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5.2 土壤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5.2 土壤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8-06 16:27:16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5.2 土壤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下·扬州期末)
土壤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人类活动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下图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Ⅱ、Ⅲ、Ⅳ、Ⅴ土壤共同特点是(  )
A.淋溶作用较弱 B.微生物活动弱
C.有机物积累少 D.矿物养分流失慢
2.水稻土是人类活动培育的肥沃高产土壤,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  )
A.降低成土母质的厚度 B.补充矿物和有机养分
C.加快岩石的风化速度 D.提高植物群落复杂性
(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威海某中学暑假进行研学旅行,野外考察了东北平原、江南丘陵、陕北高原等地的土壤剖面,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东北平原的黑土相比,江南丘陵的红壤(  )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量大
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D.地形使土壤的厚度增大
4.陕北高原的黄土(  )
A.有机质含量较低,故呈黄色土 B.适宜种植谷子等耐早作物
C.大量施用化肥,提高肥力 D.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强
5.(2021高一下·长沙期中)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较快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2021高一下·常熟期中) 2021年2月27日,"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正式入藏国博,成为GB93484号藏品。月壤置于专用水晶容器内,重量为100克,放置于展厅的正中央。专家介绍,在月球上月壤其实是一层沙,看起来像细细的水泥,平均粒径为100微米,厚度大约为几米到十几米。成分主要是橄模石、辉石、钛铁矿、斜长石等矿物以及胶结质玻璃。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下列推测月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能和陨石撞击有关 B.部分物质先气化,再重新凝结
C.月壤中含有熔融物质 D.受风化、侵蚀作用形成
7.月球上的土壤不能用来种菜是因为(  )
A.富含金属元素 B.不含矿物质
C.水分、空气很少 D.不含任何有机养分
8.(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2021高二下·启东期中)来自于生产、生活污水以及泥沙等的总氮(TN)是反映河流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TN越大,水质越差。流域的土地利用对河流TN有重要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西南地区某流域(山地丘陵为主)7月和12月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河流TN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P值如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期 林地 耕地 建设用地 灌草地
7月 -0.800 0.373 0.786 0.540
12月 -0.539 0.104 0.848 0.241
9.P值季节变化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贡献的TN主要源自(  )
A.施用化肥 B.排放污水 C.枯枝落叶 D.大气降水
10.该流域灌草地的P值大于耕地,其原因之一是灌草地的(  )
A.面积小 B.土层厚 C.坡度大 D.植株密
(2021高一下·嘉兴月考)下图为东北地区某地棕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图。完成下列小题。
11.各数码代表的土层名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淀积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淋溶层
12.与我国南方地区相比,影响该地土壤有机层肥力较高的因素主要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形
(2021高一下·菏泽月考)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5 。左图图为我国东部某地
土壤剖面图,右图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3.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14.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2021高一下·黑龙江月考)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温 C.地形 D.生物
16.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小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17.(2021高一下·德清开学考)读“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表示的土壤形成阶段的名称:A   ;B   ;C   。
(2)在土壤四个组成部分中,A缺少的是   。
(3)成土过程的标志是   ,它出现在   (填字母)阶段。
(4)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是   ,它多集中在土壤的   ,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直接影响   的形成和发展。
(5)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起主导作用的是   。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   的积累过程和   的富集过程两个面。
18.(2021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暑假期间,对我国东南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考查,发现该地区土壤多为黏土。下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该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
(2)由图可知该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 ,试从成土因素角度分析原因。
(3)针对我国东南地区土壤特性,提出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1.该地地处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富,雨量大,淋溶作用较强,A错误。该区域高温多雨,微生物活动强,B错。该区域高温多雨,土壤发育程度高,分解快,植被生长旺盛,代谢快,有机质积累少,矿物质养分流失速度快,土壤贫瘠,C正确、D错误。故选C。
2.成土母质按成因分为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两类,人类活动无法改变成母质的厚度,A错;水稻土是指人类在长期淹水种水稻的条件下,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而产生水耕熟化和氧化还原交替,以及物质的淋溶、淀积而形成的土壤,能为土壤补充矿物质和有机养分,B正确。人类活动并不能加快岩石的风化速度,C错。提高植物群落复杂性不利于农作物高产,D错。故选B。
【答案】3.C
4.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3.江南地区气候更加温暖湿润,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作用强,故A错误。分解作用越强,土壤腐殖质的累积量越小,故B错误。江南降水更多,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更强,故C正确。丘陵地形比平原坡度大,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使土壤的厚度较小,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4.陕北高原的黄土有机质含量高,非常肥沃,故A错误。陕北高原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适宜种植谷子等耐早作物,故B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故C错误。气温越低,微生物的活动越弱,分解作用缓慢,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5.【答案】B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的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和动植物、微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较慢,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不易淋失、积累时间长,有机物含量较多,如我国东北黑土,A错误。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B正确,C错误。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多呈酸性,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界面之上,而且成为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壤不仅受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制约,还反过来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
1.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养分、水分。
2.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和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H2S、N2O 。
3.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水循环和水平衡。 4.对岩石圈影响:地球保护层、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答案】6.D
7.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由于太阳紫外线辐照的影响,月壤细粒会周期性的升起,在着陆器的推进器点火和月球车行走时,月壤细粒也会大量扬起,这些运动的月壤称为月球尘。在地球上,尘土是最普通的东西。月壤和月球尘却不同凡响,这里面包含着许多秘密。
6.月球上没有大气,故不存在外力侵蚀等外力作用,D说法不正确;月壤可能与陨石撞击有关,长期的撞击累积形成了月壤,撞击的过程中,部分物质先气化,再重新凝结,故含有熔融物质,表面越古老的区域,经历的撞击就越多,因此月壤层也就越厚,ABC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
7.月壤中富含多种金属元素,但与能否种菜无关,A错误;月壤中含有金属等矿物质,B错误;月壤中不含水分和空气,C错误;因有机质来源于动物尸体和植物枯枝落叶,故月壤中不含有任何有机质,也就没有肥力,不能用来种菜,D正确;故答案为:D。
8.【答案】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不是富铝土最主要成因,A错。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铁、铝成分在土壤中相对富集而形成,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B正确;生物主要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参与分解,与富铝土的形成关系不大,C错;富铝土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富铝土的形成,但并不是主因,D错。故答案为:B。
【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答案】9.B
10.C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9.本题考查读图表分析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P值季节变化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建设用地,是人类居住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河流贡献的TN主要源自排放污水,B正确,施用化肥是耕地农业活动,枯枝落叶是林草地产生的,大气降水与土地利用类型无关,A、C、D错误。故答案为:B。
10.本题考查土地利用类型对环境的影响。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灌草地的P值大于耕地表示灌草地面积与河流TN相关性更大,A灌草地面积小,与河流TN相关性就小,A错误;灌草地主要分布在坡地上,物质迁移速度更快,土层应该更薄,B错误;灌草地坡度大,夏季西南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水土流失较严重,TN也大,冬季降水较少,水土流失较少,TN较小,C正确;植株密,不易水土流失,与TN呈负相关,P值应该为负值,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1.A
12.C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和土壤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分解,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的作用。它与土壤的结构性、通气性、渗透性和吸附性、缓冲性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11.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腐殖层,A对。②是淋溶层,B错。③为淀积层,B错。④为母质层,D错。故答案为:A。
12.与我国南方地区相比,影响东北土壤有机层肥力较高的因素主要是气候,东北冬季气候寒冷,有多年冻土层,东北黑土是地表植被经过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在寒冷的气候下形成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C对。ABD错。故答案为:C。
【答案】13.C
14.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和土壤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分解,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的作用。它与土壤的结构性、通气性、渗透性和吸附性、缓冲性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13.从上右图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错;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错;从图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导致肥力流失较多,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C对;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错。
14.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土层破坏,而图示土壤表层肥力较低,不适合直播,A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对;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C错;砾石压土主要改变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D错。
【答案】15.D
16.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的形成原因是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导致岩石破碎,理化性质被改变,形成了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其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气候的影响主要是指温度和降水。影响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及其产物的迁移,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其组成和理化性质对土壤的形成,肥力高低有深刻影响。
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集中地表并积累,促进肥力发生和发展。
时间决定土壤形成发展的程度和阶段,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
地形主要起再分配作用,使水热条件重新分配,从而使地表物质再分配。不同地形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其性质和肥力不同。
15.考查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和地形、气候、
岩石性质、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 但是对土壤 形成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故D正 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6.考查土壤和其它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地表径流和植被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 高,地表径流越小,植被覆盖率越低,地表径 流越大,它们之间是负相关,故①正确;②陡坡上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土壤厚度一般比 较浅薄,故②正确;③土壤中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基岩的风化作 用, 故③错误;④地下径流和地表植被覆盖率有关,和气温没有关系,故④错误。故A①②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7.【答案】(1)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2)有机质
(3)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开始着生;B
(4)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表层;土壤肥力
(5)生物;有机质;养分元素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1)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母岩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接下来,这些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土壤,然后再经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生肥力,形成成熟土壤,这个过程称之为成土过程。土壤形成阶段的名称:A是成土母质,B是原始土壤,C是成熟土壤。
(2)土壤是由土壤有机体、土壤无机体、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4部分组成的。在土壤四个组成部分中,A是成土母质阶段,缺少的是有机质。
(3)在低等植物作用下,岩体风化加速,母质性能得以改善,使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成土过程的标志是微生物和低等生物在母质上着生,它出现B(原始土壤)阶段。
(4)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矿物质、空气、水以外的物质,它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它多集中在土壤的表层,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5)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动物粪便和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而且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残体、土壤有机物,释放各种养分,合成土壤腐殖质,固定大气中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参与养分形态转化。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两个面。
【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18.【答案】(1)优势:该地多为黏土,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良好等:劣势:质地黏重,不易耕作:土壤通气、透水性差等
(2)低;原因:气候湿热,降水较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易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少:多丘陵地形,坡度较陡,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土壤养分需供生物生长,土壤中所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物质等。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黏土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黏土的特点为质地黏重,土粒间孔隙小,因此黏土具有以下劣势:一是透气透水性差,二是质地黏重,不利于耕作。但是黏土正是因为此种特性,具有以下优点:保水保肥能力强,养分不易淋失。
(2)由图文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土壤为红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有机质来源不是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应从有机质流失角度进行分析,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丰富,微生物活跃,对有机质的分解快,积累到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少;东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坡度较大,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养分,从而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东南地区的土壤为黏土、红壤,具有质地黏重,通气透水性差,有机质含量低且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针对这类土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土壤中施用石灰物质,改变土壤酸性;可以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变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增施有机肥,协调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绿肥;采取深耕,有效利用表层土较高的土壤肥力等。
【点评】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1 / 1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5.2 土壤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下·扬州期末)
土壤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人类活动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下图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Ⅱ、Ⅲ、Ⅳ、Ⅴ土壤共同特点是(  )
A.淋溶作用较弱 B.微生物活动弱
C.有机物积累少 D.矿物养分流失慢
2.水稻土是人类活动培育的肥沃高产土壤,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  )
A.降低成土母质的厚度 B.补充矿物和有机养分
C.加快岩石的风化速度 D.提高植物群落复杂性
【答案】1.C
2.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1.该地地处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富,雨量大,淋溶作用较强,A错误。该区域高温多雨,微生物活动强,B错。该区域高温多雨,土壤发育程度高,分解快,植被生长旺盛,代谢快,有机质积累少,矿物质养分流失速度快,土壤贫瘠,C正确、D错误。故选C。
2.成土母质按成因分为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两类,人类活动无法改变成母质的厚度,A错;水稻土是指人类在长期淹水种水稻的条件下,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而产生水耕熟化和氧化还原交替,以及物质的淋溶、淀积而形成的土壤,能为土壤补充矿物质和有机养分,B正确。人类活动并不能加快岩石的风化速度,C错。提高植物群落复杂性不利于农作物高产,D错。故选B。
(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威海某中学暑假进行研学旅行,野外考察了东北平原、江南丘陵、陕北高原等地的土壤剖面,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东北平原的黑土相比,江南丘陵的红壤(  )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量大
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D.地形使土壤的厚度增大
4.陕北高原的黄土(  )
A.有机质含量较低,故呈黄色土 B.适宜种植谷子等耐早作物
C.大量施用化肥,提高肥力 D.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强
【答案】3.C
4.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3.江南地区气候更加温暖湿润,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作用强,故A错误。分解作用越强,土壤腐殖质的累积量越小,故B错误。江南降水更多,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更强,故C正确。丘陵地形比平原坡度大,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使土壤的厚度较小,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4.陕北高原的黄土有机质含量高,非常肥沃,故A错误。陕北高原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适宜种植谷子等耐早作物,故B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故C错误。气温越低,微生物的活动越弱,分解作用缓慢,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5.(2021高一下·长沙期中)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较快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答案】B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的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和动植物、微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较慢,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不易淋失、积累时间长,有机物含量较多,如我国东北黑土,A错误。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B正确,C错误。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多呈酸性,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界面之上,而且成为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壤不仅受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制约,还反过来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
1.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养分、水分。
2.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和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H2S、N2O 。
3.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水循环和水平衡。 4.对岩石圈影响:地球保护层、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021高一下·常熟期中) 2021年2月27日,"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正式入藏国博,成为GB93484号藏品。月壤置于专用水晶容器内,重量为100克,放置于展厅的正中央。专家介绍,在月球上月壤其实是一层沙,看起来像细细的水泥,平均粒径为100微米,厚度大约为几米到十几米。成分主要是橄模石、辉石、钛铁矿、斜长石等矿物以及胶结质玻璃。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下列推测月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能和陨石撞击有关 B.部分物质先气化,再重新凝结
C.月壤中含有熔融物质 D.受风化、侵蚀作用形成
7.月球上的土壤不能用来种菜是因为(  )
A.富含金属元素 B.不含矿物质
C.水分、空气很少 D.不含任何有机养分
【答案】6.D
7.D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由于太阳紫外线辐照的影响,月壤细粒会周期性的升起,在着陆器的推进器点火和月球车行走时,月壤细粒也会大量扬起,这些运动的月壤称为月球尘。在地球上,尘土是最普通的东西。月壤和月球尘却不同凡响,这里面包含着许多秘密。
6.月球上没有大气,故不存在外力侵蚀等外力作用,D说法不正确;月壤可能与陨石撞击有关,长期的撞击累积形成了月壤,撞击的过程中,部分物质先气化,再重新凝结,故含有熔融物质,表面越古老的区域,经历的撞击就越多,因此月壤层也就越厚,ABC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
7.月壤中富含多种金属元素,但与能否种菜无关,A错误;月壤中含有金属等矿物质,B错误;月壤中不含水分和空气,C错误;因有机质来源于动物尸体和植物枯枝落叶,故月壤中不含有任何有机质,也就没有肥力,不能用来种菜,D正确;故答案为:D。
8.(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答案】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不是富铝土最主要成因,A错。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铁、铝成分在土壤中相对富集而形成,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B正确;生物主要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参与分解,与富铝土的形成关系不大,C错;富铝土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富铝土的形成,但并不是主因,D错。故答案为:B。
【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2021高二下·启东期中)来自于生产、生活污水以及泥沙等的总氮(TN)是反映河流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TN越大,水质越差。流域的土地利用对河流TN有重要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西南地区某流域(山地丘陵为主)7月和12月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河流TN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P值如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期 林地 耕地 建设用地 灌草地
7月 -0.800 0.373 0.786 0.540
12月 -0.539 0.104 0.848 0.241
9.P值季节变化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贡献的TN主要源自(  )
A.施用化肥 B.排放污水 C.枯枝落叶 D.大气降水
10.该流域灌草地的P值大于耕地,其原因之一是灌草地的(  )
A.面积小 B.土层厚 C.坡度大 D.植株密
【答案】9.B
10.C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9.本题考查读图表分析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P值季节变化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建设用地,是人类居住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河流贡献的TN主要源自排放污水,B正确,施用化肥是耕地农业活动,枯枝落叶是林草地产生的,大气降水与土地利用类型无关,A、C、D错误。故答案为:B。
10.本题考查土地利用类型对环境的影响。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灌草地的P值大于耕地表示灌草地面积与河流TN相关性更大,A灌草地面积小,与河流TN相关性就小,A错误;灌草地主要分布在坡地上,物质迁移速度更快,土层应该更薄,B错误;灌草地坡度大,夏季西南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水土流失较严重,TN也大,冬季降水较少,水土流失较少,TN较小,C正确;植株密,不易水土流失,与TN呈负相关,P值应该为负值,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下·嘉兴月考)下图为东北地区某地棕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图。完成下列小题。
11.各数码代表的土层名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淀积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淋溶层
12.与我国南方地区相比,影响该地土壤有机层肥力较高的因素主要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形
【答案】11.A
12.C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和土壤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分解,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的作用。它与土壤的结构性、通气性、渗透性和吸附性、缓冲性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11.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腐殖层,A对。②是淋溶层,B错。③为淀积层,B错。④为母质层,D错。故答案为:A。
12.与我国南方地区相比,影响东北土壤有机层肥力较高的因素主要是气候,东北冬季气候寒冷,有多年冻土层,东北黑土是地表植被经过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在寒冷的气候下形成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C对。ABD错。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下·菏泽月考)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5 。左图图为我国东部某地
土壤剖面图,右图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3.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14.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答案】13.C
14.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和土壤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分解,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的作用。它与土壤的结构性、通气性、渗透性和吸附性、缓冲性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13.从上右图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错;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错;从图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导致肥力流失较多,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C对;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错。
14.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土层破坏,而图示土壤表层肥力较低,不适合直播,A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对;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C错;砾石压土主要改变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D错。
(2021高一下·黑龙江月考)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温 C.地形 D.生物
16.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小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5.D
16.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的形成原因是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导致岩石破碎,理化性质被改变,形成了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其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气候的影响主要是指温度和降水。影响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及其产物的迁移,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其组成和理化性质对土壤的形成,肥力高低有深刻影响。
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集中地表并积累,促进肥力发生和发展。
时间决定土壤形成发展的程度和阶段,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
地形主要起再分配作用,使水热条件重新分配,从而使地表物质再分配。不同地形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其性质和肥力不同。
15.考查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和地形、气候、
岩石性质、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 但是对土壤 形成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故D正 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6.考查土壤和其它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地表径流和植被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 高,地表径流越小,植被覆盖率越低,地表径 流越大,它们之间是负相关,故①正确;②陡坡上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土壤厚度一般比 较浅薄,故②正确;③土壤中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基岩的风化作 用, 故③错误;④地下径流和地表植被覆盖率有关,和气温没有关系,故④错误。故A①②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7.(2021高一下·德清开学考)读“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表示的土壤形成阶段的名称:A   ;B   ;C   。
(2)在土壤四个组成部分中,A缺少的是   。
(3)成土过程的标志是   ,它出现在   (填字母)阶段。
(4)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是   ,它多集中在土壤的   ,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直接影响   的形成和发展。
(5)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起主导作用的是   。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   的积累过程和   的富集过程两个面。
【答案】(1)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2)有机质
(3)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开始着生;B
(4)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表层;土壤肥力
(5)生物;有机质;养分元素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1)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母岩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接下来,这些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土壤,然后再经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生肥力,形成成熟土壤,这个过程称之为成土过程。土壤形成阶段的名称:A是成土母质,B是原始土壤,C是成熟土壤。
(2)土壤是由土壤有机体、土壤无机体、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4部分组成的。在土壤四个组成部分中,A是成土母质阶段,缺少的是有机质。
(3)在低等植物作用下,岩体风化加速,母质性能得以改善,使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成土过程的标志是微生物和低等生物在母质上着生,它出现B(原始土壤)阶段。
(4)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矿物质、空气、水以外的物质,它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它多集中在土壤的表层,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5)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动物粪便和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而且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残体、土壤有机物,释放各种养分,合成土壤腐殖质,固定大气中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参与养分形态转化。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两个面。
【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18.(2021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暑假期间,对我国东南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考查,发现该地区土壤多为黏土。下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该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
(2)由图可知该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 ,试从成土因素角度分析原因。
(3)针对我国东南地区土壤特性,提出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
【答案】(1)优势:该地多为黏土,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良好等:劣势:质地黏重,不易耕作:土壤通气、透水性差等
(2)低;原因:气候湿热,降水较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易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少:多丘陵地形,坡度较陡,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土壤养分需供生物生长,土壤中所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物质等。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黏土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黏土的特点为质地黏重,土粒间孔隙小,因此黏土具有以下劣势:一是透气透水性差,二是质地黏重,不利于耕作。但是黏土正是因为此种特性,具有以下优点:保水保肥能力强,养分不易淋失。
(2)由图文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土壤为红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有机质来源不是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应从有机质流失角度进行分析,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丰富,微生物活跃,对有机质的分解快,积累到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少;东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坡度较大,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养分,从而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3)东南地区的土壤为黏土、红壤,具有质地黏重,通气透水性差,有机质含量低且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针对这类土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土壤中施用石灰物质,改变土壤酸性;可以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变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增施有机肥,协调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绿肥;采取深耕,有效利用表层土较高的土壤肥力等。
【点评】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