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州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草稿纸、试卷上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4.本试卷共4页,15小题,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第5题6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恐吓(hè)愤懑(mèn)埋(mán)怨校(jiào)对吹毛求疵(cī)
B.
徙(xī)倚慰藉(jí)羸(léi)弱眼睑(jiǎn)恪尽职守(kè)
C.
沉浸(jìn)哂(shěn)笑鞭挞(tà)炽(chì)痛舐(shì)犊情深
D.
荫(yìn)庇干瘪(biě)纤(xiān)巧惬(qiè)意龙吟凤哕(huì)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峥嵘
耕耘
万户侯
不知所措
B.
闺阁
皱褶
橘子洲
残羹冷炙
C.
跬步
雕琢
刹那间
废寝忘食
D.
精粹
袅娜
玻璃罐
羽扇冠巾
3.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如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的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B.
一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如此混乱的用语、用词、用字的状况,让人忧虑。
C.
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的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D.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只是,与会嘉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概: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是品牌小国。
4.
下列依次填入画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总是心领神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岁小孩就能吟诵;他的律诗浑然天成,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他的笔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沉郁顿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间疾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忧国忧民……尽管一生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像一棵扎根大地、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代代中国人从杜甫的诗心中汲取营养,从文学到人生再到家国。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④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
A.
②③①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③②④①
5.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再写两组句子,形成排比句。要求:注意句式、修辞和字数相同,语意前后相应、连贯完整。
千百年来,唐诗宋词并没有和时间一同老去。而像以前一样年轻且新鲜,如湖中初绽的玉荷,天生丽质,迷醉我们欣赏的眼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4分。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
下列句中的“师”字按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惑而不从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而耻学于师
⑥则耻师焉
⑦或师焉,或不焉
⑧不耻相师
A.
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B.
①⑤/②/③⑧/④⑥⑦
C.
①⑥⑦/②/③④/⑤/⑧
D.
①/②③④/⑤⑥⑧/⑦
7.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废除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
B.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传”指的是人物传记,像《史记》《汉书》中的大部分作品。
D.
《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著作。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B.
韩愈主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针砭了当时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弊病。
C.
作者引用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以弘扬师道为己任,既给人以师道不可违之感,又抨击了耻师之风。
D.
《师说》的语言简练生动,作者仅仅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准确地概括了出来。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2分)
10.
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的景物,也有奇丽壮观的景象,_____________(手法)中构成了乡村夜景,表达出诗人由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的感情变化。
四、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请君试问东流水
李元洛
人生天地之间,有大漂泊与小漂泊,而“漂泊”本来从水,小漂泊和水结下的更是不解之缘。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本来就如一叶浮萍。李白早就说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他将天地比喻为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的临时旅舍,实际上是指生命短暂的人,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有如一次漂泊,此为大漂泊,而小漂泊呢?今日之人一生尚且迁流升沉不定,何况是命运更难自己握在掌中的古人?去边塞征战,赴都会赶考,官宦迁徙,游贾四方,战争离乱,虽然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但众生仍然不免自觉或被迫四处漂泊。加之古代的交通与通信原始落后,既无汽车的四轮或火车的千轮飞转,也无现代的超音速飞机一鸟绝云,出门在外靠的是李贺的“蹇驴”,顶多是李白的“五花马”,再不然就是张继的载满夜半钟声的“客船”。古代传说中虽然已有“顺风耳”“千里眼”的想象,但电报、电传与可视电话、电子邮件这些现代科技,古人远远无缘和现代人一起“有福同享”。本来就漂泊无定,加之音讯不通,后会不是有期而是难期,众生的乡愁与忧思就愈加绵长,而那种不知归宿无所凭依的悲凉与悲怆之感,也就愈加深重。
漂泊的旅人,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他们最早的身影,在先是大发展后是大动乱的唐代,也不知诞生过多少羁旅行役的诗章,何况是开国一度繁荣后来又偏安江南的宋代?宋代写漂泊生涯的词,大多表现了中国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乡愁,那种偏于地理与亲情的对故乡的怀想。例如柳永,在宋词人之中,他是萍踪浪迹最多的一位,也是写乡愁最多的作者。他先世河东,后来南迁定居于崇安(今属福建),青年时期活动于汴京,复又浪游江南各地,遍历淮岸楚乡。其间他回过福建故里,在《题中峰寺》诗中有“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之句,对故乡一往情深,他有一首《八声甘州》,苏轼极为欣赏,认为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林。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颥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位最善于表现游子情怀的词人,在《八声甘州》这首名作中抒写他的旅人望远之怀,客子思乡之念,行役羁旅之愁,登高临远之思,就是以秋日黄昏的长江为背景,从头至尾,长江的的波浪拍痛了他的乡愁,也拍湿了他的诗行。
南宋末年的蒋捷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诗人,他写于南宋灭亡之后的《虞美人·听雨》,自是千古传唱的于个人于时代都是丰碑式的作品,他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呢?写水与漂泊,写漂泊与离愁,也是青钱万选之作: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是江苏宜兴人,家在太湖之西岸,而吴江则是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词人在东漂西泊的旅途中,船过吴江,又逢春雨,他自然怀念他在不远的家乡和家中亲情的温馨,并发出年华似水、有家难归的人生慨叹。“红”与“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被创造翻新,让它们兼取打工成为动词,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的眼睛。其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许是从李煜的“樱桃落尽春归去”点化而来,但贵为帝王才子的李煜,也要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漂泊,大约也是诗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了。在当代,海峡彼岸认同大陆尊重民族文化如割不断的脐带的众生,远在他乡异域海角天涯的中华儿女,他们的灵魂深处,大都不免有一种沉重的漂泊之感,他们常常在海风中西风里回首与他们血脉相连的故国,所以余光中早年曾有名诗《乡愁》与《乡愁四韵》,与江水和海水相关。最近他在《从母亲到外遇》一文中,又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而“那无穷无尽的故土,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而另一位台湾诗人洛夫呢?他当年就曾借李白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在《床前明月光》一诗中,他就说“不是霜啊/而乡愁竟在我们的血肉之中旋成年轮/在千百次的/月落处/只要一壶金门高粱/一小碟豆子/李白便把自己横在水上/让心事/从此渡去”。当代台湾优秀诗人所写的漂泊之感,许多都与“水”相连,而且大都能从唐诗宋词中找到他们的渊源与血缘,犹如一株花开千年的老树,新花虽然已不是旧花,但植物学家仍可以为新花寻根问祖。
(节选自《书屋》)
12.
文中“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眼睛”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13.
为什么说“漂泊”是诗歌的永恒主题?请简要分析。
14.
文章以《请君试问东流水》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五、写作(40分)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高晓松
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王小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探寻生命的诗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700字;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湖南省湘西州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草稿纸、试卷上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4.本试卷共4页,15小题,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第5题6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恐吓(hè)愤懑(mèn)埋(mán)怨校(jiào)对吹毛求疵(cī)
B.
徙(xī)倚慰藉(jí)羸(léi)弱眼睑(jiǎn)恪尽职守(kè)
C.
沉浸(jìn)哂(shěn)笑鞭挞(tà)炽(chì)痛舐(shì)犊情深
D.
荫(yìn)庇干瘪(biě)纤(xiān)巧惬(qiè)意龙吟凤哕(huì)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徙(xī)倚”中的“徙(xī)”读音错误,应读为“徙(xǐ)”;“慰藉(jí)”中的“藉(jí)”读音错误,应读为“藉(jiè)”。
故选B。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峥嵘
耕耘
万户侯
不知所措
B.
闺阁
皱褶
橘子洲
残羹冷炙
C.
跬步
雕琢
刹那间
废寝忘食
D.
精粹
袅娜
玻璃罐
羽扇冠巾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D.“羽扇冠巾”中的“冠”书写错误,应该为“纶”。
故选D。
3.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如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的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B.
一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如此混乱的用语、用词、用字的状况,让人忧虑。
C.
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的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D.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只是,与会嘉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概: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是品牌小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搭配不当,“提高……危险”搭配不当,应为“增加……风险”。
故选A。
4.
下列依次填入画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总是心领神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岁小孩就能吟诵;他的律诗浑然天成,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他的笔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沉郁顿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间疾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忧国忧民……尽管一生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像一棵扎根大地、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代代中国人从杜甫的诗心中汲取营养,从文学到人生再到家国。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④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
A.
②③①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③②④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第一处,依据后文“三岁小孩就能吟诵”可知,③句适合儿童;
第二处,重点强调杜甫的诗风特点“沉郁顿挫”,他的律诗之冠《登高》,突出其抑扬顿挫的特点,所以选②;
第三处,重点强调杜甫关心“人间疾苦”,④强调贫富悬殊,百姓的疾苦;
第四处,要求体现他“忧国忧民”思想,①句体现了杜甫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己任,心怀天下的情怀。
故选D。
5.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再写两组句子,形成排比句。要求:注意句式、修辞和字数相同,语意前后相应、连贯完整。
千百年来,唐诗宋词并没有和时间一同老去。而像以前一样年轻且新鲜,如湖中初绽的玉荷,天生丽质,迷醉我们欣赏的眼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檐下衔泥的新燕,欢欣倩影,愉悦我们品读的心灵;
(2)如田间洒落的春雨,缱绻柔情,融化我们守望的灵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考查类型为续写式。做仿写题,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首先看划线句的形式:如……(比喻句,喻体)+四字偏正短语+动宾短语构成的句子。再看内容,表达文字的话题是“唐诗宋词”,主要表达千百年来唐诗宋词生命长青,永远滋养我们的情怀、愉悦我们的心灵的意思。第一个比喻句本体是“唐诗宋词”,写作时注意喻体要选择自然物,优雅美丽,与本体事物之间有相似性;还要注意喻体与下面两句内容逻辑上的联系。
【点睛】仿写句子要注意:(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
二、文言文阅读(14分。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
下列句中的“师”字按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惑而不从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而耻学于师
⑥则耻师焉
⑦或师焉,或不焉
⑧不耻相师
A.
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B.
①⑤/②/③⑧/④⑥⑦
C.
①⑥⑦/②/③④/⑤/⑧
D.
①/②③④/⑤⑥⑧/⑦
7.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废除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
B.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传”指的是人物传记,像《史记》《汉书》中的大部分作品。
D.
《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著作。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B.
韩愈主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针砭了当时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弊病。
C.
作者引用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以弘扬师道为己任,既给人以师道不可违之感,又抨击了耻师之风。
D.
《师说》的语言简练生动,作者仅仅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准确地概括了出来。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答案】6.
B
7.
C
8.
D
9.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句意思是:有了疑惑不向老师学习。师,名词,老师。
②句意思是:我跟随他并把他当作老师。师,意动用法,以……师。
③句意思是:我学习的是道理。师,动词,学习。
④句意思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师,从师。
⑤句意思是: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师,名词,老师。
⑥句意思是:却以从师为耻辱。师,从师。
⑦句意思是: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师,从师。
⑧句意思是: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师,动词,学习。
可见,①⑤是名词,老师;②是意动用法;③⑧是动词,学习;④⑥⑦解释为“从师”。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传’指的是人物传记”错误。“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意思是: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此处的“传”与《史记》《汉书》中的“传”不同。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作者仅仅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准确地概括了出来”错误。由原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知,选项中的“传其道解其惑”应该是“传道受业解惑”。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师”,学习;“庸”,哪里;“是故”,因此;“无”,无论;“所存”,存在的地方。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2分)
10.
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
①.
海不厌深
②.
天下归心
③.
别君去兮何时还
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⑤.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⑥.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⑦.
卷起千堆雪
⑧.
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厌”“兮”“摧”“事”“潦”“豪”。
1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的景物,也有奇丽壮观的景象,_____________(手法)中构成了乡村夜景,表达出诗人由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的感情变化。
【答案】
①.
对比
②.
孤独寂寞
③.
兴奋自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月明荞麦花如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
四、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请君试问东流水
李元洛
人生天地之间,有大漂泊与小漂泊,而“漂泊”本来从水,小漂泊和水结下的更是不解之缘。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本来就如一叶浮萍。李白早就说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他将天地比喻为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的临时旅舍,实际上是指生命短暂的人,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有如一次漂泊,此为大漂泊,而小漂泊呢?今日之人一生尚且迁流升沉不定,何况是命运更难自己握在掌中的古人?去边塞征战,赴都会赶考,官宦迁徙,游贾四方,战争离乱,虽然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但众生仍然不免自觉或被迫四处漂泊。加之古代的交通与通信原始落后,既无汽车的四轮或火车的千轮飞转,也无现代的超音速飞机一鸟绝云,出门在外靠的是李贺的“蹇驴”,顶多是李白的“五花马”,再不然就是张继的载满夜半钟声的“客船”。古代传说中虽然已有“顺风耳”“千里眼”的想象,但电报、电传与可视电话、电子邮件这些现代科技,古人远远无缘和现代人一起“有福同享”。本来就漂泊无定,加之音讯不通,后会不是有期而是难期,众生的乡愁与忧思就愈加绵长,而那种不知归宿无所凭依的悲凉与悲怆之感,也就愈加深重。
漂泊的旅人,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他们最早的身影,在先是大发展后是大动乱的唐代,也不知诞生过多少羁旅行役的诗章,何况是开国一度繁荣后来又偏安江南的宋代?宋代写漂泊生涯的词,大多表现了中国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乡愁,那种偏于地理与亲情的对故乡的怀想。例如柳永,在宋词人之中,他是萍踪浪迹最多的一位,也是写乡愁最多的作者。他先世河东,后来南迁定居于崇安(今属福建),青年时期活动于汴京,复又浪游江南各地,遍历淮岸楚乡。其间他回过福建故里,在《题中峰寺》诗中有“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之句,对故乡一往情深,他有一首《八声甘州》,苏轼极为欣赏,认为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林。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颥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位最善于表现游子情怀的词人,在《八声甘州》这首名作中抒写他的旅人望远之怀,客子思乡之念,行役羁旅之愁,登高临远之思,就是以秋日黄昏的长江为背景,从头至尾,长江的的波浪拍痛了他的乡愁,也拍湿了他的诗行。
南宋末年的蒋捷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诗人,他写于南宋灭亡之后的《虞美人·听雨》,自是千古传唱的于个人于时代都是丰碑式的作品,他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呢?写水与漂泊,写漂泊与离愁,也是青钱万选之作: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是江苏宜兴人,家在太湖之西岸,而吴江则是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词人在东漂西泊的旅途中,船过吴江,又逢春雨,他自然怀念他在不远的家乡和家中亲情的温馨,并发出年华似水、有家难归的人生慨叹。“红”与“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被创造翻新,让它们兼取打工成为动词,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的眼睛。其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许是从李煜的“樱桃落尽春归去”点化而来,但贵为帝王才子的李煜,也要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漂泊,大约也是诗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了。在当代,海峡彼岸认同大陆尊重民族文化如割不断的脐带的众生,远在他乡异域海角天涯的中华儿女,他们的灵魂深处,大都不免有一种沉重的漂泊之感,他们常常在海风中西风里回首与他们血脉相连的故国,所以余光中早年曾有名诗《乡愁》与《乡愁四韵》,与江水和海水相关。最近他在《从母亲到外遇》一文中,又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而“那无穷无尽的故土,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而另一位台湾诗人洛夫呢?他当年就曾借李白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在《床前明月光》一诗中,他就说“不是霜啊/而乡愁竟在我们的血肉之中旋成年轮/在千百次的/月落处/只要一壶金门高粱/一小碟豆子/李白便把自己横在水上/让心事/从此渡去”。当代台湾优秀诗人所写的漂泊之感,许多都与“水”相连,而且大都能从唐诗宋词中找到他们的渊源与血缘,犹如一株花开千年的老树,新花虽然已不是旧花,但植物学家仍可以为新花寻根问祖。
(节选自《书屋》)
12.
文中“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眼睛”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13.
为什么说“漂泊”是诗歌的永恒主题?请简要分析。
14.
文章以《请君试问东流水》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2.
①蒋捷的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②“红”“绿”二字用法巧妙,形容词用作动词,营造出很美的意境。给历代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3.
①人的生命很短暂,在无尽时空中如一次漂泊,容易引发文人墨客的人生短暂、身世飘零之感。②人的一生迁流升沉不定,四处流转,命运难以把握,“漂泊”与“乡愁”成为诗者抒发的主题。③去国离乡之人心中怀有沉重的漂泊之感,使得“漂泊”与“家国情思”成为抒发的主题。
14.
①以诗句为题,显得典雅,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以水为意象,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漂泊。③作者在文中叙写了不少文人墨客的羁旅乡愁,以此为题,抒发了那种不知归宿、无所凭依的悲凉与悲怆。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结合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写水与漂泊,写漂泊与离愁”“捷是江苏宜兴人,家在太湖之西岸,而吴江则是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词人在东漂西泊的旅途中,船过吴江,又逢春雨,他自然怀念他在不远的家乡和家中亲情的温馨,并发出年华似水、有家难归的人生慨叹”分析概括:蒋捷的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根据“‘红’与‘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被创造翻新,让它们兼取打工成为动词”分析,“红”“绿”二字用法巧妙,形容词用作动词,营造出很美的意境。给历代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的眼睛。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
(1)根据“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本来就如一叶浮萍。李白早就说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他将天地比喻为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的临时旅舍,实际上是指生命短暂的人,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有如一次漂泊,此为大漂泊”分析概括:人的生命很短暂,在无尽时空中如一次漂泊,容易引发文人墨客的人生短暂、身世飘零之感。
(2)根据“今日之人一生尚且迁流升沉不定,何况是命运更难自己握在掌中的古人?去边塞征战,赴都会赶考,官宦迁徙,游贾四方,战争离乱,虽然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但众生仍然不免自觉或被迫四处漂泊。加之古代的交通与通信原始落后”
“本来就漂泊无定,加之音讯不通,后会不是有期而是难期,众生的乡愁与忧思就愈加绵长,而那种不知归宿无所凭依的悲凉与悲怆之感,也就愈加深重”分析概括:人的一生迁流升沉不定,四处流转,命运难以把握,“漂泊”与“乡愁”成为诗者抒发的主题。
(3)根据“漂泊的旅人,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他们最早的身影,在先是大发展后是大动乱的唐代,也不知诞生过多少羁旅行役的诗章,何况是开国一度繁荣后来又偏安江南的宋代?宋代写漂泊生涯的词,大多表现了中国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乡愁,那种偏于地理与亲情的对故乡的怀想”“《一剪梅·舟过吴江》呢?写水与漂泊,写漂泊与离愁”“他们的灵魂深处,大都不免有一种沉重的漂泊之感,他们常常在海风中西风里回首与他们血脉相连的故国,所以余光中早年曾有名诗《乡愁》与《乡愁四韵》,与江水和海水相关”分析概括:去国离乡之人心中怀有沉重的漂泊之感,使得“漂泊”与“家国情思”成为抒发的主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1)这篇文章的题目《请君试问东流水》,出自宋代词人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所以,本文以诗句为题,显得典雅,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根据“人生天地之间,有大漂泊与小漂泊,而‘漂泊’本来从水,小漂泊和水结下的更是不解之缘”“实际上是指生命短暂的人,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有如一次漂泊,此为大漂泊,而小漂泊呢?今日之人一生尚且迁流升沉不定,何况是命运更难自己握在掌中的古人?去边塞征战,赴都会赶考,官宦迁徙,游贾四方,战争离乱,虽然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但众生仍然不免自觉或被迫四处漂泊”分析,文章题目《请君试问东流水》中以水为意象,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漂泊。
(3)根据“漂泊的旅人,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他们最早的身影”“宋代写漂泊生涯的词,大多表现了中国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乡愁,那种偏于地理与亲情的对故乡的怀想。例如柳永,在宋词人之中,他是萍踪浪迹最多的一位,也是写乡愁最多的作者……这位最善于表现游子情怀的词人,在《八声甘州》这首名作中抒写他的旅人望远之怀,客子思乡之念,行役羁旅之愁,登高临远之思”“南宋末年的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呢?写水与漂泊,写漂泊与离愁”“他们的灵魂深处,大都不免有一种沉重的漂泊之感,他们常常在海风中西风里回首与他们血脉相连的故国,所以余光中早年曾有名诗《乡愁》与《乡愁四韵》,与江水和海水相关”“另一位台湾诗人洛夫呢?他当年就曾借李白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在《床前明月光》一诗中,……当代台湾优秀诗人所写的漂泊之感,许多都与‘水”相连,而且大都能从唐诗宋词中找到他们的渊源与血缘”分析,作者在文中叙写了不少文人墨客的羁旅乡愁,以此为题,抒发了那种不知归宿、无所凭依的悲凉与悲怆。
五、写作(40分)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高晓松
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王小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探寻生命的诗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700字;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探寻生命的诗意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大众耳熟能详的话,其实正是一句“对生命的诗意”的最好的阐释。通过品味“苟且”与“远方”,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到生命这杯沸茶中沉淀的“诗意”。
苟且与苦难,也许是每个人都曾经历,都不可避免的。古代剑豪亚索曾说过:“死亡如风,常伴吾身。”天才会有天才的痛苦,霍金就因渐冻症而瘫坐轮椅;凡人亦有凡人的痛苦,史铁生在大好年华双腿残疾,张定宇身患不死的癌症渐冻症,《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角,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有些苦难我们可以克服,但是有些却似乎怎么也不可战胜。但无疑的一点是,“苟且”扎根在每个人身上,且伴随一生。
可是你发现了吗?亚索在死亡的疾风中练就闻名日本的剑术;霍金在仅有的生命里做出了不知何其伟大的物理贡献;史铁生在生命的灰色中创作出对生命独到的见解与诗篇;张定序在金银潭一线勇抗疫情,蹒跚却坚定地走在抗疫战斗的路上......在生命苟且的折磨之中,他们不屈不挠,永远在奋斗的火焰中释放能量与光彩!如同高尔基的海燕,如同雪莱的云雀,绽放了生命最悠长的诗意。
比起那些遥不可及漫无目的的流浪,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远方”。
曾有一个故事,年轻人觉得生命平庸而冗长,不知道哪里会有“诗意”,他找到大师求教,大师用温水泡了一杯茶,年轻人喝下,却觉无香无味;大师再用沸水泡了一杯,示意年轻人再饮,年轻人顿觉茶香四溢、味佳舒心,其实生命就是如此,如果没有沸水的冲击,没有磨难的历练,生命的“远方”是不是也变得寡然无趣?苟且之中,更出诗意。那些没有被痛击流血的生命,也许亦可将美好的诗意当成概念来认知,却很难体会到它的内在。
那么,我们如何在战胜困难时也体会到诗意?
特拉瑞斯曾说“每次失败,我都向着这座山奔跑,直到耻辱再也追不上我!而当我站在山顶,我总觉得那时的凡间比星辰更明亮。”是的,只有跌了再爬,爬了再跑才能摆脱泥潭,永远趴在失败的地方,那你是永远也战胜不了挫折的。人生没有巧可以取,唯有坚定目标,重拾斗志,再投入抗争的洪流,介于“再起”与“失败”之中,其实就已经让心中“生命的诗意”,绽放出比星辰还明亮的光芒。
人生如此,作为高中生我们,更不应在摔倒时自暴自弃,我们应在人生大大小小的“苟且”之中,去奋斗,去死缠烂打,哪怕生命已经遍体鳞伤,但那,才是生命最美好的诗意啊!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审材料:材料中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首先要弄清“苟且”“诗和远方的田野”的含义。这里的“苟且”代表的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遇到的各种无奈,各种屈从。而“诗和远方的田野”也并不实指,它更多代表的是自己生存在这世界上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一种人在追求生存过程中自己内心真正的憧憬。“诗”代表的是人生的诗意,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情趣、情怀和对生活的思考与注解;而“远方”则是你内心中一直没有到达过的那片净士和向往,是心中的一个梦。还突出了“不止”,即不仅仅,它没有否定任何人的“苟且”,但更强调了人生不能把视野局限于平凡世俗的生活,亦不能少了美好的情怀,不能忘记美好的向往、内心的憧憬,保持心灵的充盈。王小波说的“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也是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有所追求。
审任务:结合对材料的联想和思考,以“探寻生命的诗意”为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1.人应该追求更高、更好、更美的远方;
2.人应该追逐梦想;
3.保持心灵的静谧,做积极的人。
【素材】1.“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人生是场旅行,眼下再苦再累,抬起头来,还是能够望到远方的美景。对人生,我们要有合适的希望和梦想,也不要总想着大富大贵,名利双收,也要有回归自然、超凡脱俗的诗意的生活态度。规划人生,需要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的梦想。梦想并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你的梦想可以是大学在宿舍养一只猫,也可以是开一家小花店,可以是当一名与饭菜交流的厨师……不一定人人梦想都是宇航员、国家主席,世上本没有这么多候选人,你只需考虑自己,适合自己就好了。小时候常因为自己有个当太空人的远大目标而沾沾自喜,听了别人的梦想后,还暗暗想着不够高级,自己有种莫名的优越感。如今想来,不高级的是那时的我,梦想远远伫立在人生的远方,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2.人生中需要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诗意人生态度。有一段时间,各媒体都在报道一条新闻,一向低调的季羡林高调地向外界宣布,摘下外界加于他的“国宝”“国学大师”“文学泰斗”三项“桂冠”。“朋友中国学基础比我好的人多多了。如今洗掉了名利的泡沫,还我一个自由身,真是一身轻松啊!”季老恳切的说道。这就是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也是多少人所追求的在外界风雨干扰下仍能坚定自我本心的意志。规划一个成功的人生,不是不断的追名逐利,奢华无度,也不能人任别人的思想在自己脑子里驰骋,自己却不开动脑筋,而是坚守自己的本心,淡泊名利,最后超凡脱俗,最终实现了诗意的人生。
3.人生中需要不为困难所击倒,追求真实自我的信心。屠呦呦因长期身处实验室,身体受到了化学有害物质的严重伤害,得了病毒性肝炎。但她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击倒,向着心中能拯救无数人生命的药品坚定不移的走去。因为她的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成功。当你拼搏到无能为力时,抬起低下的头,向远方看看,背上你装满诗意的包,向着心中的那束光坚持前行吧。人生不止眼前的一道又一道坎,还有心中的梦和你周围的光,诗和远方,真是对人生最美好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