图丙所示A、B、C、D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选择一个最适合建造大坝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18.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内地势特点
(2)为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计划在①②两条河流中海拔200一600米之间河段开展大众化的漂流活动,应选择    ,理由是    .
(3)如果此时测得山顶B处的气温为15.8℃,则山顶A的气温是    .
(4)当前徒步旅行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旅行方式,但在野外徒步旅行时易迷失方向.请你为野外徒步旅行者提供一种判定方向的方法.
19.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①处所在的山体部位名称是   ;
(2)图中A山顶位于B山顶的   方向;
(3)③处会形成瀑布,说明理由;
(4)④河段和⑤河段流速较快的是   ;(填序号)
(5)⑥处登山者能否看到⑦处的登山者,说明判断依据。
20.读我国东南某地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个村庄地势最高的是   村,乙村所处的地形部位为   ;
(2)下列能反映图中沿25°N线地形剖面的是   图;
(3)从改善生态环境出发,①区最适合大力发展的农业产业是(  )
A.畜牧业 B.种植业 C.渔业 D.林业
(4)根据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条件,简要分析甲村发展成为小城镇的有利条件。
21.海底山岭两侧的大洋地壳正在缓慢地向大陆方向移动。移动的大洋地壳碰到大陆地壳时会发生挤压,并且俯冲插入大陆地壳底下,这样在海洋会形成深深的   和一系列的   ,而在大陆上则会形成   和   。
22.各种地形的成因:
黄土高原——   ;
珊瑚礁——   ;
新安江水库——   ;
溶洞——   ;
河口三角洲——   ;
夏威夷群岛——   ;
阿尔卑斯山——   。
23.每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   ;每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都   ;等高线一般情况下不会   ;等高线密集处的地形是   ;等高线稀疏处的地形是   ;等高线重叠处的地形是   。
24.如图所示为某山南北方向上(山的左侧是北、右侧是南)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C的海拔是   ,山顶A的海拔是   。
(2)C与A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C与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
25.地形能发生“沧海桑田”变化,这是由于地球   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而   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下列属于内力作用的有   ,属于外力作用的有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地震 ④搬运作用
⑤火山喷发 ⑥堆积作用
26.地形变化的力量,有的来自地球内部,有的来自地球外部。来自地球内部能量产生的作用,称为   作用,如   、    等。来自地球外部能量产生的作用,称为   作用,主要是由   引起的,如   、   、   、   等因素都会导致地形的变化。
三、解答题
27.如图是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A处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B处的海拔大约在    米之间.
(2)下表是十年间该地区人口数量、耕地面积、森林面积、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年份 人口数量(人) 耕地面积(亩) 森林面积(公顷) 产业构成
2004年 5000 3500 3000 种植业
2014年 12000 6450 1200 种植业、造纸业、木材加工业
表中提供的信息,反映了该地十年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张伯在乙村生活了三十多年,最近他感叹:村旁的这条河流变得越来越陌生再也找不到10年前的影子了.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年来当地的发展有可能对河流产生怎样的影响? 
(4)请你结合实际,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至少两点)
28.梯田是在丘陵山坡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台阶式田地。现在梯田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如图是一位旅游者拍摄的梯田景观,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修建梯田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为什么在一些丘陵山区人们要开辟梯田来发展种植业?
(2)梯田对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有何积极意义?
(3)请根据图中梯田的形状想象梯田所在山头的等高线形态,把这些等高线绘在答题卡中规定位置(不必标注等高线的海拔数据),并在图中正确标注出山谷、山脊。
29.(2020七上·南浔期末)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1)图中A地位于D地的 方向。
A.北方 B.西北方 C.南方 D.东南方
(2)对图中山体部位判断正确的是
A.A地为鞍部 B.B地为陡崖 C.C地位于山脊 D.D地位于山谷
30.(2018七上·绍兴月考)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周庄位于李庄的   (方向).
(2)甲.乙两条线中,位于山脊的是   .沿甲线上山和沿丙线上山,哪条路更容易些   
(3)写出字母E所表示的山体部位   
(4)假设李庄与周庄的图上距离为3.2厘米,那么李庄到周庄的实地距离应为   千米.
31.如图所示,A、B、C为三幅等高线地形图,D、E、F为实际地形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山或高地),请用连线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
32.读“等高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的地形是    ,B表示的地形是     ,C表示的地形是    ,G表示的地形是   。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   ,判断理由是    。
(3)CD、EF两处中容易形成小河的是    ,如果在此处形成小河,则小河的流向是从    流向   。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   处。
33.读“等高线地形图”和“泥石流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   米。A点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
(2)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   。
(3)图中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   。
(4)李庄和吴庄图上距离约为1.2厘米,则实地距离为   千米。
(5)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右图中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   。
(6)为了不妨碍地面交通,高速铁路基本上采用修建高架桥和隧道的形式。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   ,D、E两处需要修建隧道的是   。
34.大南山位于蛇口半岛,海拔336.15米,面积3.5平方千米。它扼守珠江口,雄视伶仃洋,登高一望,香港、深圳尽收眼底。政府现已将其规划为森林公园。下图是根据等高线分布情况绘出的大南山地区地形图,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为山脊的是   (填“A”“B”或“C”)。
(2)形成图中所示地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内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沙作用 D.海浪作用
(3)现在政府已经修建了一条可以到达山顶的公路。由图中可知,公路所处的北坡坡度较缓,判断的理由是:此处   。
35.阅读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所做的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则会形成小沟谷。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吹风向里吹风。某同学想:风力不同,吹扬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1)实验一现象说明了   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实验二可见,   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下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该地貌所属的类型是(  )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4)下列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有________(多选)。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长江下游三角洲
36.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座山峰,海拔最高的是   ,该山峰与C地的相对高度为   米。
(2)小马河的流向是   。
(3)若CD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4.5厘米,实际距离约为   千米。
(4)A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B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5)①②③为三条登山路线,最省力的是   ,理由是   。
(6)该地区地形以   为主,地势特征是   。
37.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①   ,③   。
(2)河流C、D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   ,其原因是   。
(3)如果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库大坝,建在   (填“C”“D”或“E”)处最合适。
38.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各测量点已注明了海拔(单位:米),试绘出等高线地形图。
(2)该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的地形为   。
(3)该地形的走向大致是   向。
四、实验探究题
39.下面是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cm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是造成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在做实验二时,某同学想: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可见   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以   (选填“外力”或“内力”)为主形成的地貌的原理。
(4)如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拍摄的照片,你认为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____。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5)下述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是____。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埃及的“狮身人面像”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长江下游三角洲
40.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①    ,③    。
(2)河流C、D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    ,其原因是    。
(3)如果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库大坝,建在    (填“C”“D”或“E”)处最合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风沿斜坡往上吹的为迎风坡。在迎风坡,由于地形对暖湿气流的阻挡使其被迫抬升而降温,易成云致雨,这种雨被称为地形雨,降水较多。在背风坡,气流因下沉而升温,难成云致雨,降水较少,根据迎风坡与背风坡的特点对照地形图解题即可。
【解答】A、受海陆分布影响,甲地海洋性强,但是气温波动最小,A不符合题意;
B、随海拔上升,气温降低,丙地海拔最高,丙地的年平均气温最低,B符合题意;
C、乙地处于迎风坡,年降水量最多,C不符合题意;
D、丁地处于背风坡,年降水量最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相对高度即二者海拔之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对高度的计算。除了要掌握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时,还有注意低于海平面要在海拔前面加个负号。珠穆朗玛峰与死海之间的相对高度=8848-(-400)=9248米。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从等高线地形图可看出,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据此可知,①地海拔在400﹣500米之间,②、④两地海拔在300﹣400米之间,③地海拔在500﹣600米之间,故A、C不符合题意;
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④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山谷为集水线,能形成河流,山脊为分水线,不能形成河流,因此考查河流受污染的情况,应该是②处,故D不符合题意;
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确定方向,可知,图中②地位于山峰A的东南方,故B符合题意.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4.【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A选项如果修建大坝,甲村有可能被淹没;B选项丙丁等地位于丘陵地区,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C选项从图中看出,并不是所有村庄都沿河流分布;③④两条输水线路中③线处地势逐渐降低,可以自流输水,因此③线路更合理。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综合性较强。
5.【答案】A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读图可知,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图中甲处往上看,能清晰观察到“鞍部”地形,其余三处会被山顶阻挡视线。
故选A
【分析】考查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综合性较强,要理解识记。
6.【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试题难度较易。
【详解】石灰岩地貌,又称为喀斯特地貌。岩石可溶性是指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这种物质在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字反应之后会 形成碳酸氢钙,后者能够溶解于水,这就使岩石逐渐被水溶蚀,形成形态各异的溶洞与地表地貌,降水量大的地区比降水量小的地区喀斯特景观明显,而且水的流动性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也有很大作用,因为流动的水能及时补充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形成石灰岩地貌的主要原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解答】华山北坡大断崖是断层构造,是内力作用的产物,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每当干燥季节,在大风的作用下洪积平原上的碎屑物质中的细砂和尘土被吹到天空中,其中尘土被吹到千里外的地区,形成了黄土高原;而那些细砂则被风携带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径比较大的砾石,则被留在原地了,就形成了如今的戈壁滩地貌了。
【解答】戈壁是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按成因砾质戈壁可分为风化的、水成的和风成的三种。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冲积而成。当发洪水,特别是山区发洪水时,由于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渐减弱,在洪水冲击地区形成如下地貌特征:大块的岩石堆积在离山体最近的山口处,岩石向山外依次变小;
随后出现的就是拳头大小到指头大小的岩石。由于长年累月日晒、雨淋和大风的剥蚀,棱角都逐渐磨圆,变成了我们所说的石头(学名叫砾石)。这样,戈壁滩也就形成了,因此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戈壁滩,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A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解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闭向里数值越大为山顶,读等高线绘制示意图可知,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应是选项A,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解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是指相邻2条等高线的高度差,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高度相等,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度越缓,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之间不可能重叠,但是陡崖处是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 , 同一等高线表示的高度各点相等,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也相等,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1)B
(2)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2)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简单地说,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解答】(1)图示B最接近南方某海岛的地形剖面图。
(2)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题干中是我国南方某海岛的地形剖面图,由于南方地区纬度低,气温高,同时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图中山地约1300米,气温下降仅8℃左右,不足以山顶终年积雪。
故答案为:(1)B(2)D
12.【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根据图示区域的海拔及河湖广布特点,该区域应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从地形剖面图上看,该地形区的河流是地上河,应为河流的中、下游。在河流的中、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沉积,长年累月,形成“地上河”,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A、此图是褶皱,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t岩层出现5系列弯曲变形,A不符合题意;
B、此图是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
C、此图是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C符合题意;
D、此图是火山喷发,火山是岩浆活动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大堡礁是在地壳下沉的过程中,由珊瑚虫骨骼堆积而成,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风化作用(最主要形式):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解答】埃及“狮身人面像”地处热带沙漠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烈,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答案】(1)山峰;山脊
(2)西南;2.4
(3)①
(4)沿公路分布;陈村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解答】(1)甲是山峰,乙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2)李村位于赵村的西南,量得两村的图上距离约为3cm,则两村的实地距离是2.4km。先量出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已知,依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即可求出两地的实际距离,量得两村的图上距离约为3cm ,

(3)①、②路段中,坡度更陡的是公路①。 读图可知,①处等高线比②处等高线密集, 坡度更陡的是公路①。
(4)村庄的分布特点是沿公路分布,其中海拔最高的村庄是陈村,因为等高线数值越大,表示海拔越高,等高线数值就表示海拔高度。
故答案为:(1)山峰;山脊(2)西南;2.4(3)沿公路分布;陈村
17.【答案】(1)交界处
(2)地壳
(3)B,B位于峡谷,集水效果好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考查地球结构和等高线意义及地形简单判断.
【解答】(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比较频繁,容易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所以云南省应位于板块交界处;
(2)地球结构由内往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所以A点应位于地壳;
(3)等高线凸向中间表示高度逐渐降低,表示峡谷或者裂缝,所以B处位于峡谷中,最符合建设大坝。
故答案为:(1) 交界处 ;(2) 地壳 ;(3) B,B位于峡谷,集水效果好
18.【答案】(1)北高南低
(2)在②河流上;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
(3)12.8℃
(4)利用太阳或北极星、利用罗盘或指南针、手表定位、GPS导航、地形、地物特征判断.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读图分析可知:
(1)有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可以判断,图示区域内地势特点北高南低.
(2)在①②两条河流中海拔200一600米之间河段开展大众化的漂流活动,应选择在②河流上,理由是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适合大众化的漂流活动;①河段非常适合进行惊险刺激的漂流活动,理由是流经等高线密集处,坡度大,水流急.
(3)在山地,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如果此时测得山顶B处的气温为15.8℃,则山顶A的气温是:15.8℃﹣(1530﹣1030)÷100×0.6℃=12.80℃.
(4)野外判定方向的方法有:利用太阳或北极星、利用罗盘或指南针、手表定位、GPS导航、地形、地物特征判断.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19.【答案】(1)鞍部
(2)西南
(3)③为陡崖,有河流流经
(4)⑤
(5)⑥⑦之间为山脊会阻挡视线,⑥处登山者不能看到⑦处的登山者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1)读图可知,①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2)依据指向标,可判断山顶A位于山顶B的西南方向;(3)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图中③为陡崖,有河流流经有可能出现瀑布;(4)小河流速较快慢与坡度陡缓有关,④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河流流速慢,⑤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河流流速快;(5)⑥⑦之间为山脊会阻挡视线,所以⑥处登山者不能看到⑦处的登山者。
【分析】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属中档题。
20.【答案】(1)丙;山谷
(2)A
(3)D
(4)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等。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是相同的。(1)图中甲、丁村的海拔在100米以下,乙村海拔100米,丙村海拔在300米,因此丙村海拔最高;乙村所处的地形部位等高线向高数值凸出,为山谷;(2) 沿25°N线地形剖面图,依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知,中间低于100米,东部有高于300米的,西部大体高于200米。(3) ①处等高线向低数值凸出,为山脊,山地最适合发展的是林业;(4) 甲处紧靠河流和公路,水陆交通便利,且水源丰富,海拔在100米以下,面积广阔。
【分析】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属中档题。
21.【答案】海沟;岛屿;高原;山脉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海底扩张说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
【解答】海底山岭两侧的大洋地壳正在缓慢地向大陆方向移动。移动的大洋地壳碰到大陆地壳时会发生挤压,并且俯冲插入大陆地壳底下,这样在海洋会形成深深的海沟和一系列的岛屿,而在大陆上则会形成高原和山脉。
故答案为:海沟;岛屿;高原;山脉
22.【答案】风力的沉积;生物的堆积;人类活动;流水侵蚀;流水的沉积;火山喷发;板块碰撞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解答】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则是风力沉积作用的结果
珊瑚礁——生物的堆积;
新安江水库——人类活动;
溶洞——流水侵蚀;
河口三角洲——流水的沉积;
夏威夷群岛——火山喷发;
阿尔卑斯山——板块碰撞。
故答案为:风力的沉积;生物的堆积;人类活动;流水侵蚀;流水的沉积;火山喷发;板块碰撞
23.【答案】相等;相同;交叉;陡坡;缓坡;峭壁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解答】每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每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都相同;等高线一般情况下不会交叉;等高线密集处的地形是陡坡;等高线稀疏处的地形是缓坡;等高线重叠处的地形是峭壁。
故答案为:相等;相同;交叉;陡坡;缓坡;峭壁
24.【答案】(1)930m;570m
(2)360m;710m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为计算题,根据图中标出的数据结合运用计算即可。
【解答】(1)山顶C的海拔是930m,350m+220m=570m,故山顶A的海拔是570m。
(2)930m-(350m+220m)=360m,故C与A之间的相对高度是360m,930m-220m=710m,故C与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710m。
故答案为:(1)930m;570m(2)360m;710m
25.【答案】内力;外力;①②③⑤;④⑥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地形能发生“沧海桑田”变化,这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下列属于内力作用的有①②③⑤,属于外力作用的有④⑥。
故答案为:内力;外力;①②③⑤;④⑥
26.【答案】内力;地震;火山;外力;太阳能;气温变化;流水;风力;生物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地形变化的力量,有的来自地球内部,有的来自地球外部。来自地球内部能量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震、 火山等。来自地球外部能量产生的作用,称为外力作用,主要是由太阳能引起的,如气温变化、流水、风力、生物等因素都会导致地形的变化。
故答案为:内力;地震;火山;外力;太阳能;气温变化;流水;风力;生物
27.【答案】(1)盆地;山脊;200﹣250
(2)人口数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森林面积减少,产业结构由种植业变为种植业、造纸业和木材加工业
(3)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水被污染,河流水量减少
(4)退耕还林,治理水污染,发展旅游业,控制人口增长,植树造林.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1)甲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盆地;A处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山脊;B处的海拔大约在 200﹣250米之间.
(2)表中所示反映了该地十年来人口数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森林面积减少,产业结构由种植业变为种植业、造纸业和木材加工业.
(3)十年来乙村的发展对河流的影响是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水被污染,河流水量减少;
(4)为实现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做到:退耕还林,治理水污染,发展旅游业,控制人口增长,植树造林.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28.【答案】(1)人多地少,增加耕地面积
(2)保持水土
(3)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梯田适宜修建在坡度和缓的丘陵地区。农业的发展既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又受市场需求量、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社会条件的影响。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1)在陡坡上适宜植树,不适宜修梯田种粮,在缓坡地带可以修建梯田;(2)在坡度和缓的丘陵地区山坡上修建梯田,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持水土;(3)等高线的条数不必与梯田阶数一致,但应体现从照片中梯田侧视图到等高线俯视图的正确转换。
【分析】本题考查地形对农业的发展,理解解答即可。
29.【答案】(1)B
(2)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方。
【解答】(1)图中A地位于D地的西北方向,B符合题意。
(2)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由图发现B处等高线重合因此为陡崖,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B
30.【答案】(1)东北
(2)甲;丙
(3)陡崖
(4)16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建立的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都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解答】(1)周庄位于李庄的东北方向。
(2) 甲、乙两条线中,位于山脊的是 b线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沿甲线上山和沿丙线上山,丙条路更容易些,因为甲和丙相比,丙路线所处的位置等高线较为稀疏,地势就比较平缓,所以爬丙路线比较容易。
(3)从字母E所表示的山体部位为陡崖,因为观察可以看出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4)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故答案为:(1)东北(2)甲;丙(3)陡崖(4)16
31.【答案】A-F, B-D, C-E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等高线向内逐渐减小,所以A是山谷,即F符合;B等高线逐渐增大,即B表示的山峰,图D符合;C两边等高线较大,且左边等高线更大,即左边的海拔高度大于右边的海拔高度,所以E符合;
故答案为: A-F, B-D, C-E。
32.【答案】(1)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2)B;B处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3)EF;西北;东南
(4)G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需要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特征才可以进行判读。(1)A处位于等高线对称分布,两边高,中间低,处于鞍部。B处等高线向高处突出,说明是山谷。C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说明是山脊。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
(2)比较两点坡度陡,可以根据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陡来判断。
(3)河流一般发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水往低处流,所以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
(4)攀岩活动一般在陡崖处进行。
【解答】(1)A表示的地形是鞍部,B表示的地形是山谷,C表示的地形是山脊,G表示的地形是陡崖。(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B,判断理由是B处等高线密集,表示此处坡陡。(3)CD、EF两处中容易形成小河EF,如果在此处形成小河,则小河的流向是从西北流向东南。(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G处。
故答案为:(1)鞍部;山谷;山脊;陡崖。(2)B;B处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3)EF;西北;东南 (4)G
33.【答案】(1)663;鞍部
(2)甲
(3)B
(4)2.4
(5)①
(6)西南—东北(或东北—西南);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663米,两个山峰的相对高度是663-512-151米;依据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图中地形部位的名称A为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由此可判定,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甲.
(3)图中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B,B位于山坡上;适合搭建帐篷的是B,C为陡崖.
(4)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得实地距离=图上距离χ2比例尺.若李庄和吴庄图上距离约为1.2厘米,则实地距离为1.2x2=2.4千米。
(5)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如图中泥石流发生时1、2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1;因为泥石流发生时,应朝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跑.
(6)依据指向标判定方向,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西南-东北;从图中可以看出,E处为山谷,需要架桥;D-处为山脊,需要挖掘隧道.故答案为:(1)663;151;鞍部;(2)甲;(3)B;(4)2.4;(5)1;(6)西南东北;
34.【答案】(1)B
(2)A
(3)等高线分布较稀疏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以大南山的地形图为材料考查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掌握程度,另外还考查了相关的实际应用。
【解答】(1)根据题中给出的等高线地形图,山脊的等高线凸向低处,A,B,C三地中属于山脊的是B。
(2)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该地的地形主要是山地,山地的形成主要与地球的内力作用有关。
(3)根据当地的地形,为了降低工程难度,节省造价,一般选择按照等高线的走向修建,所以选择坡度较缓的地方。
故答案为:(1)B(2)A(3)等高线分布较稀疏
35.【答案】(1)流水
(2)风力
(3)C
(4)A;B;C;E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引起地形变化的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1)实验一所反映的内容是流水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降水较多的湿润地区。
(2)实验二所反映的是风力的大小和有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地区。
(3)根据题中给出的地貌来看,属于雅丹地貌,与风力的侵蚀作用有关。
(4)东非大裂谷和马里亚纳海沟都是板块张裂拉伸运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是风力作用形成的,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是冰川作用形成的,长江下游三角洲是流水作用形成的。
故答案为:(1)流水(2)风力(3)C(4)ABCE。
36.【答案】(1)丁;878
(2)西南→东北
(3)4.5
(4)峭壁(陡崖);山谷
(5)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最省力
(6)平原、丘陵;西高东低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相对高度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之差。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一定相同;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称为等高距,同一幅图中等高距是相同的。河流发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水往低处流,由此可以推断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
【解答】 (1)、甲、乙、丙、丁四座山峰,甲的海拔是500米以上、乙的海拔是600米以上、丙的海拔是700米以上、丁的海拔是978米,海拔最高的是丁山峰, 该山峰与C地的相对高度为978-100=878米。
(2)、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建立方向坐标,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由此可知,小马河的流向是西南流向东北。
(3)、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中的比例尺是1∶100000,若CD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4.5厘米,则实际距离约为 4.5×100000=450000(厘米)=4500(米)。
(5)、①②③为三条登山路线,最省力的是 ② ,理由是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最省力 。
(6)、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图中的一部分在海拔在200米~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的是丘陵;还有一部分在200米以下,属于平原。该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
37.【答案】(1)鞍部;峭壁
(2)C;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E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1地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是鞍部。3地等高线在此重叠相交,说明是陡崖。
(2)比较两地水能资源丰富,主要看两地落差的大小,也就是根据等高线相对高度来确定即可。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3)水库大坝的选址一般选择在口小肚大的地方,根据等高线地形图来分析E地最合适。
故答案为:(1)鞍部;陡崖(2)C;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3)E
38.【答案】(1)
(2)山地(山)
(3)南北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延伸方向、数值大小,可判断出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
【解答】(1)、根据图中各测量点已注明了海拔高度,把数值相等的各点连成闭合的曲线即可。如图所示:
(2)、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的信息显示中间高,四周低,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3)根据这座山的延伸方向确定该地的走向,题中给出了指北标,确定为南北走向。
故答案为:(1)如上图;(2)山地;(3)南北。
39.【答案】(1)流水侵蚀
(2)风力侵蚀
(3)外力
(4)C
(5)A;B;C;E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1)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2)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
【解答】(1)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该实验现象说明了流水侵蚀是造成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在做实验二时,某同学想: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可见风力侵蚀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以外力为主形成的地貌的原理,因为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都是自然界的外力作用。
(4)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风蚀地貌,因为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
(5)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都是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因此 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是A、B、C、E。
故答案为:(1)流水侵蚀(2)风力侵蚀(3)外力(4)C(5)ABCE
40.【答案】(1)鞍部;峭壁
(2)C;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E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利用上表,可对本题做出分析。
【解答】小题1:①等高线在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所以是鞍部;②多条等高线汇合重叠在一起,所以是峭壁。
小题2:C、D两处,C处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就适合。
小题3:E处为两个山脊之间,内部比较低,此处建造大坝,可以蓄水量大,且大坝建造不长。
1 / 1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三章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2020八上·拱墅月考)分析如图所示地形剖面,下列有关甲、乙、丙和丁四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气温波动最大的是甲地,因为受海陆性质影响
B.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是丙地,因为海拔最高
C.年降水量最少的是乙地,因为处于迎风坡
D.年降水量最多的是丁地,因为处于背风坡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风沿斜坡往上吹的为迎风坡。在迎风坡,由于地形对暖湿气流的阻挡使其被迫抬升而降温,易成云致雨,这种雨被称为地形雨,降水较多。在背风坡,气流因下沉而升温,难成云致雨,降水较少,根据迎风坡与背风坡的特点对照地形图解题即可。
【解答】A、受海陆分布影响,甲地海洋性强,但是气温波动最小,A不符合题意;
B、随海拔上升,气温降低,丙地海拔最高,丙地的年平均气温最低,B符合题意;
C、乙地处于迎风坡,年降水量最多,C不符合题意;
D、丁地处于背风坡,年降水量最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8米,世界陆地最低处死海低于海平原约4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9048米 B.8448米 C.8852米 D.9248米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相对高度即二者海拔之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对高度的计算。除了要掌握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时,还有注意低于海平面要在海拔前面加个负号。珠穆朗玛峰与死海之间的相对高度=8848-(-400)=9248米。故选D。
3.如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如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作的记录卡片.读图,完成小题
根据如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察编号”应为如图(a)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从等高线地形图可看出,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据此可知,①地海拔在400﹣500米之间,②、④两地海拔在300﹣400米之间,③地海拔在500﹣600米之间,故A、C不符合题意;
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④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山谷为集水线,能形成河流,山脊为分水线,不能形成河流,因此考查河流受污染的情况,应该是②处,故D不符合题意;
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确定方向,可知,图中②地位于山峰A的东南方,故B符合题意.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4.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关于地形对区域生产生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修建大坝,对乙村不利影响大于甲村
B.丙丁等地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
C.村落沿河流分布,航运条件好
D.两条引水路线中④比③更合理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A选项如果修建大坝,甲村有可能被淹没;B选项丙丁等地位于丘陵地区,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C选项从图中看出,并不是所有村庄都沿河流分布;③④两条输水线路中③线处地势逐渐降低,可以自流输水,因此③线路更合理。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综合性较强。
5.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游人站在哪个位置能清晰观察到“鞍部”地形?(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读图可知,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图中甲处往上看,能清晰观察到“鞍部”地形,其余三处会被山顶阻挡视线。
故选A
【分析】考查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综合性较强,要理解识记。
6.石灰岩地区峰林、溶洞、石林等独特地貌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冰川侵蚀作用
C.岩层断裂 D.风力侵蚀作用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试题难度较易。
【详解】石灰岩地貌,又称为喀斯特地貌。岩石可溶性是指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这种物质在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字反应之后会 形成碳酸氢钙,后者能够溶解于水,这就使岩石逐渐被水溶蚀,形成形态各异的溶洞与地表地貌,降水量大的地区比降水量小的地区喀斯特景观明显,而且水的流动性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也有很大作用,因为流动的水能及时补充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形成石灰岩地貌的主要原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下列各图反映的自然现象,主要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沙漠中的岩石
B.冰斗谷
C.华山北坡大断崖
D.溶洞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解答】华山北坡大断崖是断层构造,是内力作用的产物,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
A.台湾海峡 B.舟山群岛 C.戈壁滩 D.四川盆地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每当干燥季节,在大风的作用下洪积平原上的碎屑物质中的细砂和尘土被吹到天空中,其中尘土被吹到千里外的地区,形成了黄土高原;而那些细砂则被风携带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径比较大的砾石,则被留在原地了,就形成了如今的戈壁滩地貌了。
【解答】戈壁是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按成因砾质戈壁可分为风化的、水成的和风成的三种。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冲积而成。当发洪水,特别是山区发洪水时,由于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渐减弱,在洪水冲击地区形成如下地貌特征:大块的岩石堆积在离山体最近的山口处,岩石向山外依次变小;
随后出现的就是拳头大小到指头大小的岩石。由于长年累月日晒、雨淋和大风的剥蚀,棱角都逐渐磨圆,变成了我们所说的石头(学名叫砾石)。这样,戈壁滩也就形成了,因此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戈壁滩,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如图所示为绘制半个“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的步骤,则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应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解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闭向里数值越大为山顶,读等高线绘制示意图可知,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应是选项A,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下列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不一定相同
B.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
C.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会交叉
D.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不一定相同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解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是指相邻2条等高线的高度差,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高度相等,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度越缓,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之间不可能重叠,但是陡崖处是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 , 同一等高线表示的高度各点相等,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也相等,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地形剖面图是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而成的。如图所示为我国南方某海岛的地形剖面图。
(1)请判断图示是根据下列哪幅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绘制而成的(  )
A. B.
C. D.
(2)下列对该地形剖面图所示区域的描述,不可能的是(  )
A.水流湍急 B.林木茂盛
C.地形崎岖不平 D.山顶终年积雪
【答案】(1)B
(2)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2)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简单地说,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解答】(1)图示B最接近南方某海岛的地形剖面图。
(2)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题干中是我国南方某海岛的地形剖面图,由于南方地区纬度低,气温高,同时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图中山地约1300米,气温下降仅8℃左右,不足以山顶终年积雪。
故答案为:(1)B(2)D
12.如图是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造成该地区地形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流水的侵蚀作用
C.风力的沉积作用 D.风力的侵蚀作用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根据图示区域的海拔及河湖广布特点,该区域应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从地形剖面图上看,该地形区的河流是地上河,应为河流的中、下游。在河流的中、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沉积,长年累月,形成“地上河”,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下列各图所反映的自然现象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A、此图是褶皱,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t岩层出现5系列弯曲变形,A不符合题意;
B、此图是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
C、此图是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C符合题意;
D、此图是火山喷发,火山是岩浆活动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下列地形变化由于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
A.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B.大堡礁(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 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大堡礁是在地壳下沉的过程中,由珊瑚虫骨骼堆积而成,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对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造成破坏的主要外力是(  )
A.风 B.流水 C.海浪 D.冰川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风化作用(最主要形式):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解答】埃及“狮身人面像”地处热带沙漠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烈,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某区域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地形部位名称:甲是   ,乙是   。
(2)李村位于赵村的   方向,量得两村的图上距离约为3cm,则两村的实地距离是   km。
(3)①、②路段中,坡度更陡的是公路   。
(4)村庄的分布特点是   ,其中海拔最高的村庄是   。
【答案】(1)山峰;山脊
(2)西南;2.4
(3)①
(4)沿公路分布;陈村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解答】(1)甲是山峰,乙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2)李村位于赵村的西南,量得两村的图上距离约为3cm,则两村的实地距离是2.4km。先量出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已知,依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即可求出两地的实际距离,量得两村的图上距离约为3cm ,

(3)①、②路段中,坡度更陡的是公路①。 读图可知,①处等高线比②处等高线密集, 坡度更陡的是公路①。
(4)村庄的分布特点是沿公路分布,其中海拔最高的村庄是陈村,因为等高线数值越大,表示海拔越高,等高线数值就表示海拔高度。
故答案为:(1)山峰;山脊(2)西南;2.4(3)沿公路分布;陈村
17.(2019七上·杭州期末)北京时间2018年5月21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发生3.5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
(1)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云南省位于板块的   (选填“中心”或“交界处”),容易发生地震。
(2)如图为地球内部3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   (填地层结构名称)。
(3)地处某山区的王村镇,要从图丙所示A、B、C、D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选择一个最适合建造大坝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交界处
(2)地壳
(3)B,B位于峡谷,集水效果好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考查地球结构和等高线意义及地形简单判断.
【解答】(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比较频繁,容易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所以云南省应位于板块交界处;
(2)地球结构由内往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所以A点应位于地壳;
(3)等高线凸向中间表示高度逐渐降低,表示峡谷或者裂缝,所以B处位于峡谷中,最符合建设大坝。
故答案为:(1) 交界处 ;(2) 地壳 ;(3) B,B位于峡谷,集水效果好
18.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内地势特点
(2)为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计划在①②两条河流中海拔200一600米之间河段开展大众化的漂流活动,应选择    ,理由是    .
(3)如果此时测得山顶B处的气温为15.8℃,则山顶A的气温是    .
(4)当前徒步旅行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旅行方式,但在野外徒步旅行时易迷失方向.请你为野外徒步旅行者提供一种判定方向的方法.
【答案】(1)北高南低
(2)在②河流上;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
(3)12.8℃
(4)利用太阳或北极星、利用罗盘或指南针、手表定位、GPS导航、地形、地物特征判断.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读图分析可知:
(1)有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可以判断,图示区域内地势特点北高南低.
(2)在①②两条河流中海拔200一600米之间河段开展大众化的漂流活动,应选择在②河流上,理由是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适合大众化的漂流活动;①河段非常适合进行惊险刺激的漂流活动,理由是流经等高线密集处,坡度大,水流急.
(3)在山地,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如果此时测得山顶B处的气温为15.8℃,则山顶A的气温是:15.8℃﹣(1530﹣1030)÷100×0.6℃=12.80℃.
(4)野外判定方向的方法有:利用太阳或北极星、利用罗盘或指南针、手表定位、GPS导航、地形、地物特征判断.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19.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①处所在的山体部位名称是   ;
(2)图中A山顶位于B山顶的   方向;
(3)③处会形成瀑布,说明理由;
(4)④河段和⑤河段流速较快的是   ;(填序号)
(5)⑥处登山者能否看到⑦处的登山者,说明判断依据。
【答案】(1)鞍部
(2)西南
(3)③为陡崖,有河流流经
(4)⑤
(5)⑥⑦之间为山脊会阻挡视线,⑥处登山者不能看到⑦处的登山者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1)读图可知,①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2)依据指向标,可判断山顶A位于山顶B的西南方向;(3)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图中③为陡崖,有河流流经有可能出现瀑布;(4)小河流速较快慢与坡度陡缓有关,④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河流流速慢,⑤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河流流速快;(5)⑥⑦之间为山脊会阻挡视线,所以⑥处登山者不能看到⑦处的登山者。
【分析】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属中档题。
20.读我国东南某地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个村庄地势最高的是   村,乙村所处的地形部位为   ;
(2)下列能反映图中沿25°N线地形剖面的是   图;
(3)从改善生态环境出发,①区最适合大力发展的农业产业是(  )
A.畜牧业 B.种植业 C.渔业 D.林业
(4)根据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条件,简要分析甲村发展成为小城镇的有利条件。
【答案】(1)丙;山谷
(2)A
(3)D
(4)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等。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是相同的。(1)图中甲、丁村的海拔在100米以下,乙村海拔100米,丙村海拔在300米,因此丙村海拔最高;乙村所处的地形部位等高线向高数值凸出,为山谷;(2) 沿25°N线地形剖面图,依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知,中间低于100米,东部有高于300米的,西部大体高于200米。(3) ①处等高线向低数值凸出,为山脊,山地最适合发展的是林业;(4) 甲处紧靠河流和公路,水陆交通便利,且水源丰富,海拔在100米以下,面积广阔。
【分析】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属中档题。
21.海底山岭两侧的大洋地壳正在缓慢地向大陆方向移动。移动的大洋地壳碰到大陆地壳时会发生挤压,并且俯冲插入大陆地壳底下,这样在海洋会形成深深的   和一系列的   ,而在大陆上则会形成   和   。
【答案】海沟;岛屿;高原;山脉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海底扩张说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
【解答】海底山岭两侧的大洋地壳正在缓慢地向大陆方向移动。移动的大洋地壳碰到大陆地壳时会发生挤压,并且俯冲插入大陆地壳底下,这样在海洋会形成深深的海沟和一系列的岛屿,而在大陆上则会形成高原和山脉。
故答案为:海沟;岛屿;高原;山脉
22.各种地形的成因:
黄土高原——   ;
珊瑚礁——   ;
新安江水库——   ;
溶洞——   ;
河口三角洲——   ;
夏威夷群岛——   ;
阿尔卑斯山——   。
【答案】风力的沉积;生物的堆积;人类活动;流水侵蚀;流水的沉积;火山喷发;板块碰撞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解答】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则是风力沉积作用的结果
珊瑚礁——生物的堆积;
新安江水库——人类活动;
溶洞——流水侵蚀;
河口三角洲——流水的沉积;
夏威夷群岛——火山喷发;
阿尔卑斯山——板块碰撞。
故答案为:风力的沉积;生物的堆积;人类活动;流水侵蚀;流水的沉积;火山喷发;板块碰撞
23.每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   ;每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都   ;等高线一般情况下不会   ;等高线密集处的地形是   ;等高线稀疏处的地形是   ;等高线重叠处的地形是   。
【答案】相等;相同;交叉;陡坡;缓坡;峭壁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解答】每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每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都相同;等高线一般情况下不会交叉;等高线密集处的地形是陡坡;等高线稀疏处的地形是缓坡;等高线重叠处的地形是峭壁。
故答案为:相等;相同;交叉;陡坡;缓坡;峭壁
24.如图所示为某山南北方向上(山的左侧是北、右侧是南)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C的海拔是   ,山顶A的海拔是   。
(2)C与A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C与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
【答案】(1)930m;570m
(2)360m;710m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为计算题,根据图中标出的数据结合运用计算即可。
【解答】(1)山顶C的海拔是930m,350m+220m=570m,故山顶A的海拔是570m。
(2)930m-(350m+220m)=360m,故C与A之间的相对高度是360m,930m-220m=710m,故C与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710m。
故答案为:(1)930m;570m(2)360m;710m
25.地形能发生“沧海桑田”变化,这是由于地球   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而   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下列属于内力作用的有   ,属于外力作用的有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地震 ④搬运作用
⑤火山喷发 ⑥堆积作用
【答案】内力;外力;①②③⑤;④⑥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地形能发生“沧海桑田”变化,这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下列属于内力作用的有①②③⑤,属于外力作用的有④⑥。
故答案为:内力;外力;①②③⑤;④⑥
26.地形变化的力量,有的来自地球内部,有的来自地球外部。来自地球内部能量产生的作用,称为   作用,如   、    等。来自地球外部能量产生的作用,称为   作用,主要是由   引起的,如   、   、   、   等因素都会导致地形的变化。
【答案】内力;地震;火山;外力;太阳能;气温变化;流水;风力;生物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解答】地形变化的力量,有的来自地球内部,有的来自地球外部。来自地球内部能量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震、 火山等。来自地球外部能量产生的作用,称为外力作用,主要是由太阳能引起的,如气温变化、流水、风力、生物等因素都会导致地形的变化。
故答案为:内力;地震;火山;外力;太阳能;气温变化;流水;风力;生物
三、解答题
27.如图是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A处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B处的海拔大约在    米之间.
(2)下表是十年间该地区人口数量、耕地面积、森林面积、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年份 人口数量(人) 耕地面积(亩) 森林面积(公顷) 产业构成
2004年 5000 3500 3000 种植业
2014年 12000 6450 1200 种植业、造纸业、木材加工业
表中提供的信息,反映了该地十年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张伯在乙村生活了三十多年,最近他感叹:村旁的这条河流变得越来越陌生再也找不到10年前的影子了.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年来当地的发展有可能对河流产生怎样的影响? 
(4)请你结合实际,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至少两点)
【答案】(1)盆地;山脊;200﹣250
(2)人口数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森林面积减少,产业结构由种植业变为种植业、造纸业和木材加工业
(3)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水被污染,河流水量减少
(4)退耕还林,治理水污染,发展旅游业,控制人口增长,植树造林.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1)甲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盆地;A处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山脊;B处的海拔大约在 200﹣250米之间.
(2)表中所示反映了该地十年来人口数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森林面积减少,产业结构由种植业变为种植业、造纸业和木材加工业.
(3)十年来乙村的发展对河流的影响是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水被污染,河流水量减少;
(4)为实现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做到:退耕还林,治理水污染,发展旅游业,控制人口增长,植树造林.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28.梯田是在丘陵山坡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台阶式田地。现在梯田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如图是一位旅游者拍摄的梯田景观,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修建梯田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为什么在一些丘陵山区人们要开辟梯田来发展种植业?
(2)梯田对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有何积极意义?
(3)请根据图中梯田的形状想象梯田所在山头的等高线形态,把这些等高线绘在答题卡中规定位置(不必标注等高线的海拔数据),并在图中正确标注出山谷、山脊。
【答案】(1)人多地少,增加耕地面积
(2)保持水土
(3)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梯田适宜修建在坡度和缓的丘陵地区。农业的发展既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又受市场需求量、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社会条件的影响。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1)在陡坡上适宜植树,不适宜修梯田种粮,在缓坡地带可以修建梯田;(2)在坡度和缓的丘陵地区山坡上修建梯田,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持水土;(3)等高线的条数不必与梯田阶数一致,但应体现从照片中梯田侧视图到等高线俯视图的正确转换。
【分析】本题考查地形对农业的发展,理解解答即可。
29.(2020七上·南浔期末)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1)图中A地位于D地的 方向。
A.北方 B.西北方 C.南方 D.东南方
(2)对图中山体部位判断正确的是
A.A地为鞍部 B.B地为陡崖 C.C地位于山脊 D.D地位于山谷
【答案】(1)B
(2)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方。
【解答】(1)图中A地位于D地的西北方向,B符合题意。
(2)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由图发现B处等高线重合因此为陡崖,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B
30.(2018七上·绍兴月考)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周庄位于李庄的   (方向).
(2)甲.乙两条线中,位于山脊的是   .沿甲线上山和沿丙线上山,哪条路更容易些   
(3)写出字母E所表示的山体部位   
(4)假设李庄与周庄的图上距离为3.2厘米,那么李庄到周庄的实地距离应为   千米.
【答案】(1)东北
(2)甲;丙
(3)陡崖
(4)16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建立的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都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解答】(1)周庄位于李庄的东北方向。
(2) 甲、乙两条线中,位于山脊的是 b线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沿甲线上山和沿丙线上山,丙条路更容易些,因为甲和丙相比,丙路线所处的位置等高线较为稀疏,地势就比较平缓,所以爬丙路线比较容易。
(3)从字母E所表示的山体部位为陡崖,因为观察可以看出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4)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故答案为:(1)东北(2)甲;丙(3)陡崖(4)16
31.如图所示,A、B、C为三幅等高线地形图,D、E、F为实际地形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山或高地),请用连线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
【答案】A-F, B-D, C-E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等高线向内逐渐减小,所以A是山谷,即F符合;B等高线逐渐增大,即B表示的山峰,图D符合;C两边等高线较大,且左边等高线更大,即左边的海拔高度大于右边的海拔高度,所以E符合;
故答案为: A-F, B-D, C-E。
32.读“等高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的地形是    ,B表示的地形是     ,C表示的地形是    ,G表示的地形是   。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   ,判断理由是    。
(3)CD、EF两处中容易形成小河的是    ,如果在此处形成小河,则小河的流向是从    流向   。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   处。
【答案】(1)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2)B;B处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3)EF;西北;东南
(4)G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需要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特征才可以进行判读。(1)A处位于等高线对称分布,两边高,中间低,处于鞍部。B处等高线向高处突出,说明是山谷。C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说明是山脊。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
(2)比较两点坡度陡,可以根据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陡来判断。
(3)河流一般发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水往低处流,所以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
(4)攀岩活动一般在陡崖处进行。
【解答】(1)A表示的地形是鞍部,B表示的地形是山谷,C表示的地形是山脊,G表示的地形是陡崖。(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B,判断理由是B处等高线密集,表示此处坡陡。(3)CD、EF两处中容易形成小河EF,如果在此处形成小河,则小河的流向是从西北流向东南。(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G处。
故答案为:(1)鞍部;山谷;山脊;陡崖。(2)B;B处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3)EF;西北;东南 (4)G
33.读“等高线地形图”和“泥石流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   米。A点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
(2)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   。
(3)图中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   。
(4)李庄和吴庄图上距离约为1.2厘米,则实地距离为   千米。
(5)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右图中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   。
(6)为了不妨碍地面交通,高速铁路基本上采用修建高架桥和隧道的形式。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   ,D、E两处需要修建隧道的是   。
【答案】(1)663;鞍部
(2)甲
(3)B
(4)2.4
(5)①
(6)西南—东北(或东北—西南);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663米,两个山峰的相对高度是663-512-151米;依据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图中地形部位的名称A为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由此可判定,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甲.
(3)图中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B,B位于山坡上;适合搭建帐篷的是B,C为陡崖.
(4)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得实地距离=图上距离χ2比例尺.若李庄和吴庄图上距离约为1.2厘米,则实地距离为1.2x2=2.4千米。
(5)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如图中泥石流发生时1、2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1;因为泥石流发生时,应朝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跑.
(6)依据指向标判定方向,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西南-东北;从图中可以看出,E处为山谷,需要架桥;D-处为山脊,需要挖掘隧道.故答案为:(1)663;151;鞍部;(2)甲;(3)B;(4)2.4;(5)1;(6)西南东北;
34.大南山位于蛇口半岛,海拔336.15米,面积3.5平方千米。它扼守珠江口,雄视伶仃洋,登高一望,香港、深圳尽收眼底。政府现已将其规划为森林公园。下图是根据等高线分布情况绘出的大南山地区地形图,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为山脊的是   (填“A”“B”或“C”)。
(2)形成图中所示地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内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沙作用 D.海浪作用
(3)现在政府已经修建了一条可以到达山顶的公路。由图中可知,公路所处的北坡坡度较缓,判断的理由是:此处   。
【答案】(1)B
(2)A
(3)等高线分布较稀疏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本题以大南山的地形图为材料考查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掌握程度,另外还考查了相关的实际应用。
【解答】(1)根据题中给出的等高线地形图,山脊的等高线凸向低处,A,B,C三地中属于山脊的是B。
(2)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该地的地形主要是山地,山地的形成主要与地球的内力作用有关。
(3)根据当地的地形,为了降低工程难度,节省造价,一般选择按照等高线的走向修建,所以选择坡度较缓的地方。
故答案为:(1)B(2)A(3)等高线分布较稀疏
35.阅读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所做的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则会形成小沟谷。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吹风向里吹风。某同学想:风力不同,吹扬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1)实验一现象说明了   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实验二可见,   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下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该地貌所属的类型是(  )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4)下列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有________(多选)。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长江下游三角洲
【答案】(1)流水
(2)风力
(3)C
(4)A;B;C;E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引起地形变化的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1)实验一所反映的内容是流水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降水较多的湿润地区。
(2)实验二所反映的是风力的大小和有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地区。
(3)根据题中给出的地貌来看,属于雅丹地貌,与风力的侵蚀作用有关。
(4)东非大裂谷和马里亚纳海沟都是板块张裂拉伸运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是风力作用形成的,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是冰川作用形成的,长江下游三角洲是流水作用形成的。
故答案为:(1)流水(2)风力(3)C(4)ABCE。
36.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座山峰,海拔最高的是   ,该山峰与C地的相对高度为   米。
(2)小马河的流向是   。
(3)若CD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4.5厘米,实际距离约为   千米。
(4)A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B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5)①②③为三条登山路线,最省力的是   ,理由是   。
(6)该地区地形以   为主,地势特征是   。
【答案】(1)丁;878
(2)西南→东北
(3)4.5
(4)峭壁(陡崖);山谷
(5)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最省力
(6)平原、丘陵;西高东低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相对高度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之差。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一定相同;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称为等高距,同一幅图中等高距是相同的。河流发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水往低处流,由此可以推断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
【解答】 (1)、甲、乙、丙、丁四座山峰,甲的海拔是500米以上、乙的海拔是600米以上、丙的海拔是700米以上、丁的海拔是978米,海拔最高的是丁山峰, 该山峰与C地的相对高度为978-100=878米。
(2)、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建立方向坐标,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由此可知,小马河的流向是西南流向东北。
(3)、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中的比例尺是1∶100000,若CD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4.5厘米,则实际距离约为 4.5×100000=450000(厘米)=4500(米)。
(5)、①②③为三条登山路线,最省力的是 ② ,理由是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最省力 。
(6)、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图中的一部分在海拔在200米~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的是丘陵;还有一部分在200米以下,属于平原。该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
37.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①   ,③   。
(2)河流C、D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   ,其原因是   。
(3)如果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库大坝,建在   (填“C”“D”或“E”)处最合适。
【答案】(1)鞍部;峭壁
(2)C;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E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1地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是鞍部。3地等高线在此重叠相交,说明是陡崖。
(2)比较两地水能资源丰富,主要看两地落差的大小,也就是根据等高线相对高度来确定即可。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3)水库大坝的选址一般选择在口小肚大的地方,根据等高线地形图来分析E地最合适。
故答案为:(1)鞍部;陡崖(2)C;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3)E
38.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各测量点已注明了海拔(单位:米),试绘出等高线地形图。
(2)该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的地形为   。
(3)该地形的走向大致是   向。
【答案】(1)
(2)山地(山)
(3)南北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延伸方向、数值大小,可判断出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
【解答】(1)、根据图中各测量点已注明了海拔高度,把数值相等的各点连成闭合的曲线即可。如图所示:
(2)、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的信息显示中间高,四周低,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3)根据这座山的延伸方向确定该地的走向,题中给出了指北标,确定为南北走向。
故答案为:(1)如上图;(2)山地;(3)南北。
四、实验探究题
39.下面是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cm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是造成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在做实验二时,某同学想: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可见   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以   (选填“外力”或“内力”)为主形成的地貌的原理。
(4)如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拍摄的照片,你认为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____。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5)下述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是____。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埃及的“狮身人面像”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长江下游三角洲
【答案】(1)流水侵蚀
(2)风力侵蚀
(3)外力
(4)C
(5)A;B;C;E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1)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2)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
【解答】(1)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该实验现象说明了流水侵蚀是造成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在做实验二时,某同学想: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可见风力侵蚀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以外力为主形成的地貌的原理,因为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都是自然界的外力作用。
(4)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风蚀地貌,因为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
(5)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都是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因此 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是A、B、C、E。
故答案为:(1)流水侵蚀(2)风力侵蚀(3)外力(4)C(5)ABCE
40.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①    ,③    。
(2)河流C、D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    ,其原因是    。
(3)如果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库大坝,建在    (填“C”“D”或“E”)处最合适。
【答案】(1)鞍部;峭壁
(2)C;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E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利用上表,可对本题做出分析。
【解答】小题1:①等高线在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所以是鞍部;②多条等高线汇合重叠在一起,所以是峭壁。
小题2:C、D两处,C处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就适合。
小题3:E处为两个山脊之间,内部比较低,此处建造大坝,可以蓄水量大,且大坝建造不长。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