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并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思维能力。
思想目标:通过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激发学生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能正确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程序:
一、准备练习:(多媒体出示)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此步的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
2.看图列式:
多媒体出示图,学生列加法算式。
3.想一想,做一做:
(1)6个7相加是多少?
(2)4个6相加是多少?
(3)5个9相加是多少?
指生列加法算式。
师:“观察这三个算式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指生汇报讨论结果。
课件出示“相同加数相加”
(第2.3题的设计是为了体现相同加数相加,为后面乘法的出现做好基础)
二、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20个9相加是多少?
让学生在本上列出算式。
2.师:你在写算式时有什么感觉?
让学生畅所欲言。(麻烦,容易出错)
3.师: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来求20个9相加的和呢?
指生回答,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
(此导入的设计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计算很麻烦,
从而引出加法的简便方法——乘法)
三、独立探索,找准难点:
1.师:20个9相加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2.小组讨论,汇报结果。20×9 9×20
3.师设下疑问:你的乘法算式是怎样列出来的?
为什么用20×9 或 9×20而不用20×7或9×10呢?你能给同学们说明理由吗?
(这里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觉得虽然答案正确,但却讲不明道理,
这样学生寻求算理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四、小组讨论,解决难点。
1.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学生用学具操作:第一行摆5朵花,第二、三行摆得与第一行同样多。
师:一共摆了几个5?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5×3 5是相同加数,3是个数。
2.教学读法
3.尝试练习:根据课件引导,自己解决第二组题目
4.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前面的疑问。
(通过实际操作与课件的引导,充分发挥小组共同学习的作用,找出结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现象。
五、交流汇报,深究算理:
1.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2.师说明算理:乘法算式就是用相同加数×个数或用 个数×相同加数
3.教学乘法各部分名称
六、归纳概括,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七、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分组练习题 (B组)
(一)将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1. 2+2+2+2+2
2. 6+6+6+6
3.5+5+5
(二)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只列算式,不计算)
1.4个7相加是多少?
2.3个9相加是多少?
3.5个8相加是多少?
(三)填空:
1.4和5相乘可以写成 4×5 ,也可以写成
2.6和7相乘可以写成 ,也可以写成
3.9和8相乘可以写成 ,也可以写成
(四)填空:
1.4×5=20 读作:( )乘( )等于( )。
( )和( )是因数,( )是积。
2.5×7=35 读作:( )乘( )等于( )。
( )和( )是因数,( )是积。
考一考:
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哪个对?哪个错? 为什么?
1.8+8+8+8+8=8×5或5×8 ( )
2. 6+3+5+7+2=6×5或5×6 ( )
3. 7+7+7+7+7+7=7×5或5×7 ( )
(分组练习题充分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
八、小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 通过小结,进一步强调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把学生的思维由分散引向聚集,使本节知识系统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5 × 3 = 15
因 乘 因 积
数 号 数
读 作: 5 乘 3 等 于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