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6 18:0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醉翁亭记
1.加粗字读音都正确的是(???)???????????
A.环滁(chú)
?
?
弈者胜(yì)
B.林霏(fēi)
?
?
射者中(zhōng)
C.颓然(tuī)
?
?
岩穴暝(míng)
D.野蔌(sù)
?
?
琅琊也(liáng)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乐亦无穷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淫雨霏霏
C.名之者谁
有仙则名
D.临溪而渔
而不知人之乐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5.“也”字表达的语气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6.下列对《醉翁亭记》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为写景抒情定下基调。“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B.最后一段中的“宴酣之乐”,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表达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使文意更为深刻。
C.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将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全文的主旨。
D.本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同时,全文用了21个“也”字,增添了散文的韵味,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
7.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掇:拾取,釆摘。②刻露:鮮明地显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________
②树林阴翳________________
③因为本其山川________________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________________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请用“/”为语段(二)中画框线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4.语段(一)(二)都写了滁州四时之景,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___________
(2)比出郭,日已夕___________
(3)濯足于惠因涧___________
(4)谒辨才于朝音堂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9.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酒的饮法值得体味。请你仔细观察下面两张图片,各用一个最为恰当的动词,描述图片中人物的饮酒方式,并简要说说选用这个动词的好处。
(1)图1你选用
,好处:
.
(2)图2你选用
,好处:
.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A
解析:
选项
分析
A
两个“乐”都是名词,快乐
B
弥漫的云气/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C
命名/出名,有名
D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无实义/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3.答案:A
解析: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答案:C
解析:C项为陈述句,其他为判断句。
5.答案:C
解析:ABD三项是判断语气,C项是陈述语气。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主旨和语言特点的能.力。最后一段中的“游人之乐”,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表达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不是“宴酣之乐”。
7.答案:1.①茂盛
②遮盖
③按照,根据
④起名,命名
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3.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4.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言凝练传神,均用寥寥数语,便描绘出各具特色的四时之景。语段(一)以“野芳”描春,以“佳木”状夏,以“风霜”绘秋,以“水石”写冬;语段(二)以“幽芳”言春,以“乔木”写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
解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此类题目,除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积累重点字词的意思之外,还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在理解句义的基础上解释词语。答题时尤其要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该句为判断句,同时要注意句中“其”“述”的意思分别是“大家(他们)”“记述”。
【参考译文】
(二)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已经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们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下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新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人们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同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给文言句子断句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根据句中虚词进行断句、根据标志性词语进行断句、根据句式进行断句、根据结构进行断句等。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进一步确定断句的位置。
4.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语段对比阅读。解答本题,首先要锁定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语段
(一)为“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语段(二)为“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然后对比这两处描写,可发现两处描写都是选取各个季节景物的典型特征,以极其凝练的语言进行描述,由此不难得出答案。
8.答案:1.(1)信
(2)等到
(3)洗,洗涤
(4)拜访
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3.若隐若现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的优美、幽寂,让作者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解析: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应采取因文定义法,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2.【参考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大师,通过书信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参寥)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轿子,(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意外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上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历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9.答案:示例:(1)啜;准确描绘出饮酒者不紧不慢、悠闲满足的喝酒状貌。
(2)干;表现了饮酒者“头一仰,一口尽”的喝法,以及一口气喝完的爽利情态。
解析:根据图1画面内容,选用的动词及“好处”应体现“小口、慢喝、有情调”的特点。根据图2画面内容,选用的动词及“好处”应体现“满口、快速、干脆、豪爽”的特点。