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4.1 常见地貌类型 同步练习1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下·扬州期末)
某校同学设计了风力作用的模拟实验:用吹风机在长1.2米的硬纸箱中吹一捧颗粒混杂的沙石。吹风机开启后,纸箱附近尘土飞扬,吹风机关闭后,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下图为模拟实验过程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实验模拟的是( )
A.搬运、沉积 B.下蚀、沉积 C.风化、沉积 D.风化、侵蚀
2.该实验结束后,发现存在水平方向上颗粒粗细分选不明显的现象,下列改进建议可行的是( )
A.缩短纸箱的长度 B.在室外有风的地点进行实验
C.增加纸箱中沙石量 D.使用颗粒大小一致的沙石
3.(2021高一下·德清开学考)下列属于喀斯特沉积地貌的是( )
A.石芽 B.峰林 C.天坑 D.钙华
4.(2020高一上·台州月考)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谷飞禽。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2)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
A.沙丘 B.火山锥 C.冲积扇 D.风蚀洼地
5.(2020高一下·沧县期末)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的主要动力的结果,但其形态的变化往往促使我们做更具体的分析。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2)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哪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2021高一下·苏州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6.有关图中四地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山属于喀斯特地貌 B.乙山因断裂抬升形成
C.丙处河岸侵蚀较明显 D.丁处易受泥石流侵袭
7.据图可知( )
A.①处岩层可能存在化石
B.②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③处岩石物质来源于地核
D.④处断层形成早于③处岩浆侵入
(2021高二下·金华期末) 江西三清山岩体形成于燕山晚期,岩体侵入定位后,上覆红色岩层被风化侵蚀和剥蚀后出露地表,又经过漫长的构造演化和地貌演化,形成了高山尖峰地貌景观,巨蟒出山是标志性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按成因分,三清山岩体的岩石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红色砂岩
9.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喷出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作用
B.外力作用一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
C.地壳抬升一岩浆喷出一外力作用
D.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作用
(2021高二下·安徽月考) 雅丹地貌是干旱气候区的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间歇性流水冲刷、风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景观。左下图为楼兰故城附近的一种“顶平身陡”的雅丹地貌景观,右下图为楼兰故城及周边区域雅丹分布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楼兰故城所位于的最大雅丹地貌分布区,南北相距接近( )
A.220千米 B.180千米 C.120千米 D.60千米
11.对楼兰故城附近雅丹形态的“顶平”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2021高二下·金华期中) 红原大草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平均海拔约为3600米。读该草原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形成图示“S”形河流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堆积 C.流水侧蚀 D.流水下切
13.到红原大草原旅游时应该( )
A.快速奔跑,体验驰骋乐趣 B.佩戴墨镜,涂抹防晒霜等
C.少带衣服,减轻行礼重量 D.逛沼泽地,探索其中奥秘
二、综合题
14.(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结合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出露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育,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差别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下图为我国新疆地区的风蚀蘑菇景观。
(1)请描述风蚀蘑菇的形成过程。
(2)分析风蚀蘑菇底部较细的原因。
(3)推测并简析风蚀蘑菇的“下场”。
15.(2021高一下·安徽开学考)喀斯特地貌是我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在我国亦称为岩溶地貌。下图为我国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 地区,简述该地区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2)说明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外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
1.由题中信息可知,实验过程中吹风机开启后,纸箱附近尘土飞扬,吹风机关闭后,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尘土飞扬反映风力的侵蚀和搬运过程,关闭后箱内外有砂石分布说明沉积作用,故A项正确;实验过程未表明侵蚀物垂直方向的变化,不体现下蚀,故B项错误;吹风机模拟的是风力作用不是风化,故CD错误。综上所述A项正确。
2.根据题干要求,水平方向上颗粒粗细分选不明显需要改进,侵蚀搬运沉积的分选性主要受外力作用大小,被侵蚀物体量与组成,空间搬运距离等因素影响。缩短纸箱的长度会使搬运距离缩短,实验效果更差,故排除A项;在室外有风的地点进行实验会增加外力强度与方向多变性影响原有实验效果,故排除B项;增加纸箱中沙石量,可增加被侵蚀物体量,使分选更明显,故C项正确;分选性主要体现在颗粒粗细不同物质的沉积先后性,使用颗粒大小一致的沙石使分选性更加不明显,故排除D项。综上所述C项正确。
3.【答案】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分析】石芽、峰林、天坑是喀斯特侵蚀地貌,钙华是喀斯特沉积地貌,故D正确,选D。
【点评】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4.【答案】(1)C
(2)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蜂巢”地貌是伟硕岩体被淘蚀后形成,所以这种地貌是一种外力侵蚀地貌,故AB错误。此地貌位于河西走廊,这里气候干旱,降水少,风力大,故判断此地貌是受风力侵蚀而成,而非流水侵蚀形成,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C。(2)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蜂巢”地貌的形成作用是风力侵蚀。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A错误。火山锥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地貌,B错误。冲积扇是流水堆积地貌,C错误。风蚀洼地是风力侵蚀地貌,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风力剥蚀、搬运和聚积土壤及其松散母质的过程。简称风蚀。它吹失土壤耕作层中的细土、养分,使心土甚至岩石裸露,降低土地生产力;在种植季节使种子裸露,或对幼苗产生机械损害;所产生的尘埃土沙进入大气,还造成环境污染。风蚀发生在亚洲、非洲、澳洲、美洲各大陆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中国,主要发生在新疆、内蒙古、陕西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等地区。
5.【答案】(1)A
(2)B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曝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故图中①是风化作用,②是外力搬运作用。故答案为:A。(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沟壑纵横的地表主要是外力作用中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故答案为:B。
【点评】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外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
【答案】6.C
7.A
【知识点】河流地貌;矿物与岩石
【解析】【点评】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
6.A.读图可知,甲山的表层岩石主要是页岩和泥岩,不属于可溶性岩石,因此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A错误;
B.图中显示,乙山所在岩块位于断层下降的一侧,因此乙山因此因断裂抬升形成的可能性小,图显示乙山岩层向上拱起,有可能属于背斜山,B错误;
C.图中显示,丙处为河流凹岸,河水流速快,以侵蚀为主,C正确;
D.图中显示,丁处位于山脊,地表径流分流,海拔相对较高,不易受到泥石流的侵袭,D错误。
故答案为:C。
7.A.据图可知, ①处岩石成层分布,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有可能保留生物遗体和遗迹,从而形成化石,A正确;
B.读图可知,②为石灰岩,一般是在温暖的海洋环境沉积形成,属于沉积岩,不是变质作用形成,B错误;
C.读图可知,③为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冷凝形成,岩浆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不来源于地核,C错误;
D.读图可知,④处断层的破裂面贯穿了③所在的花岗岩岩层,因此该断层发生在岩浆侵入发生在断层之后,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8.A
9.D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总质量的9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 的硅酸盐熔融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8.“岩体侵入定位后”,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岩石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的侵入岩,属于岩浆岩,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9.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岩石为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的侵入岩,因此该景观形成的原因是岩浆侵入,不是岩浆喷出,A、C错误。岩浆侵入到地壳上部,后来形成“高山尖峰”,这其中必然经历了地壳的抬升作用,抬升之后,裸露在地表,必然会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因此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作用,D正确,B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10.B
11.B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称为风蚀脊(Yardang)。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 因干缩裂开, 风沿着裂隙吹蚀, 裂隙愈来愈大, 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雅丹地貌以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
10.在经线上,相差1个纬度,距离相差110米,读图可知,图中楼兰古城所位于的最大雅丹地貌分布区,南北大约相差1.7个纬度,南北相距接近180 千米,故B正确。
11.雅丹地貌是一种风蚀地貌,它是在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上形成的,所以图中的这种平顶状雅丹,其顶部平坦应该是早期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而风力堆积、侵蚀不会形成顶部平坦,地壳运动应该导致湖盆等抬升,可能是地势高耸,而不会是顶部平坦的形成原因,故B正确。
【答案】12.C
13.B
【知识点】河流地貌;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解析】【点评】侧蚀作用是指流水拓宽河床的作用。侧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因为主流线迫近凹岸,由于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流水冲蚀,这种作用的结果,加宽了河床,使河道更弯曲,形成曲流。
12.结合所学,草原上的河流呈现"S"形是因为河流两侧的土壤和地貌形态有所差别,即抗侵蚀能力有所差别,在水流的自然侵蚀过程中,抗侵蚀能力差的一侧就会后退,逐渐产生凹岸。一旦产生凹岸,在河流的自然流淌过程中,水流对凹岸一侧会产生更强的直接冲击力,称之为河流的侧蚀,日积月累,就会形成“S”形河流。主要的成因是流水侧蚀,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3.由材料可知,红原大草原平均海拔为3600米,海拔较高,氧气较稀薄,地形较为复杂,不适合快速奔跑,A项错误;红原大草原海拔较高,大气较为稀薄,光线较强,最好佩戴墨镜,涂抹防晒霜,B项正确;红原大草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早晚温差大,需要多带衣服,C项错误;逛沼泽地时,不能随意奔跑,以免发生危险,D项错误,故答案为:B。
14.【答案】(1)新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因为岩石水平层理发育,受到风沙的长期侵蚀,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即风蚀蘑菇
(2)近地面气流中沙尘含量更大,侵蚀作用更强,下部岩石岩性更软,遭侵蚀更严重,导致底部更细
(3)最后会倒下。当底部岩石不断遭到侵蚀会变得越来越细,承受不住上部岩石的重力时,底部便会断裂倒下。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具体过程:风沿松散无植被地面运行时,紊动气流将地面物质吹起,并携带着前进,这种呈面状活动的挟沙气流称风沙流。风搬运颗粒的方式有推移、跃移和悬移,且一般集中在地面0.5—1.5m高度内。风蚀作用主要靠风压和扬起沙石的机械磨损地表的岩石。因此近地表的岩石比上部的岩石磨损更为严重,就容易形成下部细、顶部粗的蘑菇状岩石;再者,有些水平岩层近地表岩性较为松散,容易造成风化破坏,顶部岩性较为结实,不易被风化,也可能形成风蚀蘑菇。
(2)由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的风含沙量大,风力大,对近地表的岩石侵蚀更强;另外,下部的岩石岩性松软,更容易被侵蚀,因此,风蚀蘑菇底部较细。
(3)由于长期的风沙侵蚀作用,下部不断变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没法支撑上部的重量而倒下。
【点评】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统称风蚀。风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中国沙漠地区的风蚀地貌,除被广大沙丘所埋没的以外,在大风区域还有广泛的出露,特别是正对风口的迎风地段,发育更为典型。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洼地,东疆以及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等地。
15.【答案】(1)西南地区(云贵高原);条件:地表岩石多为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流水作用强
(2)在地表沉积作用下形成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在流水作用下不断溶蚀。形成溶沟;溶沟进一步发展,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洼地底部平坦,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形成峰丛、峰林。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分析】(1)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有:一、地表多可溶性岩石,比如石灰岩;二、温暖湿润的气候流水溶蚀作用明显。
(2)图中所示为地上喀斯特地貌,其形成过程是:在地表沉积作用下形成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在流水作用下不断溶蚀。形成溶沟;溶沟进一步发展,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洼地底部平坦,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形成峰丛、峰林。
【点评】(1)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2)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1 / 1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4.1 常见地貌类型 同步练习1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下·扬州期末)
某校同学设计了风力作用的模拟实验:用吹风机在长1.2米的硬纸箱中吹一捧颗粒混杂的沙石。吹风机开启后,纸箱附近尘土飞扬,吹风机关闭后,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下图为模拟实验过程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实验模拟的是( )
A.搬运、沉积 B.下蚀、沉积 C.风化、沉积 D.风化、侵蚀
2.该实验结束后,发现存在水平方向上颗粒粗细分选不明显的现象,下列改进建议可行的是( )
A.缩短纸箱的长度 B.在室外有风的地点进行实验
C.增加纸箱中沙石量 D.使用颗粒大小一致的沙石
【答案】1.A
2.C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外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
1.由题中信息可知,实验过程中吹风机开启后,纸箱附近尘土飞扬,吹风机关闭后,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尘土飞扬反映风力的侵蚀和搬运过程,关闭后箱内外有砂石分布说明沉积作用,故A项正确;实验过程未表明侵蚀物垂直方向的变化,不体现下蚀,故B项错误;吹风机模拟的是风力作用不是风化,故CD错误。综上所述A项正确。
2.根据题干要求,水平方向上颗粒粗细分选不明显需要改进,侵蚀搬运沉积的分选性主要受外力作用大小,被侵蚀物体量与组成,空间搬运距离等因素影响。缩短纸箱的长度会使搬运距离缩短,实验效果更差,故排除A项;在室外有风的地点进行实验会增加外力强度与方向多变性影响原有实验效果,故排除B项;增加纸箱中沙石量,可增加被侵蚀物体量,使分选更明显,故C项正确;分选性主要体现在颗粒粗细不同物质的沉积先后性,使用颗粒大小一致的沙石使分选性更加不明显,故排除D项。综上所述C项正确。
3.(2021高一下·德清开学考)下列属于喀斯特沉积地貌的是( )
A.石芽 B.峰林 C.天坑 D.钙华
【答案】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分析】石芽、峰林、天坑是喀斯特侵蚀地貌,钙华是喀斯特沉积地貌,故D正确,选D。
【点评】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4.(2020高一上·台州月考)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谷飞禽。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2)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
A.沙丘 B.火山锥 C.冲积扇 D.风蚀洼地
【答案】(1)C
(2)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蜂巢”地貌是伟硕岩体被淘蚀后形成,所以这种地貌是一种外力侵蚀地貌,故AB错误。此地貌位于河西走廊,这里气候干旱,降水少,风力大,故判断此地貌是受风力侵蚀而成,而非流水侵蚀形成,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C。(2)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蜂巢”地貌的形成作用是风力侵蚀。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A错误。火山锥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地貌,B错误。冲积扇是流水堆积地貌,C错误。风蚀洼地是风力侵蚀地貌,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风力剥蚀、搬运和聚积土壤及其松散母质的过程。简称风蚀。它吹失土壤耕作层中的细土、养分,使心土甚至岩石裸露,降低土地生产力;在种植季节使种子裸露,或对幼苗产生机械损害;所产生的尘埃土沙进入大气,还造成环境污染。风蚀发生在亚洲、非洲、澳洲、美洲各大陆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中国,主要发生在新疆、内蒙古、陕西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等地区。
5.(2020高一下·沧县期末)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的主要动力的结果,但其形态的变化往往促使我们做更具体的分析。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2)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哪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答案】(1)A
(2)B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曝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故图中①是风化作用,②是外力搬运作用。故答案为:A。(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沟壑纵横的地表主要是外力作用中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故答案为:B。
【点评】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外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
(2021高一下·苏州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6.有关图中四地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山属于喀斯特地貌 B.乙山因断裂抬升形成
C.丙处河岸侵蚀较明显 D.丁处易受泥石流侵袭
7.据图可知( )
A.①处岩层可能存在化石
B.②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③处岩石物质来源于地核
D.④处断层形成早于③处岩浆侵入
【答案】6.C
7.A
【知识点】河流地貌;矿物与岩石
【解析】【点评】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
6.A.读图可知,甲山的表层岩石主要是页岩和泥岩,不属于可溶性岩石,因此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A错误;
B.图中显示,乙山所在岩块位于断层下降的一侧,因此乙山因此因断裂抬升形成的可能性小,图显示乙山岩层向上拱起,有可能属于背斜山,B错误;
C.图中显示,丙处为河流凹岸,河水流速快,以侵蚀为主,C正确;
D.图中显示,丁处位于山脊,地表径流分流,海拔相对较高,不易受到泥石流的侵袭,D错误。
故答案为:C。
7.A.据图可知, ①处岩石成层分布,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有可能保留生物遗体和遗迹,从而形成化石,A正确;
B.读图可知,②为石灰岩,一般是在温暖的海洋环境沉积形成,属于沉积岩,不是变质作用形成,B错误;
C.读图可知,③为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冷凝形成,岩浆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不来源于地核,C错误;
D.读图可知,④处断层的破裂面贯穿了③所在的花岗岩岩层,因此该断层发生在岩浆侵入发生在断层之后,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下·金华期末) 江西三清山岩体形成于燕山晚期,岩体侵入定位后,上覆红色岩层被风化侵蚀和剥蚀后出露地表,又经过漫长的构造演化和地貌演化,形成了高山尖峰地貌景观,巨蟒出山是标志性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按成因分,三清山岩体的岩石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红色砂岩
9.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喷出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作用
B.外力作用一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
C.地壳抬升一岩浆喷出一外力作用
D.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作用
【答案】8.A
9.D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总质量的9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 的硅酸盐熔融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8.“岩体侵入定位后”,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岩石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的侵入岩,属于岩浆岩,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9.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岩石为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的侵入岩,因此该景观形成的原因是岩浆侵入,不是岩浆喷出,A、C错误。岩浆侵入到地壳上部,后来形成“高山尖峰”,这其中必然经历了地壳的抬升作用,抬升之后,裸露在地表,必然会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因此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作用,D正确,B错误。故答案为:D。
(2021高二下·安徽月考) 雅丹地貌是干旱气候区的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间歇性流水冲刷、风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景观。左下图为楼兰故城附近的一种“顶平身陡”的雅丹地貌景观,右下图为楼兰故城及周边区域雅丹分布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楼兰故城所位于的最大雅丹地貌分布区,南北相距接近( )
A.220千米 B.180千米 C.120千米 D.60千米
11.对楼兰故城附近雅丹形态的“顶平”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答案】10.B
11.B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称为风蚀脊(Yardang)。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 因干缩裂开, 风沿着裂隙吹蚀, 裂隙愈来愈大, 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雅丹地貌以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
10.在经线上,相差1个纬度,距离相差110米,读图可知,图中楼兰古城所位于的最大雅丹地貌分布区,南北大约相差1.7个纬度,南北相距接近180 千米,故B正确。
11.雅丹地貌是一种风蚀地貌,它是在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上形成的,所以图中的这种平顶状雅丹,其顶部平坦应该是早期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而风力堆积、侵蚀不会形成顶部平坦,地壳运动应该导致湖盆等抬升,可能是地势高耸,而不会是顶部平坦的形成原因,故B正确。
(2021高二下·金华期中) 红原大草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平均海拔约为3600米。读该草原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形成图示“S”形河流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堆积 C.流水侧蚀 D.流水下切
13.到红原大草原旅游时应该( )
A.快速奔跑,体验驰骋乐趣 B.佩戴墨镜,涂抹防晒霜等
C.少带衣服,减轻行礼重量 D.逛沼泽地,探索其中奥秘
【答案】12.C
13.B
【知识点】河流地貌;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解析】【点评】侧蚀作用是指流水拓宽河床的作用。侧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因为主流线迫近凹岸,由于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流水冲蚀,这种作用的结果,加宽了河床,使河道更弯曲,形成曲流。
12.结合所学,草原上的河流呈现"S"形是因为河流两侧的土壤和地貌形态有所差别,即抗侵蚀能力有所差别,在水流的自然侵蚀过程中,抗侵蚀能力差的一侧就会后退,逐渐产生凹岸。一旦产生凹岸,在河流的自然流淌过程中,水流对凹岸一侧会产生更强的直接冲击力,称之为河流的侧蚀,日积月累,就会形成“S”形河流。主要的成因是流水侧蚀,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3.由材料可知,红原大草原平均海拔为3600米,海拔较高,氧气较稀薄,地形较为复杂,不适合快速奔跑,A项错误;红原大草原海拔较高,大气较为稀薄,光线较强,最好佩戴墨镜,涂抹防晒霜,B项正确;红原大草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早晚温差大,需要多带衣服,C项错误;逛沼泽地时,不能随意奔跑,以免发生危险,D项错误,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4.(2021高一下·湖北期中)结合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出露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育,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差别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下图为我国新疆地区的风蚀蘑菇景观。
(1)请描述风蚀蘑菇的形成过程。
(2)分析风蚀蘑菇底部较细的原因。
(3)推测并简析风蚀蘑菇的“下场”。
【答案】(1)新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因为岩石水平层理发育,受到风沙的长期侵蚀,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即风蚀蘑菇
(2)近地面气流中沙尘含量更大,侵蚀作用更强,下部岩石岩性更软,遭侵蚀更严重,导致底部更细
(3)最后会倒下。当底部岩石不断遭到侵蚀会变得越来越细,承受不住上部岩石的重力时,底部便会断裂倒下。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具体过程:风沿松散无植被地面运行时,紊动气流将地面物质吹起,并携带着前进,这种呈面状活动的挟沙气流称风沙流。风搬运颗粒的方式有推移、跃移和悬移,且一般集中在地面0.5—1.5m高度内。风蚀作用主要靠风压和扬起沙石的机械磨损地表的岩石。因此近地表的岩石比上部的岩石磨损更为严重,就容易形成下部细、顶部粗的蘑菇状岩石;再者,有些水平岩层近地表岩性较为松散,容易造成风化破坏,顶部岩性较为结实,不易被风化,也可能形成风蚀蘑菇。
(2)由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的风含沙量大,风力大,对近地表的岩石侵蚀更强;另外,下部的岩石岩性松软,更容易被侵蚀,因此,风蚀蘑菇底部较细。
(3)由于长期的风沙侵蚀作用,下部不断变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没法支撑上部的重量而倒下。
【点评】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统称风蚀。风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中国沙漠地区的风蚀地貌,除被广大沙丘所埋没的以外,在大风区域还有广泛的出露,特别是正对风口的迎风地段,发育更为典型。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洼地,东疆以及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等地。
15.(2021高一下·安徽开学考)喀斯特地貌是我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在我国亦称为岩溶地貌。下图为我国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 地区,简述该地区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2)说明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答案】(1)西南地区(云贵高原);条件:地表岩石多为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流水作用强
(2)在地表沉积作用下形成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在流水作用下不断溶蚀。形成溶沟;溶沟进一步发展,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洼地底部平坦,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形成峰丛、峰林。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分析】(1)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有:一、地表多可溶性岩石,比如石灰岩;二、温暖湿润的气候流水溶蚀作用明显。
(2)图中所示为地上喀斯特地貌,其形成过程是:在地表沉积作用下形成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在流水作用下不断溶蚀。形成溶沟;溶沟进一步发展,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洼地底部平坦,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形成峰丛、峰林。
【点评】(1)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2)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