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17 动物笑谈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
2.感受作者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3.爱护动物,学会和动物和谐相处。
学习重难点
默读文章,品味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飞禽走兽,鸟兽虫鱼,无一不是大自然的精灵,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无一不是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朋友。只有拥有一颗博爱之心,善待动物,师法自然,从动物身上汲取生存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一切,更好地认识和完善人类。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传说所罗门王借助一枚指环,就能够听懂鸟兽鱼虫的语言。劳伦兹借用这个传说,将给世人“谈谈动物的私生活”看作自己的责任,写了一系列科普作品,《所罗门王的指环》是最受欢迎的一部。课文《动物笑谈》便是其中的一个精彩片段。
三、导读理解
1.读课文,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
明确: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
2.第1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下文。
内容上,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众人对“我”的不理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2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点出了作者的疑问—为什么人工孵卵器孵出的小雁鹅和水鸭子的表现迥异,交代了实验的缘由。同时最后一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第5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假设需要实验去验证。作者通过亲自做实验得出了“新出世的雏凫只对母凫的叫声有本能的反应,却不知道母亲该像什么”的结论,从而验证了上文的猜想。
5.第6段主要写了什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主要写对雏凫母亲代替物条件的细致研究,即代替物不能太高,且须叫个不停。
体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6.阅读文章第2-9段,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作者进行水鸭子实验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1)实验起因:人工孵卵器孵出的小雁鹅和水鸭子表现迥异。
(2)实验过程:①猜想与叫声有关;②亲身实验,在地上爬,不停地学母鸭叫。
(3)实验结果:证实了猜想的正确性,被人们当作疯子。
7.可可由“我”养后有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开始时不敢随意行动,坐在树枝上想飞却又不敢飞;后来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
这是因为“我”对动物充满尊重与爱,把它们视为朋友,使它恢复了本来的面貌。
8.第1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11段主要写了可可到处找“我”、对“我”十分依恋、曾几次迷路。
为下文“我”在火车站看到可可,因怕它走丢而大声怪叫做了铺垫。
9.第12段中,作者不确定空中是什么鸟,却对其进行详写,这是为什么?
明确:表明作者善于观察。作者观察这只鸟是出于自身专业研究的本能,这也为作者发现这只鸟是可可做了铺垫。
10.第15-18段写了可可咬扣子的恶作剧,表现出可可的什么特点?反映出可可和“我们”一家人怎样的关系?
明确:可可咬掉父亲衣服上的扣子并且把扣子分类排列,表现出它的淘气和聪明。
反映出可可和“我们”一家人的关系很亲密,可可给一家人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11.第10-19段写了黄冠大鹦鹉可可哪三件趣事?体现出可可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件:在艾顿堡车站,“我”对前来寻找“我”的鹦鹉可可大声喊叫。
第二件:鹦鹉可可把父亲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并分类摆放。
第三件:鹦鹉可可把母亲的毛线缠绕在树上。
从中可以看出可可的聪明、淘气,它像个顽皮的小孩,惹人喜爱。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另一次我差点儿被送进疯人院里,这得怪我养的那只黄冠大鹦鹉“可可”了。那年复活节前几天,我花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买下这只漂亮而温驯的鸟。过了好几个礼拜,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因长期被禁锢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最初它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不受脚链的约束,可以随意行动;看到这只骄傲的大鸟坐在树枝上想飞却又不敢飞的模样,真叫人觉得可怜。不过,最后等它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后,它马上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
A.晚上我们通常把它关在屋里睡觉,早晨一放它出来,它总是迫不及待地来找我。它聪明得很,不要多久,就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我了:首先它一定飞到我的卧房窗口,如果我不在里面,它便会去养鸭子的水塘里。只要是我早上要做例行检查的地方,它都会一一找到。这种追寻对它而言并不是没有危险,因为它如果找不到我,就会越飞越远,有好几次迷了路,回不了家。因此,我的助手都知道,凡是我不在家的时候,就根本不能把可可放出来。
六月里的一个周末,我从维也纳坐火车回艾顿堡。因为天气好的时候,周末常有别的地方的旅客到艾顿堡来游泳,所以和我一起出站的人很多。我才走了几步,忽然看见前方有一只大鸟,在离地相当远的空中缓缓而飞,它的动作非常之慢,时而振翅,时而滑翔。一时之间,我完全不能确定这到底是哪一种鸟,说它是秃鹰,未免太重;说它是鹳,又不够大,而且鹳在飞到这般高度的时候,颈子和腿应该还看得见才对。这时,它忽然歪斜了一下。落日的余晖照在它巨大的翅膀底部,就像夜空因为星星而发光一般,我看出来这是一只白鸟——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
我怎么办?该不该喊它一声呢?对了,你听过黄冠大鹦鹉的鸣声没有?假使没有,只要想想用老法子杀猪时猪的嚎声,再用扩音器放大几倍就得了。如果一个人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虽说比不上大鹦鹉的气势,听起来也蛮像了。从前我曾试过这样喊它,每次它都听话地回到我的身边,但是它现在飞得这么高,肯不肯听话就不知道了,因为鸟通常不喜欢直直地从上往下飞。到底叫不叫它呢?那一刻真叫我为难啊,如果我叫了,它竟然理也不理地飞走了,我怎么向旁边的人解释?
不过我到底还是叫了。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B.可可伸开了翅腾迟疑了一会儿,然后敛翼俯冲而下,只一下就停在我伸出的手臂上了。真是谢天谢地,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1.概括选文内容。
2.大鹦鹉可可由“我”收养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3.在“喊它一声”之前,为什么“我”的思想斗争如此激烈?
4.请从选文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对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5.你认为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选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讲述“我”收养了一只黄冠大鹦鹉并与之建立起深厚感情的趣事。
2.①渐渐从它因长期被禁锢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②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后,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③对“我”恋恋不舍,“我”走到哪儿,它都会找到“我”;④即使是“做长途飞行”,在“我”喊叫下,也会俯冲而下,停在“我”伸出的手臂上。
3.①因为是在高空中,“我”不能完全肯定可可听到“我”叫它会回到“我”身边;②如果可可不回来,“我”一旦喊叫之后,会被人看作“疯人”。
4.示例一:“迫不及待”意思是急迫得不能等待,写出可可的急切的心情,表现出它对“我”的依恋之情。
示例二:“只一下”表明了动作的快、准,突出了可可和“我”之间的深厚感情。
5.示例一:“我”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从“花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买下”,看出“我”为救助它不惜巨金,收养后又给它以自由,足见“我”对可可的关爱和怜惜。
示例二:从在车站“我”对高空中飞翔鸟儿的分析和判断中,不难看出“我”是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